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山東省濟南市]

五峰山[山東省濟南市]
五峰山[山東省濟南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五峰山位於濟南市長清區東南十公里處,距濟南市區22公里,是國家級黃金旅遊線“一山一水一聖人”上的重要景區。此山屬泰山山脈,主峰海拔395米,與泰山、靈岩山並稱“魯中三山”,是省級旅遊度假區。舊為著名的八景之一,稱“地角枕流”。五峰山森林公園內有五峰山風景區內、外八景的大部,並新建了森林浴場等休閒娛樂場所,使人們的身心在親近大自然中得到休息與調整。尚有大型民族文化集萃--中華周易園、齊魯碑林和高爾夫球場正在興建之中,不久將為五峰山公園增添新的景觀和遊人休憩娛樂的場所。

基本信息

簡介

五峰山五峰山

五峰山歷史悠久,據碑文記載,五峰山在秦朝時就被開發,金元代時整個被拓展,在明代達到了繁榮的頂點。因會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五個秀麗的山峰並列而得名。南北朝時佛教在此發展,蓮花洞內數百尊佛像至今保存完好,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五峰山亦是著名的道教聖地。金元時期道教在此興盛,道觀占地139公頃,規模宏大,是古代江北最大的道教聖地之一。分南、北兩觀。北觀即“洞真觀”,始建於明太和年間。金敕封為“洞真觀”,元敕封為“護國神虛宮”,明敕封為“護國隆壽宮”。觀內碑石林立,宮觀殿宇數百間,主要有玉皇殿、真武殿、三元殿、皇宮門、午朝門、三清殿、清泠亭、石牌坊等。觀東有明神宗恭奉其母李娘娘的九蓮殿,觀西有朝陽洞、青帝宮等古蹟。另外,觀內尚有臥龍池、清泠亭、百丈階、碑林等景觀。

南觀稱元都觀,又名玄都觀,是明德王的香火院。觀南的棣山之南邊,是明朝德王府的陵園,陵內有明德莊王、德懿王、德懷王、德恭王、德定王、德端王六座寢墓,最近發掘的德莊王墓,其規模與明十三陵明墓相差無幾。

五峰環抱的綠樹濃蔭之中,宮、觀、亭、台相互掩映,風景絕佳,有內外八景,內八景即七星泉、迎仙橋、更雞橋、無影廟、仙人台、青龍峪、白虎峪、清冷泉;外八景即青崖積翠潤玉七峰明泉早照鳳山煙雨滾栗朝霞魚台釣月杏堤春曉薛嶺牧樵,景景生輝,處處生情。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渾然融為一體,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

近幾年來,五峰山加快了景點的恢復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漸漸有了“齊魯仙境”的美譽。又因泉水處處可見,流泉飛瀑蔚然壯觀,加之林茂樹封,濃蔭蔽日,暑季氣溫比外界偏低3-7攝氏度,被讚譽為“避暑仙境”。

氣候

五峰山屬暖帶大陸性半溫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短,氣溫回升快,降雨少;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漫長,寒冷,少雨雪。

每年的4-11月是遊覽的最佳時節,此時風光旖旎,遊人如織。

特色

五峰山仙境的特色是:秀、幽、奇、古。

秀:五峰山有泉。有名的泉就有清冷泉、七仙泉、七星泉、青龍泉、白虎泉、潤玉泉、鹿泉。泉水水質純淨,煮沸無垢,清洌甘甜。

幽:五峰山有洞。山上山下蒼松翠柏掩映著的安樂軒、蓮花洞、王母洞、崇玄洞、隱仙洞都是幽中之最。

奇:五峰山有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五峰山的奇峰怪石,山奇、樹奇、橋涵奇。

古:五峰山形成年代古,有古道觀。道觀分南北觀:南觀名玄都觀,是明德王的香火院;北觀名洞真觀,宮、殿、亭、堂主要集中於此。歷史上五峰山道觀曾4次受到皇帝的敕封。

主要景點

進入五峰山西南側的登山盤路,就見兩岩對峙,崖上用巨石築門,稱“一天門”。昔日,門上架閣,名“迎恩閣”,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建造,後毀。今門內左側仍有《五峰山敕建一天門迎恩閣碑記》石碑。過一天門,渡過“迎仙橋”,便到洞真觀。

