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葡萄

宣化葡萄

宣化葡萄,是被子植物門的一種植物,品質優良。風味獨特,其品種有牛奶、龍眼、肉丁香、白香蕉、老虎眼、馬奶子等15個品種。每個品種在色澤、形狀及風味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牛奶葡萄可謂是宣化葡萄中的“狀元”。

基本信息

簡介

宣化自古以盛產葡萄而遠近馳名,故得“葡萄城”之譽。相傳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通過“絲綢之路”從大宛引來葡萄品種,經過當地果農世代精心栽種,繁衍至今。據《史記》記述,葡萄最初在漢朝皇宮別館栽種。到了元朝,元太宗“令於西京宣德(即宣化)栽種”,並花費金銀萬兩僱人培育。

特點

宣化葡萄品質優良。風味獨特,其品種有牛奶、龍眼、肉丁香、白香蕉、老虎眼、馬奶子等15個品種。每個品種在色澤、形狀及風味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牛奶葡萄可謂是宣化葡萄中的“狀元”。牛奶葡萄粒大,呈橢圓形,酷似奶牛乳頭,最大串兒可重達兩公斤以上,含糖量高達21.3%,含酸量低至0.25%。其皮薄肉厚,味甘醇美,可剝皮取肉,可刀切分瓣,故有“刀切“‘牛奶’不流汁”之說。清朝曾作為“珍果”進貢皇宮。在1909年巴拿馬國際農產物博覽會上,獲得了榮譽獎。從五十年代起,牛奶葡萄一直銷住香港和澳門。

功效

宣化葡萄還是釀製美酒的原料。長城葡萄酒公司用宣化龍眼葡萄釀製的乾白葡萄酒,是國際宴會上常飲用的高檔飲料,在全國第三次評酒會上贏得了金牌。用龍眼葡萄釀製的“大香檳”、“葡萄汽酒”等,都是深受人們歡迎的飲料。 宣化葡萄都是園架,象平地撐起來的一把把巨傘,從城中心的鼓樓到城外的盆窯村,舉目皆是。生長在城內的,有的和房舍高樓相依;生長在城外的,有的和潺潺的柳川河水相伴,煞是壯觀。

歷史淵源

宣化葡萄宣化葡萄

葡萄最早引進中國應在兩千年以前的西漢時期。史書已有明確記載。據《漢書》《資治通鑑》記載,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太中大夫張騫率百餘眾出使大月氏,欲相約共同進攻匈奴,擴大漢朝領地。不料剛出隴西、即為匈奴所俘,被扣留10餘載。期間娶妻生子,修養生息,修善與匈奴關係。後來得匈奴同意,始得西走大宛,經康居如大月氏。但大月氏已定居中亞媯水(今阿姆河)流域。因當地水草肥沃,牧民安居樂業,不願再與匈奴為敵,故又翻越叢嶺東返回漢。張騫首次出使達13年之久,獲中亞地區大量軍事、政治、文化、民情等信息和情報,為再使西域創造了有利條件。漢武帝念其出使有功,被加封為博望候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以書諫武帝獲準率三百餘人再次出使烏蘇、大宛、康居、大夏、安息(即今伊朗、埃及、伊拉克、烏茲別克)等地。於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由烏蘇使者伴隨張騫歸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諸國,宏揚了中華文化,廣交了朋友,開展了經濟、文化交流。在外交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同時,他將西域的農業、畜牧業的經營品種和先進經驗帶回中國,為繁榮中國的經濟、文化事業做出了貢獻。當時,西亞猶太人以種植葡萄為主要經濟來源,多用葡萄和葡萄乾進行商品交換和繳納賦稅。張騫引進時原名為“蒲桃”,後來譯成葡萄今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騫從大宛帶回的紅、白兩種葡萄種苗,最早開始在他的家鄉漢中成固縣栽種。繼而在西安、洛陽、中原地區逐步推廣,為我國葡萄種植開創了先河,是我國葡萄產業的奠基者和開拓者。
追本溯源,宣化葡萄的祖先應屬於西亞國家,其傳播者當歸功於漢代的張騫。兩千年間葡萄品種不斷增加,產量不斷提高,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則應銘記漢帝使臣張騫,感謝歷代有識之士和聰明、勤勞的各族勞動人民。

