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玄中寺

太原玄中寺

玄中寺位於山西交城縣西北10公里的石壁山上,是淨土宗的發源地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玄中寺始創於北魏延興二年(472年),建成於承明元年(1476年)。因此地層巒疊嶂,山形如壁,故又名石壁寺。

基本信息

簡介

玄中寺位於山西交城縣西北10公里的石壁山上,是淨土宗的發源地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玄中寺始創於北魏延興二年(472年),建成於承明元年(1476年)。因此地層巒疊嶂,山形如壁,故又名石壁寺。

具體介紹

寺廟來歷

寺院一覽寺院一覽

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27)興建。日本佛教徒視玄中寺為祖庭。主要殿堂萬佛殿、東西配殿、善法殿在清同治、光緒年間毀於火,千佛閣殘存。1955年重建善法殿五間,五脊六獸懸山式,萬佛殿五間,九脊十獸歇山屋,千佛閣三間硬山工,東西配殿各五間,飛檐斗拱,欞花裝修,雕樑畫棟,油飾彩畫,莫不俱備。殿內木雕佛造型生動,金壁輝煌。寺東山巔兩層八角白色秋容塔,迭澀重檐,磚座寶頂,中空置佛,塔身挺秀。殿閣內供木雕、泥塑、鐵鑄佛像共七十餘尊。 玄中寺文物眾多,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地。該景點因距縣城較近,所以各方麵條件具備,尤其是交通、食宿更為方便、能滿足客人的基本要求。

歷史淵源

大雄寶殿大雄寶殿

玄中寺位於山西交城縣西北10公里的石壁山上,是淨土宗的發源地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玄中寺始創於北魏延興二年(472年),建成於承明元年(1476年)。因此地層巒疊嶂,山形如壁,故又名石壁寺。

北魏時期,弘揚淨土宗的高僧縣鸞曾住玄中寺傳播淨土教義,使玄中寺逐漸聞名於世。曇鸞(476-542年),山西雁門人,少年出家,廣學內外經典,對《智度論》、《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等有特別的領悟。晚年移住玄中寺,宣傳淨土宗要義,很多人皈依該宗。東魏孝靜帝元善對其十分敬重,尊為"神鸞"。南朝梁武帝肖衍也很祟信曇鸞,稱之肉身菩薩"。他圓寂後葬於汾西泰陵之谷。其主要著作有《往生論注》、《略論安樂靜土義》。曇鸞所奉的《觀無量壽經》,淨土宗三經之一。它是通過神話傳說,宣傳西方阿彌陀極樂淨土無限美妙莊嚴,教導信徒若是善心修善持戒,或思念阿彌陀佛,或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即可滅罪消災,死後往生極樂淨土。

隋末唐初名僧道綽主持玄中寺,寺廟再度興盛。道綽(562一645年),并州(山西太原)汶水人,是曇鸞淨土宗思想的繼承者。他14歲出家,習《大般涅磐經》,曾師慧瓚禪師,學習禪學。隋大業五年(609年),到玄中寺,因睹《曇鸞和尚碑》,被碑文中記述的曇鸞法師念佛往生種種瑞應的事跡所感動,此後他即以玄中寺為中心傳播淨土教義,提倡掐珠念佛。他在玄中寺為信徒開講《觀無量壽經》約兩百遍,聽者眾多,每當講經散席,大眾歡喜讚嘆,念佛之聲響徹林谷。

道綽每日"口誦佛號,日以七萬為限"。他"勸人念阿彌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為數量,每一稱號,便度一粒,如是,率之而積數百萬斛者"。據說他的信徒中,多的念豆量達八九十石,中等的念得五十石,少的也念得二十石,可見其心誠。道綽還常自製念珠送給信徒,教他們頌念佛號。由於他的熱忱弘化,當時晉陽、太原、汶水一帶七歲以上男女都會稱阿彌陀佛的名號。唐太宗李世民曾到玄中寺訪道綽大師,為文德皇后祈願除病,可見道綽威望之高,影響之大。道綽常住的玄中寺屬西河汶水之地,故稱之“西河禪師”。著有《安樂集》。

