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廟[北京五道廟]

五道廟[北京五道廟]
五道廟[北京五道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五道廟在西城區韓家潭西口鐵樹斜街與櫻桃斜街之間的路口處。廟有玉帝殿,內有明代萬曆年間兵部尚書王象乾撰記立碑,謂此處為正陽。五道廟街在解放初期註銷名稱併入南下河街,1997年整體拆除,原址在今奎文區國美家電城內———這是與老濰縣五道將軍有關的一個小插曲。五道廟原址在今濰城區人民街、愛國路、五道堂巷交叉口以西。1922年,濰縣一位丁姓士紳倡議在五道堂南側斜坡狀洞口處重建仙師廟,故居在附近西南關新巷子的清末狀元王壽彭篤信“老師父”,不僅鼎力相助,還為廟宇題寫了匾額和楹聯。五道廟內供奉的神像,一般畫像居多,畫有五道、小鬼、判官等。

基本信息

簡介

五道廟壁畫五道廟壁畫
北京門頭溝區爨底下村有五道廟。爨底下村建築為明清民居,依山而建。五道廟在山腰處,內供奉五道神。此處為村中喪葬禮儀中心。凡村中有人故去,皆要將其姓名寫於紙上,焚於廟前,即視為上報閻王,將此人在生死簿上註銷,重如輪迴。其山對面有娘娘廟,生死各居一變。

吳道子又稱吳道玄,是唐代著名畫家。他創作的題材多為佛教和道教人物畫,擅長壁畫。先後在洛陽、長安等地的寺廟裡繪壁畫300多間,人物形態逼真。五道廟吸收梁朝張僧繇和西域畫派的暈染法,加以發展變化。所作之畫,揮之即成,富有立體感,形似神也似。他兼攻山水,自成一家,頗具新意,素有“畫聖”、“畫神”之美譽。鑒於其精湛的繪畫技巧和非凡的才能,民間繪畫業、雕塑業將其奉為神明,尊為祖師。由於扎彩講究布置格局、美觀協調,與繪畫、雕塑藝術相近,故民間扎彩業也奉吳道子為祖師。清代中期,正是楊柳青木版年畫興盛時期,畫店達幾十家,年畫店主為其建廟,為的是祈求生意興隆,事業發達。

名稱來歷

五道廟五道廟

五道廟就其名稱來說,應供有五道將軍。不知何故,一些文字資料和傳說均未提及,這裡不妨作簡略介紹。

按照道教說法,五道將軍是東嶽大帝的屬神,並且是重要助手。他掌管世人的生死與榮祿,是陰間的大神,地位比閻羅王前的判官都高。古典小說中的五道將軍似乎可以代閻羅王決定世人壽限。但與閻羅王不同的是,他頗具同情心,能幫助、成全弱者實現自己的理想,是個具有正義感的冥神。

傳說中還有另一種說法,說五道將軍是盜神。認為“五道”之意出自《莊子·胠篋篇》:“盜亦有道,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先入,勇也;後出,義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這實在荒謬之極。由於人們把五道將軍說成了盜神,所以又有人將其訛為“五盜將軍”,成了五個有名有姓的盜寇,即杜平、李思、任安、孫立、耿彥正。他們死後陰魂不散,又在當地作祟,一些百姓恐於失盜,便祭祀他們,祈求他們手下留情。 。

五道將軍

五道將軍,民間稱作“五道老爺”。按道教說法,五道將軍是東嶽大帝屬神,且是重要助手,掌管世人生死榮祿,為陰間大神,地位高於閻羅王前的判官。古典小說中的五道將軍似乎可以代閻羅王決定世人壽限,但與閻羅王不同,五道將軍更具同情心,能幫助、成全弱者實現自己的理想,是位具有正義感的冥神。傳說中還有另一種說法,五道將軍是盜神,又訛稱為“五盜將軍”,成了五個有名有姓的盜寇,百姓恐於失盜,便祭祀他們,以祈求手下留情。此說在平谷地區並不流行,平谷地區主要信奉的是前者,即掌管世人生死與榮祿。

