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嶽殿

岱嶽殿

岱嶽殿位於河曲縣城東五公里的岱嶽殿村西南樑上。坐北朝南,南北長65米,東西寬50米,占地面積3250平方米,中軸線建築四層。現存各種建築15座,有山門、過廳、天齊殿(正殿)、居士殿、龍王殿、靈宮殿、地藏殿、聖母殿、東便門、禪房、關帝廟、岳武廟、包公祠、日月宮、玉皇閣等。除日月宮為磚砌洞外,其餘均為木結構。據碑記,此寺創建年代,最晚為天會十二年(公元1133年),以後歷代修復。主體建築保存較好,大部為明清所遺。該寺各殿壁畫,分門別類,絢麗多彩,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基本信息

簡介

河曲縣文筆鎮東南10餘里的岱嶽殿村,有一座寺廟——岱嶽殿。村廟同名這在山西全省乃至中國恐怕也不多見。雖然該廟在二十餘前就已被改稱為“岱嶽廟”,而且也應該叫岱嶽廟,因為廟的正殿才叫岱嶽殿,但是人們習慣上仍總稱其為“岱嶽殿”。

結構

岱嶽殿岱嶽殿布局
從正面看,岱嶽殿中軸線上的建築有山門、過廳、正殿、酆都殿,山門內有青龍、白虎二鬥神持械守衛;西邊由前往後分別有龍王殿、靈官殿、地藏殿、奶奶廟(也稱娘娘廟、聖母廟);東邊有禪堂、關帝廟、岳武廟(也稱岳王廟)、玉皇閣、日宮、“光明如來”釋迦宮、月宮、包公祠。正殿供東嶽及其他四岳大帝,酆都殿供酆都大帝和六曹判官,龍王殿供龍王娘娘和其子孫,靈官殿供三眼王靈官,地藏殿供地藏王菩薩和十王,奶奶廟供送子娘娘,玉皇閣供玉皇大帝,日宮供觀音菩薩,釋迦宮供釋迦佛祖,月宮供普賢菩薩,等等。遊覽中,這許多各具情態的神像會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恍如走進神佛雕塑的藝術聖殿,又似置身光怪陸離的神話世界,百看不厭,流連忘返。

千年古柏

岱嶽殿古柏
除此而外,正殿右前方還有一棵需兩人才能合抱的千年古,高約四五丈,雖老乾虬枝,盤曲嶙峋,卻仍極壯實,枝繁葉茂,四季常綠。相傳這裡在北宋時期還曾有過一大片原始森林,後來由於自然、人為等原因,致使樹木銳減,建寺時即已所剩無幾,只有這株古柏頑強地存活下來,它像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年年歲歲見證著岱嶽殿古往今來的歷史變遷;又似一位忠貞英武的壯士,日日夜夜守護著岱嶽殿悠久燦爛的寺廟古蹟。

古柏有情,古柏有心,古柏有靈。聚天地之瑞氣,收日月之精華,集三教之祥光,永佑聖境,萬古長青。

宗教

據廟中碑銘記載,岱嶽殿始建於金天會十二年(1134年),坐北朝南,占地3000多平方米。寺內磚石鋪院,松柏吐翠,環境幽雅,十餘座殿堂依序而建,飛檐斗拱,雕樑畫棟,丹楹壯麗,整潔美觀。廟的主體屬道教,但也有佛教諸神和民間俗神,、道、佛三教合一,包羅廣泛,令人驚嘆。

