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藕粉

八仙藕粉

菌核球形、長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團塊。表面有深褐色、多皺的皮殼。子實體平伏在菌核表面,厚3~8mm,白色,老熟乾燥後變為淡褐色。管口多角形至不規則形,直徑0.5~2mm,孔壁薄,邊緣漸變成齒狀。

基本信息

配方

藕粉200克,白茯苓、炒扁豆蓮肉川貝母山藥各5克,白蜜20克,人乳250毫升。

製法

將上述藥物和食物研為細末,與藕粉拌勻,服時調入白蜜、人乳。

功效

益氣健脾,消食止瀉。

用法

早晚餐用。

藕粉

八仙藕粉八仙藕粉
【異名】藕澄粉(《本草求原》)。
【來源】為睡蓮種植物蓮的肥厚根莖-藕加工製成的澱粉。植物形態參見"蓮子"條。
【性味】《醫林纂要》:"甘鹹,平。"
【功用主治】益血,止血,調中,開胃。治虛損失血,瀉痢食少。
《本草通玄》:"安神,開胃。"
《本經逢原》:"治虛損失血,吐利下血。又血痢口噤不能食,頻服則結糞自下,胃氣自開,便能進食。"
《綱目拾遺》:"調中開胃,補髓益血,通氣分,清表熱,常食安神生智慧,解暑生津,消食止瀉。"
【用法與用量】內服:沸水沖,和糖服。
【名家論述】《綱目拾遺》:"藕粉,大能和營衛生津。《綱目》藕下止載澄粉作食,輕身延年,而不知其功用更專益血止血也。凡一切症皆不忌,可服。"

茯苓

【藥物名稱】茯苓

八仙藕粉八仙藕粉
【英文名】Indian Bread
【別名】玉靈茯靈萬靈桂茯菟
【來源】為多菌科真菌Poria cocos (Schw.) Wolf的菌核
【植物形態】菌核球形、長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團塊。表面有深褐色、多皺的皮殼。子實體平伏在菌核表面,厚3~8mm,白色,老熟乾燥後變為淡褐色。管口多角形至不規則形,直徑0.5~2mm,孔壁薄,邊緣漸變成齒狀。孢子長文武、近圓柱形,壁光滑。生於砂質土壤、向陽山坡的松屬植物的根際;有栽培。主產雲南、安徽、湖北、河南。
【採集】全年可採挖,菌核挖出後堆置“發汗”後,排開涼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後,陰乾。或趁鮮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
【化學成分】含茯苓酸 (pachymic acid)、塊苓酸(tumulosic acid)、齒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松苓新酸茯苓聚糖(pachyman)等。
【性味】性平,味甘、淡。
【功用主治】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扁豆

【藥物名稱】扁豆
【別名】羊眼睛娥眉豆白扁豆鵲豆肉豆
【科屬】豆科
【植物形態】植物形態:一年生纏繞性草質藤木,莖無毛。葉互生,3小葉,兩側小葉斜菱狀闊卵形,頂生小葉菱狀闊卵形,基部闊楔形,先端漸尖,兩面被很稀的短硬毛,長5.5~12.5厘米,寬4.5~11厘米,有托葉。花紅紫色,有時白色,蝶形,頂生總狀花序,萼鐘形,5裂,旗瓣菱狀闊卵形,頂端微凹,雄蕊10枚,兩體。莢果扁平,鐮形或近橢圓形,種子扁橢圓形,黑色或白色。
生態分布: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藥用部分:種子、花及藤、根、葉入藥,白露後,種子成熟時採用。
用途:種子性味甘、微溫,無毒。能和中化濕,消暑解毒。治暑濕霍亂,瀉痢嘔吐,煩渴帶濁,並解酒毒,河豚魚毒。食用為緩和滋養的食品,易消化。花性味甘,平。能和脾健胃,止血解毒。治白帶下,瀉痢,一切藥毒。葉治吐利後轉筋,蛇傷。藤治"霍亂"。用量:種子1.5~4錢,花1~2錢。

