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B型肝炎

新生兒B型肝炎

B型肝炎(hepatitisB)是由B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新生兒期的肝炎病毒感染主要是指HBV感染其中大部分呈慢性經過,常可持續不愈,成為慢性攜帶者或慢性肝炎,嚴重影響兒童的健康。此症與慢性肝功能衰竭的關係已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中國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發地區。據估計中國約有1億人口感染B肝。

概述

新生兒B型肝炎新生兒B型肝炎
流行病學:

某些地區7%~10%的新生兒在出生時有B型肝炎病毒感染。

1.病原學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屬嗜肝DNA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常存在3種病毒顆粒:小球形顆粒、柱狀顆粒和大球形顆粒前兩種顆粒是在肝細胞質內合成後釋放入血的病毒囊膜蛋白,即B肝表面抗原(HBsAg);後一種又稱為Dane顆粒是完整的HBV病毒體,直徑42nm脂蛋白包膜(HBsAg)厚7nm,核心直徑28nm,內含B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環狀雙股HBV-DNA和HBV-DNA多聚酶。環狀雙股HBV-DNA是HBV基因組,負鏈DNA有S、C、P、X4個開放讀碼區(openreadingframe,ORF)S基因區由s基因、前s1基因和s基因組成,分別編碼s蛋白、前s1蛋白和前s2蛋白,這些蛋白均屬於HBsAg。HBV複製時HbsAg出現於受染的肝細胞漿、膜和血循環中,還存在於許多體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乳汁精液等。由於HbsAg與Dane顆粒常同時存在,故HbsAg常作為是否具有傳染性的標誌。HbsAg有adr、adw、ayr、ayw等4個亞型世界各地的亞型分布不同。中國長江以北以adr為主,長江以南adr和adw混存,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少數民族以ayw多見。抗HBs為保護性抗體,是HBV感染終止及有免疫力的標誌。c基因有前c基因和c基因組成,前c基因編碼功能性多肽c基因編碼核心蛋白HBcAg。如前c基因和c基因連續編碼後產生HBeAg前體蛋白,HBeAg前體蛋白經修飾後形成HBeAg。HBcAg僅表達於肝細胞內,血清中檢測不到。但其特異性抗體抗HBc可在血清中檢測到,如抗HBc-IgM陽性間接表示HBV複製,具有傳染性。低滴度抗HBe-IgG陽性表示既往感染。HBeAg既表達於肝細胞內也表達於血清中。HBeAg陽性表示HBV複製活躍,是傳染性強的標誌。抗Hbe抗體陽性表示HBV複製減弱,傳染性降低。P基因區編碼HBV-DNA合成所必需的多聚酶。X基因區編碼HBxAgHBxAg有反式激活功能,可激活肝細胞內的原癌基因與原發性肝癌有關。HBV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能耐受乾燥,60℃4h,紫外線及一般消毒劑。100℃煮沸10min高壓蒸汽滅菌法及2%過氧乙酸浸泡2min可滅活。

2.傳染源與傳播途徑新生兒感染HBV主要有母嬰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兩種途徑。

(1)母嬰傳播:為小兒感染的主要途徑,傳播率為40%~60%如母親為HBsAg和HBeAg雙陽性,則傳播率更高。母嬰垂直傳播有經胎盤傳播、經產道感染(是發生母嬰傳播的主要方式)、經母乳傳播、生後密切接觸由感染母親的唾液、初乳、汗液、血性分泌物均可傳播病毒。

(2)水平傳播:主要是注射和輸注血液製品和生活密切接觸傳播。

3.易感性自然感染或主動免疫後機體產生抗HBs,對一種HBsAg亞型具有持久免疫力對其他亞型免疫力不完全,偶可再感染其他亞型。

病因

新生兒B型肝炎B型肝炎疫苗
新生兒感染HBV主要有母嬰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引起。

1.母嬰傳播母嬰垂直傳播具體有:

(1)經胎盤傳播:母親在妊娠時感染HBV,或者是慢性HBV攜帶者,均可將病毒傳給胎兒。

(2)經產道感染:新生兒娩出時吞入帶有HBV的陰道液而被感染

(3)由母乳感染:新生兒以HBsAg陽性的母親乳汁餵養,而被感染。

(4)生後密切接觸:由於接觸了感染母親的唾液、初乳汗液、血性分泌物,而被感染。

小兒受染的機會與母體在分娩時的病毒傳染力關係密切,如孕母在B肝的急性期分娩,其胎兒及產後2個月內的嬰兒60%~70%受染母為HBsAg陽性伴有或無症狀的HBV攜帶者,其母嬰傳播的發生率,在歐洲北美發生率均很低,而亞洲卻高達40%~50%。母為攜帶者而e抗原(HBe)陽性則80%~85%嬰兒受染。