五峰山隆壽宮石坊

洞真觀,金代泰和年間(1201~1208年)由全真教道士邱志園、范志明創建。邱、范歿後,同業王志深、李志清增築之,鑿池引泉,初具規模,官名為“洞真觀”。元代宮廷封道觀為“護國神虛宮”。明萬曆皇帝賜名“隆壽宮”,敕建“保國隆壽宮石坊”,並頒發《道藏》經一部480函。至此,洞真觀進入鼎盛時期,“樓殿巋崇,金碧輝熒”。清代以來,漸趨衰敗。

該觀坐北朝南,各殿依次建在同一中軸線上。大門在南,為木質牌坊,四柱三樓式。門內架石橋,名曰“更雞橋”。橋北是玉皇殿。殿內塑玉皇大帝像,頭戴九旒冕冠,兩側侍者各四,手持槍、刀、火、旗。殿前右側為龍王殿,明正統十三年(1518年)重修;殿內有泉,門外兩側刻楹聯:“一派水聲流不盡,四圍山勢欲飛來。”左側為“虎神殿”,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修建。玉皇殿院內古柏眾多,濃蔭蔽日,其中13株尤勝,俗稱“十三太保”。殿東院外,有建觀之初所植銀杏一株,樹幹挺拔,高達30米,胸圍6.5米,冠幅近40米,枝葉繁茂,禽鳥啁啾。樹東有泉,名“清泠泉”,泉上有聽泉台,台上築“清泠亭”,因在志仙峰前,又稱“志仙亭”,上刻對聯兩副,其一聯曰:“到此息塵慮,對之清客心。”

北出玉皇殿,拾級而上便是“娘娘廟”,祀碧霞元君。娘娘廟後為“真武廟”,廟內原祀北方玄武七宿,其對聯曰:“一柄皂旗遮日月,七星寶劍照乾坤。”出真武廟,最北端寬廣的石級上昔日有三元殿,亦名三元宮,內祀天、地、水三神。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山東布政使朱錫爵題寫門額“靈照三界”。殿左側有觀音堂、呂祖廟、青帝宮,今僅存青帝宮。

觀中古碑林立,金、元、明、清各代皆有,其中尤以元初定宗二年(1247年)《真靜崔先生畫像贊》碑最為著名。崔先生,名道演,字玄甫,號真靜,金代人,是位亦儒亦道棄仕途厭名利的隱士,原在蒙古哲里木東境“金山昊天觀”,金貞年間,南下寓居五峰山,與當時文人相交密切,頗有名氣,金興定五年(1221年)卒。此碑為後人紀念他而立,正面碑顏鐫“真靜崔先生畫像贊”八字,篆書。碑身是沈士元單線條刻畫的崔道演盤膝坐像,畫像上端勒有金元詩人元好問劉祁杜仁傑的像贊詩各一首,字型分別為籀、篆、隸。碑陰鐫刻杜仁傑撰文、高書寫的《真靜崔先生小傳》。此碑作品出自各名家之手,詩、書、畫、刻俱佳,為歷代金石家所著錄。此外,杜仁傑的詩碑也保存於觀內。

五峰山聖佛蓮花洞
蓮花洞 又名“千佛洞”,在聚仙峰的西側峭壁上,是一處雕鑿於東魏、北齊年間,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珍貴佛教石窟造像。洞深丈余,高3米,洞口由塊石券成,上嵌明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鐫刻的“聖佛蓮花洞”顏額。洞中四壁全由佛像占據。最深處正中,鑿佛像一尊,結跏趺坐,高2米餘,屬洞中最大者;左右侍者各二,高1.6米。周圍洞壁及拱門兩側雕242尊小佛,形態各異。洞頂藻井全為蓮花雕飾,40餘朵,色彩素淨淡雅。該洞有東魏至北宋造像題記多處。據清嘉慶《山左金石志》載:“(隋)蓮花洞造像題字三十種,在洞外東壁者五種,在洞內北壁者二十三種,在洞內南壁者二種,每種五六字至二十餘字不等,向未著錄,此段赤亭親至五峰搜得之。”又據清孫星衍《寰宇訪碑錄》云:“五峰山蓮花洞大像主鍾崔等五十四人題名,蓋又有出三十種之外者矣。”如今,不少題記尚存,但大半已漫漶不可識,尚可辨認的有東魏武定五年(547年)、北齊乾明元年(560年)造像題記等。1992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崖寨 在五峰山東側,主峰海拔565.4米。原名青崖山。此山北連黃山,中隔一澗,唯西北一條小路可通山頂,山勢陡峭險峻,古為兵家屯兵之地。金元時,東平路行軍萬戶、長清人嚴實,曾在此建寨屯兵鎮守,始稱青崖寨山。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以孫華亭為首的萬名起義軍駐紮於此,至清順治年間義軍山寨被清兵攻破。山上尚存的遺蹟,有半穴居式建築260餘間,1~3米高的寨牆300餘米,寨門、馬道、點將台、旗桿穴、校場、盔子石和舂米蓄水用的石臼、石瓮等。