【藥物名稱】
【別名】芙蕖
【科屬】睡蓮科
【植物形態】植物形態:水生多年生草本。根莖肥厚,即俗稱"蓮藕",橫走,外皮黃白色,節部縊縮,生有鱗葉與不定根,節間膨大,內白色,中空有許多條縱行管道。葉根生,圓盾形,高出水面,直徑30~90厘米,全緣或稍呈波狀,表面暗綠色,光滑具白霜,背面淺綠色,葉柄著生於葉背中央,圓柱形,中空,高達1~2米,表面散生刺毛。花粉紅色或白色,有芳香,花柄與葉柄等長或略高,單一,頂生,花徑12~23厘米,萼片4~5片。綠色,早落,花瓣多數,由外向內逐漸變小;雄蕊多數,心皮多數,埋藏於膨大倒錐形的花托內,子房橢圓形,花柱短,花托倒錐形,頂部平,有小孔20~30個,每個小孔內有1子房。果期花托逐漸增大,內呈海綿狀,俗稱"蓮蓬",堅果橢圓形或卵形,果皮堅硬,革質,內有種子1枚,俗稱"蓮子"。
生態分布:我國南北各省均有在植。
藥用部分:根莖、藕節、葉、花、果實及石蓮子均入藥,夏季采葉,夏秋采蓮子,秋冬季采,夏季採花。
用途:荷葉性味苦,平;能清熱,解毒,散瘀;治暑熱,燒灰吞服治產後煩竭,瘀血不止,胎衣不乾,治吐血。荷花性味甘,平;能調氣,止血,散瘀;治吐血,白帶,外傷。蓮房苦、澀、溫;能止血,破血;治血崩腹脹痛。藕節性味甘、澀、平;能止血化痰。蓮心性味苦,寒;能清心去火,解煩渴。荷蒂與荷葉效相同;荷葉梗清熱毒,解酒。蓮子性味甘、澀、平,無毒;能安神,補中。蓮須性味甘、澀、微溫,無毒;功用同蓮子。石蓮子性味甘,溫;能補脾,澀腸,固精。用量:(葉、藕節、荷葉、蓮房)1.5~3錢,蒂3~7枚,蓮子3~3錢,蓮心1~2錢,蓮須8分~1錢5分,荷梗1尺許,石蓮子1~3錢。

川貝母

【異名】(《詩經》),黃虻(《管子》),(《爾稚》),貝母空草(《本經》),貝父藥實(《廣雅》),苦花苦菜勤母(《別錄》)。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卷葉貝母、烏花貝母或棱砂貝母等的鱗莖。

