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筍乾

天目筍乾

天目筍乾以石筍為主,野生青、紅筍也可製作。

簡介

天目筍乾天目筍乾

天目筍乾以石筍為主,野生青、紅筍也可製作。一般從“立夏”邊開始采拗,中旬為旺期,月內結束。鮮筍用刀削到梢,剝淨筍殼,去除老部頭,下鍋煮筍,每百斤筍肉加鹽不超過三斤,燒煮三至五小時後取出,瀝淨鹽攤開,置於烘灶上用火慢火烘焙,溫度以40℃~60℃為宜,並經常翻動,一次烘成的色澤青翠黃亮,也易保存。此為毛坯,又稱直尖。將直尖用煮沸的10%含量的鹽水復湯浸軟,剪去筍尖烘乾即為焙熄。餘下之筍坯、用人工揉捻,搓成球形,焙乾,再用木錘敲打成扁園形,使之結實成只,即成“扁尖”,筍形肥大壯實的稱為“肥挺”,略小的為“禿挺”,比較瘦小的為“小挺”,但以嫩度、色澤為主要質量標準。

產品產區

建國前,臨安縣筍乾產於永安鄉(今臨目鄉、楊嶺鄉、青雲鎮夏村片)、天目鄉(今東天目鄉和青雲鎮淙射片)、山川鄉和古城鄉(今石門鄉、高虹鄉)、南屏鄉(今板橋鄉、三口鄉)。於潛縣集中在西天目、千洪、橫路等鄉。昌化縣筍乾生產少量。建國後,筍乾主產區為西天目、千洪、橫路鄉,次為臨目、石門、楊嶺、東天目鄉。尚有馬嘯、頰口、石瑞、白牛鄉少量生產。

產品產銷

自宋以來,至明正德、嘉靖間,天目產筍乾已為人們所稱道。清康熙後,西天目禪源寺香客遊人爭相購買,聲譽鵲起,每年產額不下三、四千擔,運銷杭、滬。民國22年(1933)產筍乾
天目筍乾天目筍乾
,臨安縣6000擔,於潛縣5500擔,昌化縣100擔。當時每擔可換大米十來石,價值50至70元。抗日戰爭期間,食鹽緊缺,運銷困難,產量驟減。民國31年,臨安縣產筍乾3400擔,於潛縣300擔。建國後,天目筍乾產量增加,1950年至1988年,全縣年均產筍乾451噸,其中1987年產筍乾826噸,為歷史最高年產量,比戰前1933年增加42.4%。筍乾質量經歷曲折。五、六十年代時,供銷社收購筍乾時,派人下去參加生產,嚴格掌握質量標準,要求白蒲頭,無空筒,無烏節,粗細長短適度,每百斤筍乾用鹽不超過30斤。1956年,天目筍乾首次進廣交會展出,頗受外商青睞,《香港經濟導報》稱“天目筍乾清鮮蓋世”。至1978年筍乾購銷多渠道經營後,筍農製作粗放,有此販銷戶加倍摻進鹽份,影響天目筍乾聲譽。嗣後,筍農受筍乾市場競爭的啟發,筍乾質量有所回升。

產品特性

青翠、肥嫩、清香、味美、殼薄、肉厚、質嫩、鮮中帶甜。產品成分:蛋白質脂肪等多種營養成分。

產品功效

幫助消化,增進食慾,清涼敗毒,助食開胃。

產品歷史

“天目筍乾”是原孝豐縣報福一岙山區傳統名特產,製作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已被立為“精品”。宋贊寧所著“竹譜”中有“天目山生產其色黃,今人以天目筍脯見饋……”的記載。
天目山北麓海拔500—1500公尺高度,有一條蜿蜒向上100里長的天然石竹林岙,東西橫向覆蓋著天目山背脊。這一帶深山岙、坑中的山農自古世代採制石竹筍乾,自名“天目筍乾”。

製作工藝

天目筍乾製作工藝講究,須經削、剝、煮、配料、烘、湯、分級等工序後成型。天目筍乾型級有白蒲頭、筍尖、肥挺、盤筍等,其包裝別具一格,是食用和饋贈貴賓的佳品。正宗天目筍乾歷來銷往滬杭、港澳、南洋等地,因其風味獨特,鮮嫩無雙,任何食品不可媲美,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加工方法

