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病

小兒腹瀉病

在未明確病因前,大便性狀改變與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統稱為腹瀉病(diarrheal disease)。腹瀉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組疾病,是兒童時期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全球大約每年至少10億人次發生腹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每天大約1萬人死於腹瀉。在我國,腹瀉病同樣是兒童的常見病,據有關資料,我國5歲以下兒童腹瀉病的年發病率為201%,平均每年每個兒童年發病3.5次,其死亡率為0.51%。因此,對小兒腹瀉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根據病程腹瀉病分為:急性腹瀉病(acute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周以內;遷延性腹瀉病(persistent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周~2個月;慢性腹瀉病(chronic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個月以上。按病情分為: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症狀;中型:輕度至中度脫水或有中毒症狀;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症狀(煩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高熱或體溫不升、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等)。根據病因分為:感染性,如痢疾、霍亂、其他感染性腹瀉等;非感染性,包括食餌性(飲食性)腹瀉;症狀性腹瀉,如過敏性腹瀉;其他腹瀉病如乳糖不耐症、糖原性腹瀉等。

基本信息

症狀體徵

1.消化道症狀 腹瀉時大便次數增多,量增加,性質改變,大便3次/d以上,甚至10~20天,可呈稀便、糊狀便、水樣便,或是黏液膿血便。判斷腹瀉時糞便的性狀比次數更重要。如果便次增多而大便成形,不是腹瀉。人乳餵養兒每天排便2~4次呈糊狀,也不是腹瀉。噁心、嘔吐是常見的伴發症狀,嚴重者嘔吐咖啡樣物,其他可有腹痛、腹脹、食欲不振等症狀。

2.全身症狀 病情嚴重者全身症狀明顯,大多數有發熱,體溫38~40℃,少數高達40℃以上,可出現面色蒼白、煩躁不安,精神萎靡、嗜睡、驚厥、甚至昏迷等表現。隨著全身症狀加重,可引起神經系統、心、肝、腎功能失調。

3.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 主要為脫水及代謝性酸中毒,有時還有低鉀血症,低鈣血症。

4.脫水 由於腹瀉與嘔吐丟失大量的水和電解質,使體內保留水分的能力減低;嚴重嘔吐、禁食、食慾減低或拒食,使食物和液體攝入量均減少;患兒發熱、呼吸加快、酸中毒者呼吸加深,使不顯性失水增加。根據水、電解質損失的量及性質不同分為3種類型:等滲性脫水(血清鈉濃度130~150mmol/L)、低滲性脫水(血清鈉濃度<130mmol/L)、高滲性脫水(血清鈉濃度>150mmol/L)。大多數急性腹瀉患兒為等滲性脫水。一般表現為體重減輕,口渴不安,皮膚蒼白或蒼灰、彈性差,前囟和眼眶凹陷,黏膜乾燥,眼淚減少,尿量減少。嚴重者可導致循環障礙。按脫水程度分為輕、中、重度。脫水的評估(表1)。

5.代謝性酸中毒 脫水大多有不同程度的代謝性酸中毒,產生原因為:大量的鹼性物質隨糞便丟失;脫水時腎血流量不足,尿量減少,體內酸性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腸道消化和吸收功能不良、攝入熱量不足,脂肪氧化增加,代謝不全,致酮體堆積且不能及時被腎臟排出;嚴重脫水者組織灌溶不足,組織缺氧,乳酸堆積。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深長呈嘆息狀,口唇櫻紅,嚴重者意識不清、新生兒及小嬰兒呼吸代償功能差,呼吸節律改變不明顯,主要表現為嗜睡、面色蒼白、拒食、衰弱等,應注意早期發現。

6.低鉀血症 腹瀉時水樣便中鉀濃度約在20~50mmol/L。吐瀉丟失過多以及攝入不足、鉀不能補償等可導致低血鉀發生。其症狀多在脫水與酸中毒糾正,尿量增多時出現。

(1)脫水、酸中毒糾正時常出現低鉀原因:

①酸中毒時細胞外液H的進入細胞內,與K交換,故細胞內K下降,而血清鉀不降低。脫水時腎功能低下,鉀由尿液排出減少。在補液後,尤其是輸入不含鉀的溶液,血清鉀被稀釋並隨尿排出增多,酸中毒糾正後鉀又從細胞外轉至細胞內,此時易出現低鉀血症。

②病程在1周以上時逐漸出現低鉀血症。

③營養不良者出現較早且較重。在脫水未糾正前,因血液濃縮、酸中毒、尿少等原因,血鉀濃度尚可維持正常,此時很少出現低鉀血症。而隨著脫水和酸中毒逐步糾正和尿量的增多,再加補給鉀含量不足從而逐漸出現。