節日傳說

岱嶽殿岱嶽殿
該廟過去曾有“東嶽廟”“天齊廟”之稱,因其主神是道教的東嶽天齊仁聖大帝之故。民間傳說姜子牙助武王滅紂後,敕封諸神,黃飛虎為東嶽天齊仁聖大帝,總管天地人間吉凶禍福,領地在五嶽之首即東嶽泰山,而泰山別稱“岱”“岱嶽”,人們就把此廟稱為“岱嶽殿”,是以一殿之名命全寺。又因東嶽大帝被加敕一道執掌幽冥地府十八重地獄,故岱嶽殿也常被稱作“岱獄殿”。雖僅一字之異,卻平添出許多神秘的色彩。而岱嶽殿村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的廟會,亦稱“天齊會”,據說為天齊大帝之祭日,廟會那天進香拜神者絡繹不絕,山門對面的戲台(1999年重建)上還要唱戲,廟內外人山人海,熱鬧無比,是河曲縣遠近聞名的一大盛會。

廟會

岱嶽殿廟會
二月二”,俗稱“青龍節”,又叫“龍抬頭日”,是漢族許多地區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晉北一帶有“灑水引龍”的習俗,即往茶壺裡放上幾枚錢幣,在河邊或井上灌上水,沿途滴灑,留下一條水跡,回家後把壺裡剩下的水和錢幣倒在缸里,認為這樣可以引回錢龍,一年之內發財致富。晉東南一帶有“灑灰引龍”的習俗,即用灶灰灑一條彎彎曲曲的線,從門外引到屋內、繞水缸再灑一圈,認為這樣可以引回錢龍,招來福祥。晉南不少地方出於對龍的敬畏,形成了不少禁忌,例如“二月二”這一天不許到邊、井上挑水。到河邊、井上勞作時不許喧譁和弄出聲響,以免驚動青龍,破壞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歷史

岱嶽殿古老的岱嶽殿
建成至今八百多年以來,岱嶽殿屢遭毀損,元、明、清及當代多有修葺,寺內現存碑記甚多,計有明正德、嘉靖萬曆年間碑記三塊,清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同治年間碑記六塊及一九九九年農曆三月二十八開光大典碑記等,歷代修葺使這個古寺廟群得以保存下來。但最為珍貴的還是總計100多平方米的那些古壁畫及題字,多數在明代(包括)以前就已存在,部分為清代題繪,其內容或自然萬物,或三界眾生,場面宏大,造形生動,色彩斑斕,是研究金代及元、明、清壁畫難得的珍品,頗受專家、學者和文人的青睞。

忻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忻州位於山西省北中部,該區扼"晉陽北路門戶",四周環山,地域遼闊,為秦晉高原的一部分,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就發生在這裡。目前已形成以煤炭,冶金,機械,化工,電力為主體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農業生產也有相當基礎,成為全省重要的糧油產區之一。 該地區文化歷史悠久,自然旅遊資源多面廣,峻峭奇特,人文旅遊資源古老獨特,佛教聖地,革命革址,文物古蹟較多且名揚中外。
景點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 | 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 | 平型關戰役遺址 | 西河頭地道 | 徐向前故居 | 閻錫山舊居 | 阿育王塔 | 白佛堂 | 邊靖樓 | 岱嶽殿 | 貂嬋故里 | 汾源天池 | 公主寺 | 公孫杵臼墓 | 古城代縣 | 關帝廟 | 關王廟 | 管涔山風景區 | 圭峰寺 | 海潮庵 | 洪福寺 | 護城樓 | 惠濟寺 | 金安寺 | 金洞寺 | 靜居寺石窟 | 歷代長城 | 林泉寺 | 蘆芽山 | 娘娘灘 | 寧武關 | 偏關 | 普濟橋 | 三關 | 三聖寺 | 雁門關 | 石徑禪院 | 壽寧寺 | 宋氏牌樓 | 台駘廟與支鍋奇石 | 天涯山 | 五峰山 | 忻口遺址 | 忻州城樓 | 忻州古城 | 秀容書院 | 岩山寺 | 楊忠武祠 | 迤西洞 | 禹王洞 |元好問墓 | 趙杲觀 | 忠烈祠 | 朱氏牌樓 | 五台山 | 管涔山情人谷景區 | 趙杲觀 | 汾源水利風景區 | 五寨自然保護區 | 馬營海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