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普戰爭

普奧戰爭(Austro-Prussian War,又名七周戰爭或德意志內戰)發生於1866年,原因是奧地利與普魯士爭奪統一德意志的領導權。普魯士的勝利令它稱霸德意志,最後完成統一大業。

普奧戰爭 普奧戰爭(Austro-Prussian War,又名七周戰爭或德意志內戰)發生於1866年,原因是奧地利與普魯士爭奪統一德意志的領導權。普魯士的勝利令它稱霸德意志,最後完成統一大業。在德國和奧地利,此戰稱為德意志之戰(Deutscher Krieg)或兄弟之戰 (Bruderkrieg)。在義大利統一運動中,此戰是第三次獨立戰爭。

起因

編輯本段
幾個世紀以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很多都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員。他們在名義上統治德意志全境,而且擁有獨立統治權,但又接受外國勢力幫助,尤其是法國。另一邊,普魯士崛起,在19世紀以前已經是歐洲的強國之一。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德意志邦國被併入組織鬆散的德意志邦聯,由奧地利領導。這時,法國在德的影響力減弱,民族主義在德興起,德意志統一運動開始萌芽。運動的支持者提出兩種統一方法:把德意志全境統一,建立大德意志,包括奧地利這個多民族帝國;或是在普魯士領導下,建立排除奧地利,由普魯士統治的小德意志。
1862年,奧托·馮·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的首相。他馬上策劃統一運動,務求由普魯士主宰小德意志。憑著普丹戰爭的勝利,俾斯麥喚起德國人的民族意識。他借著什列斯威-好斯敦兩地的統治問題,誘使奧地利向普魯士宣戰。奧地利與一些德意志邦國合作,以捍衛德意志邦聯的名義,挑戰普魯士。(稱為"Bundesexekution")

戰前準備

編輯本段
1866年,結束奧地利和普魯士多年來爭奪德意志統治權的爭鬥和決定以容克地主資產階級的普魯士作為盟主統一德國的一場戰爭。普魯士為了發動這場戰爭,作了周密準備:改組軍隊並用最先進的武器裝備軍隊,與義大利結成軍事同盟,爭取俄國和法國保持中立。普魯士軍隊實行普遍徵兵制,在戰鬥訓練方面優於募兵制的奧軍。經濟上,普魯士也勝過奧地利:工業發達,鐵路線密布全國。參謀長(老)毛奇將軍(後來直接指揮作戰)制定的戰略計畫,是想打一場速決戰。計畫規定:切斷奧地利與其盟邦的聯繫,派出3個軍團迅速侵入敵方內地,繼而在決戰中將敵擊潰。
普魯土能派出的兵力達63萬。 奧地利因戰爭接連失利,實力減弱,期望依靠巴伐利亞、薩克森,漢諾瓦和黑森等盟邦的援助來贏得這場戰爭。奧軍準備以消極防禦來延緩戰爭的進程,積聚力量,然後聯合盟軍共同粉碎普軍。為實現這個計畫,奧軍所擁有的兵力約計30萬人(連同盟軍在內約為58.5萬人)。奧軍分為兩個軍團:南方軍團(約8萬人,對付義大利)和北方軍團(後來得到1個薩克森軍的加強。總計26.1萬人,對付普魯士)。由貝內德克將軍統率的奧軍北方軍團主要負責掩護維也納的遠郊。 普魯土在各軍團的動員和戰略展開上利用了發達的鐵路網和電報,因而始終比奧地利搶先一著。在波希米亞寬250公里的正面上(從奧得河畔的布里格至易北河上的托爾高)在很短時間內就集結了約28萬人,800門火炮。

雙方盟友

編輯本段
大部分德意志邦國都支持奧地利,把普魯士當作侵略者。它們包括:薩克森、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漢諾瓦、黑森-卡塞爾、黑森-達姆施塔特及拿騷。故此,普魯士及其盟友是與德意志邦聯對敵。
一些北方的邦國支持普魯士,包括奧爾登堡、梅克倫堡-什未林、梅克倫堡-斯特雷利茨及不倫瑞克。此外,義大利與普魯士結盟,希望奪回被奧地利占領的威尼斯,統一義大利。
值得注意的是,並沒有其他國家介入戰爭:因為克里米亞戰爭之失敗,俄國與奧國關係欠佳;法國的拿破崙三世認為奧軍會得勝,又想得到萊茵河附近的領土。兩國也沒有干預。