八仙藕粉八仙藕粉

【植物形態】①卷葉貝母
多年生草本,高15~55厘米。鱗莖圓錐形或近球形,直徑5~12毫米。莖直立,綠色或微帶褐紫色,具細小灰色斑點。葉片著生在莖上部1/3或1/5的部分,通常下端對生,上端3葉輪生,少為互生;葉片線形,長5~12厘米,寬2~10毫米,先端捲曲呈卷鬚狀。花單生於莖頂,少有2朵,下垂,鍾狀;花被6片,菱狀橢圓形,長2.5~3厘米,外輪3片較挾,先端鈍圓或梢尖,黃綠色,具紫色方塊紋及脈紋:雄蕊6,長1~1.5厘米;子房3室,花柱較粗,柱頭3歧而外反。蒴果六角矩形,長7~20毫米,徑達12毫米。種子薄而扁平,半圓形,黃色。花期6月。果熟期8月。
生於高山草地或濕潤的灌木叢中。分布四川西藏雲南甘肅青海等地。
形態與卷葉貝母相似,惟本種鱗莖圓錐形,直徑6~8毫米。葉下部的常對生,上部的互生或近對生,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6.5匣米,寬3~5毫米,先端不捲曲。花被片長2~2.5厘米,外輪長橢圓形,內輪矩狀倒卵形,外面濃紫色,內面黃綠色並帶不規則的紫色斑點及脈紋;花絲密被短毛。生高山陽光充足的草坡上。分布四川和青海交界處。
棱砂貝母,又名:雪山貝。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鱗莖圓錐形,徑1.5~2厘米,鱗葉6~10片。莖綠褐色.葉互生,少有對生,無柄,基部稍抱莖,綠褐色或紫褐色:葉片長卵圓形,長4厘米左右,寬5~20毫米,先端不捲曲,上方葉窄小,頂生葉披針形。花單生於莖頂;花被長卵形,長3~4厘米,黃綠色,並有深色的平行脈紋及紫褐色的標點,基部中央具長6毫米,寬2毫米的腺穴;雄蕊6,花絲無毛。蒴果長16毫米。種子橢圓形,具翅,大小約2~3毫米;花期5月。果期7月。
生於高寒地帶。分布雲南四川西藏等地。
【藥材】川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貝青貝爐貝3類。松貝、青貝的原植物為卷葉貝母烏花貝母爐貝的原植物為棱砂貝母
松貝
八仙藕粉八仙藕粉
乾燥鱗莖,全體呈圓錐形,頂端尖或微尖,直徑4~12毫米,顆粒最小者稱"珍珠貝"。表面白色誠淡黃色,外圍為2瓣鱗葉,1瓣大,略呈馬蹄形,1瓣小,略呈披針形,相對抱合,其內包有小鱗葉數枚。底部中央,有一細小而堅硬的鱗莖盤,其下殘留少數鬚根痕。不論顆粒大小,均能端正起立,頂端均不開裂。質硬而脆,富粉性,斷面白色,呈顆粒狀。氣微弱,味微苦。以質堅實,顆粒均勻整齊、頂端不開裂、色潔白、粉性足者為佳。
主產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為川貝中之最優品。
青貝
乾燥鱗莖,呈扁球形或略呈圓錐形,顆粒多歪曲,高5~10毫米,直徑1~1.6厘米。外表色白微黃,頂端開裂,平或略尖,外層2鱗葉大小几乎相等,墓部常殘留鬚根。斷麵粉白色,顆粒性,富粉性而堅實。氣無,味淡。以粒小均勻、色潔白、粉性足者為佳。
主產青海四川和雲南交界處,品質亦優。
爐貝
乾燥鱗莖,呈長圓錐形如馬齒,頂端尖,高1~2厘米,直徑約1~1.5厘米。外表白色或黃白色而有深黃色斑點,形成虎紋,習稱"虎皮貝"。外層2鱗葉大小相等,頂端開裂,基部較尖或圓。斷面均顯粉白色,粉質而較堅。氣微弱,味淡。以質堅實、色白者為佳。
主產四川(昌都)、雲南(德欽大理),品質次於松貝、青貝
此外,尚有下列幾種,亦作川貝母使用:
岷貝,為植物甘肅貝母的乾燥鱗莖。
鱗莖圓錐形。葉生於下部的對生,披針形至線形,長5~9厘米,寬5~10毫米,先端鈍;上部的葉互生,對生,或3葉輪生,多成線形,先端不彎曲。花鐘形,下垂,花被片長3~4.5厘米,黃色,有淡紫小斑點,花絲具乳頭狀突起。
主產甘肅
藥材性狀似青貝,但色澤較白。
平貝,為植物平貝母的乾燥鱗莖。
鱗莖圓而扁平。下部葉輪生,上部葉對生或互生,線形,長9~12厘米,寬2~6毫米,先端漸尖,呈卷鬚狀。花單生葉腋,狹鐘形,下垂,花被片長2~3厘米,紫黃色,具多數黃色斑痕。
藥材圓而扁平,高5~8毫米,直徑1~2厘米。表面類白色或微棕黃色,外層2鱗片較厚,大小相似,互相合抱,頂端常開裂。斷面顆粒性,粉質,堅實。氣微酸,味苦。
主產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生貝,為植物伊貝母(又名:西貝母)的乾燥鱗莖。
伊貝母鱗莖卵圓形。葉互生或對生,無柄,下部葉廣披針形至橢圓形,長4~11厘米,寬22~30毫米,頂葉輪生,線形至披針形,先端不呈卷鬚狀。花單生或2~6朵成束狀,頂生,鐘形,長3~4.5厘米,寬2~2.5厘米,花被片黃色或白綠色,內面有不明顯的暗色斑點。
藥材扁圓球形或類扁圓錐形,大小及形態極不整齊,高1~2厘米,直徑1.5~2.5厘米。表面黃白色,有深黃色斑點,頂端尖或平,開裂或不開裂,基部扁平而凹入,外層鱗片有的似浙貝母而較薄,內表面棕黃色。質輕而疏鬆,折斷面顆粒性,微帶灰質。氣微弱,味微苦或帶鹹。以堅實而有粉性、不帶鹹味者為佳。
主產新疆
北貝,為植物一輪貝母的乾燥鱗莖。
一輪貝母鱗莖扁球形,直徑在1厘米以下。葉4~5片輪生於莖上部(僅1輪,偶有2輪),其餘的葉對生或互生,葉片先端不捲曲。花單生,暗紫色,上有黃色斑點。產華北東北
【炮製】揀去雜質,用水稍泡,撈出,悶潤,剝去心,曬乾。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貝母先於柳木灰中炮令黃,擘破,去內口鼻上有米許大者心一小顆後,拌糯米於磝上同炒,待米黃熟,然後去米取出。"
②《本草述鉤元》:"汁泡,去心。"
【性味】苦甘,涼。
《本經》:"味辛,平。"
《別錄》:"苦,微寒,無毒。"
《唐本草》:"味甘苦,不辛。"
【歸經】入肺經。
