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

在未明確病因前,大便性狀改變與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統稱為腹瀉病(diarrhealdisease)腹瀉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組疾病,是兒童時期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全球大約每年至少10億人次發生腹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每天大約1萬人死於腹瀉在中國鶒,腹瀉病同樣是兒童的常見病,據有關資料中國5歲以下兒童腹瀉病的年發病率為201%,平均每年每個兒童發病2.01次,其死亡率為0.51%因此,對小兒腹瀉病的防治十分重要。引起病毒性腸炎最重要的病毒是輪狀病毒(rotavirus),其次是腺病毒,還有諾沃克病毒、腸道病毒、冠狀病毒小圓病毒、星狀病毒等但遠比輪狀病毒少。

流行病學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

人類輪狀病毒是1973年Bishop等從腹瀉患兒的十二指腸活檢標本中發現的。隨後的流行病學研究證明,輪狀病毒是全球性嬰幼兒嚴重的病毒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原體

A組輪狀病毒感染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美國CDC報告每年全世界有1.4億患兒被感染死亡約100萬。傳染源為病人和帶病毒者,病毒經口侵入胃腸道,潛伏期一般為2天,症狀出現前鶒一天腸道開始排出病毒病期的第3~5天為排出病毒的高峰期,排病毒一般持續7天左右,少數持續2周。由於RNA基因組常發生點突變故重複感染多見。

輪狀病毒腸炎呈世界性分布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全年均有發病,溫帶地區以秋冬季為流行高峰,赤道地區季節性不明顯。發病年齡4個月~2歲約占90%以上。近年有不少新生兒室流行輪狀病毒感染的報導,北京東單三條兒童醫院曾對68例無腹瀉症狀的新生兒住院病兒,進行前瞻性定期檢測糞便,結果40例(58.8%)先後檢出輪狀病毒,但多數伴較輕腹瀉或無症狀。

中國發現成人輪狀病毒腸炎流行,多因水源污染而引起暴發。病毒抗原性及核酸電泳類型均與嬰幼兒A屬輪狀病毒不同,現知其屬於B屬。流行時兒童發病約占15%,且以學齡兒童為主。

病因

輪狀病毒是嬰幼兒秋冬季腹瀉的主要病原。病毒由內、外兩層衣殼及含11片段的雙股RNA核心組成。根據組成內層衣殼鶒的主要蛋白質(VP6,即病毒6號蛋白)的抗原性不同,通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及補體結合等試驗,可將病毒分為A、BCDE等屬,引起嬰幼兒秋冬季腹瀉的輪狀病毒為A屬,成人輪狀病毒腹瀉為B屬;B及其他屬輪狀病毒與動物感染相關。輪狀病毒根據其外層衣殼蛋白VP4及VP7的不同抗原性通過中和試驗又可分為若干血清型,引起嬰幼兒腹瀉屬1~4血清型;動物輪狀病毒僅限於3~7血清型。

發病機制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腸及空腸近端黏膜上皮細胞,使絨毛頂端上皮脫落,絨毛變短,脫落上皮被由隱窩新產生的上皮取代,這些新上皮細胞不夠成熟,缺乏雙糖酶。因此腹瀉發生機制與絨毛破壞影響吸收,雙糖酶缺乏及上皮細胞損傷,進入腸腔分泌有所增加有關

研究發現,腸上皮細胞膜上存在輪狀病毒受體,輪狀病毒外殼蛋白VP4是病毒感染細胞的吸附蛋白,通過與靶細胞受體結合而進入上皮細胞。病毒侵入腸道後,主要在十二指腸和空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內複製使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微絨毛腫脹不規則和變短。受累的腸黏膜上皮細胞脫落火罐網,固有層可見淋巴細胞浸潤因此,小腸黏膜回吸收水分和電解質能力受損而形成腹瀉另一方面,繼發的雙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類消化不完全而積滯在腸腔內並被細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鏈有機酸,使腸液鶒的滲透壓增高,加重嘔吐和腹瀉。

臨床表現

多發於秋冬季多見於6個月~2歲的嬰幼兒潛伏期36~72h。典型病兒常伴有輕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發熱,可達39~40℃。病初1~2天嘔吐可先於腹瀉出現腹瀉為水樣便,如蛋花湯樣鶒,無膿血,每天約3~10次。由於吐、瀉,可引起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病兒糞便中電解質濃度顯著低於細菌性腸炎,如霍亂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等;且多數為急性失水故多引起等滲或等滲偏高脫水本病自然病程3~8天,平均5天左右。

診斷

輪狀病毒腸炎主要發生於秋冬季節多見於6個月~2歲的嬰幼兒。起病急,病初即發生嘔吐。大便量多,黃或淡黃色,水樣或蛋花湯樣,無腥臭味。無其他併發症時,1周左右自然好轉確診主要依據大便輪狀病毒抗原的檢測鶒

鑑別診斷

輪狀病毒腸炎與其他病毒引起腹瀉的鑑別主要靠病原學檢查,嘔吐、腹瀉嚴重者應注意與胃腸型食物中毒和霍亂等相鑑別。

檢查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檢查
實驗室檢查:

糞便鏡檢白細胞0~3/HP細菌培養無致病菌。病原學診斷最初通過電鏡免疫電鏡十二指腸引流液及糞便中直接看到輪狀病毒顆粒獲診斷,但不適於臨床常規套用目前多採用免疫學或核酸方法來檢測糞便中抗原,一般4h即可出結果。國內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及提取糞便中病毒RNA,作核酸凝膠電泳(PAGE)開展較普遍。輪狀病毒PAGE可見11條RNA片段,集成4組,各含4-2-3-2條片段為其特徵,又可根據其最後二片段相距遠近分為長短兩型。

已開展斑點雜交、寡核苷酸及聚合酶鏈反應(PCR)等方法檢測A屬輪狀病毒外層衣殼的VP7蛋白分子來診斷輪狀病毒感染及其血清分型。此法特異性強、敏感性高,但僅能在一些科研單位進行。近年輪狀病毒組織培養,亦已在經胰蛋白酶處理的Mal04細胞株上獲得成功。

其它輔助檢查:

一般不須做特殊輔助檢查,必要時做胸片和心電圖檢查,以明確肺部有無病變。有電解質紊亂如低鉀血症時,心電圖檢查S-T段降低,T波低平、雙相最後倒置,出現u波並漸增高鶒,常超過同導聯的T波或T波與u波相連呈駝峰樣。

相關檢查

丙酮酸

十二指腸引流液一般性狀檢查

抗核仁核糖核酸抗體

胰蛋白酶

血小板

治療

本病無特異治療,主要採用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對症治療鶒。輕者可口服補液鹽重者可用靜脈補液糾正。曾報告中草藥馬蹄香治療有效也曾用干擾素治療,認為可縮短病程。但尚需更多重複試驗加以證實。
人乳和其他來源的特異性抗病毒抗體能減少病毒排泄的量和疾病的嚴重程度。

預防

輪狀病毒疫苗已在研製中尚未達普遍推廣階段。

1.維持良好的個人食物及環境衛生

2.處理食物或進食前,如廁後須洗手。

3.清理嘔吐物、糞便及尿片時須戴上手套,並須再徹底洗淨雙手。

4.清潔及消毒受污染的物品及表面

5.學童如出現嘔吐或腹瀉現象,應儘早求診休息和勿上學。

兒科疾病

兒科病就是兒童易患疾病的統稱。比如腸胃疾病,營養不良,呼吸疾病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