2.水平傳播主要是注射和輸注血液製品和生活密切接觸傳播。此外,新生兒出生後,也可由周圍的病人帶菌者,及病毒污染物的接觸與食入而感染受染的嬰兒,是否成為B肝病毒攜帶者Rosendaht認為這取決於嬰兒種族而不同,可能是不同種族免疫力有差異。

發病機制

新生兒B型肝炎肝細胞
一般認為HBV對肝細胞無直接損害。肝細胞的病變主要是機體對受染肝細胞的免疫反應引起的。HBV感染時,先由單核巨噬細胞攝取病毒抗原,加工並提呈給Th細胞Th細胞活化增殖並釋放白細胞介素-2(IL-2),IL-2刺激被HBV抗原致敏的Tc細胞發生克隆性增殖,形成大量效應性T細胞,攻擊受HBV感染的肝細胞,導致肝細胞的變性壞死。Tc細胞攻擊的靶抗原,主要是肝細胞膜上的HBcAg和HBeAg只有同時表達靶抗原和Ⅰ類MHC抗原的肝細胞,才被Tc細胞識別攻擊和破壞。αβγ干擾素均能增強肝細胞表達Ⅰ類MHC抗原。Tc細胞對靶肝細胞的識別與結合,還有黏附分子的參與。受染的肝細胞表面表達Fas抗原,而活化Tc細胞表面則表達FasL,兩者相結合時,啟動肝細胞核內程式死亡基因,引起細胞凋亡。HBV感染可使肝細胞膜特異脂蛋白(LSP)變性,形成“自身抗原”,刺激B細胞產生相應IgG抗體。IgG抗體其Fab端與肝細胞膜LSP結合,其Fc端與殺傷細胞(K細胞)Fc受體結合,激活K細胞殺傷肝細胞,即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反應(ADCC),屬自身免疫反應。各型肝炎的發病取決於機體的免疫狀況和B肝病毒的消長關係。一般認為,機體免疫反應正常者感染HBV後功能健全的Tc細胞攻擊受染的肝細胞,特異性抗體清除從溶解肝細胞釋放出的HBV,病毒清除,感染終止,臨床表現為急性肝炎;免疫亢進者,由於抗HBs產生過早過多,迅速破壞大量肝細胞形成抗體過剩的免疫複合物,導致局部過敏壞死反應,而引起急性或亞急性肝炎;免疫力低下時,由於抗HBs產生不足,不能有效清除體內HBV,使得HBV繼續侵犯新的肝細胞,形成慢型肝炎或慢性HBV攜帶狀態。小兒多由於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往往成為慢性B肝和慢性HBV攜帶者。

症狀

新生兒B型肝炎新生兒B型肝炎
臨床表現:

—旦受染可有數周到6個月的潛伏期,大多數受染的嬰兒表現為亞臨床過程。

起病緩慢,新生兒出生時多無症狀.常在1~6個月間有慢性抗原血症及轉氨酶的持續性、輕度增高有時僅在6~l2個月時檢出HBsAg的抗體。新生兒乙型肝炎主要表現為黃疸;可表現為生後黃疸消退延遲,或退而復現,或逐漸加深。部分病例出現臨床症狀,如黃疸(早期呈阻塞性黃疸的表現)、發熱肝大、食慾欠佳,而後恢復或呈慢性肝炎的經過。也有表現為持續性阻塞性黃疸,鞏膜與皮膚黃染尿色加深如茶色,大便顏色減退或呈陶土色,腫大,以肝臟腫大為主,體重不增,尿色較深。多數病人在出生時可完全沒有其他臨床症狀一般不影響胎兒發育,亦不致畸甚至沒有肝功能及血清學的改變。

少數呈暴髮型經過黃疸出現後迅速加重,短期內發展到肝性腦病、出血等肝功能衰竭症狀,死亡快預後極差。如能存活還可望肝組織恢復正常。

重要的是可無臨床症狀而僅HBsAg陽性者,也能發生嚴重的慢性肝臟疾病

併發症:

常並發維生素A、D缺乏症。少數病人有向慢性肝炎肝硬化發展的趨向,或並發肝性腦病、肝功能衰竭等,故應及早診斷、治療。

診斷

新生兒B型肝炎膽紅素
1.病史及臨床表現在B肝的高發地區孕母為HBsAg和(或)HBeAg陽性者的嬰兒和(或)出生後有食慾欠佳、發熱、黃疸、肝大等表現時應考慮到此症。

2.實驗室檢查和輔助診斷是最重要的依據。除血清酶膽紅素增高外,應進行抗原抗體的測定。目前以放射免疫法及聯免疫法最為敏感,其次為反向被動血凝及免疫黏附血凝法。免疫擴散與對流電泳雖不甚敏感、但仍為廣泛採用,3種抗原抗體系統中,以檢測HBsAg最為有用。

