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廟

太白廟

陝西省眉縣湯峪口太白廟位踞太白山北麓,太白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入口處東側,端南山半坡,地處盆地之中,四周群山伏圍,層巒疊翠,面對龍鳳大山,門前山腳下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天然景觀--神功石,湯峪河尤如一條玉帶從門前穿流而過,常年奔騰不息。太白廟是中國著名道教場所之一,幾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尊奉。

簡介

太白廟太白廟群建築
早在公元前1世紀時,當時的王朝就在這裡修建了太白祠,以後的各個王朝都先後進行維修和擴建,據說神廟裡供奉的神能夠解救人們脫離災難,所以它的規模不斷擴大。太白山乃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十一洞天,由於他的偉岸神秘,曾被歷代帝王奉若神明,早在漢成帝時已有太白山,太白祠,到唐時香菸鼎盛,宋皇五年春夏不雨,鳳翔知府李照遘禱雨有應,嘉六年大旱,鳳翔府蘇軾禱雨踵驗,清乾隆戊寅年五月陝西巡撫畢沅於太白山求雨的神應感而賜雨,四十三年畢沅以重修太白廟陳請欽頒御書扁額“金精靈澤”四字,六月又蒙禱雨有驗,從此此地就成了十方道眾,善男信女雲集說經傳道祈福禳之聖地。因歷史原因曾一度香菸停熄,太白廟建築乃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新修。

大門位於太白廟的建築群體的最前端,為單檐硬山頂,面闊三間,通面闊9.83米;進深6.71米。明間用四柱,門前部設卷蓬軒廊,檐柱上部橫出重栱,上施花機承托檐檁;前部出腿,上置插栱花機以承托檐方,前檐有飛椽。前後梁架六界,且不完全對稱,梁架遍施紅漆,脊柱低部有花籃形墊木落在三架樑上,上有插栱花機承脊方,後部步柱懸空,下部為花籃。大門前部梁架雕刻彩繪精美,後部雕刻較為簡單,後檐無飛椽。山面梁架為四間五柱,脊柱落地。屋面為小青瓦鋪就,檐口無滴水瓦;屋脊為滾筒亮子脊,兩端施龍吻。主樓為兩層硬山建築,面闊三間,通面闊11.42米;進深6.75米,用四柱。主樓兩側為耳房,皆二層硬山頂,主樓一層前部走廊設卷蓬,軒梁中部垂花柱,上有雕刻。主樓梁架六界,露明造,為圓作,梁下都有隨梁方一道,脊柱落於三步樑上,檐柱和後金柱為落地通柱,其他為短柱,東側山面脊柱落地。主樓前出飛椽,二樓前部挑出陽台上設雕花欄桿,後兩界經樓梯可至戲台。主樓屋脊為滾筒子脊,中間有火焰狀裝飾,兩側施吻,兩邊耳房屋脊較主樓低,亦用龍吻。

結構布局

太白廟太白廟概貌
太白廟建築群整體布局嚴謹,均屬仿古建築雕梁畫柱,異彩紛呈,氣勢雄偉,頗為壯觀,整體建築共分三層。進入廟門的第一座殿堂是靈宮殿,內奉護法王靈宮--王善、手執金磚、橫眉立目,鳳嘴銀牙,善察人間,善惡之事,驅魔降襖,卻邪治病,祈晴禱雨,號稱太乙雷聲應化天尊,靈宮殿的右側,則是二郎廟,二郎神為水神,相傳蜀守李冰治水時,有皎龍為患,其子二郎力除蜀郡之蛟孽,有水功,被封為“清源妙道真君”。

沿著二郎廟與靈宮殿之間的通道拾級而上,則是該廟的第二層建築,此層為三孔窯洞。中窯內座三太白,三太白乃殷紂王時叔齊、伯叔、周賁是也,相傳伯叔、叔齊是殷商時孤竹王的二王子,王立叔齊為太子,王死後叔齊讓兄伯叔繼承王位,伯叔則以父命難違拒之,為讓弟繼王位而逃,叔齊也以立長不立幼而逃,二人中途相遇,一同投奔西伯候姬昌,恰逢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而諫:武王伐紂乃不忠不孝之舉,後武王平殷建周,伯叔、叔齊義不食周粟,與同來的元帥周賁餓死首陽山姜子牙以至仁至孝義之士封為太白山地方神,號稱“無號廣天尊”。左窯內供奉三霄娘娘,三霄即瓊霄碧霄雲霄,三霄為女神,亦是婦女兒童的保護神,其護生靈,法力無邊,每年廟會時節,來此祈福求子,燒香還原的香客頗多。

