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土戰爭

奧土戰爭

奧土戰爭是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而進行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前後持續近三個世紀。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奧斯曼帝國的實力,加速了昔日威風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的衰亡,從而給歐洲各國瓜分土耳其的歐洲領土創造了契機,並最終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形成,對世界特別是對歐洲戰略格局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背景搜尋

奧土戰爭蘇丹穆罕默德二世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遊牧突厥部落。5世紀時,突厥人居於我國天山阿爾泰山之間,處於原始社會末期。6世紀中期,突厥成為橫亘亞洲北部的大國。經過6-7世紀隋、唐對突厥的戰爭,突厥國破滅,領土併入唐朝版圖。1055年,在中亞遊牧的一支塞爾柱突厥人以古代波斯為中心形成塞爾柱國家,塞爾柱國家曾繁榮一時。1299年,奧斯曼突厥部落酋長的兒子奧斯曼襲封后,宣布成立獨立公國,即奧斯曼國。在1324年至 1360年奧爾漢統治時期,開始形成真正統一的奧斯曼國家,並於1326年建立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國家從建立之日起就不斷對外擴張。
當奧斯曼土耳其占領君士坦丁堡和東部地中海後,直接威脅到了巴爾幹鄰近的波蘭捷克匈牙利、奧地利等國。這些國家不斷與奧斯曼土耳其發生爭鬥,以哈布斯堡家族為首的多民族的奧地利國家在長期爭鬥中實力也不斷得到提升,逐漸成為阻礙奧斯曼帝國擴張的強勁對手。從此,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它們之間的爭鬥,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亡過程。