規模

五道廟五道廟

就規模來說,一般五道廟不大,常常就一間,甚至一小間,連個小院也不圈,孤立立就一座小廟。如中心村五道廟,在北中心村東,廟東為山,山上明代長城由南往北蜿蜒而去。廟前一眼老井,村里人過去就吃這井的水。這座五道廟,石壘根基,磚砌牆,白灰溝縫,硬山頂,中為大脊,頂復鄉村常用的小青瓦。面闊半間大小,前敞,無門窗。廟內被煙火熏得漆黑,早已看不清過去有什麼畫像了。附近人家在裡面隨便堆放一些柴草雜物。村里七八十歲老人說,他們小時五道廟就這樣,曾揭瓦過一次。細看牆磚發黃,有一二百年了。這是我區現存最早也最完整的一座五道廟。有些五道廟,雖為一間,卻在中間再壘一隔斷牆,前為五道廟,後常常為觀音廟,如見子莊五道廟、後羅莊五道廟、杜辛莊五道廟、王辛莊五道廟、大坎村五道廟等即是如此。

當然,也有大一些的,如趙各莊的五道廟,三間,為前後殿,前殿供奉呲牙咧嘴的小鬼等叫差的,村里人死了就到那裡燒紙報廟,後殿供奉觀音。橋頭營五道廟,還存在,小三間,實際是兩間,青磚灰瓦,建築與普通民居無異。五道廟院內,前邊是出租的房屋,有車床等物,院裡搭了不少東西。五道廟現在作為村磨麵房,還在使用。廟內舊有畫像,畫人死後喝迷魂湯等情景。過去傳說村里一死人就死兩個,村里人認為就是五道廟兩間的緣故。廟西有一窄胡同,舊時從這裡送紙,俗稱“鬼道”。

神像

五道廟內供奉的神像,一般畫像居多,畫有五道、小鬼、判官等。也有塑像,如稻地村五道廟,面闊三間,東西耳房各一間,前有院,還有一通石碑,並建有山門。西耳房住看廟的,東耳房供奉菩薩。正殿供奉五道老爺,泥塑坐像,中間一張大供桌,前面兩邊一邊三尊泥塑站像,都是小鬼等。像這樣塑像的五道廟全區很少,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拆毀。就全區來看,大量的五道廟不僅僅供奉一尊五道神,往往供奉三尊、五尊、七尊甚至九尊神,不一而同。如峰台村五道廟,一大間,前出廊,一進廟門有一道柵欄,裡邊還有一二門子。廟前一道二米多高大影壁,遮擋著大街行人看不見廟裡邊。影壁南北兩邊都寫有大字,北邊為“遠山吞長江,一湖銜洞庭”等字,由鄰村公爺墳閆瑞(號雪樵)所寫,字很見功力。廟內全是畫像。走廊東側山牆上畫一判官,手拿生死薄,西側山牆畫一小鬼,提個鎖鏈子(也有村廟裡畫的小鬼拿著勾魂牌,上寫“你也來了!”)。廟內北牆畫有七尊神像,所以這座五道廟又稱七神殿,中為龍王,坐像,有鬍子,高其他神像一頭;龍王東邊依次是蟲王,一肩半露,身背一瓶,瓶里裝蟲子;財神,拿一金元寶;五道,是武將,拿一寶劍;西邊依次是山神,拿一把大斧子,腳下踩一大老虎;土地,俗稱土地佬,是一老頭子,拄一拐杖,正嘿嘿地笑;苗神,略顯年輕,後背背著禾苗。東西兩山畫有捉妖等許多畫像。這像由南獨樂河村人喬仲文所畫,據說畫得很傳神,廟本石灰白牆,在土地神上方畫一燈籠,被燒了一半,糊不圇吞的形狀,燈籠里是擰的鐵絲,非常真切。廟已無存,現在難以見到了。又如放光村建有三座五道廟,其中村西北那座,又稱七神廟,坐北朝南,一間,廟頂起大脊,兩端飾有“龍頭”。廟內正座畫有菩薩像,兩邊各兩個畫像,東西山牆各一個畫像,畫有財神、馬王、路神、喜神等。小廟前出廊,廊前東西兩側畫有判官、小鬼。廟後辟一小壁龕,約六十公分高矮。龕內供奉泥塑韋馱站像,雙手合十,金剛杵橫於腕上。廟內懸有“功德匾”,為村里人當年建七神廟時捐款的名字等。廟前一座八米長小院,辟有券拱門,門上有門額,門兩邊有一副對聯,其中一句:“這條路誰都走”,似是上聯,下聯村里人記不清了。過去建得如此精緻的五道廟,全區不多。而五里廟村五里廟,又稱九神廟,為近年民間自發所修復,完全按過去的樣式,北牆繪有九尊神像:土地,五道,火神,馬王,龍王,牛王,財神,苗神,山神。與峰台五道廟比,多了火神、馬王、牛王,而這裡沒有蟲王。也可以大致看出,平原地區與山區所供神像,還是各有特點,主要是依據自己生活需要而供奉。五里廟村九神廟兩牆壁畫很具特色:東牆,畫有龍王派來行雨官,運雨車,一男一女手拿柳條,推雲的童子,張著口袋正在布風的風官,雷公雷震子正在打雷,閃公正打閃在劈一隻兔子,上有一女子形象,右手舉鏡,似在照妖,鏡光照到什麼,雷和閃電就劈什麼。接著,梁三尺在量雨,量到哪兒雨就下到哪兒,不許多下,也不許少下。以上是天上。地下,眼看要下雨了,人們牽著馬、趕著豬、鵝等趕緊回家。西牆大意是:上面,一當官者與兩個兵卒,押著一驢車,車上載著捉的妖孽等回去,接著大概是梁三尺在前邊領著,後有三位當官者視察下雨情況。這似與東牆的天上情景相連線。下面為雨後,人們紛紛下地幹活。一毛驢尥蹶子,竟把馱著的礅軲轤子甩下來。通過這些壁畫,樸素而形象地表現了百姓希望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的祈求。