將選好的鮮筍削蔸剝殼,留好筍衣。然後用30%的鹽水煮熟,最後烘焙乾燥而成毛坯。按質量分焙熄、肥挺、禿挺、直尖等品級。焙熄系取筍的嫩尖精製而成,為天目筍乾的珍品;粗壯而柔軟者稱肥挺;粗壯次於肥挺經搓、錘成扁圓形者稱禿挺;石筍煮後焙乾,長度不超過40厘米稱直尖。肥挺宜燒肉,禿挺、直尖宜作湯料。優質品保持青翠、肥嫩、清香,味美之特色。除國內銷售,還出口日本、港澳、東南亞等同家及地區。

產品典故

早在南北朝時,梁武帝有個兒子,叫蕭統,後被立為太子。他幼小聰明,五歲時就遍讀了“四書五經”。有一年,他母親去世,在商議家事時與父皇發生爭執。太監鮑邈之從中挑撥,使他受到父皇的指責。他是個性剛強的人,就毅然離了這是非之地,遊歷天下名山大川去了。
這一日,蕭統來到山清水秀的天目山。走啊!走啊!迎來的是蔥翠的竹林。他將這支小竹捏捏,那支摸摸,感到十分喜愛,不知不覺在竹林深處迷了路。這時候幸虧看到遠處有一茅屋,便放開腳步,朝茅屋那邊走去。一進茅屋,見有一個老和尚,盤著蓮花座捧著經書在默念。蕭統不便打擾,就在一旁等待。閒著無事,走過來,走過去,來回踱著輕步,走個不停。
大約過了一支香的功夫,老和尚收好經書,打了個哈欠,才慢慢地站起來,自言自語道:“哎!太深奧了!”老和尚所說的深奧,一點也不假。經書用詞深奧,那時候,又沒有標點符號,不知讀到哪個字為止。老和尚一走,蕭統就攤開經書,一句話一個圈,一句話一個圈,認真地圈點起來。哪知,圈點的活兒一上手,把鍋里煮的筍早忘記得一乾二淨。當想到鍋里有筍在煮時,揭開鍋蓋一看,筍已煮得乾乾的了。“呀!筍乾了。”筍乾就這樣被叫出名來。
蕭統皺起了眉頭,一邊想,一邊撕著筍乾。撕啊撕啊,石桌上撕滿了一大堆。他想:這么乾的怎么辦呢?轉念一想,還是回到鍋里再煮一煮吧!老和尚回山來,蕭統又想起了鍋里的筍,忙揭開鍋蓋,一看,愣住了,手裡拿著鍋蓋呆痴痴地站在那裡。原來,蕭統在筍乾回鍋的時候,只抓了一把筍乾,而水加得多,所以,成了滿滿一鍋湯哩。老和尚一看,也呆了一呆。他想:這一鍋湯,怎么個吃法?又一想:既然一鍋湯,不妨嘗一嘗再說。他嘗了一口,嘖嘖嘴,高興地說:“湯真鮮!比吃筍還好呢。”蕭統也嘗了嘗,果然清香可口,味道蠻鮮。筍乾可泡湯,就一傳十,十傳百,被傳開了,並成了人們夏令喜愛的佐餐佳品。從此,每逢筍期,在山上,你搭個茅棚,他搭個茅屋,把原來任其自生自滅的鮮筍,烘製成筍乾。鮮筍烘筍乾,十斤變一斤,就變為千斤鮮筍一擔挑,四季都有鮮筍嘗。直到現在,在筍乾泡湯時,人們總喜歡把它撕撕開,不僅吃起來方便,而且汁味也容易出來。所以,筍乾實在還是昭明太子發明的呢。

選購知識

觀色澤。色澤淡棕黃,呈琥珀色,且有光澤,此為上品;色澤暗黃為中等2)觀肉質。凡筍節緊密,紋路淺細,片形短闊、體厚的為質地嫩。長度超過1;市尺,根部大、纖維粗,筍節稀,其質地老。<(3)驗乾濕度。含水量在14%以下,折之即斷為好,反之為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