玄都觀亦稱南觀、元都觀,在洞真觀南側的青崖山西南麓,為明代德王的香火院,明成化至崇禎年間駐藩濟南的六代德王陵墓均建於此。這裡泉水潺流,樹木蔥鬱。玄都觀內的一株海棠尤為茂盛,枝幹挺拔,冠幅博大,芳香四溢。清末民初,玄都觀傾圮,陵園也遭破壞,現僅存八字牆、德王墓和一座享堂。1993年初,文物部門對德莊王朱見墓進行搶救性發掘。該墓是墓主與其妃劉氏、其子濟寧安僖王朱的合葬墓,距地面12米。墓穴中後部為地宮,磚石結構,有相互貫通的東、西、前三殿,總面積105.5平方米。兩扇石門均寬11.07米,高2.51米,厚0.19米,上雕鋪首及乳頭形門釘,殿內各置一石棺床。

惠濟寺五峰山外圍練家崗村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惠濟寺。寺廟座北向南。創建於唐,重修於宋,建築完整。正殿五間,南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其中正殿為宋代建築,單檐歇山頂,前設明台,五鋪作雙下昂斗拱。神台上有宋代彩色泥塑10尊,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與五台山中心區宋代彩塑別具一格,跟太原晉祠宋塑屬同一流派,是研究五台山外圍佛像藝術的典型實物。大殿內,還保存有宋、明時期木雕像150餘尊,姿態各異,刻工精細。殿內懸有聯匾,上書:“寶殿巍峨,已接三清法界;天香縹緲,如游九府神宮。”

壽寧寺 建在中峰之上的壽寧寺,山門懸匾“五峰聖境”。接官廳面寬三間,內部陳設唐代以來各種佛像45尊。聖母殿亦為三間,有聖母等塑像六尊。傳說,此聖母由原來民間賢淑善良的線姑娘坐化,主管風調雨順,座下一眼山泉,歷史上原平境內逢有大旱,鄉民多來此處祈雨,流傳眾多美妙的故事。而令,這裡風景優雅,成為人們欣賞大好河山的旅遊聖地。壽寧寺內,還保存有清康皇帝御筆“五峰化宇”真跡。

崮雲湖 位於五峰山以北5公里處的崮山鎮境內。它依山傍水,林茂草豐;似明鏡,如寶玉、藏百姿,納千秀,像一顆碩大的寶珠鑲嵌在濟南近郊的秀美山河間。加之它的上遊河道平穩舒緩,四季流水潺潺,溪邊青草如毯,天藍水碧,石瘦魚肥,便引遊人無數來這裡垂釣尋幽,蕩舟戲水,陶然怡情,健體強身。崮雲湖系由原小崮山水庫改造而成的人工湖泊。小崮山水庫初名為小崮山攔河壩,修建於1996年,次年峻工蓄水。現有湖水面積4平方公里,並在這裡修建了水上樂園,開闢了人工沙灘,成為濟南近郊一處環境優雅、設施齊全的休閒勝地。

傳說

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孕育了悠美的傳說。相傳,五峰山的五座仙峰是玉皇大帝的五女兒思凡下界轉化而成。崔先生像贊碑所題的崔先生是金代洞真觀道士,他博覽三教群書,融“儒、道、佛”為一爐,且精通醫術,為百姓治病,不取分文。美麗的傳說,不勝枚舉。

旅遊交通

五峰山五峰山

十一座古樸典雅、裝飾豪華的別墅賓館,名曰“五峰仙莊”,三星級賓館五峰閣已建成投入使用。五女峰與五峰仙莊古今媲美,相映生輝。屆時,五峰山定會魅力倍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