王好古:"肺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二經。"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
【功用主治】潤肺散結,止嗽化痰。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鬱結,肺痿肺癰癭瘤廉癧喉痹乳癰
①《本經》:"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
②《別錄》:"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
③《藥性論》:"治虛熱,主難產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點眼去膚翳;主胸脅逆氣,療時疾黃疸,與連翹同主項下瘤癭疾。"
《日華子本草》:"消痰,潤心肺。末,和砂糖為丸含,止嗽;燒灰油敷人畜惡瘡。"
《本草別說》:"能散心胸鬱結之氣。"
⑥《本草會纏):"治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婦人乳癰、癰疽及諸郁之證。"
《本草正》:"降胸中因熱結腳及乳癰流痰結核。"
《本草述》:"療腫瘤瘍,可以托里護心,收斂解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宜忌】脾胃虛寒及有濕痰者不宜。
《本草經集莊》:"厚朴、白薇為之使。惡槐花。畏秦艽、礬石、莽草。反烏頭。"
《本草經疏》:"寒濕痰及食積痰火作嗽,濕痰在胃噁心欲吐,痰飲作寒熱,脾胃濕痰作眩暈及我厥頭痛中惡嘔吐,胃寒作泄並禁用。"
【選方】①治肺熱咳嗽多痰,咽喉中乾:見母(去心)一兩半,甘草(炙)三分,杏仁(湯浸去皮、尖、炒)一兩半。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含化咽津。(《聖濟總錄》貝母丸)
②治傷風暴得咳嗽:貝母(安心)三分,款冬花、麻黃(去根節)、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各一兩,甘草(炙銼)三分。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聖濟總錄》貝母湯)
③治傷寒後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勞嗽:貝母一兩半(煨令微黃)。桔梗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紫菀一兩(洗去苗土),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藥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二十丸;如彈子大,綿襄一丸,含咽亦佳。(《聖惠力》貝母丸)
④治小兒咳嗽喘悶:貝母(去心,麩炒)半兩,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搗羅為散,如二、三歲兒,每一錢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黃末少許,食後溫分二服,更量兒大小加減。(《聖濟總錄》貝母散)
⑤治百日咳:川貝母五錢,黃鬱金葶藶子桑白皮白前、馬兜鈴各五分。共軋為極細末,備用。1.5~3歲,每次二分;4~7歲,每次五分;8~10歲,每次七分,均一日三次,溫水調沖,小兒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江蘇中醫》(2):36,1965)
⑥治久嗽咽嗌妨悶,咽痛咯血:貝母不以多少,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含化,日可三服。(《雞峰普濟方》貝母丸)
⑦治肺癰肺萎:川貝一兩,天竺黃、硼砂各一錢,文蛤五分(醋炒)。為末,以枇杷葉刷淨蜜炙,熬膏作丸,芡實大,噙咽之。(《醫級》貝母括痰丸)
⑧治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皆心藏積熱所致:貝母一兩(炮令黃)。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漿調下二錢。(《聖惠方》)
⑨治憂鬱不伸,胸膈不寬:貝母去心,薑汁炒研,薑汁麵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
⑩化痰降氣,止咳解郁,消食除脹:貝母(去心)一兩,姜制厚朴半兩。蜜丸梧子大,每白湯下五十丸。(《衛生雜興》)
⑾下乳:牡蠣、知母、貝母,三物為細末,同豬蹄湯調下。(《湯液本草》三母散)
⑿治瘰癧便毒:皿母皂角子各半斤。為細末,用皂角半斤銼碎,搓揉濃水,濾過作膏子,和藥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昔濟方》貝母丸)
⒀治喉痹腫脹:貝母山豆根桔梗甘草荊芥薄荷,煎湯服。(《本草切要》)
⒁治乳癰初發:貝母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即以兩手覆按於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齋直指加)
⒂治冷淚目昏:貝母一枚,胡椒七粒,為末點之。(《儒門事親》)
⒃治小兒鵝口,滿口白爛:貝母去心為末,半錢,水五分,蜜少許,煎三沸,繳淨抹之,日四、五度。(《聖惠方》)

