川貝甲魚

川貝甲魚

藥膳食療主治頸部淋巴結核。

配方

甲魚1隻,川貝母5克,清湯1000克。 川貝甲魚

製法

甲魚洗淨切塊放入蒸缽中,入雞湯川貝母料酒花椒、蔥,上籠蒸1小時,調味即成。

功效

滋陰補肺。

用法

佐餐食用。

【藥物名稱】
【別名】腳魚,團魚
【科屬】
【植物形態】動物形態:形似龜,與龜有顯著不同的特徵是體外被柔軟多皺紋的皮膚,皮膚下方為橢圓形的中央隆起的骨質背甲,復蓋全身,但不如龜的骨質甲發達。甲無緣板,邊緣圍繞軟骨,習稱"裙邊"。頭部有長而能活動的軟吻,吻的尖端有鼻孔。頸長,頭、頸能完全縮入甲內。趾間有蹼膜,全身無鱗片。
生態分布:我國各地水澤均有分布。
藥用部分:和鱉甲(背甲)入藥。
用途:鱉性味鹹、平,無毒。能滋陰補胃;治骨間勞熱,婦女乾病,臁瘡久治不愈,痔漏脫肛。用量:1~2隻。鱉甲性味鹹、寒,無毒。能益陰潛陽,除熱散節;治骨蒸勞熱,通月經,散瘀血,療瘧母,治堅症。用量:3~6錢。

川貝母

【異名】(《詩經》),黃虻(《管子》),苘(《爾稚》),貝母、空草(《本經》),貝父藥實(《廣雅》),苦花、苦菜、勤母(《別錄》)。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卷葉貝母、烏花貝母或棱砂貝母等的鱗莖。
【植物形態】①卷葉貝母
多年生草本,高15~55厘米。鱗莖圓錐形或近球形,直徑5~12毫米。莖直立,綠色或微帶褐紫色,具細小灰色斑點。葉片著生在莖上部1/3或1/5的部分,通常下端對生,上端3葉輪生,少為互生;葉片線形,長5~12厘米,寬2~10毫米,先端捲曲呈卷鬚狀。花單生於莖頂,少有2朵,下垂,鍾狀;花被6片,菱狀橢圓形,長2.5~3厘米,外輪3片較挾,先端鈍圓或梢尖,黃綠色,具紫色方塊紋及脈紋:雄蕊6,長1~1.5厘米;子房3室,花柱較粗,柱頭3歧而外反。蒴果六角矩形,長7~20毫米,徑達12毫米。種子薄而扁平,半圓形,黃色。花期6月。果熟期8月。
生於高山草地或濕潤的灌木叢中。分布四川西藏雲南甘肅青海等地。
形態與卷葉貝母相似,惟本種鱗莖圓錐形,直徑6~8毫米。葉下部的常對生,上部的互生或近對生,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6.5匣米,寬3~5毫米,先端不捲曲。花被片長2~2.5厘米,外輪長橢圓形,內輪矩狀倒卵形,外面濃紫色,內面黃綠色並帶不規則的紫色斑點及脈紋;花絲密被短毛。
生高山陽光充足的草坡上。分布四川青海交界處。
棱砂貝母,又名:雪山貝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鱗莖圓錐形,徑1.5~2厘米,鱗葉6~10片。莖綠褐色.葉互生,少有對生,無柄,基部稍抱莖,綠褐色或紫褐色:葉片長卵圓形,長4厘米左右,寬5~20毫米,先端不捲曲,上方葉窄小,頂生葉披針形。花單生於莖頂;花被長卵形,長3~4厘米,黃綠色,並有深色的平行脈紋及紫褐色的標點,基部中央具長6毫米,寬2毫米的腺穴;雄蕊6,花絲無毛。蒴果長16毫米。種子橢圓形,具翅,大小約2~3毫米;花期5月。果期7月。
生於高寒地帶。分布雲南、四川、西藏等地。
【藥材】川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貝青貝爐貝3類。松貝、青貝的原植物為卷葉貝母烏花貝母爐貝的原植物為棱砂貝母。
松貝
乾燥鱗莖,全體呈圓錐形,頂端尖或微尖,直徑4~12毫米,顆粒最小者稱"珍珠貝"。表面白色誠淡黃色,外圍為2瓣鱗葉,1瓣大,略呈馬蹄形,1瓣小,略呈披針形,相對抱合,其內包有小鱗葉數枚。底部中央,有一細小而堅硬的鱗莖盤,其下殘留少數鬚根痕。不論顆粒大小,均能端正起立,頂端均不開裂。質硬而脆,富粉性,斷面白色,呈顆粒狀。氣微弱,味微苦。以質堅實,顆粒均勻整齊、頂端不開裂、色潔白、粉性足者為佳。
主產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為川貝中之最優品。
青貝
乾燥鱗莖,呈扁球形或略呈圓錐形,顆粒多歪曲,高5~10毫米,直徑1~1.6厘米。外表色白微黃,頂端開裂,平或略尖,外層2鱗葉大小几乎相等,墓部常殘留鬚根。斷麵粉白色,顆粒性,富粉性而堅實。氣無,味淡。以粒小均勻、色潔白、粉性足者為佳。
主產青海、四川雲南交界處,品質亦優。
爐貝
乾燥鱗莖,呈長圓錐形如馬齒,頂端尖,高1~2厘米,直徑約1~1.5厘米。外表白色或黃白色而有深黃色斑點,形成虎紋,習稱"虎皮貝"。外層2鱗葉大小相等,頂端開裂,基部較尖或圓。斷面均顯粉白色,粉質而較堅。氣微弱,味淡。以質堅實、色白者為佳。
主產四川(昌都)、雲南(德欽大理),品質次於松貝、青貝。
此外,尚有下列幾種,亦作川貝母使用:
岷貝,為植物甘肅貝母的乾燥鱗莖。
鱗莖圓錐形。葉生於下部的對生,披針形至線形,長5~9厘米,寬5~10毫米,先端鈍;上部的葉互生,對生,或3葉輪生,多