右窯為菩薩祠,內供三位菩薩--觀音、文姝普賢、中座觀音、其聖德巍峨,玄功莫測,聲救苦救難,隨心消厄消,道稱“碧落洞天帝主--圓通自在天尊”。自此往左則可到達藥王廟,外姆閣。沿著石級趨步而上則是該建築群最高層--五帝殿五楹、殿內供奉玉皇大帝、天皇大帝、後士皇地祗,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南極長生大帝,五位道教尊神。每年的七月十二是該廟的廟會,廟會這天,遠道而來的香客信士磨肩擦踵,絡繹不絕。善男信女來此燒香的、還願的,祈福的則頂禮膜拜,香菸鼎盛。

戲台位於主樓後面並與之相連,為歇山頂,通面闊進深均為4.3米。底部列柱8根,其中通柱4根位於四角,其他為槏柱。通往頂施平板方,上置斗栱,斗栱為五踩雙昂,昂嘴為鳳頭昂,櫨斗中部突出;昂嘴較長且略微上翹,每面各設平身科四座,檐部出飛椽並與主樓相連。戲台額方上施有彩繪,內容為三國故事,頂部做雞籠頂藻井。戲台屋面為筒瓦片鋪就,施龍吻。屋脊中部有蓮花葫蘆狀裝飾。垂脊末端各有戲劇人物雕像一具,形象生動。廂房與主樓兩邊耳房相接,東西兩邊均為兩層,基本對稱。面闊均為四間,通面闊14米,進深兩間,通進深3.93米。硬山造,後部砌實牆,牆基處為石塊砌築。梁架三界面,二層前部檐柱並未與一層跟通,而是置於挑樑上。柱頭出牛腿斗拱承撩檐方,牛腿雕刻成形,前檐出飛椽,檐口與主樓相接。

大殿位於建築群最後端,面闊五間,通面闊18.75米,正貼進深三間,通進深14.3米。硬山造。正貼為抬梁式木構架,共十界,前兩界做兩道卷蓬軒廊,卷蓬前小後大,中間設垂花柱,雕刻精美。檐柱出牛腿,置斗拱花機承撩檐方。後兩界構架較粗糙,中間六界均為抬梁,梁架較為粗大,七架梁與五架梁之間用花籃狀大斗承接,斗上出重拱接檀方;五架梁與三架梁之間則在大斗下置荷葉墩,並出單拱接檀方,三架樑上則置荷葉墩與小斗承脊檀方,兩側出山霧雲。大殿次間進深方向為六間七柱,脊柱落地。屋面為小青瓦鋪就,檐口無滴水瓦,正脊較高,兩端為龍吻,脊中塑有雙行龍戲珠形象。觀音閣為大殿西側耳房,面闊一間4.24米,進深七間,通進深8.58米。硬山造,東面搭接於大殿西山牆,並有方木連線柱子與牆體。梁架為八柱七架椽,穿斗式構架。檐柱與金柱之間做一枝軒卷蓬,檐柱出牛腿,做法與大殿相近。

歷史沿革

太白廟太白廟遠景
陝西省眉縣是鑲嵌在祖國大地上的一顆璀燦奪目的明珠。早在舊石器時代,眉縣境內就有人類活動,馬家鎮楊家村多次出土的銅鼎編鐘、陶瓷酒器,說明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歷史悠久,遍及全縣的32處原始社會的韶和龍山文化遺址,證實遠古人類在此活動的足跡。而眉縣太白山的神秘性,從歷代書志的記載和民間傳說中,都可以看到,清乾隆年間,畢秋帆作序,張商言主修的《眉縣誌》專列《太白山靈感錄》一卷,成為元志中的創體。據酈道元《水經注》中說,漢成帝的時代,太白山已有太白山神祠;其神名谷春,是《列仙傳》中的人。道家本有三十六洞天之說。《一統志》“鍾西元金星之秀,關中諸山莫高於此上有湫池,雖三伏亦凝水。道書明為第十一洞天。”