貞觀十九年(645年),道淖在玄中寺圓寂。

道綽之後,繼承和弘揚淨土宗的名僧是善導。善導(613一687年)的生平事跡在本書的陝西西安香積寺里作了全面介紹。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唐貞觀十五年(641年),善導到玄中寺拜道綽為師,改信淨土法門,聽講《觀無量壽經》。道綽圓寂後,他才回長安傳播淨土教義。後日本遣唐僧把淨土宗帶回日本,現日本淨土宗尊善導為淨土宗創始人。

玄中寺在唐朝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唐太宗李世民曾施捨"眾寶名珍",重修寺宇,並賜名"石壁永寧寺"。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年)又賜名"龍山石壁永寧寺"。

宋朝時,玄中寺成為律宗道場,建立"甘露義壇",同西都長安的靈威壇、東都洛陽的會善壇並稱為全國三大戒壇。然而,在宋哲宗趙煦元佑五年(1090年)和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寺遭兩次大火,燒毀大半,分別由主持道珍、元釗主持修復。金末,寺院再度毀於兵火。

元太宗窩闊台十年(1238年),元太宗賜玄中寺為"龍山護國永寧十方大玄中禪寺"。住持惠信在蒙古統治者的支持下,重興寺院。太宗後乃馬真三年(1244年),蒙古朝廷曾派使臣到玄中寺參加長達三晝夜的水陸道場,告天祈福。元世祖忽必烈統治時期,惠信弟子廣安做了太原路都僧錄。在元朝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玄中寺達到了極盛。不僅寺內擁有大片土地、山林,而且所屬下院多達40處,遍布現在的華北各省。

明朝永樂、嘉靖和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玄中寺隨封建王朝興盛而興盛,寺廟多次得到重修和擴建。至清朝同治、光緒年間,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玄中寺也淪為廢墟,僧眾四散,文物流失。

為了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妥善保存佛教文物,當地政府對寺內的殿堂、佛像和文物進行保護,並且從1954年起,對整個寺院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重建了大雄寶殿、七佛殿、千佛殿和祖師堂等殿堂,重修了天王殿、山門、鐘鼓樓、碑廊、東峰白塔等建築。近些年來,玄中寺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住持明達法師帶領僧人管理寺廟,進行了整修,使寺貌為之一新,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的佛教信徒和遊人前來朝拜、遊覽。

玄中寺的原存建築,除建於明歷三十三年(1605年)的天王殿和明代的牌樓門外,其餘都已毀棄。現存者均為清代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建。寺廟依山迭起,隱在叢山絕壁之間,殿宇輝煌,樓閣宏偉,寺外清泉翠柏,院內毛竹青育,景象萬千。正如玄中寺大殿極聯所寫:

梵境入幽玄,端坐蓮台,妙法千秋光禹甸;

慈雲遍廣宇,流傳中土,風濤萬里到扶桑。

走進玄中寺,在中抽線上由南到北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大雄寶殿、七佛殿和千佛殿等殿堂,從低到高,錯落有致,與山勢融為一體。

山門為單檐式門洞,正中是"永寧禪寺"四個古樸剛健的大字,金光閃爍。天王殿為單檐歇山式,正中供皆大歡喜的彌勒佛像,兩邊為泥塑的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和多聞天王像,威武勇猛。

天王殿兩側為鍾、鼓樓。從天王殿通往大雄寶殿的南道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碑亭,亭內各立一通古碑。西邊是唐代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建立的《石壁寺鐵彌勒像頌並序碑》,字型剛勁秀麗,為唐代女書法家、太原參軍房嶙之妻渤海高氏所書,碑中記載了唐太宗與玄中寺的往來,這是道綽任住持時玄中寺盛況的歷史記錄。此碑是金泰和四年(1204年)依唐碑拓重刻。東邊是元代至順三年(1332年)重刻的唐元和八(813年)建立的《唐石壁禪寺甘露義壇碑》。大雄寶殿是玄中寺的主體建築,面闊五間,單檐歇山式。

正中供奉著阿彌陀佛木刻立像,莊嚴凝重,慈祥肅穆。阿彌陀佛是淨土宗的主要信仰對象,被認為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quot;西方淨土",故又稱"接引佛"。因此,玄中寺的大雄寶殿不象其他寺院的大雄寶殿那樣供奉釋迦牟尼佛,而是獨奉阿彌陀佛像。大殿四周懸掛著十六羅漢畫像,姿態各異,形態超脫。

