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福先寺

大福先寺

唐代東都洛陽的大福先寺,是一座規模宏大的著名寺院。中外高僧法藏(643-712,康居人)、菩提流志(覺愛?—727)、阿你真那(寶思維?—721),地婆訶多(日照,613—687)、善無畏(637—735)、義淨(635—713)、志辯(755—827)、道丕(889—955)、等人皆在此寺譯經或宏揚密教,闡發律學,傳播三階教。後成為對日本影響極大的律宗傳播中心。

基本信息

寺院簡介

大福先寺大福先寺
大福先寺(以前稱“古唐寺”)位於洛陽東郊唐寺門,始建於唐代。

據記載,大福先寺原是唐時武則天的皇家寺院。它坐南朝北,背依洛水,面對邙山,與中國眾多的寺院剛好相反。武則天時期,它經常作為招待遠道而來的各國進貢大使的居住地使用,可見其在當時的重要地位。明代天啟年間,洛水泛濫,寺廟被毀。當地鄉人遂向北移里許復建,清代和民國期間又有修繕,至1937年,寺院被國民黨169師全部砸毀,現僅存無頭石像一尊,損壞的石刻基座數方。

大福先寺的修繕主要集中在前幾年,由當地的善男信女出資、白馬寺方丈倡導,經洛陽市宗教局批准後實施。

新建的大福先寺有一個很古樸的山門(兼“彌勒殿”),青磚堆砌,漢瓦做頂,寺廟門面北背南,與眾不同。殿內供奉著彌勒佛,兩邊站立四大天王。進入山門後,先看到一個大殿,為“圓覺殿”。殿前一個香爐,由於善男信女眾多,香菸繚繞,經久不衰。殿兩邊一對石碑,左書:所存者神,右書:所過者化。在大殿的西邊靠牆立放著一個經幢,大致1米三長,碗口粗細,經幢上字型清秀飄逸,為日本人所書。從牆上的建殿石刻看,該殿建於2003年(勘誤:應為1993年,後附另外一組圖片,請觀賞)。

再往後是萬佛殿和念佛堂。萬佛殿和“圓覺殿”一樣,也是新建大殿。其東面和南面牆上的彩繪很吸引人,是典型的佛教色彩。念佛堂的建築年代較為靠前。

在寺院的東邊是一排12間的廂房,為僧侶們居住和辦公用。其中有一間還供奉著地藏王,做拜殿使用。

在寺院內的空地上,有幾塊僧人們種的菜地,長勢不錯。

另外,據傳,唐代的鑒真和尚東渡日本之前,日本人先到洛陽請福先寺的道璿律師先赴日本為傳戒師,現在日本還有眾多香客還是每年要來這裡參拜。在山門(即“彌勒殿”)後也有一塊匾,為日本高野山大學教授靜慈圓題寫,上書“福先禪林”。

建寺原因

大福先寺大福先寺
關於武則天建寺的真正原因,《新唐書•武士傳》透露了若干訊息。武則天之父太原武士獲(577—635)先取妻相里氏,生二子:武元慶、武元爽;繼取楊氏(?—670),生三女:長女韓國夫人(出嫁於賀蘭氏)。次女武則天、季女某(出嫁於郭孝慎)。但武元慶、武元爽對楊氏不孝,所以,武則天取韓國夫人之子賀蘭敏之“為士獲獲後,賜氏武,襲封。……敏之韶秀,自喜於榮國(按:榮國夫人即楊氏)。狎所愛佻,橫多過失。榮國卒,後出珍幣,建浮圖繳福”。《舊唐書•武承嗣傳》亦云:“榮國夫人卒,後出大內瑞錦為之造佛像追福。”由上述資料可知,武則天為其生母造寺,是希圖為楊氏減罪、超度亡靈也。

移位積德坊

但是,建寺不久,武則天即下令將太原寺由教義坊遷移至積德坊。據說:“武后登上陽宮,遙見之,輒淒感;乃徙於積德坊。”此寺遷移的時間不詳,大約在永隆元年以後(680)。