戰爭經過

編輯本段
普奧之戰是多年未見的大陸國家戰爭,動用了不少曾在美國南北戰爭大派用場的科技,包括以鐵路幫助運兵及以電報維持長途通訊。普軍的後裝槍(breech-loading rifles)使用方便,士兵可以在找掩護時上膛;奧軍用前裝槍muzzle-loading rifles),上膛時卻沒有掩護,實力顯而易見。
普軍於6月8日入侵霍爾斯坦,普魯土首相俾斯麥宣布改組德意志聯邦草案並將奧地利排斥在外。這兩件事成了戰爭的導火線。6月16日,普軍開始占領漢諾瓦,薩克森和黑森。普魯士美因河獨立軍團(約5萬人)輕而易舉地就挫敗了兵力單薄的漢諾瓦和黑森軍隊。薩克森軍殘部後撤,併入奧地利北方軍團。巴伐利亞未履行出兵10萬的義務,沒有給奧地利以實質性的援助。6月1 7日,奧對普宣戰。20日,義大利履行意普軍事同盟的條款,對奧宣戰。因此,直至積極展開軍事行動時,奧地利實際上沒有得到盟軍支援,並且不得不同時對普魯士和義大利兩線作戰。
普軍在自己的戰略翼側和後方的安全有了保障的情況下,分兵三路在波希米亞發起進攻:王儲腓特烈·威廉指揮的第2軍團(12.7萬人),從東北明興格雷茨方向前進,腓特烈卡爾親王的第1軍團(9.7萬人)從北面向賴興貝格方向挺進,比滕費爾德將軍統率的第3軍團——易北河軍團(5萬人)從西北向明興格雷茨方向進攻。
6月22日占領德勒斯登後,易北河軍團與第1軍團合併。隨後,普軍分兩路進攻,其任務:首先兩支軍隊會合,爾後在總決戰中殲滅貝內德克的軍隊,並攻占維也納。在奧爾米茨附近集結的奧地利北方軍團向前開進迎擊普軍。普軍由於敵情不明和缺乏統一指揮,通過山隘時行動緩慢。貝內德克本來確有把握各個擊破普軍,但是奧軍的行動比普軍還要遲緩,致使普魯士各軍團順利通過山口。
6月27日至30日間,普軍在納霍德和明興格雷茨附近發起幾次交戰,迫使奧軍退卻。
7月3日,在薩多瓦克尼格雷茨地域雙方進行了整個戰爭中最大的一次交戰。貝內德克再次錯過了各個殲滅陸續開到並先後投入交戰的普軍的戰機。結果,奧軍慘敗,約1.8萬人戰死,2.4萬人被俘。只是由於普軍指揮失策(7月7日起方著手組織對奧軍的追擊),奧軍才免於全軍覆沒。奧軍利用這一時機來保衛維也納:收集北方軍團殘部,另行編組1個多瑙河軍團,並將從義大利調回的兩個軍編入該軍團。貝內德克被革職,由在義大利戰場上屢建戰功的阿爾布雷希特大公接替。在毛奇和俾斯麥之間產生了分歧。毛奇主張強攻維也納。俾斯麥則認為,此舉會給今後普魯士的歐洲政策帶來困難。他堅持揮師轉向匈牙利。結果,照此執行。奧地利面臨喪失匈牙利的實際危險,不得不停止軍事行動,於7月22日簽訂停戰協定。
8月23日,普魯士和奧地利在布拉格簽訂和約。