種植歷史

葡萄引進中國始與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種苗在漢中地區開始栽培。但是何時引進宣化?何時成名?是我們追尋的重點。經考證宣化葡萄最早引進栽培時間,應為唐代僖宗年間(公元874-890年)。因為僖宗年間設武州領雄武軍,始建武州城(今宣化城)。雄武軍刺史劉怦是宣化葡萄的最早引進者和栽培者。太原節度使李克用陷武州城,擬在武州建沙陀國,為宣化葡萄早期發展也做出過貢獻。

據《遼史·地理志》云:“雄武軍,上,刺史、本漢下洛縣。唐升武州,僖宗改毅州,復置武州,統縣一、曰文德縣……”。《舊唐書·安祿山傳》稱:祿山陰有逆謀,於范陽北築武城,外示禦寇,內貯兵器,積穀為保守之計……戰馬萬五千匹,牛羊稱是……。《新唐書·逆臣·安祿山傳》亦稱:時太平久,人忘戰,帝春秋高,嬖艷鉗固,更築壘雄武城,峙兵積穀……。明代《宣府鎮城記》碑文中也有:“唐設武州文德縣有城……”的記載。又據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宿白先生考證,唐雄武軍-武州城(即宣化城):南北壁約1500米,東西壁約1200米,周長5400米。折合10.2里左右,約為現今宣化城的二分之一。

那么,宣化葡萄的引進栽培與劉怦、李克用又有何關係呢? 據《新唐書、藩鎮盧龍》記載“武州之時,其地為雄武軍駐地,任斯職者劉怦,幽洲昌平人,少為范陽裨將,積功至雄武軍使,廣墾田、節用度、以辦治稱。卒年五十九歲……。

劉怦任雄武軍使、武州刺史十三年。是宣化地方軍政首領任職時間最長的長官。這個時期尚屬盛唐晚期,他率領的山後八軍中雄武軍有五千餘人,由於軍中無戰事,劉則在武州附近,組織軍民墾荒造田,營造園林,種植粟果,以供軍民享用。同時,軍中有不少官兵是從長安洛陽一帶招募而來的,他們從中原引進葡萄、瓜果等在軍中和寺廟裡試種。

宣化葡萄最早種植在彌陀寺(今城內師範學校西北角處)。《宣化府志·典杞志》稱:……大學士楊士奇有記:彌陀寺為鎮城第一古剎,重建在元代,始建年代應為唐朝晚期。彌陀寺位於宣化城北部,這裡地勢平整,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柳川河水可為常年灌溉之用,是葡萄種植生長的最佳地域。至今,馳名中外的宣化白牛奶葡萄產地仍屬於這一地段。

另據《新唐書·僖宗記》和《新唐書·沙陀傳》云:僖宗乾符4年(公元878年)黃巢起義。時任雲中守捉使的李克用認為時機已到,便起兵先後占領太原,代州、蔚州、雁門、平蘆、河東等地。大順元年(公元890年)南進收復邢、汝、磁、晉諸州。大順四年(公元894年)又率兵北上,陷武州、新州、蘆龍……。致使幽州節度使李匡籌棄城奔逃於滄州。 從此,唐朝半壁江山、幽燕大地已為李克用所有。這時,李克用已征戰多年,加之年事已高,而且又據有幽燕大片土地,故起休戰、稱王之意。因此,以武州為中心,北與契丹阿保機勾結修和,擬割據北方,建立沙陀國。自此,李克用發誓:“自負林果、開闢園田、撫育百姓、經營天下……”。 這時候武州百姓尚屬安居樂業,生活比較穩定,農業生產發展較快。應該說李克用身為西域突厥人種,早有種植葡萄的經歷,對葡萄情有獨鍾,他在武州實施的“自負林果、經營天下”的政策,承襲和發展了劉怦“墾農田、造莊園”的作法,使宣化葡萄得到了初步發展。 無耐西晉石敬塘為討好阿寶機,割幽雲16州(含武州)給遼。李克用“復唐建國”的欲望破滅,被歷史所淘汰。但是李克用為發展宣化的農牧業,特別是葡萄產業功不可滅。

遼金時期宣化葡萄初具規模

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50年稱帝,建立大宋國。契丹王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07年登基建立大遼國。兩國以黃河為界,南北征戰,相持達270餘年。這在中國歷史上稱“遼宋南北相持的同一歷史時期”。

遼收復武州後,改為歸化州,宣化為歸化州治所。契丹王阿保機接納承相韓德光(祖籍河北省玉田縣、漢人,後改名為耶律德光)諫言,實施“以漢夷漢、沿用唐制”的政策,大量起用漢人,治理國家。使得唐代的許多立法,規制等延續到遼代。其中唐人劉怦,李克用在武州實施的“墾田、種園”“栽植林果、撫育百姓”的安幫利民之策,得到充分利用和較快發展。其受益者之一當屬宣化葡萄。