積德坊位於洛河北岸,在都城最東邊,靠近上東門橫街。積德坊在隋代稱遊藝坊,盡一坊之地為楊素宅,宅有沉香堂,坊南為溫雒坊,再南便是洛河。楊素一族,至唐代已衰落。《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載:聖歷三年(700)七月制曰:楊素“生為不義之人,死為不義之鬼”,“其楊素及兄弟子孫以下並不得令任京官及侍衛”。

積德坊的太原寺有舍利塔。崔融代皇太子《賀天后芝草表》云:“伏承芝草生於東都太原寺舍利屋下”即可證明。《宋高僧傳》(以下簡稱《宋傳》)子禹傳云:“如意年中,子禹於洛京大福先寺受戒。”

名稱由來

太原寺改名大福先寺在天授二年(691)。天授元年九月九日(690年10月16日),武則天稱聖神皇帝,追封其父為“無上孝明高皇帝”,其母為“無上孝明高皇后”“太原王”升格為“皇帝”,“太原王妃”升格為“皇后”,則“太原寺”也升格為“大福先寺”了。這和唐高宗立龍門“大奉先寺”為唐太宗追福可以比美了。武則天撰《大福先寺浮圖碑》云:“伏維皇考太祖無上孝明高皇帝,……皇妣無上孝明高皇后……,仰竭深哀,敬申宏願,聿懷多福,式建浮圖,恭記勝緣,敬資先佑,爰初製造,逮至畢功……十六丈屋,豈唯須達之力;千二百房,詎假祇陀之勢……”這篇碑文作於天授元年九月以後,具體時間不詳。碑文透露:大福先寺塔是樓閣式高塔,塔高為唐尺16丈;寺內建築有1200間房屋。規制之宏偉,於此可見一斑,這一工程完工年代亦不詳。

又據唐代《敕還少林寺神王師子記》碑雲,如意元年(692),武則天令將少林寺北魏夾紵塑像一堂迎入福先寺供養。久視元年(700)敕還少林寺。(《金石萃編》卷九十一)