戰爭經過

一、小試牛刀、控制巴爾幹
奧土戰爭蘇丹穆罕默德三世
1360年,穆拉德一世即位後立即著手組織對巴爾幹的征戰,因為此時的巴爾幹形勢對自己十分有利。拜占庭帝國日薄西山,統治範圍不超過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一隅土地;巴爾幹的重要國家塞爾維亞面臨分裂;保加利亞自1330年被塞爾維亞戰敗後元氣未復;在地中海東部和海峽地區有巨大經濟政治利益的威尼斯和熱那亞經常處於明爭暗鬥之中。1363年,穆拉德一世攻占埃迪爾內,接著又占領保加利亞普洛夫迪夫。驚恐之下,匈牙利、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瓦拉幾亞組織聯軍反擊,但在1364年的馬查河戰役中被人數處於劣勢的奧斯曼軍隊擊潰。此後的東南歐各國更抵抗不住土耳其人的攻勢,節節敗退。1389年6月,6萬奧斯曼軍隊同由塞爾維亞波士尼亞、匈牙利、瓦拉幾亞阿爾巴尼亞、波蘭、捷克人組成的10萬聯軍在科索沃原野進行決戰。戰鬥異常激烈,最終以聯軍慘敗而告終,許多將軍被俘並遭殺害。科索沃戰役結束了多瑙河以南地區對土耳其的抵抗,塞爾維亞淪為奧斯曼附庸。
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即位。他做了兩年的準備後,於1453年開始圍攻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雄踞在歐亞兩洲交界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南口,三面環水,背靠大陸,地勢十分險要;加上東羅馬帝國多年來的構築經營,城防工事十分堅固,真可以說是銅牆鐵壁,固若金湯。要想攻破它,確實是有點兒異想天開。然而,它竟出乎意料地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攻破了。說起這次戰爭,那可是中世紀戰爭中最激烈最悲壯的一次。
奧土戰爭戰死的國王路易二世
交戰以前,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充分的準備。土耳其國王穆罕默德二世親率20萬大軍和300艘戰艦,將君士坦丁堡圍得水泄不通,決心拿下這座歷史名城作為伊斯蘭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的軍民也孤注一擲,誓與古城共存亡。他們盡一切可能加固工事,除了在西面築了兩道堅不可摧的城牆之外,還在城牆上每隔百米築一堡壘,牆外挖了很深的護城壕。在城北金角灣的入口處,他們用粗大的鐵鏈橫鎖水面,使任何船隻都無法駛入。在城東城南面臨海灣敵人很難接近的地方,他們也築起了堅固的城牆
在決一死戰的緊張氣氛中,戰爭於1453年4月6日正始爆發了。土耳其人首先從西面猛攻,他們用每發炮彈重達500公斤的大炮對城牆狂轟濫炸,然後便扛著粗大的樹幹,滾動巨大的木桶,向護城壕衝去,企圖把壕溝填平,但是卻遭到了城中槍炮的嚴厲打擊,紛紛敗下陣來。由於屢戰屢敗,傷亡慘重,穆罕默德二世不得不重新考察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虛實,制訂新的進攻措施。後來,他發現城北的金角灣水面不寬,東羅馬人主要依靠鐵索橫江來阻擋進攻,倘若能繞過鐵索,從水路登入,進行偷襲,定能在敵軍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攻破城池。
奧土戰爭奧斯曼帝國武士
然而,如何使船隻繞過鐵索抵達城下,卻是一件頗費躊躇的事。穆罕默德和部下苦思冥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了一個曠古未聞的妙計奇策。他派人到熱那亞商人據守的加拉太鎮去,用優裕豐厚的報酬收買了那裡的商人,使商人們允許他在加拉太北面鋪設一條陸上船槽。船槽是用堅厚的木板鋪成的,由高往低的滑行面,槽底又塗上很厚的一層牛羊油脂。靠著這條船槽,土耳其人經過一夜的努力終於奇蹟般地將80艘戰船拖運到了金角灣的側面。在那裡他們架起了浮橋,築起了炮台,向君士坦丁堡發動了新的攻勢。
當炮聲轟轟地在北城牆外震響時,城中的官兵驚呆了,他們做夢也沒料到金角灣這邊會出現土耳其兵。於是,手忙腳亂地從兩線撤兵增援,而將西面的防守交給了來援的熱那亞士兵。這樣一來,東羅馬軍的兵力便散了,而擔任西城牆防守任務的熱那亞士兵又不熟諳地形地勢,致使防衛日趨危急。在土耳其軍連續不斷的炮轟下,西城牆終於被打開了一個缺口。最後穆罕默德二世親自上陣,全力以赴,才沖了進去。君士坦丁堡終於陷落了。昏庸無能的君士坦丁皇帝見土耳其的旗子在城堡上空飄揚,頓時喪失了作戰的勇氣,脫換衣服,惶惶如喪家之犬,奪路而逃。路上他遇到幾個土耳其士兵在洗劫財物,就拔劍去刺,結果被土耳其士兵當場殺死。
占領君士坦丁堡不僅標誌著拜占庭帝國千年統治的結束,而且意味著新的世界帝國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它在東方穆斯林國家中的威望急劇上升,對內控制能力和對外侵略擴張能力隨之倍增,對歐亞國際局勢的發展具有越來越大的發言權。
二、瘋狂擴張、奧地利被迫妥協
奧土戰爭《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在1453年占領君士坦丁堡後,繼續對外擴張。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間(1512年至1520年),開始對伊朗的戰爭,占領南高加索的亞塞拜然、喬治亞一部和庫爾德斯坦。奧斯曼土耳其占領君士坦丁堡和東部地中海後,直接威脅巴爾幹鄰近的波蘭、捷克、匈牙利、奧地利等國。這些國家不斷與奧斯曼土耳其發生爭鬥,以哈布斯堡家族為首的多民族的奧地利國家也在長期爭鬥中形成,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蘇里曼一世在位期間(1520年至1566年),奧斯曼帝國達到鼎盛時期。蘇里曼進行多次擴張,1521年,進占貝爾格勒羅德斯島。1526年 8月,土耳其軍隊在摩哈奇附近打敗匈牙利和捷克聯軍。土耳其在匈牙利東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進一步擴張的跳板。匈牙利王國其餘領土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轄。匈牙利內部呈現兩派,一部分貴族選立斐迪南為王,藉以與土耳其對抗。土耳其蘇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貴族選立查帕爾亞為王,反對斐迪南,與哈布斯堡王朝發生直接衝突。
1526年,土耳其蘇里曼向匈牙利中部發起進攻,9月,占領布達,入侵奧地利,並開始圍攻維也納。但是,土耳其屢攻不克,最後由於糧秣匱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奧地利與土耳其進行和談,但未達成任何協定。1532年夏,雙方重又開戰,奧軍在查理五世統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區,阻止了土軍的進攻。1533年7月,奧土雙方在伊斯坦堡簽訂和約。根據條約規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歸奧地利管轄;奧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蘇丹納貢3萬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幣);匈牙利其餘部分歸蘇里曼控制,奧軍保證不對駐軍進攻。
