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雲觀

岫雲觀

岫雲觀在房山區琉璃河中學院內。建於明代,原名恩惠寺,俗稱老公廟。主要建築在中軸線上,僅存皋殿、三清殿和呂祖閣。岫雲觀古建築是研究明代建築工藝的實物資料,為房山縣重點保護文物。

基本信息

簡介

岫雲觀岫雲觀

岫雲觀的前世今生岫雲觀在房山區琉璃河中學院內,屬於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座磚木結構的建築落成於明嘉靖十八年,原名恩惠寺,前身是明嘉靖年間的皇帝行宮,也是明代京南惟一的行宮。1900年被西出北京的八國聯軍燒毀。清宣統三年(1911年),由太監李樂賓籌資重建,並於當年開光,名為“岫雲觀”。因住太監,故又稱老公廟。解放後廟裡的泥塑被拆掉,並改建為學校,現僅存一後皋、一大殿、一耳房,由於年久失修,皋殿及五進殿都出現了嚴重破損,亟須修繕。

建築結構

行宮坐北朝南,規模宏大,占地近百畝。中軸線主宮殿群五進規制,東有側院,西有御花園,後有菜圃。四周有高大的宮牆。最前端是一個小廣場,東西兩側各有一座高大的宮門,呈城樓狀。東接南北通衢,西望村煙曠野。小廣場正南有戲樓一座,北面為內宮門,左右門房各3間。進內宮門是一座木牌樓,北有正殿3間東西配殿5間。其後又正殿3間,兩側有便門通向後邊的院子,院子正北有涼亭一座,兩側接迴廊。涼亭以北,院兩側有東西配殿各3間,正殿為皋殿,此殿略成方形,十分宏敞,面闊3間15.43米,進深3間。重檐廡殿頂,筒瓦調大脊,有吻獸,前檐為鏇子彩繪。皋殿兩山東西配殿各5間。最後是一座二層樓閣式宮殿。良鄉離宮是明代京南唯一的一座行宮,氣勢宏偉。明朝衰落以後改作佛寺名恩惠寺,在各殿供奉佛像,並按寺院規制於二進院東側建鐘樓、西側建鼓樓。

歷史淵源

離宮始建於明代,是奉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敕命而建,落成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四月。行宮落成後不久,世宗皇帝便於行宮駐蹕。離宮坐北朝南,規模宏大,氣勢宏偉,占地近百畝。中軸線主宮殿群五進規制,東有側院,西有御花園,後有菜圃。四周有高大的宮牆。最前端是一個小廣場,東西兩側各有一座高大的宮門,呈城樓狀。東接南北通衢,西望村煙曠野。小廣場正南有戲樓一座,北面為內宮門,左右門房各3間。進內宮門是一座木牌樓,北有正殿3間東西配殿5間。其後又正殿3間,兩側有便門通向後邊的院子,院子正北有涼亭一座,兩側接迴廊。涼亭以北,院兩側有東西配殿各3間,正殿為皋殿,此殿略成方形,十分宏敞,面闊3間15.43米,進深3間。重檐廡殿頂,筒瓦調大脊,有吻獸,前檐為鏇子彩繪。皋殿兩山東西配殿各5間。最後是一座二層樓閣式宮殿。明朝衰落以後,離宮改作佛寺名恩惠寺,在各殿供奉佛像,並按寺院規制於二進院東側建鐘樓、西側建鼓樓。1900年,寺廟被西出北京的八國聯軍燒毀。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太監李樂賓籌資重建,並於當年開光,更名為岫雲觀。後來,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宮內的太監也被逐出,一部分流落到岫雲觀內,所以當地人便稱這座歷盡滄桑的明代離宮為“老公廟”。 解放後,廟裡的泥塑被拆掉,並改建為學校,現僅存皋殿、五進殿及耳房等建築,由於年久失修,各殿均出現破損,亟需修繕。

保護

政府對年久失修的兩座主殿屋頂的殘缺部件進行補配,恢復皋殿室內地面的方磚和室外的青白石台階,恢復五進殿的傳統樓梯,同時清理周圍的不和諧建築,改善了古建築的周邊環境 ,岫雲觀古建築是研究明代建築工藝的實物資料,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道教廟宇

道教發源於中國。金末元初,道教分為全真、正一兩派。1219年成吉思汗封全真道教龍門派祖師邱處機為國師,賜號長春真人,其住所賜名長春宮,命他總管道教,全真道教開始在北京傳播。邱死後葬於長春宮東側白雲觀內,於是白雲觀成為道教全真派的第一叢林。到1948年,北京共有道教官觀65座。除白雲觀外,還有朝外大街的東嶽廟、火德真君廟等正一派的寺廟。
白雲觀 | 呂祖宮 | 火神廟 |桃源觀 | 玉虛宮 | 五道廟 | 五頂廟 | 岫雲觀 | 三官廟 | 秀峰寺 | 大高玄殿 | 靜福寺 | 元聖宮 | 東嶽廟 | 慈善寺 | 蟠桃宮 | 關帝廟 | 文昌帝君廟 | 一畝園娘娘廟 | 金爐聖母鑄鐘娘娘廟 | 伏魔大帝宮 | 昭顯廟 | 凝和廟 | 宣仁廟 | 都城隍廟大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