川貝甲魚川貝甲魚
成線形,先端不彎曲。花鐘形,下垂,花被片長3~4.5厘米,黃色,有淡紫小斑點,花絲具乳頭狀突起。
主產甘肅。
藥材性狀似青貝,但色澤較白。
②平貝,為植物平貝母的乾燥鱗莖
鱗莖圓而扁平。下部葉輪生,上部葉對生或互生,線形,長9~12厘米,寬2~6毫米,先端漸尖,呈卷鬚狀。花單生葉腋,狹鐘形,下垂,花被片長2~3厘米,紫黃色,具多數黃色斑痕。藥材圓而扁平,高5~8毫米,直徑1~2厘米。表面類白色或微棕黃色,外層2鱗片較厚,大小相似,互相合抱,頂端常開裂。斷面顆粒性,粉質,堅實。氣微酸,味苦。
主產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生貝,為植物伊貝母(又名:西貝母)的乾燥鱗莖
伊貝母鱗莖卵圓形。葉互生或對生,無柄,下部葉廣披針形至橢圓形,長4~11厘米,寬22~30毫米,頂葉輪生,線形至披針形,先端不呈卷鬚狀。花單生或2~6朵成束狀,頂生,鐘形,長3~4.5厘米,寬2~2.5厘米,花被片黃色或白綠色,內面有不明顯的暗色斑點。藥材扁圓球形或類扁圓錐形,大小及形態極不整齊,高1~2厘米,直徑1.5~2.5厘米。表面黃白色,有深黃色斑點,頂端尖或平,開裂或不開裂,基部扁平而凹入,外層鱗片有的似浙貝母而較薄,內表面棕黃色。質輕而疏鬆,折斷面顆粒性,微帶灰質。氣微弱,味微苦或帶鹹。以堅實而有粉性、不帶鹹味者為佳。
主產新疆
北貝,為植物一輪貝母的乾燥鱗莖。
一輪貝母鱗莖扁球形,直徑在1厘米以下。葉4~5片輪生於莖上部(僅1輪,偶有2輪),其餘的葉對生或互生,葉片先端不捲曲。花單生,暗紫色,上有黃色斑點。產華北、東北。
【炮製】揀去雜質,用水稍泡,撈出,悶潤,剝去心,曬乾。
《雷公炮炙論》:"凡使貝母先於柳木灰中炮令黃,擘破,去內口鼻上有米許大者心一小顆後,拌糯米於磝上同炒,待米黃熟,然後去米取出。"
《本草述鉤元》:"薑汁泡,去心。"
【性味】苦甘,涼。
《本經》:"味辛,平。"
《別錄》:"苦,微寒,無毒。"
《唐本草》:"味甘苦,不辛。"
【歸經】入肺經。
①王好古:"肺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肺二經。"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
【功用主治】潤肺散結,止嗽化痰。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鬱結,肺痿肺癰癭瘤廉癧喉痹,乳癰。
①《本經》:"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
②《別錄》:"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
《藥性論》:"治虛熱,主難產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點眼去膚翳;主胸脅逆氣,療時疾黃疸,與連翹同主項下瘤癭疾。"
《日華子本草》:"消痰,潤心肺。末,和砂糖為丸含,止嗽;燒灰油敷人畜惡瘡。"
《本草別說》:"能散心胸鬱結之氣。"
⑥《本草會纏):"治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婦人乳癰、癰疽及諸郁之證。"
《本草正》:"降胸中因熱結腳及乳癰流痰結核。"
《本草述》:"療腫瘤瘍,可以托里護心,收斂解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宜忌】脾胃虛寒及有濕痰者不宜。
《本草經集莊》:"厚朴、白薇為之使。惡槐花。畏秦艽、礬石、莽草。反烏頭。"
②《本草經疏》:"寒濕痰及食積痰火作嗽,濕痰在胃噁心欲吐,痰飲作寒熱,脾胃濕痰作眩暈及我厥頭痛中惡嘔吐,胃寒作泄並禁用。"
【選方】①治肺熱咳嗽多痰,咽喉中乾:見母(去心)一兩半,甘草(炙)三分,杏仁(湯浸去皮、尖、炒)一兩半。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含化咽津。(《聖濟總錄》貝母丸)
②治傷風暴得咳嗽:貝母(安心)三分,款冬花、麻黃(去根節)、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各一兩,甘草(炙銼)三分。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聖濟總錄》貝母湯)