報廟習俗

五道廟五道廟

作為五道廟,無論規模大小,是泥像還是畫像,其作用,都是村里人去世了,去那裡報廟燒紙,這在平谷地區幾乎大同小異。一般“報廟”,是村里哪位老人一咽氣,穿好裝老衣裳,家人就從家裡哭著送紙到五道廟。不管是白天還黑夜,路上一哭,一村人就都知道是誰又“老”了。這是頭遍紙,有地方又稱“倒頭紙”。這意味著家人將老人的“魂兒”給五道老爺送來了。隨後,早午晚要各送一遍紙。在第二天晚上,家人拿著掃帚拖著老人的衣物,到五道廟去領老人的“魂兒”,將紙錢在廟內的牆角上掛,在哪兒“掛”住了,就認為老人的“魂兒”就在那兒呢,叫著“跟我們走吧!”到村頭,糊好了紙車,一般老太太糊牛車,做牛車穩當,也有說女人一生多洗洗涮涮,牛能喝髒水;男人糊馬車,高頭大馬跑得快。到車這兒,家人把掃帚托的衣物在牛或馬身上轉一圈兒,叫著“您上車吧!”然後,就進行燒車。意味著老人的“魂兒”坐著車就“走”了。名為“燒三”。回來把老人穿過的衣物扔在家房上。當然,各地區也不完全一樣,如上鎮一帶,男人去世了糊驢,俗話說“紙糊驢——大嗓”,即從此來的。還要糊一紙人,稱為“來安”,拿一小鞭。有時把驢車燒了,回家一看,把“來安”拉下了,“後趕吧!”家人又到街頭燒去了。一般從老人去世時開始燒紙,到出靈前為止,大多燒五六遍六七遍。峰台一帶流傳有“你著啥急,等趕七遍紙去呢?”俗語,黃松峪一帶也有類似的話:“你等趕八遍紙呢咋著!”意思是你等著趕死呢咋著!現在,隨著五道廟的消失,這句話也少有人“罵”了。

相關戲曲

至今,黃松峪村一些老人還記得當年流傳一出與五道有關的戲,名《三疑記》。說某朝唐英是一位將軍,有個兒子唐子奇。一位王先生文化好,唐將軍請來教自己的兒子。將軍外出打仗了。一天王先生病了,唐子奇母親李月英好心,讓兒子送去被子,沒注意把自己的鞋也帶去了。將軍回來,發現鞋起了疑心。後來弄清事情真相,誤會解除。李月英唱道:“書房內好比座閻羅寶殿,唐將軍好比作五道閻君。小翠花(李月英丫環)好比作勾魂的鬼,李月英好比作屈死冤魂。”最後唐將軍對著王先生:“王先生你是個好人!”這齣戲舊時評劇和河北梆子都唱,現在似乎失傳了。

在舊社會,有許多要飯花子,沒地方住,黑夜就住五道廟裡。常常是要完飯,看天不早了,就說:“入廟去啦!”這也是舊社會一種特殊社會現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