(2)低鉀血症表現:血清鉀低於3.5mmol/L以下,表現為精神萎靡,肌張力減低,腹脹,腸蠕動減弱或消失,心音低鈍。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嚴重者昏迷、腸麻痹、呼吸肌麻痹,心率減慢,心律不齊,心尖部收縮期雜音,可危及生命。心電圖表現ST段下移,T波壓低、平坦、雙相、倒置,出現U波,P-R間期和Q-T間期延長。

7.低鈣血症和低鎂血症 一般不會出現。腹瀉持久,原有佝僂病或營養不良患兒,當酸中毒糾正後,血清結合鈣增多,離子鈣減少,可出現低血鈣症狀。表現煩躁,手足搐搦或驚厥。低鎂血症一般在低鈉、低鉀、低鈣糾正後出現。原有營養不良、佝僂病更易出現,少數患兒可出現低鎂血症,表現為手足震顫,舞蹈病樣不隨意運動,易受刺激,煩躁不安,嚴重者可發生驚厥,補充鈣劑後症狀無改善。

8.幾種常見感染性腹瀉的臨床表現特點

(1)輪狀病毒性腸炎(Rotavirus enteritis):好發於秋冬季,呈散發或小流行,病毒通過糞-口途徑以及呼吸道傳播。多見於6~24個月的嬰幼兒。潛伏期1~3天,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起病急,病初即有嘔吐,然後腹瀉,大便呈水樣或蛋化湯樣,帶有少量黏液,無腥臭,每天數次至10餘次。常伴脫水和酸中毒。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病程3~8天,少數較長,大便鏡檢偶見少量白細胞。病程1~3天內大量病毒從大便排出,最長達6天。血清抗體一般3周后上升,病毒較難分離,免疫電鏡、ELISA或核酸電泳等均有助於診斷。

(2)諾沃克病毒腸炎:多見於較大兒童及成年人,臨床表現與輪狀病毒腸炎相似。

(3)大腸埃希桿菌腸炎(Escherichia coli enteritis):常發生於5~8月份,病情輕重不一。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大便呈蛋花湯樣,腥臭,有較多的黏液,偶見血絲或黏腖便,常伴有嘔吐,多無發熱和全身症狀。主要表現水、電解質紊亂。病程1~2周。產毒素性大腸埃希桿菌腸炎,起病較急,主要症狀為嘔吐、腹瀉,大便呈水樣,無白細胞,常發生明顯的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病程5~10天。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起病急,高熱,腹瀉頻繁,大便呈黏腖狀,帶膿血,常伴噁心、腹痛、里急後重等症狀,有時可出現嚴重中毒症狀,甚至休克。臨床症狀與細菌性痢疾較難區別,需作大便培養鑑別。出血性大腸埃希桿菌腸炎,大便次數增多,開始為黃色水樣便,後轉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鏡檢有大量紅細胞,常無白細胞。伴腹痛。可伴發溶血尿毒綜合徵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4)空腸彎曲菌腸炎(Campylobacter jejuni enteritis):全年均可發病,多見於夏季。可散發或暴發流行。以6個月~2歲嬰幼兒發病率最高,家畜、家禽是主要的感染源,經糞-口途徑,動物→人或人→人傳播。潛伏期2~11天。起病急,症狀與細菌性痢疾相似。發熱、嘔吐、腹痛、腹瀉、大便呈黏液或膿血便,有惡臭味。產毒菌株感染可引起水樣便,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及數量不等的紅細胞,可並發嚴重的小腸結腸炎、敗血症、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心包炎等。

(5)耶爾森菌小腸結腸炎:多發生於冬春季節,以嬰幼兒多見。潛伏期10天左右。無明顯前驅症狀。臨床症狀與年齡有關。5歲以下患兒以腹瀉為主要症狀,糞便為水樣、黏液樣、膿樣或帶血。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多伴腹痛、發熱、噁心和嘔吐。5歲以上及青少年,以下腹痛、血白細胞增高、血沉加快為主要表現,酷似急性闌尾炎。本病可並發腸系膜淋巴結炎、結節性紅斑、反應性關節炎、敗血症、心肌炎、急性肝炎、肝膿腫、結膜炎、腦膜炎、尿道炎或急性腎炎等。病程1~3周。

(6)鼠傷寒沙門菌腸炎:全年發病,以4~9月發病率最高。多數為2歲以下嬰幼兒,易在兒科病房發生流行。經口傳播。潛伏期8~24h。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噁心、嘔吐、腹痛、腹脹、“噴射”樣腹瀉,大便次數可達30次以上,呈黃色或墨綠色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或膿血便。大便鏡檢可見大量白細胞及不同數量的紅細胞,嚴重者可出現脫水、酸中毒及全身中毒症狀,甚至休克,也可引起敗血症,腦脊髓膜炎。一般病程2~4周。帶菌率高,部分患兒病後排菌2個月以上。