③治傷寒後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勞嗽:貝母一兩半(煨令微黃)。桔梗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紫菀一兩(洗去苗土),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藥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二十丸;如彈子大,綿襄一丸,含咽亦佳。(《聖惠力》貝母丸)
④治小兒咳嗽喘悶:貝母(去心,麩炒)半兩,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搗羅為散,如二、三歲兒,每一錢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黃末少許,食後溫分二服,更量兒大小加減。(《聖濟總錄》貝母散)
⑤治百日咳:川貝母五錢,黃鬱金葶藶子桑白皮白前、馬兜鈴各五分。共軋為極細末,備用。1.5~3歲,每次二分;4~7歲,每次五分;8~10歲,每次七分,均一日三次,溫水調沖,小兒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江蘇中醫》(2):36,1965)
⑥治久嗽咽嗌妨悶,咽痛咯血:貝母不以多少,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含化,日可三服。(《雞峰普濟方》貝母丸)
⑦治肺癰肺萎:川貝一兩,天竺黃、硼砂各一錢,文蛤五分(醋炒)。為末,以枇杷葉刷淨蜜炙,熬膏作丸,芡實大,噙咽之。(《醫級》貝母括痰丸)
⑧治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皆心藏積熱所致:貝母一兩(炮令黃)。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漿調下二錢。(《聖惠方》)
⑨治憂鬱不伸,胸膈不寬:貝母去心,薑汁炒研,薑汁麵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
⑩化痰降氣,止咳解郁,消食除脹:貝母(去心)一兩,姜制厚朴半兩。蜜丸梧子大,每白湯下五十丸。(《衛生雜興》)
⑾下乳:牡蠣、知母、貝母,三物為細末,同豬蹄湯調下。(《湯液本草》三母散)
⑿治瘰癧便毒:皿母、皂角子各半斤。為細末,用皂角半斤銼碎,搓揉濃水,濾過作膏子,和藥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昔濟方》貝母丸)
⒀治喉痹腫脹:貝母山豆根、桔梗、甘草、荊芥、薄荷,煎湯服。(《本草切要》)
⒁治乳癰初發:貝母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即以兩手覆按於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齋直指加)
⒂治冷淚目昏:貝母一枚,胡椒七粒,為末點之。(《儒門事親》)
⒃治小兒鵝口,滿口白爛:貝母去心為末,半錢,水五分,蜜少許,煎三沸,繳淨抹之,日四、五度。(《聖惠方》)

【藥物名稱】

川貝甲魚川貝甲魚

【別名】無
【科屬】雉科
【植物形態】動物形態:雞為家禽中最普通的一種。咀短,上咀稍彎曲,鼻孔被鱗狀瓣,為裂狀;眼具瞬膜,頭部有冠及肉瓣,此肉冠及肉瓣雄大雌小,翼短小,不能高飛。兩腳健壯,跗踱及趾皆被鱗板,趾4個,後趾短小,比前趾所生處較高,雄雞跗踱後方有距。尾發達,獨雄有搖羽。雄體比雌體大,羽毛亦較美。羽毛以淡黃色為基本色,余從純白到純黑,無不應有盡有。冠形也是各種各樣。
藥用部分:雞內金(雞的砂囊內膜)、鳳凰衣(為雛雞孵出後卵殼的內膜),雞血、雞蛋等,均入藥。
用途:雞內金性味甘,平。能健脾止痢,幫助消化;治胸腹飽悶,食積不消,噯氣腹嗚,反胃嘔吐及腸嗚瀉痢等症。鳳凰衣,性味甘、溫,無毒。能理氣,消翳障;治久咳氣急,目中生翳,失音,反胃,並塗瘡毒。用量:1~3錢,作煎劑或散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