結果

編輯本段
為了避免法國或俄國干預戰爭,俾斯麥勸諭威廉一世迅速跟奧地利議和,不急於求成。奧軍接受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調停,跟普魯士在8月23日簽訂布拉格條約。根據條約,德意志邦聯正式解散;普魯士兼併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漢諾瓦、黑森-卡塞爾、拿騷公國及法蘭克福;奧地利永遠不得干預德意志一切事務。由此,普魯士能夠在1867年成立北德意志邦聯,向統一德國的目標邁進。普魯士沒有要求奧地利割地賠款,令她日後可以與奧國結盟——奧地利所懼怕的勢力,反而是義大利人和斯拉夫人的民族統一主義
戰後,普魯士主宰德意志事務。在普法戰爭時,普魯士激起德意志民族主義,令南部的德意志邦國與她一起抗戰。最後,普魯士打敗法國,普王威廉一世登基為德國皇帝。德意志帝國成立和統一運動的勝利,令新德國成為歐陸最強的大國。

戰敗一方的國家

編輯本段
除了戰爭賠款之外,亦發生了以下的領土變更:
奧地利——將威尼提亞省割讓給義大利,失去對原德意志邦聯內成員國家的影響力。奧地利的戰敗是對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一個危機;戰後一年帝國就需要與匈牙利協定改為二元君主國奧匈帝國。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成為普魯士的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省。
漢諾瓦王國——被普魯士合併,成為普魯士的漢諾瓦省。
黑森-達姆施塔特——割讓北部的部分領土予普魯士。剩餘地區北部的一半領土(上黑森)加入北德意志邦聯。
拿騷、黑森-卡塞爾、法蘭克福自由市——被普魯士合併。與黑森-達姆施塔特所割讓的領土一起合併為黑森-拿騷省。
薩克森王國、薩克森-邁寧根、羅伊斯-格賴茨、紹姆堡-利珀——沒有被合併,但隨後一年加入北德意志邦聯。

中立的國家

編輯本段
戰爭象徵著德意志邦聯的結束。在戰爭中維持中立的國家於布拉格條約簽訂後各有不同遭遇:
列支敦斯登 – 成為了一個獨立國家,聲稱成為永久中立國,但仍與奧地利有緊密的政治關係。在兩次的世界大戰中其中立性都受到尊重。
林堡及盧森堡-1867年簽訂的倫敦條約聲明兩國將成為荷蘭王國的一部分。林堡後來成為荷蘭的林堡省。盧森堡在其三個鄰國(比利時、法國和普魯士)之間保持了其獨立和中立地位,但又重新參加了德意志關稅同盟,直至1919年同盟瓦解為止。
羅伊斯-施萊茨、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施瓦茨魯-多爾施塔特——加入北德意志邦聯。

影響

編輯本段
奧普戰爭證明,毛奇堅持的決戰戰略在這次戰爭中未能奏效。戰爭的持續時間和戰爭的結局是由交戰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水平的高低所決定的。在奧普戰爭中,普軍廣泛使用裝彈方便、發射速度快的線膛後裝炮。這便要求戰術和戰鬥隊形作相應的改變。但是,戰爭期間交戰雙方均未考慮到這一點。同樣,在炮兵的戰鬥使用上,觀點也是陳舊的。炮兵通常尾隨縱隊,展開較晚,在需要時,尤其在對於奧普戰爭頗具代表性的遭遇戰鬥和遭遇交戰中沒有給步兵以炮火支援。戰爭還證明,必需改變部隊成行軍縱隊運動時的組織形式,保證部隊臨戰時能以最快速度展開。
奧普戰爭的經驗,後來為普魯土軍事當局在十九世紀下半葉計畫和進行各次歐洲戰爭時所採用。德國不少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家誇大了奧普戰爭在發展軍事學術上的作用,把它視為首次“成功地”體現了速決的“閃擊戰”思想的一次戰爭。而這種閃擊戰思想決定了德國軍事理論近一百年的發展進程。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其充分地暴露了德國不顧被侵略國家的具體條件,生搬硬套這種軍事思想所造成的惡果。
奧普戰爭的重要政治結局,是建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統一美因河以北各公國的北德意志聯邦。普魯士因獲得漢諾瓦、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黑森—卡塞爾和納紹而大大擴張了自己的版圖,與德意志南部各公國也分別訂立了有利的軍事盟約。奧地利被排斥在新聯邦之外,又丟失了威尼斯省(劃歸義大利)。這就是說,昔日奧地利在歐洲的政治地位已一去不復返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