這時候,宣化葡萄已不在局限於寺廟內栽培,逐步地在一些大戶人家和水土較好的大北街、廟底街、觀音后街等農戶家中栽種。其果實多為達官顯貴、軍政要員、富豪商賈素享用。這方面史書和出土實物已有明證。《遼史·地理志》又載:歸化州有涼亭,聖宗母承天皇后納涼於此……。 此時,遼代的政治中心,已從內蒙古的巴林左旗,南移至歸化州。帝王,太后多行幸於宣化。在這裡建有行宮和御行殿,接受群臣朝拜,議論軍機大事,策劃南侵宋朝的大計。招待帝王太后,軍政要員的最佳果品就是宣化產的白牛奶葡萄。

據考證遼代聖宗皇帝耶律隆緒為其母肖氏聖天皇后建造的行宮,位於宣化城廟底街處。皇后特別喜愛牛奶葡萄,曾征地30餘畝,闢為”皇家葡萄園“,招募僧侶人員,專事白牛奶葡萄的種植,以此供皇室成員享用。後人又稱皇家葡萄園為“白果園”。至今白果園內的數十架牛奶葡萄,根深葉茂,碩果纍纍,仍為宣化白牛奶葡萄基地之一。

考古發掘出土的實物也能證明宣化葡萄早於遼代,始於晚唐時期。 1993年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張家口市宣化區文保所,聯合發掘的“下八里遼代壁畫墓群”(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列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幕主人張世卿、張世本、張文藻、張匡正等祭品中都存有已乾枯的葡萄籽種、核桃、粟子等。這說明在遼代宣化葡萄已被“張家世族”所享用,而且作為祭品,供奉先人,埋藏墓中,為我們考察宣化葡萄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其中《張世卿墓志銘》有曰:大遼歸化州故殿直張公世卿慕道崇儒、敬佛睦族、悟是知非、殉義忘利、不畏豪強。大安中民谷不登、餓死者眾。公進粟二千五百斛以助賑恤。皇上喜其忠赤、特授右班殿直、銀青崇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監察御史。於郡北幅員三頃,盡植奇花異草、引水灌溉……。天慶六年(公元1117年)丙申歲疾而終,享年七十有四,葬於興福、七寶二山之陽……。

其他如墓群中的張恭誘、張文藻、張匡正、張世古、張子行、韓師訓墓志銘中都有準確紀元銘記。與張世卿、張世本同屬遼末金初年代。墓誌內容也基本雷同。另據宣化縣文保所介紹:1995年在宣化縣水泉鄉石峰村發現一座金代壁畫幕。雖然墓主人不詳,但墓室結構為金代無疑。墓壁上畫有彩色葡萄枝葉,足以證明在遼金時期宣化葡萄的種植已相當普遍了。
元代宣化葡萄開始向外拓展
從出土實物和地下墓室壁畫證實,遼金時期宣化葡萄已在官宦人家,寺廟和部分農戶廣泛栽種,並已初具規模。
公元1206-1368年元代成吉思汗滅宋、金以後統一中國。其版圖之大為歷史之最。這時,宣化葡萄種植業已相當普遍,種植葡萄的農戶逐步增多,葡萄品種和產量也有了新的提高。特別是柳川河水引進城內農戶和寺廟田園以後,加快了宣化葡萄的發展,積累了許多新的經驗。從而,致使有志之士擬將宣化葡萄向外推廣擴展。

據《元史·耶律楚材傳》記載,元太宗窩闊台汗稱帝後,時任左右員外郎的耶律楚材與宦官中貴不花聯名奏請皇帝:“譴宣德(今宣化)移民至西域種植葡萄……”。皇帝允否,雖五可考,但在眾臣中已經認識到宣化葡萄的重要,產生了向外推廣擴展的意圖。