唐代貞元十二年(796)孟秋大旦,分命禱祀,至於太白山,京光尹韓皋,又命周至令裴均飾祀,翌日大雨,於是柳宗元撰《禱雨碑記》開首雲“雍州西南界於梁,其山曰太白,其地恆寒,冰雪之積未嘗巳也。其人以為神,故歲水旱則禱之,寒暑乘候則禱之,厲疾崇降則禱之,感若有答焉者。“北宋皇佑五年(1053)春夏不雨,鳳翔府太守李昭遣蘇軾禱於太白山,禱雨踵驗,奏請封爵,遂封太白山湫濟民侯。五代時太守奏請加封,太白山神為濟民侯。清初李雪木撰重修太白廟記,有祀其山則於唐於宋於元於明。康熙四年(1665)大旱,眉令梅遇步禱于山。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應陝西巡撫畢沆(秋帆)奏請:加太白山神號為昭靈普潤福應王,又特分為御書“金精靈澤”匾額一面。太白離眉城四十里,至絕頂處二百餘里,山上有湫五池,唐天寶七年李渾吉符瑞享封山為神應公,陰應公;元統年封為福應公,元朝因三池即封三王,頭池稱大阿福,封普濟王,次池稱二阿福,封文惠王,三池稱三阿福、封普順王,到清朝晚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避難來陝,適遇陝大旱,曾桂春赴山致祭。

太白廟原貌廟院占地三十二廟,共有殿宇六十六楹。其中太白正殿三楹,系宮殿式結構。清乾隆帝賜“金精靈澤”懸掛門楣之上。大門,二門各一楹、兩廂官房,鐘鼓樓,香坊,戲樓,甬路,牆垣等。供奉神像總計八十八尊。有三太白,玉皇大帝,紫陽真人即“張伯瑞”。“三霄”即(雲霄,瓊霄,碧霄),關羽周倉關平,東西雷神殿(東惡西善)黑煞神,紅煞神,三十六天罡,(道教稱北斗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全是湫神。還有十二頂轎子。廟前有五池,曰大太白池,二太白池,三太白池,玉皇池藥王池。池中水深五尺至丈余。盛夏蓮花爭艷,馬頭蓮生長奇特,魚兒相伴嬉遊,引人入勝,流連忘返。池旁古柏刺秋,高大參天木槿長勢異常。太白廟會,每年古歷正月十二和七月十一至十三共有兩次。滄海桑田,歷史變遷。太白廟屢遭災難,歷史上多次被毀後又再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實。太白廟在當地政府和縣宗教事務管理部門的重視支持下,清湫村善男信女公議樂善好施,眾志成城,集沙成丘。遂於1988年擇基在原玉皇閣處,建設太白廟三楹,並被定為道教活動場所。

文化底蘊

太白廟太白廟一隅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太白雖無名山大川,但巍巍九龍金鼎,卻是中國脊樑崑崙山系主要支脈——秦嶺南麓一顆璀璨的明珠;匯東、西、南、北四條溝之靈氣聚於太白廟前,上應九霄太白金星之吉數,下傳李白斗酒詩百篇之美名。作為太白子民,是非常榮幸和自豪的。有道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物華天寶,自然人傑地靈,古往今來,太白人在朝為官,則勤政愛民、克己奉公,都能為官一任,富民一方,名垂青史;在外經商則誠信為本、童叟無欺,敢想敢幹,家產萬貫者不可勝數;寒窗苦讀則學有所成,金榜題名,作家詩人學者層出不窮;在家務農,則不失農時,早出晚歸,勤勞耕作,溫飽自濟有餘,享盡天倫之樂。在長期的生活磨練中,太白人既秉承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善良的傳統美德,又造就了精明強幹、膽大心細、奮發向上、仗義疏財的豪邁個性。正緣於此,人口不過兩千,方圓不過百里的山僻小鄉正因為有了太白廟,英才輩出,久盛不衰,名揚四面八方。

陝西旅遊名勝(一)

陝西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風景魅影也是相當美麗!了解一下陝西,可以對陝西有更深的了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