高僧雲集

菩提流支

大福先寺大福先寺
依現有資料可知,第一位住進大福先寺修持的高僧是南天竺國高僧菩提流支(?~727)。永淳二年(683),唐高宗遣使迎接,“天后復加鄭重,令住東洛福先寺,譯《佛境界》、《寶雨》、《華嚴》等經凡十一部。中宗神龍二年(706),又住京兆崇福寺,譯《大寶積經》……”則知菩提流支住福先寺二十多年。
中印度高僧地婆訶羅,洞明八藏,博曉五明,戒行高奇,學業勤悴,而咒術尤工,在天皇時來游中國。“儀鳳四年五月(679)表請翻度所賫經夾,仍準玄奘例,於一大寺別院安置,並大德三五人同譯。至天后垂拱末(688),於兩京東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後改西崇福寺;東太原寺後改大福先寺,此系贊寧原注)及西京廣福寺譯《大乘顯識經》、《大乘五蘊論》等凡一十八部……”又曾和佛陀波利(覺獲)同翻《佛頂尊勝陀羅尼》。
義淨
著名高僧義淨自鹹亨二年(671)發足南海,週遊五印,“以天后證聖元年乙未仲夏(695)還至河洛,得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合五十萬頌,金剛座真容一鋪,捨得三百粒,天后親迎於上東門外,諸寺緇伍具幡蓋歌樂前道。敕於佛授記寺安置焉。初與于闐三藏實叉難陀(652-710)翻《華嚴經》,時福先寺寺主復禮(《宋傳》卷十七)等亦參加助譯。久視之後,乃自專譯。起庚子歲(700)至長安癸卯(703)於福先寺及雍京西明詩譯《金光明最勝王》、《能斷金剛般若》、《彌勒成佛》、《一字咒王》、《莊嚴王陀羅尼》、《長爪梵志》等經;《根本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攝》等;《掌中取因假設》、《六門教授》等論及《龍樹勸戒頌》凡二十部”。“神龍元年己已(705),於東洛內道場譯《孔雀王經》,又於大福先寺出《勝光天子》、《香王菩薩咒》、《一切莊嚴王經》四部……”。
阿你真那
北印度迦顯密羅國高僧阿你真那(寶思惟),志精律品,慧解超群,乾文咒術,尤攻其妙。“長壽二年(693)屆於洛都,敕於天宮寺安置,即以其年創譯。至中宗神龍景午(706)於佛授記、天宮、福先等寺,出《不空X索陀羅尼經》等七部……那自神龍之後,不務翻譯,唯精勤禮頌,修諸福業。……”
善無畏
在大福先寺譯經,影響最大的是中印度高僧善無畏。他於開元四年(716)抵長安,“十二年(724)隨駕入洛,復奉詔於福先寺譯《大毗盧遮那經》(十三年),其經具足梵文有十萬頌(一行筆受)。畏所出者撮其要耳,曰《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一行‘疏’,智儼‘義釋’(略名《大日經》)……又出《蘇婆呼童子經》三卷、《蘇悉地揭羅經》三卷,二經具足咒毗奈耶也,即秘密禁戒焉。……所出《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即金剛頂梵本經成就一切義圖,略譯少分耳。……”一行又曾奏請於大福先寺大建論場。道氤為眾推許為主論,乃登座。(《宋傳》卷五)以上幾位譯經大師,死後皆葬於洛都之南龍門山上。
法藏
福先寺有“三階院”,當亦傳三階教。田休光撰《大唐淨域寺故大德法藏禪師塔銘並敘》雲,法藏俗姓諸葛氏,蘇州吳縣人。“禪師自少出家,即與眾生作大善知識,道行第一,人天殊勝。開普門之幽鑰,酌慈源之蜜波……”如意元年(692)“大聖天后聞禪師解行精最,奉制於東都大福先寺檢校無盡藏。長安年(701),又奉制請檢校化度寺無心藏……”。可知法藏(637-714)是一位三階教禪師。禪宗北宗神秀的大弟子義福最初即投大福先寺學習。“義福(658-736)於都福先寺師事法量。……時嵩岳大師法如(即禪宗五祖弘忍的大弟子,時在少林寺,生卒為638-689)。演不思義要用,特生信重”,欲投法如,而逢大師去世。(《全唐文》卷二百八十)。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約作於大中初至鹹通三年前(847-862),內中記述福先寺的“三階院”有吳道子畫《地獄變》,“有病龍最妙。寺三門兩頭,亦似吳畫。”
仁儉
福先寺的仁儉禪師是禪宗五祖弘忍的法孫、嵩岳寺慧安國師的弟子。“長壽元年四月(692),詔仁儉禪師入見。師視太后,良久云:‘會么?’後云:‘不會’。師云:‘老僧持不語戒’。言訖而雲。翌日進短歌十九首,後覽而嘉之,厚加錫賚。今唯《了元歌》一首存《傳燈玉英集》。師即騰騰和尚也,嗣嵩岳慧安國師。”
守忠
長安年中(701-704),高僧守忠(平陽高氏,657-714)曾被詔充福先寺大德(《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五十七)。
湛然
開元二十九年(714),大福先寺沙門湛然(711-782)撰寫的《長河宰盧公李夫人墓志銘文》,今存偃師縣商城博物館中。此處的湛然,似是天台宗“九祖”之湛然(711-782)大師也。

福先佛事

佛道爭訟
佛道爭訟,福先寺亦有其人。“證聖元年(695),福先寺沙門惠澄乞依前朝毀《老子化胡經》,敕秋官侍郎劉如睿八學士議之,皆言漢隋諸書所載,不當除削。”
東瀛佛祖
盛唐時代,大福先寺也是中日佛教界交流的場所。據真人元開撰《唐大和尚東征傳》云:“日本國天平五年(日本聖武天皇年號733年),歲次癸酉,沙門榮睿、普照等隋遣唐大使丹墀真人廣成(即多治比廣成)至唐國留學。是歲,唐開元廿一年也。唐國諸寺三藏大德,皆以戒律為入道之正門;若有不持戒者,不齒於僧中。於是方知楝無傳戒人。仍請東都大福先寺沙門道睿律師附副使中臣朝臣名代之舶,先向本國去,擬為傳戒者也。”道睿是許州人,大福先寺僧增算和尚弟子,天平八年(736)與婆羅門僧菩提仙那(714-760)同船東渡,於五月十八晶到日本筑紫太宰府。七月入朝拜見,住大安寺之西唐院。道睿始講解《律藏行事鈔》,為日本律宗的興隆奠定基礎。同時又割據華嚴和天台學。天平勝寶四年(752)四月,奈良東大寺盧舍那佛開光供養時,他充當咒願師。
律宗祖庭
中、晚唐及五代時,福先寺雖仍完好,但其佛事活動以傳律宗著稱。我們僅知道有沙門志辯(755-827),道丕(899-955)等住過福先寺。志辯字廣宣,澤州晉城人。年廿受具戒(公元775),隨律師曇睿隸福先寺,是大律師定賓的三傳弟子,號稱“福先律儀,首冠天下”。其弟子有真滿(其傳承為:定賓—?—曇睿—志辯—真滿)。道丕二十七歲時(915),“遇曜州牧婁繼英,招住洛陽福先寺彌勒院,即晉道安翻經創浴之地也。”唐代“四分律”學,演化為南山宗(道宣)、相部宗(法礪)、西京東塔宗(懷素)和東都西塔宗(即大福先寺定賓)四派。