山藥

【藥物名稱】山藥

八仙藕粉八仙藕粉
【英文名】Common Yam Rhizome
【別名】淮山藥懷山藥山菇
【來源】為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根莖。
【植物形態】纏繞草質藤本。莖通常帶紫紅色。單葉在莖下部互生,中部以上對生;葉片卵狀三角形至寬卵狀或戟狀,變異大,基部深心形,邊緣常3淺裂至3深裂。花單性,雌雄異株,成細長穗狀花序;蒴果三棱狀扁圓形或三棱狀圓形,外面有白粉。花期6~9月,果期7~11月。山坡、山谷林下,或溪邊、路旁灌叢中或雜草中。主產河南。
【採集】秋季或冬季挖取根莖,除去泥土、鬚根,切去蘆頭,洗淨,用水浸後刮皮,反覆用硫磺熏後,曬乾。有的在硫磺熏後,用木板搓成圓柱形,切段,曬乾,打光。
【化學成分】含甘露聚糖(mannan)、3,4- 二羥基苯乙胺植酸(phytic acid)、尿囊素(allantion)、膽鹼多巴胺(dopamine)、山藥鹼(batatasine),以及10餘種胺基酸糖蛋白多酚氧化酶
【性味】性平,味甘。
【功用主治】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

蜂蜜

【異名】石蜜石始(《本經》),食蜜(《傷寒論》),(《金匱要略》),白蜜(《藥性論》),白沙蜜(《本草衍義》),蜜糖(《本草蒙筌》),沙蜜蜂糖(《綱目》)。
【來源】為蜜蜂科昆蟲中華蜜蜂等所釀的蜜糖
【動物形態】中華蜜蜂,又名:范(《禮記》),蠟蜂(《綱目》)。
有母蜂、工蜂和雄蜂三種。工蜂形小,體暗褐色,頭、胸、背面密生灰黃色的細毛。頭略呈三角形,有複眼1對,單眼3個;觸角1對,膝狀彎曲;口器發達,適於咀嚼及吮吸。胸部3節,中胸最大;翅2對,膜質透明,後翅中脈分叉。足9對,股節、脛節及跗節等處,均有採集花粉的構造。腹部圓錐狀,背面黃褐色,1~4節有黑色環帶,末端尖銳,有毒腺和螫針;腹下有蠟板4對,內有蠟腺,分泌蠟質。母蜂俗稱蜂王,體最大,翅短小,腹部特長。生殖器發達。雄蜂較工蜂稍大,頭呈球狀,複眼很大;尾端圓形,無毒腺和螫針。母蜂和雄蜂的口器均退化,足上無采貯花粉的構造,腹下蠟板和蠟腺均無。
蜜蜂是一種營群體生活的昆蟲。每一蜂群,由1個母蜂、數百個雄蜂和上萬個工蜂所組成。母蜂為群體中的核心,專司產卵;工蜂為生殖系統不發育的雌性蜂,專司采蜜、釀蜜、餵飼幼蟲、築巢及防禦等職。
分布很廣。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養殖的品種主要是義大利蜜蜂
以上昆蟲的幼蟲(蜜蜂子)、分泌的蠟質(蜜蠟)、蜂尾刺蟹時放出的毒液(蜂毒)、分泌的黃褐色粘性物質(蜂膠)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藥材】為稠厚的液體,白色至淡黃色(白蜜),或橘黃色至琥珀色(黃蜜)。夏季如清油狀,半透明,有光澤;冬季則易變成不透明,並有葡萄糖的結晶析出,狀如魚子。氣芳香,味極甜。以水分小,有油性,稠如凝脂,用木棒挑起時蜜汁下流如絲狀不斷,且盤曲如摺疊狀,味甜不酸,氣芳香,潔淨無雜質者為佳。
全國大部地區均產。
【化學成分】蜜因蜂種、蜜源、環境等的不同,其化學組成差異甚大。最重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兩者含量合計約70%。尚含少量蔗糖(有時含量頗高),麥芽糖糊精,樹膠,以及含氮化合物、有機酸揮髮油色素、蠟、植物殘片(特別是花粉粒)、酵母酶類無機鹽等。蜜一般只含微量維生素,其中有A、C、D、膽鹼、B2、尼克酸、泛酸、生物素、葉酸、B、K等。在含氮化台物中有蛋白質、腖、際、胺基酸,以及轉化酶、過氧化氫酶、澱粉酶等酶類,並含乙醯膽鹼。灰分中主含鎂、鈣、鉀、鈉、硫、磷,以及微量元素鐵、錳、銅、等。有機酸中往往有檸檬酸,以及蘋果酸琥珀酸、乙酸。也常含甲酸,但含量極低(0.01%以下)。