奧土戰爭奧土戰爭
1540至1547年,土耳其與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聯盟,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土軍趁奧地利大部兵力被牽制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邊境之際,對匈牙利西部發起攻勢,於1541年和1543年先後占領布達和埃斯特格。1544年,奧地利與法國媾和,奧軍得以抽出與法作戰的兵力阻止土軍的前進。1547年,奧土雙方簽訂《亞得利亞那堡和約》,奧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區割讓給土耳其,匈中部地區的政權落入土耳其代理人之手。哈布斯堡王朝承認土耳其對匈牙利大部地區的統治。
三、盛極而衰、奧斯曼帝國節節敗退
奧土戰爭奧斯曼帝國2
1551至1562年,奧土雙方為爭奪特蘭西瓦尼亞而展開爭鬥,土耳其軍隊獲得局部勝利。1552年,攻占特梅什瓦爾(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占埃格爾。但是,根據1562年的雙方和約,土耳其寸土未得,雙方呈膠著狀態。1606年,雙方締結《席特瓦托羅克和約》,奧地利首次被承認為平等的締約一方,它無須每年向土耳其蘇丹納貢, 但需一次付清20萬杜卡特。 1660年,土耳其大舉進犯匈牙利西部地區,戰爭再次爆發,雙方於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聖戈特哈特附近進行了決戰,土軍遭奧軍迎頭痛擊失利。根據1664年雙方締結的《瓦什瓦爾和約》,土耳其從特蘭西瓦尼亞撤軍,但該地區仍屬奧斯曼帝國所有。
雙方經過16至17世紀的角逐,奧斯曼帝國已經度過它的強盛時代。從16世紀後期開始,奧斯曼帝國對西方的威脅的勢頭逐漸減弱。由於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貴族的離心傾向和宮廷貴族爭奪政權的內訌,以及因侵略擴張政策而引起的與鄰國的不斷戰爭,土耳其的實力開始走向衰落。到17世紀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內外交困,越來越走向衰落。
在1683至1699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企圖聯合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匈牙利封建主的軍隊進行對奧的戰爭。1683年7 月,土耳其軍隊圍困維也納。奧軍得到波蘭軍隊的支持,9月,土軍被擊潰,損失慘重:亡2萬餘人,損失火炮300門。維也納一戰的敗北,迫使奧斯曼帝國轉入防禦,並逐步撤離中歐。1684 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 1686年,俄國加盟。
奧土戰爭奧斯曼帝國3
此後,戰局發生變化。1686年,奧軍攻占被土耳其占領的布達,1686-1688年,先後占領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貝爾格勒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的維丁城附近敗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轉敗局,迫使奧軍放棄原先占領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等地。由於俄國的參戰,使奧地利得以恢復原來的態勢。
1697年9月,奧軍在蒂薩河畔澤特一戰獲勝,土軍亡3萬餘人,損失全部火炮和輜重。根據1699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與土耳其簽訂的 《卡爾洛維茨和約》,以及次年俄國、土耳其簽訂的《伊斯坦堡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 波蘭獲得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南部和波多里亞;威尼斯獲得摩里亞和愛琴海中的土屬各島;俄國獲得亞速夫要塞。這是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分割。
奧土戰爭奧土戰爭
進入18世紀,土耳其利用俄國與瑞典戰爭的機會,伺機報復俄國,土耳其取得了勝利。1716年,土耳其乘勝向奧地利開戰。當年10月,奧軍攻占特梅什瓦爾;1717年8月,在貝爾格勒附近擊潰土軍,貝爾格勒守軍投降。1718年,雙方簽訂《波日阿雷瓦茨和約》,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貝爾格勒在內的塞爾維亞北部。1735至1739年期間,奧斯曼帝國連戰失利,奧軍開始取得部分勝利,占領了波士尼亞、塞爾維亞等地。軍事失敗加深了奧斯曼帝國的危機。
1788至1790年期間, 根據1781年奧俄同盟條約, 奧軍發起進攻, 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被土軍擊潰。俄軍在俄土戰爭中的獲勝使奧軍得以整頓兵力,重新轉入進攻。1789年10月,奧軍經過三個星期的圍攻,攻占了貝爾格勒,接著又攻陷謝苗德利亞、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 歐洲形勢,尤其是法國大革命後形勢的變化促使奧地利退出戰爭。1790年之後,奧地利和土耳其在解決雙方衝突時不再訴諸武力,並且轉而相互合作,戰爭基本結束。

專家點評

通過不斷的戰爭行動,奧斯曼帝國曾盛行一時,在其鼎盛時期,幅跨歐、亞、非三大洲,但奧斯曼帝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激起了各鄰國之間的不滿,促使各鄰國結成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在戰略上把自己擺在東南歐和中歐國家的對立面,“失道寡助”,長期的征戰使國庫空虛,激起了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人民憤懣情緒增長。1730年9月,伊斯坦堡爆發人民起義。到18世紀後半期,奧斯曼帝國境內被壓迫民族也掀起爭取獨立的鬥爭。這一切都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奧斯曼帝國的日趨衰落,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形成,給歐洲各國瓜分土耳其的歐洲領土創造了契機,昔日的奧斯曼帝國已無往日的威風。

相關詞條

相關資料

《奧土戰爭史》

《奧斯曼帝國戰爭史》

《世界歷史百戰》

《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