(7)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很少為原發性,多繼發於套用大量廣譜抗生素後或繼發於慢性疾病基礎上。起病急,中毒症狀重。表現為發熱、嘔吐、頻瀉。不同程度脫水、電解質紊亂,嚴重者發生休克。病初大便為黃綠色,3~4天后多轉變為腥臭,海水樣便,黏液多。大便鏡檢有大量膿細胞及革蘭陽性菌。大便培養有葡萄球菌生長,凝固酶陽性。

(8)假膜性腸炎:多見長期使用抗生素後,由於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紊亂,使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大量繁殖,產生壞死毒素所致。主要症狀為腹瀉,大便呈黃稀水樣或黏液便,少數帶血,有假膜排出(腸管狀),伴有發熱、腹脹、腹痛。腹痛常先於腹瀉或與腹瀉同時出現。常伴顯著的低蛋白血症,水、電解質紊亂,全身軟弱呈慢性消耗狀。輕型患兒一般於停藥後5~8天腹瀉停止,嚴重者發生脫水、休克至死亡。如果患兒腹瀉發生於停藥後,或腹瀉出現後持續用抗生素,則病程常遷延。

(9)白色念珠菌腸炎(candida alicans enteritis):多發生於體弱、營養不良小兒,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者。口腔內常伴有鵝口瘡。大便次數增多,色稀黃或發綠,泡沫較多,帶黏液有時可見豆腐渣樣細塊(菌落),大便在鏡下可見真菌孢子和假菌絲,作糞便真菌培養有助於鑑別。

9.小兒遷延性和慢性腹瀉 病因複雜,目前認為包括感染、過敏、先天性消化酶缺陷、免疫缺陷、藥物因素、先天畸形等,其中以感染後腹瀉最為常見。對慢性腹瀉患兒腸黏膜活體組織檢查結果表明,小腸黏膜結構和功能持續損害或正常修復機制受損,是小兒腹瀉遷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1)有急性腹瀉史:急性感染性腹瀉多為一過性的。但如宿主不能產生正常免疫反應,反覆接觸感染病原,或因感染嚴重損傷腸黏液,則急性腹瀉可轉為慢性腹瀉。多數因黏膜持續損傷致腹瀉遷延不愈,少數為感染原持續作用。十二指腸、空腸黏膜變薄,腸絨毛萎縮,腸細胞溢出、脫落增加,微絨毛變性,使得上皮細胞更新加速,這可能與腸黏膜表面微生物的黏附有關。由於黏膜再生時間不足,這些新生的上皮細胞類似於隱窩細胞,故功能低下。雙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以及刷狀緣肽酶活性降低,加上有效吸收面積的減少,引起各種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不良。另外,腸黏膜損傷增加了對病原因子和大分子物質的通透性,使黏膜對外來抗原致敏。

(2)營養不良患兒:腹瀉時小腸上段所有細菌都顯著增多,十二指腸內厭氧菌和酵母菌過度繁殖。由於大量細菌對膽酸的脫結合作用,使游離膽酸濃度大為增高。高濃度游離膽酸有損害小腸細胞的作用,還阻礙脂肪微粒的形成。嚴重營養不良患兒細胞免疫功能缺陷,分泌型抗體,吞噬細胞功能和補體水平降低,因而增加了對病原及食物蛋白抗原的易感性。總之,持續腹瀉易發生營養不良,而營養不良又易使腹瀉遷延不愈,兩者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

用藥治療

腹瀉病的治療原則為預防脫水,糾正脫水,繼續飲食,合理用藥。

1.急性腹瀉的治療

(1)脫水的防治:脫水的預防和糾正在腹瀉治療中占極重要的地位,世界衛生組織(WH0)推薦的口服補液鹽(0RS)進行口服補液療法具有有效、簡便、價廉、安全等優點,已成為主要的補液途徑,是腹瀉治療的一個重要進展。口服補液治療是基於小腸的Na-葡萄糖耦聯轉運機制。小腸微絨毛上皮細胞刷狀緣上存在Na-葡萄糖的共同載體,只有同時結合Na和葡萄糖才能轉運,即使急性腹瀉時,這種轉運功能仍相當完整。動物實驗結果表明,ORS溶液中Na和葡萄糖比例適當,有利於Na和水的吸收。ORS中含有鉀和碳酸氫鹽,可補充腹瀉時鉀的丟失和糾正酸中毒。

①預防脫水:腹瀉導致體內大量的水與電解質丟失。因此,患兒一開始腹瀉,就應該給口服足夠的液體並繼續給小兒餵養,尤其是嬰幼兒母乳餵養,以防脫水。選用以下方法:

A.ORS:本液體為2/3張溶液,用於預防脫水時加等量或半量水稀釋以降低電解質的張力。每次腹瀉後,2歲以下服50~100ml;2~10歲服100~200ml;大於10歲的能喝多少就給多少。也可按40~60ml/kg,腹瀉開始即服用。

B.米湯加鹽溶液:米湯500ml+細鹽1.75g或炒米粉25g+細鹽1.75g+水500ml,煮2~3min。用量為20~40ml/kg,4h服完,以後隨時口服,能喝多少給多少。

C.糖鹽水:白開水500ml+蔗糖10g+細鹽1.75g。用法用量同米湯加鹽溶液。

②糾正脫水:小兒腹瀉發生的脫水,大多可通過口服補液療法糾正。重度脫水需靜脈補液。

A.口服補液:適用於輕度、中度脫水者。有嚴重腹脹、休克、心腎功能不全及其他較重的併發症以及新生兒,均不宜口服補液。分兩個階段,即糾正脫水階段和維持治療階段。

a.糾正脫水階段:糾正脫水套用0RS;補充累積損失量,輕度脫水給予50ml/kg;中度脫水50~80ml/kg。少量多次口服,以免嘔吐影響療效,所需液量在4~6h內服完。

b.維持治療階段:脫水糾正後,ORS以等量水稀釋補充繼續丟失量,隨丟隨補,也可按每次10ml/kg計算。生理需要量選用低鹽液體,如開水、母乳或牛奶等,嬰幼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代謝率高,應注意補充生理需要量。

B.靜脈補液:重度脫水和新生兒腹瀉患兒均宜靜脈補液。

第1天補液:包括累積損失量、繼續損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a.累積損失量:根據脫水程度計算,輕度脫水50ml/kg,中度脫水50~100ml/kg,重度脫水100~120ml/kg。

溶液電解質和非電解質比例(即溶液種類)根據脫水性質而定,等滲性脫水用1/2~2/3張含鈉液,低滲性脫水用2/3等張含鈉液,高滲性脫水用1/3張含鈉液。

輸液滴速宜稍快,一般在8~12h補完,約每小時8~10ml/kg。

對重度脫水合併周圍循環障礙者,以2∶1等張液20ml/kg,於30~60min內靜脈推注或快速滴注以迅速增加血容量,改善循環和腎臟功能。在擴溶後根據脫水性質選用前述不同溶液繼續靜滴,但需扣除擴溶量。對中度脫水無明顯周圍循環障礙不需要擴溶。

b.繼續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能口服則口服,對於不能口服、嘔吐頻繁、腹脹者,給予靜脈補液,生理需要量每天60~80ml/kg,用1/5張含鈉液補充,繼續損失量是按“失多少補多少”,用1/2~1/3含鈉溶液補充,兩者合併,在餘12~16h補完,一般約每小時5ml/kg。

第2天補液:補充繼續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能口服者原則同預防脫水。需靜脈補液者,將生理需要量和繼續丟失量兩部分液體(計算方法同上所述)一併在24h均勻補充。

(2)糾正酸中毒:輕、中度酸中毒無需另行糾正,因為在輸入的溶液中已含有一部分鹼性溶液,而且經過輸液後循環和腎功能改善,酸中毒隨即糾正。嚴重酸中毒經補液後仍表現有酸中毒症狀者,則需要用鹼性藥物。常用的鹼性藥物有碳酸氫鈉和乳酸鈉。在無實驗室檢查條件時。可按5%碳酸氫鈉5ml/kg或11.2乳酸鈉3ml/kg,可提高CO2結合力5mmol/L。需要同時擴充血容量者可直接用1.4%碳酸氫鈉20ml/kg代替2∶1等張液,兼擴溶和加快酸中毒糾正的作用。已測知血氣分析者,按以下公式計算:

需補鹼性液數(mmol)=(60-CO2結合力)×0.3×體重(kg)/2.24=BE×0.3×體重(kg)

5%碳酸氫鈉(ml)=BE×體重(kg)/2

補入鹼性藥物先用半量。

(3)鉀的補充:低鉀的糾正一般按KCl 2~4mmol/(kg·d)或10%KCl 3ml/(kg·d),濃度常為0.15%~0.3%,切勿超過0.3%,速度不宜過快,至少在6h以上補給。患兒如能口服,改用口服。一般情況下,靜脈補鉀,需腎功能良好,即見尿補鉀。但在重度脫水患兒有較大量的鉀丟失,補液後循環得到改善,血鉀被稀釋。酸中毒糾正,鉀向細胞內轉移,所以易造成低血鉀。重度脫水特別是原有營養不良或病程長,多天不進食的患兒,及時補鉀更必要。一般補鉀4~6天,嚴重缺鉀者適當延長補鉀時間。