其中積極主張推廣宣化葡萄種植經驗,擴大種植面積的代表人物,當屬耶律楚材。耶律楚材(1190-1244),遼黃族子孫,字晉卿,金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博學多才,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醫卜之說。初為開州同知,後為左右員外郎。成吉思汗取燕後,被召用。曾奏請禁止州郡長史任意虐殺百姓,掠奪財富。窩闊台漢繼位時,勸親王察合爾行君臣禮。窩闊台二年(公元1230年)建議立燕京等十路徵收課稅使,建立稅制,徵收賦稅。蒙古軍攻陷卞京(今河南開封)時,他請廢屠城舊制,逢孔子後裔為爵聖公。窩闊台漢九年,以“制曰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開科取試士。又陳時務十策:信賞罰,正名分,給俸祿,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選工匠,務農桑,定土貢,制漕運。他任事近30年,元代立國規模多由其奠定。(摘自《社會科學詞典》)。由此可見,宣化葡萄的發展,得益於耶律楚材的遠見卓識和“務農桑”政策的實施。同時,我們認為宣化葡萄可能在這個時候與西域新疆吐魯番等地進行了交流,使兩地葡萄事業得到進一步改善和發展……。
明清以後宣化葡萄成名於世

明清兩代是宣化鼎盛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沿長城設九鎮,宣府鎮為“長城九鎮之十九子朱橞為谷王,就藩宣府,興建谷王府,展築宣化城,開闢葡萄園,建成直達蒙俄的“張庫大道”。清朝康熙三十二年設宣化府,轄一廳、三州、七縣。宣化已成為國北方軍事重鎮和商品集散地。

這時的宣化葡萄不僅能夠滿足當地百姓的需要,而且還納入朝廷貢品。剩餘部分通過“張庫大道”,元銷呼和浩特和烏蘭巴托地區。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直逼京、津地區,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從北京出逃,於當年農曆七月二十七日抵達宣化,下榻在上谷公所。七月二十九日冒雨在演武廳檢閱清兵。八月一日巡視大北街、官后街的葡萄園。在宣期間慈喜和光緒品嘗白牛奶葡萄後,贊曰“此乃果中佳品,朝廷必備……。”從此,已成定律,每年中秋佳節宣化知府王守堃,必精心挑選優質白牛奶葡萄,向清廷進貢。

1909年九月(宣統元年)京、張鐵路修通以後,宣化葡萄遠銷於京、津等地。
同年清廷政府選送宣化白牛奶葡萄,參加在巴拿馬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榮譽產品獎”。宣化葡萄首次獲得國際大獎的殊榮。 從此,宣化葡萄名聲大振,隨著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除國內需求外,還開始向英國和港澳地區出口。同時,也極大地刺激了國農種植葡萄的積極性,使宣化葡萄得到迅速發展。民國初年葡萄種植面積已達1600多畝、6150餘架,年產量達到68萬公斤。
建國後宣化葡萄品種和產量又創新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如春風化雨滋潤著葡萄園地和果農的心田。黨和政府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發展工業的同時,大力扶持果農種植葡萄。使得宣化葡萄的種植面積、產量、品種又創歷史新高。

據1997年版《宣化區志》載:1952年宣化葡萄種植面積為1733畝,6622架,年產量200萬公斤。1953年至1956年由於宣化地質學院、炮兵學院興建校舍,駐軍修建營房,共占用葡萄園地300畝,挖毀葡萄1500餘架。之後連年補栽,到1977年又增至1894畝,7539架。1983年春光鄉在草帽山和教場街新開闢了兩處葡萄基地。同時,又在王河灣、宋家莊、陳家莊、下八里等村鎮擴植葡萄,到2000年全區種植面積已達到2960畝,7471架……”。

宣化葡萄的傳統品種主要有白牛奶葡萄、龍眼、玫瑰香、血灌子等。1984年又從國外引進巨峰、先鋒、井川、風皇11、風皇12、湯姆森一號、紅香蕉、新玫瑰、紅雞心、超康靈等優良品種。目前宣化葡萄已有40餘種。其中最具特色,享譽中外的非白牛奶葡萄莫屬。

白牛奶葡萄,又稱白葡萄,已有千餘年的栽培歷史,宣化名優特產品。種植面積占葡萄總面積的80%以上,其特點為果穗呈圓錐形,果穗大,一般重486-620克。最大穗可達1850克;果粒大,呈長橢圓形,如牛之奶頭,平均粒重7.5克,皮肉黃綠色,質脆而多汁,可以剝皮、切片。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美譽。果質細膩,晶瑩剔透,酣甜可口,酸糖比適中,多食不厭。該產品屬中晚熟品種,生長期133天,有效積溫3054℃。在宣化採摘期為中秋節前後,故為節日佳品。建國以後累積產量已達4384.45萬公斤。其中出口達750萬公斤。