後唐歲月

裴度重修
大約在元和(806-820)年間,裴度重修福先寺,距天授元年已是120年左右的時間了。《新唐書·皇甫湜傳》記載一段故事云:“裴度闢為判官,度修福先寺,將立碑,求文於白居易(722-846)。怒曰:‘近舍湜而遠取居易,請從此辭’。度謝之。即請斗酒,飲酣,援筆立就。度贈以車馬繒彩甚厚。湜大怒曰:‘自吾為《顧況集序》,未常許人,今碑字三千,字三縑,何遇我薄邪?’度笑曰:‘不羈之才也’,從而酬之。”據《黃順儀尊勝幢記》(鹹通七年六月),幢上所刻《佛頂尊勝陀羅尼》即是依東都福先寺西律院玉石幢本。裴度墳塋在河南縣龍門鄉午橋村(《八瓊室全石補正》卷四十八)。
昭宗泣淚
《舊唐書·德王裕傳》記載,唐昭宗在朱全忠脅迫下遷都洛陽後(即天復四年四月以後,904年),“一日幸福先寺,謂樞密使蔣玄暉曰:‘德王,朕之愛子,全忠何故須令廢之,又欲殺之!’言訖淚下,因齧其中指血流。玄暉具報全忠,由是轉恚。昭宗遇弒之日,蔣玄暉於大內西置社筵,酒酣,德王以下六王皆為玄暉所殺,投履九曲池。”
富韓公嘆
宋、金時代,大福先寺的佛教活動未見記載。北宋著名佛教史學家贊寧(918-999)曾掌洛京教門事三年(996-998),但在其所著《宋高僧傳》中未記宋代福先寺僧人。
有資料表明,宋代的福先寺仍然存在。邵伯溫(1056-1134)在所著《邵氏聞見錄》中云:“紀公實為余言,嘗聞其父言:王冀公欽若以使相尹洛,振車騎入城,士民聚觀。富韓公(即富弼,1004-1083)方為舉子,與士人魏叔平、段希雲、一張姓者同觀於上東門裡主先寺三門上。門高,富公魁偉,三人者挽之以登,見其旌節導從之盛。富公嘆曰:‘王公亦舉子耶!’三人者曰:‘君何嘆,安知吾輩異日不爾耶?’”又同書記熙寧十年春(1077),河南尹賈昌衡餞呂公著於福先寺上東院。歐陽修《集古錄》亦云唐代韓退之題名在福先寺塔下。
據嵩山少林寺《少林寺住持嗣法沙門第二十七代從公無方碑銘》雲無方可從禪師(1420-1483)年青時曾“禮福先寺住持慧公苑峰為師”。
滄桑古唐
明代天啟年間(1621-1627),由於洛河泛濫,福先寺及大塔“為洛河所摧”。大水過後,附近鄉民將福先寺殘存文物北移數里,重建“古唐寺”。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邑人王善言曾重修該寺。嘉慶二十四年(1819)、民國十一年(1922)皆曾修茸之。古唐寺在今唐寺門村,原有山門殿、天王殿、白衣殿、立佛接引殿、釋迦牟尼佛殿。唯釋迦牟尼佛殿在“文革”中被拆毀。各殿造像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被國民黨196師官兵砸毀。

中國寺廟大全(河北三)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本任務按省份劃分,收羅了全國各地大部分寺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