(4)鈣和鎂的補充:一般患兒無須常規服用鈣劑,對合併營養不良或佝僂病的患兒應早期給鈣。在輸液過程中如出現抽搐,可給予10%葡萄糖酸鈣5~10ml,靜脈緩注,必要時重複使用。個別抽搐患兒用鈣劑無效,應考慮到低鎂血症的可能,經血鎂測定,證實後可給25%

飲食保健

一、小兒腹瀉病食療方

(下面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要諮詢醫生)

1、蘋果紅糖泥

原料:新鮮蘋果1個

調料:紅糖適量

製作方法:

1、將蘋果削皮,切片備用。

2、將蘋果片放在碗中,隔水蒸至熟爛,然後加入紅糖調拌成糊狀即可。

適宜人群:本品適宜6個月左右的腹瀉小兒食用。

溫馨提示:

將削皮的蘋果浸泡在涼開水裡,可防止氧化,保持蘋果清脆。

2、淮山藥粥

原料:大米50克、淮山藥細粉20克

製作方法:

1、大米洗淨,浸泡30分鐘備用。

2、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燒開,加入大米燒開,再加入淮山藥細粉,一起煮成粥即可。

溫馨提示:

1、此粥有健脾的功效,適宜於小兒慢性腹瀉者食用。山藥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於脾胃消化吸收功能。

2、新鮮山藥切開始會有很多粘液,不容易切,用清水加少許醋清洗,課減少粘液。

【傷食型】

表現腹脹、腹痛,瀉前哭吵,大便酸臭伴有不消化奶塊,食慾不好,有口臭。多見於秋季腹瀉伴有消化不良患兒。

食療方炒米粥:取粳米50克,放入鐵鍋中乾炒至有香味溢出時加水適量,燒湯服。

蘋果湯:取蘋果一隻,洗淨,連皮

【濕熱型】

表現大便呈蛋花湯樣,有少量粘液,伴有發熱,口乾,尿深黃而少。此型在秋季腹瀉較多見。

食療方葛根黃芩粥:取葛根10克,黃芩10克,加水煎湯,去渣取汁加糯米50克,煮粥,加紅糖少許服用。

烏梅車前草湯:取烏挴10隻,車前草30克加水500毫升,煎湯,酌加紅糖,代茶飲。

【脾虛型】

腹瀉久而不愈,大便稀薄,帶有白色奶塊,食慾減退,消瘦乏力。多見秋季腹瀉後期或久瀉不愈者。

食療方山藥蛋黃粥:取山藥500克去皮搗碎,加適量水,先用武火燒開後再用文火煮10分鐘,再調入雞蛋黃2隻,再煮3分鐘即可。分數次食用。

八寶粥:取茯苓、太子參、白朮、扁豆各10克,加水煎湯,去渣取汁,加芡實、山藥、蓮肉、炒苡仁各10克,糯米50克,煮粥食用。

扁豆茯芩車榴湯:取扁豆30克,茯苓50克,車前子12克用布包,石餾皮15克,以上四味共入砂鍋,加適量水,煎湯服用。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鹽,煎湯代茶飲。凡大於1歲的小兒可吃蘋果泥。

【風寒型】

腹瀉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狀,色淡,臭味少,伴有腸鳴腹痛。多見於秋季腹瀉的早期。

食療方薑茶飲:取生薑10克,綠茶3克,加水150毫升,煮沸,加紅糖少許,飲用。

扁豆乾姜蘿蔔仔飲:取扁豆10克,乾薑3克,蘿蔔仔6克。以上加水適量煎湯。煎成後加紅糖少許,再煎3分鐘,取汁分數次飲用。

小兒腹瀉後的飲食:

1、焦米湯。這在民間廣為採用,製作方法也較簡單。先將大米粉(米粉產品)放入鍋中用文火炒成淡黃色,聞到焦米香味時即可,注意掌握火候,不宜過焦。食用時間焦米粉(米粉產品)加水5%煮,邊煮邊攪拌,直到煮開。然後加入5%白糖即成。米粉(米粉產品)炒黃後,澱粉變成了糊精,更容易消化,其中一部分炒焦成炭,炭末具有吸附作用,故對嬰兒腹瀉較為適宜。

2、甜淡茶水。紅茶少許用開水沖泡後,將茶葉除去,按3%加入白糖即成。茶葉有收斂的功效,對嬰兒腹瀉是一種很好的飲料。

3、胡蘿蔔湯。將胡蘿蔔500克洗滌乾淨,搗爛使成泥狀,加水煮數10分鐘,用細篩將其過濾去渣。然後加水稀釋到1000毫升,再加入5%白糖即成。胡蘿蔔為鹼性,含有果膠,能吸附細菌及其毒素,並使大便成形。

4、蘋果泥湯。將成熟的蘋果500克洗滌乾淨,削皮去核後搗爛成泥狀,加入淡甜茶水即成。蘋果不同於其它水果,其纖維比較細膩,對腸道很少刺激。蘋果含有鞣酸,具有收斂作用,並能吸附毒素,故適合於小兒腹瀉、痢疾後食用。

二、小兒腹瀉病吃哪些對身體好?