七佛殿上懸掛著"西方聖境"門匾,寺內供奉著泥塑鍍金的七佛像,均為坐像。這七佛為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

再沿石階登上千佛殿,是玄中寺的最高點。極目遠眺,石壁山幽雅秀麗的景色盡收眼底。千佛殿內供牽著600餘移小型坐式佛像,正中供奉著一尊"旃檀佛"。

雄寶殿西側的院內,有祖師堂。堂內正面懸掛著曇鸞、道綽、善導三位法師的畫像。這三幅畫像是1957年9月18日日本菅原惠慶長老與高階瓏山為首的佛教訪問團參觀玄中寺所贈,是由日本淨土宗大本山知恩院、增上寺和真宗本願寺、東本願寺分別繪製的。佛龕前懸掛著一對形制精美的幢幡,是1980年日本淨土宗為紀念善導大師圓寂1300年來華參拜祖跡時贈送的。祖堂內還陳列著日本佛教界贈送的經書、法物、照片等禮品。

1983年3月,日本佛教淨土宗菅原長老的部分遺骨安放在玄中寺,譜寫了中日友好往來的又一佳話。菅原惠慶長老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1942年,他克服重重困難,突破封鎖,從日本東京來到玄中寺,參加曇鸞大師1400年的紀念法會,並將玄中寺的棗帶回東京運行寺種植,將寺改為"棗寺",列為玄中寺的下院。抗戰勝利後,他參加"中國在日殉難烈士遺骨護送團"。在喚起日本人民對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的反省,促進日中和平友好方面做了許多工作。1956年10月,菅原長老應邀來參加玄中寺開光法會,受到中國佛教界的熱烈歡迎。這是戰後日本佛教界的第一個友好訪華使團,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菅原長老一生曾八次到玄中寺拜謁祖庭,並取"玄中寺"三字分別為其三個孫女命名。1964年7月來寺時還在祖堂前樹下埋下落齒。

日本菅原惠慶長老墓塔與原玄中寺住持象離和尚墓塔都建在寺院東側的山坡上,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墓塔亭閣式,單層石結構。墓塔乎取為四方形,塔基座為四方形蓮花座,座上為四方形須彌座式的金剛寶座。束腰三面刻蓮花浮雕。座上即四方形塔身,塔身上部由一組仰蓮花托著冀角如飛的塔頂,是按中國古代建築四阿頂的傳統形式設計。塔頂上部向內收四層疊澀,其上又托著一組秀麗挺拔的卷葉。塔剎部分由三組蓮花圖案組成,上托一顆摩尼寶珠。全塔共108瓣蓮花,表示念佛能除百人煩惱,得百八之昧。全塔高2.31米,底座直徑1.50米。

中寺還保存著歷代石刻造像、碑記40多件。這些文物不僅是研究中國佛教史的重要資料,也對研究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具有參考價值。其中北魏延昌四年(515年)造像(殘)和北齊河清三年(564年)四面千佛造像,是寺中最古的兩件文物,是研究玄中寺早期歷史的重要材料。

北魏造像殘碑上刻佛像,供養人與銘文。銘文為:"大代延昌四年歲次乙未十月庚午朔七日丙子卻波村邑師比丘法歡合邑七十人上為皇帝陛下造石佛兩區願天下太平人民和順願從心。"

在七佛殿兩側建有碑廊,陳列著歷代碑刻21通。其中有一塊罕見的八思巴文聖旨碑,刻於元至元八年(1271年),正面是八思巴文,陰面是漢字正書。此外還有唐長慶三年(823年)的《特賜寺莊山林地土四至記》碑,記載了玄中寺創建始末和特賜田莊的情況。

1954年,玄中寺千佛殿廢墟中出土了宋朝鎏金鐵佛兩尊,對研究宋代鑄造工藝也有所幫助。

1994年5月10日,掩映在交城石壁山翠綠叢中的玄中寺,晴空萬里,彩繪一新,佛旗招展,鮮花盛開,迎來八方賓客,隆重舉行佛教淨土宗曇鸞道綽善導三祖師銅像開光法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