人乳汁

【別名】奶汁(《綱目》)。
【化學成分】每100克人乳汁含水分88克、蛋白質1.5克、脂肪3.7克、碳水化物6.4克、灰分0.3克、鈣34毫克、磷15毫克、鐵0.1毫克、維生素A250國際單位、硫胺素0.01毫克、核黃素0.04毫克、尼克酸0.1毫克、抗壞血酸6毫克。
【性味】甘鹹,平。
《千金·食治》:"甘,平,無毒。"
《綱目》:"甘鹹,平,無毒。"
【歸經】入心,肺、胃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肝、脾三經。"
②《本草經疏》:"入心、腎、脾。"
《本革新編》:"入肺、胃、牌,腎。"
【功用主治】補血,潤燥。治虛勞羸瘦,虛風癱瘓,消渴,噎膈,大便燥結,血虛經閉,日赤眼昏。
《別錄》:"補五臟,療目赤痛多淚"。
《韓氏醫通》:"大能益心氣,補腦,治消渴症,風火症。"
《本草通玄》:"補真陰。"
《本草再新》:"補心益智,潤肺養陰,除煩止渴,清熱利水,止虛勞咳嗽,治眼目昏紅。"
《隨息居飲食譜》:"補血,充液,填精,化氣,生肌,安神,益智,長筋骨,利機關,壯胃養脾,聰耳明目。"
【用法與用量】內服:取新鮮者乘熱飲。外用:點眼。
【宜忌】《本草經疏》:"髒氣虛寒,滑泄不禁及胃弱不思食,脾虛不磨食,並不宜服。"
【選方】①治男婦氣血衰弱,痰火上升,虛損之症,左癱右瘓,中風不語,手足臂體疼痛,動履不便,飲食少進:人乳二酒盞,香甜白者為佳,以好梨汁一酒盞,燉滾熱,每日五更後一服,能消痰,補虛,生血。(《攝生眾妙方》接命丹)
②治卒中風不語,舌根強硬:人乳汁五合,陳醬五合(三年者妙)。相和研,以生布絞取汁,不計時候,少少與服。(《聖惠方》)
③治消渴:人乳汁、黃連末、天花粉末、藕汁、生地黃汁。上後二味汁為膏,入前三味搜和,佐以薑汁和蜜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湯少許送下。(《丹溪心法》)
④治肝熱眼赤痛:人乳汁半合,古字錢十枚。上以乳汁於銅器中,磨錢令變色,煎稀稠成煎即住,磁瓶盛,每取少許點目眥頭,日三、五度。(《聖惠方》乳汁煎)
⑤治臁脛生瘡:人乳、桐油等分。和勻,以鵝翎掃塗。(《摘元方》)
【臨床套用】用於治療電光性眼炎
將新鮮人乳直接擠入消毒的器皿或無菌滴眼瓶內,點入兩眼外眥部球結膜上。每隔5~16分鐘1次,每側2~9滴,滴後閉眼片刻。一般自覺症狀可在3~15分鐘減輕或基本消除,他覺症狀在8~16小時完全消失。無副作用及不快感。其療效機理,可能與人乳中所含濃度較高的激素有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