1.腹瀉發生後,短期禁食(6--8小時)以減輕胃腸負擔,可口服少量5%葡萄糖鹽水。

2.禁食後母乳餵養兒,先哺餵少量溫開水後再哺以少量母奶,每次餵奶5--8分鐘,間隔5--6小時一次,5--7天后恢復正常哺餵。

3.人工餵養兒:可餵少量米湯,每次100毫升,逐漸採用5%米湯稀釋牛奶,按1:1的比例混合哺喂,先每日3--4次,後再酌情增加次數,減少米湯量,增加奶量,直至正常。

三、小兒腹瀉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不宜過多或過早餵給米糊或粥食等食品 ,以免發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響小兒生長發育 ,初出生至 3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 ,可吃牛奶或豆漿補充 ,無論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適當稀釋 ,以利於消化和吸收。

預防護理

WHO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各國的具體情況,最後推薦以下7項措施預防兒童腹瀉,即母乳餵養、合理添加輔食、使用清潔水、飯前洗手、不隨地便溺、正確處理小兒糞便和麻疹免疫接種。

我國衛生部借鑑WHO的研究成果,結合我國多年來腹瀉病防治的經驗,針對目前的防治情況,在國家腹瀉病控制規劃中,明確規定下列措施為今後腹瀉病預防工作的重點,即提高4個月以內嬰兒的純母乳餵養率;改善個人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正確處理兒童糞便;使用充足的清潔水;糞便無害化處理;套用安全衛生的方法製備家庭食品,尤其是合理衛生地添加輔食;加強食品生產、運輸和銷售過程中的衛生管理和監督。認真做到以上各點,定能使腹瀉病的發生率和病死率下降。

病理病因

有多種病因、多種因素所致,分內在因素、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三類。

1.內在因素

(1)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嬰幼兒時期,胃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的活性較低,神經系統對胃腸道調節功能較差,不易適應食物的質和量,且生長發育快,營養物質的需要相對較多,胃腸道負擔較大,消化功能經常處於緊張狀態,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

(2)機體防禦功能較差:嬰幼兒時期免疫功能相對不夠成熟,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siga均較低,胃腸屏障功能較弱,胃酸分泌量少,胃腸排空較快,對感染因素防禦功能差。另外,新生兒出生後尚未建立完善的腸道正常菌群,對侵入腸道的病原微生物拮抗能力弱,人工餵養者食物中缺乏母乳含有的大量免疫物質,且食物和食具污染機會較多,腸道感染的發生率明顯高於母乳餵養兒。

(3)體液分布特點:嬰兒細胞間質液較多,且水代謝旺盛,腎功能調節差,易發生體液紊亂。

2.感染因素

(1)腸道感染:主要由細菌和病毒引起,有:

①細菌:除法定傳染病外,有:

a.大腸埃希桿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按其致病機制分類為致病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epec)、產毒素性大腸埃希桿菌(enterotoxinogenic e.coli,etec)、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出血性大腸埃希桿菌(enterohenor-rhagic e.coli,ehec)、黏附性大腸埃希桿菌(enteroadhesive e.coli,eaec)。

b.空腸彎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c.耶爾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

d.其他:鼠傷寒沙門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變形桿菌(proteus)、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克雷伯菌(klebsiella)、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難辨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等。

②病毒:

a.輪狀病毒(human rotavirus),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

b.諾沃克病毒(norwalk virus)。

c.腸道腺病毒(adenovirus)。

d.其他:星狀病毒(astrovirus)、杯狀病毒(calicivirus)、冠狀病毒(corona virus)等。

③真菌和原蟲:真菌感染主要為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一些原蟲的感染如藍氏賈第鞭毛蟲(giardia lamblia)、結腸小袋蟲(balantidiumcoli)、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阿米巴原蟲(entamocba hiltolytica)等。

(2)腸道外感染:小兒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腎盂腎炎、中耳炎、皮膚感染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時可伴有腹瀉,這是由於發熱及病原體毒素的影響,使消化功能紊亂,酶分泌減少,腸蠕動增加所致。