1988年九月張家口宣化區人民政府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宣化葡萄節”。開創了“葡萄文化”的先河。節日期間以葡萄為媒介,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邀請各界知名人士、享受葡萄文化,洽談建設項目,推動經濟發展。使葡萄產業賦予了濃郁的文化內涵。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宣化賓館和惠友飯店廚師以葡萄為主料烹製的名貴菜餚,曰“葡萄宴席”,令賓客叫絕。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支持人邢質斌在葡萄架下小的座談、採訪;戲劇大師曹禺為宣化葡萄揮毫潑墨,都使人耳目一新,回味無窮。特別是中顧委常委、肖克將軍親臨葡萄盛會,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給宣化人民留下深刻印象和極大鼓舞。從而,提高了宣化的知名度,促進了宣化葡萄產業的發展。後來,又相繼舉辦了第二屆、第三屆宣化葡萄節,取得了同樣好的效果。

影響

2013年6月5日,北京人民大會堂澳門廳,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達席爾瓦在熱烈的掌聲中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牌匾授予宣化區。這標誌著種植千年的“土特產”宣化葡萄成功走上世界農耕文化的巔峰,“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更以其“城市中農業”的獨到之處成為全球唯一的“城市農業文化遺產”,這一曠世奇觀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在責任驅使中前行。宣化葡萄栽培已有1300多年歷史,“半城葡萄半城鋼”使葡萄一直是宣化的地標符號,傳統的“漏斗形”栽培方式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栽植方式。宣化人富有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責任意識,2005年,他們曾全社會動員開展“愛我宣化修我古城”活動,恢復了古城明清風貌,對有著千年種植史的葡萄更是倍加珍惜。他們將發展葡萄產業明確列入政府重要工作內容,出台了《宣化傳統葡萄園保護管理辦法》,對葡萄種植實行新增1畝政府補貼3000元的辦法,還組建了全省唯一一家從事葡萄研究、優良品種培育的科研機構———葡萄研究所,與中科院、中國農大建立起合作關係。他們全面叫停位居黃金地段的傳統葡萄園範圍內的房地產開發項目,將寸土寸金的土地收益拒之門外更顯保護這一遺產的決心。為了以一種更科學合理的方式保護葡萄園,“申遺”被區委、區政府列入議事日程。2011年2月,以區長為組長的“申報全球重要文化遺產”領導小組正式成立,也成為國內第一個以地方政府為主體主動“申遺”的候選地,將這一留住歷史、傳承文脈、澤被後世的事業全面推開。
在高標定位下運作。“申遺”的每個環節,區主要領導一直在最前沿跑辦,與中科院商談,參加國際高層論壇,到滇、浙、贛、黔等“全球農業文化遺產”試點地、候選地學習交流,他們先後參加各類論壇、研討35次。2012年9月,經過長時間的考察論證,3.2萬字的《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書》全面完成,逐級報送至國家農業部和世界糧農組織。同時,在央視播出了葡萄冬藏、春起、夏茂、秋收全過程的《葡萄神話》專題片,在新華社、《經濟日報》、《農民日報》等媒體進行多角度報導,全方位的宣傳使世界獨一無二、千年傳承的漏斗形葡萄架廣為人知。今年5月,區領導帶“申遺”小組拜會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總協調人肯哈夫汗時,肯哈夫汗先生激動的用三個第一評價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城市農業文化遺產,第一個產自域外並在境內經過長期培育形成的農業文化遺產,更是第一個離首都最近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5月29日,在日本石川縣召開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論壇”上,“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被正式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6月5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授牌儀式。歷時兩年半,“申遺”圓滿成功,宣化葡萄實現了從“藏在深閨人未識”到“一朝成名天下知”的華麗轉身。
在放眼長遠里傳承。載譽歸來後,全區上下以更大的熱情、更高的投入和更加務實的舉措做好後續工作。他們完善了保護規劃和措施,深入挖掘整理傳統葡萄園的栽培技藝、民俗文化、民間技藝等籌建葡萄博物館,建立起了葡萄保護栽培示範園,組織編寫了《宣化葡萄的歷史脈絡》、《宣化葡萄香天下》等宣傳叢書……。特別是將“城市傳統葡萄園”列入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積極推進總投資10億元的葡萄文化主題公園項目,將進一步放大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效應,讓這一舉世獨有的農業景觀成為城市發展的綠色名片、生態名片和文化名片。

河北省名優特產一覽

河北簡稱冀,位於北京周邊,因處於黃河下游以北而得名。 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黃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戰到融合,開創了中華文明史。河北省農特產品豐富多樣,名酒、美食及工藝特產琳琅滿目,極具地方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