鑑別診斷

1.膽道閉鎖主要是出現黃疸時與新生兒期病理性黃疸的疾病相鑑別。B肝是肝性黃疸,血清膽紅素呈雙相反應,但在新生兒早期由於肝細胞排泄功能先受阻,出現的是阻塞性黃疸,故最重要的是與膽道閉鎖相鑑別。因後者須爭取在出生後3個月內診斷明確後手術。兩者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鑑別:

(1)病史:B肝者早期一般情況及胃納差,黃疸程度有可能波動,白陶土色糞便也有波動,肝脾腫大程度不顯著、早期轉氨酶高。

(2)血清胎甲球蛋白:B肝者顯著增高常可大於1600ng/ml

(3)碘玫瑰紅排泄試驗:B肝者服苯巴比妥或考來烯胺後,131I玫瑰紅排泄增加而膽道閉鎖者無變化。

(4)維生素E吸收試驗:B肝者口服維生素E後可減輕對過氧化氫的溶血作用,而膽道閉鎖者不能改善。

(5)脂蛋白X測定:B肝者脂蛋白X陰性,膽道閉鎖者陽性。

(6)其他:如99mTc-IDA顯像檢查、B型超聲檢查經皮肝活檢、十二指腸液膽色素檢查對膽道閉鎖的診斷更有意義。

2.代謝缺陷病如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本病母親患B型肝炎,由母親直接傳播給胎兒,新生兒發病率高。實驗室檢查有助於鑑別診斷。

檢查

新生兒B型肝炎相關講座
實驗室檢查:

1.肝功能檢查新生兒肝炎時肝功能可能表現正常或僅有輕度異常。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即GPT)於黃疸前期早期開始升高高峰在血清膽紅素高峰之前,一直持續至黃疸消退後數周,血清膽紅素在黃疸前期末開始升高,凡登白試驗多為雙相陽性。黃疸前期末尿膽原及尿膽紅素開始呈現陽性反應,是早期診斷的重要依據。

2.B肝血清標記物檢測HBsAg可為陽性。

其它輔助檢查:

B超檢查有肝腫大,以肝大為主,多為中等度大。

治療

新生兒B型肝炎新生兒B型肝炎
肝炎患兒用藥宜簡不宜繁,避免藥物對肝臟的損害。

1.退黃治療退黃主要用茵梔黃。

2.免疫調節藥物

(1)胸腺素:通過影響cAMP而增強T細胞活化。國內廣泛用於治療慢性HBV感染。

(2)白細胞介素:系活化Th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能與免疫效應細胞表面IL-2受體特異結合,刺激這些細胞增殖及誘生IFN-γ增強免疫反應。有報導部分患者HBeAg轉陰。

3.抗病毒藥物

(1)高價免疫球蛋白:注射從人血清中提取的高價B肝免疫球蛋白能有效清除B肝病毒保護暴露人群。

(2)干擾素(IFN):目前多採用IFN-α100萬U皮下注射,連用1周后改為隔天1次,療程3~6個月抑制HBV的複製較肯定HBeAg及HBVDNA轉陰率可達30%~60%。干擾素(IFN-β)和IFN-γ抗HBV療效不如干擾素α(IFN-α)。干擾素(IFN)治療過程中可能產生IFN抗體,此抗體出現率因IFN品種而異,天然IFN-α少於基因重組干擾素α。

(3)拉米夫定(賀普汀):作為新一代的核苷類抗病毒藥,它主要能抑制HBV反轉錄酶的活性並與脫氧胞嘧啶核苷競爭結合於延伸中的DNA鏈,造成病毒DNA鏈的複製終止;臨床資料顯示它對B肝病毒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但不能清除肝細胞內病毒的超螺鏇型DNA,短期服用停藥後易造成反跳。

目前多主張二聯或三聯用藥,如選用干擾素胸腺素B肝疫苗三聯用藥。

重型肝炎是肝細胞發生大量壞死而陷入肝衰竭的過程,肝衰竭能否逆轉取決於肝細胞存活的數量。治療酌情每天或2~3天輸注新鮮血漿全血或人血白蛋白加強支持治療。

預防

新生兒B型肝炎新生兒B型肝炎
預後:

多數預後好少數呈暴髮型經過,黃疸出現後迅速加重短期內發展到肝性腦病、出血等肝功能衰竭症狀,死亡快、預後極差如能存活還可望肝組織恢復正常一般不會發展為肝硬化

預防:

阻斷母嬰傳播是減少及最終消滅HBsAg慢性攜帶的關鍵措施,包括主動和被動免疫

1.被動免疫B肝疫苗於出生時、1個月末6個月末各接種1次,劑量根據不同產品而定。所產生的抗HBs可持續3年以上以後每5年加強1次。

孕母在B肝急性期或恢復期(不論e抗原陽性或陰性)所生的小兒,不論是否測得HBsAg都套用特異性高效價免疫球蛋白(B肝人類免疫血清球蛋白,HBIG)可使嬰兒B肝病毒攜帶率大幅度下降。其方法為:於出生24h內3個月、6個月各注1次0.5~1ml/kg(內含抗HBs100U/ml以上)。當此被動免疫抗體很快消失後又成為易感者。但攜帶率卻顯著減少中國1983年報導,由長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研製的B肝免疫球蛋白對阻斷母嬰傳播的新生兒保護率為61.2%。關於HBsAg陽性攜帶者不宜授乳,且應將新生兒隔離觀察。應先採用被動免疫方法。

2.主動免疫套用B肝免疫球蛋白(HBIG)屬於被動免疫保護作用迅速,HBeAg或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出生後應立即(不遲於24h)肌注HBIG1ml,於1、2、3個月各接種B肝疫苗1次。

B肝疫苗的套用。已有從人血製備的血源性及基因重組的(量減半)B肝疫苗。HBsAg陽性合併HBeAg陽性或HBV-DNA陽性的母親所生的新生兒如不採取特殊預防措施,80%~96%的小兒在出生後3~6個月可成為HBsAg陽性。單純HBsAg陽性尤其HBsAg滴度較低或B肝e抗體陽性時其傳染性很低甚至不傳染。目前,中國部分地區已開展B肝疫苗預防注射,採用的方法是對HBsAg陽性和(或)HBeAg陽性的產母所生的小兒於生後24h內(或7天內)、1個月6個月各接種1次疫苗,每次20~30µg。國外有作者報導每次用5µg或2µg疫苗注射,得到同樣免疫反應。注射局部有一過性觸痛外無其他副作用,偶有過敏反應者。

如僅用疫苗注射其保護率約70%左右,尤其HBeAg陽性母親的嬰兒至少30%會成為HBsAg帶菌者由HBIG干擾疫苗的自動免疫反應不明顯。目前趨向用B肝疫苗與HBIG聯合注射的方法,如HBeAg陽性母親的嬰兒採取上述聯合注射,可使95%嬰兒得到保護,北京多種方案的比較,以3次B肝疫苗和3次HBIG聯合注射的效果最佳,但亦有報導認為,被動-主動或主動疫苗注射效果相似,故尚需更多的觀察和總結。

目前推薦使用的方法如:

(1)HBIG0.5ml生後24h內肌注。

(2)B肝疫苗0.5ml(10µg)與HBIG同時或生後7天內,在另側肌注,此後1和6個月時再各注射1次。這種方法可使85%~93%嬰兒得到保護,在1~2歲內B肝表面抗原抗體滴度仍高。抗HBs能持續3~5年故3~5年進行一劑10µg加強接種對防止兒童HBV水平傳播是有意義的。免疫後6個月HBsAg陽性示免疫失敗,如15個月仍陽性示嬰兒為慢性攜菌者,如15個月HBsAg陰性抗HBe陽性示嬰兒得到保護。

臨床表現

—旦受染可有數周到6個月的潛伏期,大多數受染的嬰兒表現為亞臨床過程。起病緩慢,新生兒出生時多無症狀.常在1~6個月間有慢性抗原血症及轉氨酶的持續性、輕度增高有時僅在6~l2個月時檢出HBsAg的抗體。新生兒B型肝炎主要表現為黃疸;可表現為生後黃疸消退延遲,或退而復現,或逐漸加深。部分病例出現臨床症狀,如黃疸(早期呈阻塞性黃疸的表現)、發熱肝大、食慾欠佳,而後恢復或呈慢性肝炎的經過。也有表現為持續性阻塞性黃疸,鞏膜與皮膚黃染尿色加深如茶色,大便顏色減退或呈陶土色,肝、脾腫大,以肝臟腫大為主鶒,體重不增,尿色較深。多數病人在出生時可完全沒有其他臨床症狀一般不影響胎兒發育,亦不致畸甚至沒有肝功能及血清學的改變少數呈暴髮型經過黃疸出現後迅速加重,短期內發展到肝性腦病、出血等肝功能衰竭症狀,死亡快預後極差。如能存活還可望肝組織恢復正常。重要的是可無臨床症狀而僅HBsAg陽性者,也能發生嚴重的慢性肝臟疾病併發症:
常並發維生素A、D缺乏症。少數病人有向慢性肝炎肝硬化發展的趨向,或並發肝性腦病、肝功能衰竭等,故應及早診斷、治療。

兒科疾病

兒科病就是兒童易患疾病的統稱。比如腸胃疾病,營養不良,呼吸疾病等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