3.非感染因素 主要為飲食因素、氣候因素和過敏因素。餵養不當是引起腹瀉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多過早餵哺大量澱粉類、脂肪類食物,突然改變食物品種和斷奶等均可導致腹瀉。氣候的突然變化,使腸蠕動增加,消化酶和胃酸分泌減少,可誘發腹瀉。一些吸收不良綜合徵如乳糖不耐受症、糖原性腹瀉、先天性氯化物性腹瀉、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症、胰腺囊性纖維性變、原發性腸吸收不良等都可引起腹瀉。牛奶蛋白過敏者,吃牛乳後48h發生水樣瀉。

疾病診斷

注意與以下疾病相鑑別:

1.生理性腹瀉(physiological diarrhea) 小兒外觀虛胖,出生後不久大便次數即較多,稀薄,呈金黃色,但不伴嘔吐,體重增加正常。至添加輔食後大便逐漸轉為正常。

2.急性壞死性小腸炎 感染及變態反應是發病的重要因素。本病具有腹瀉、腹脹、便血、高熱及嘔吐五大症狀。大便初為水樣便,繼而轉暗紅色、果醬樣或血便,腹脹多較嚴重,可早期出現休克,甚至昏迷,驚厥。

3.急性細菌性痢疾 夏季發病率高,患兒多有不潔食物史,潛伏期24~72h。大多數病人起病急,高熱、腹痛、嘔吐、腹瀉、里急後重,大便多呈黏液膿血便,排便次數每天數次至10多次。中毒性菌痢者可出現高熱驚厥、嗜睡或昏迷,甚至休克等症狀。病程長短不等。糞便培養可確診。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1.糞便常規檢查 大便顯微鏡檢查,注意有無膿細胞、白細胞、紅細胞與吞噬細胞,還應注意有無蟲卵、寄生蟲、真菌孢子和菌絲。有時需反覆幾次才有意義,有助於腹瀉病的病因和病原學診斷。

2.大便培養 對確定腹瀉病原有重要意義。1次糞便培養陽性率較低,需多做幾次,新鮮標本立即培養可提高陽性檢出率。

3.大便乳膠凝集試驗 對某些病毒性腸炎有診斷價值,如輪狀病毒、腸道腺病毒等。有較好敏感性和特異性,對空腸彎曲菌腸炎的診斷有幫助。

4.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對輪狀病毒有高度敏感性、特異性。有助於輪狀病毒腸炎和其他病毒性腸炎診斷。

5.聚丙烯醯凝膠(PAGE)電泳試驗 此法可檢測出輪狀病毒亞群及不同電泳型,有助於輪狀病毒分類和研究。

6.糞便還原糖檢查 雙糖消化吸收不良時,糞便還原糖呈陽性,pH值<6.0。還原糖檢查可用改良斑氏試劑或Clinitest試紙比色。繼發性雙糖酶缺乏遠較原發性多見,原發性者以蔗糖-異麥芽糖酶缺乏最常見。

7.糞便電鏡檢查 對某些病毒性腸炎有診斷價值。如輪狀病毒性腸炎、諾沃克病毒性腸炎等。

8.血白細胞計數和分類 病毒性腸炎白細胞總數一般不增高。細菌性腸炎白細胞總數可增高或不增高,半數以上的患兒有桿狀核增高,桿狀核大於10%,有助於細菌感染的診斷。

9.血培養 對細菌性痢疾、大腸埃希桿菌和沙門菌等細菌性腸炎有診斷意義,血液細菌培養陽性者有助於診斷。

10.血生化檢查 對腹瀉較重的患兒,應及時檢查血pH、二氧化碳結合力、碳酸氫根、血鈉、血鉀、血氯、血滲透壓,對於診斷及治療均有重要意義。

11.其他 對遷延性和慢性腹瀉者,必要時作乳糖、蔗糖或葡萄糖耐量試驗,呼氣氫試驗(一種定量非侵入性測定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的方法,有條件可以套用),也可作纖維結腸鏡檢查。

其他輔助檢查:

低鉀血症者應做心電圖檢查;病程遷延者,營養障礙者及感染中毒症狀重者,應做X線、B超檢查。低鉀血症者心電圖檢查顯示T波低平,雙向或倒置和出現u波。

併發症

由於腹瀉,營養物質吸收差,再加上食慾差,攝入營養物質亦減少,可引起各種營養物質缺乏。慢性腹瀉尤為嚴重,常見有營養不良症、營養性貧血以及各種維生素缺乏症。長期腹瀉後全身抵抗力低下,可繼發各種感染,常見的有中耳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膚感染和敗血症等。

預後

重症腹瀉以往是造成嬰幼兒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現在隨著診斷、治療技術的提高,已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及時正確治療多預後良好,但如病程遷延常為引起患兒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障礙的重要原因。首都兒研所等單位對7省1市連續逐月流行病學調查,小兒腹瀉病年病死率為0.51‰,顯著低於開發中國家的平均數(6.5‰)。

發病機制

不同病因引起腹瀉的機制不同,可通過以下幾種機制致病。

1.非感染因素 主要是飲食的量和質不恰當,使嬰兒消化道功能發生障礙,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積滯於腸道上部,同時酸度下降,有利於腸道下部細菌上移繁殖,使消化功能紊亂。腸道內產生大量的乳酸、乙酸等有機酸,使腸腔滲透壓增強,引起腹瀉。

2.感染因素 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腸道感染,取決於宿主防禦功能的強弱、感染量的大小以及微生物毒力(黏附性、產毒性、侵襲性),細胞毒性,其中微生物的黏附能力對於腸道感染至關重要。

(1)細菌性腸炎:主要通過細菌產生毒素作用及細菌侵襲性作用為主要發病機制。

①腸毒素性腸炎:病原菌不侵入腸黏膜,不引起病理形態學上的變化,僅附著於完整的腸絨毛上,通過產生腸毒素致病。典型的細菌為etec和霍亂弧菌。其他細菌也可產生腸毒素,如耶爾森菌、鼠傷寒沙門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空腸彎曲菌等。以etec為例,通過其菌毛黏附在小腸微絨毛上,生長繁殖,產生大量腸毒素。腸毒素有兩種,即不耐熱毒素(heat-liable toxin,lt)和耐熱毒素(heat-stable toxin,st)。lt的理化性質、免疫狀態及作用機制與霍亂毒素相同。lt與小腸上皮細胞上的受體神經節苷脂結合,激活腺苷酸環化酶,使腸上皮細胞內三磷酸腺苷(atp)轉化為環磷酸腺苷(camp)。st通過激活鳥苷酸環化酶使三磷酸鳥苷(gtp)轉化為環磷酸鳥苷(cgmp)。二者均抑制腸黏膜對鈉(同時對氯和水)的吸收,促進氯(同時對鈉和水)的分泌。使水向腸腔內滲透,液體積聚於腸道,引起腹瀉。

②侵襲性腸炎:病原侵入腸黏膜固有層,引起充血、水腫、炎症細胞浸潤、滲出性炎症病變、糜爛、潰瘍等,造成腹瀉。由各種侵襲性細菌所致,如志賀菌、沙門菌、eiec、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志賀菌、eiec和金黃色葡萄球菌主要侵犯結腸;空腸彎曲菌主要病變在空腸和迴腸,也可累及結腸;耶爾森菌多累及迴腸;鼠傷寒沙門菌主要累及迴腸和結腸。這類病原菌均能引起痢疾樣症狀,糞便水分不多,有膿血黏液,可出現痙攣樣腹痛;同時具腸毒素作用和侵襲作用的菌株,則可引起毒素性水樣腹瀉和痢疾樣症狀。

(2)病毒性腸炎(viral enteritis):目前對輪狀病毒(rotavirus)研究較多。輪狀病毒侵犯小腸上部,嚴重者累及整個小腸。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內複製,細胞變性,微絨毛腫脹、不規則,從而使受累的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很快脫落。小腸隱窩部立方上皮細胞(分泌細胞)不受損害,增殖上移修復受損的黏膜上皮,但新生的上皮細胞不夠成熟,其酶活性和轉運功能較差。由於腸黏膜上皮細胞脫落,造成吸收面積減少,使水和電解質吸收減少,而且絨毛裸露,造成水、電解質回滲,導致腹瀉;微絨毛上雙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降低,造成雙糖如(乳糖)吸收障礙,不能分解的營養物質在腸腔內滯留,被腸道細菌分解,增加腸內滲透壓,使水進入腸腔,導致腹瀉加重。葡萄糖-鈉耦聯轉運機制發生障礙,進一步造成水、電解質吸收減少,成水樣便。晚近國外研究發現,輪狀病毒上的非結構蛋白nsp4引起類似於細菌毒素的作用,導致分泌性腹瀉。

3.脂肪、蛋白質和糖代謝紊亂 由於腸道消化吸收功能減低,腸蠕動亢進,使營養素的消化和吸收發生障礙。營養物質的丟失主要是酶功能紊亂引起同化功能障礙所致。蛋白質的同化功能減弱,但仍能消化吸收蛋白質。脂肪的同化與吸收受到影響,在恢復期,脂肪的同化作用仍低下。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也受到影響,糖耐量試驗曲線低。但在急性腹瀉,患兒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未完全喪失,對營養素的吸收可達正常的60%~90%。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