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峰山

天峰山

天峰山又名“玉筍峰”,俗稱“老君山”,或稱“老君殿”。位於普棚鎮鏡內,主峰海拔2578米,山體呈金字塔狀,地勢險峻,有高聳其巔,萬山拱伏之勢。老君殿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為單檐歇山頂的木構建築,前檐柱為一對雙龍抱柱,殿前高懸“道德五千”巨匾,供祀太上老君,故名老君殿。右有石雕功德坊,穿坊而入為雄偉的玉皇閣。下層為長方形歇山頂,上層為八角攢尖頂,無斗拱造型。天峰山是一座以道教為主教,三教合一的建築群,其中尤以木雕刻著,有“南來道教第一山”,是祥雲縣的道教名山和主要風景名勝之一。天峰寺外森林茂密,每逢農曆2月15日,為普棚天峰山“歌會節”,周邊彝族同胞來此“打歌”,眾及萬人。

基本信息

簡介

天峰山天峰山
又名“玉筍峰”,俗稱“老君山”,或稱“老君殿”。位於普棚鎮鏡內,主峰海拔2578米,山體呈金字塔狀,地勢險峻,有高聳其巔,萬山拱伏之勢。老君殿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為單檐歇山頂的木構建築,前檐柱為一對雙龍抱柱,殿前高懸“道德五千”巨匾,供祀太上老君,故名老君殿。右有石雕功德坊,穿坊而入為雄偉的玉皇閣。下層為長方形歇山頂,上層為八角攢尖頂,無斗拱造型。天峰山是一座以道教為主教,三教合一的建築群,其中尤以木雕刻著,有“南來道教第一山”,是祥雲縣的道教名山和主要風景名勝之一。天峰寺外森林茂密,每逢農曆2月15日,為普棚天峰山“歌會節”,周邊彝族同胞來此“打歌”,眾及萬人。
祥雲原名雲南,又稱“小雲南”,1918年因為與省名同名,和建民先生題名,正式更名祥雲。縣境位於雲南省中部偏西,大理白族自治州東部邊緣,有漢、白、彝、傈僳、苗、回等多種民族。

在雲南大理祥雲縣境內,有一座道教名山〝天峰山〞,據《神人胥悅》碑載:〝明萬曆年間,有一夷人牧羊入山,遇一白髮老翁跨牛而過,謂此山為仙都也,老翁轉瞬不見,意為老君顯靈,遂告鄉紳,當地鄉官紳士即興土木而建。〞天峰山以典型的道觀風格為基調建設,前有三天門,後應天柱門,中間是玉皇閣、老君殿,左邊是藥王殿,右邊是靈官殿。亭台樓閣,院落緊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天峰山石刻,線條流暢,生動靈活,工藝精湛,美不勝收。天峰山一峰凸起,千霄峻閣,東觀微溪,南望無量,西眺點蒼,北瞻曇華。素以神、奇、秀、美著稱。
〝天自幾時有起,峰從何處飛來?〞天峰山神奇俊秀的風姿和底蘊厚重的文化,讓歷代絕技匠人為之辛勞,歷代騷人墨客為之感嘆,是聰明勤勞的先人給後人留下不可多得的、工藝絕倫的靈山聖境。

保護單位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日前,祥雲縣普淜鎮天峰山玉皇閣老君殿建築群成為雲南省政府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峰山老君殿內一步一景,景中有景,景景有別,金碧輝煌的道院、閣樓、殿宇建築,雕樑畫棟,檐角飛空,錯落有致,仿佛振翅欲飛的山鷹,宏偉壯觀。金碧輝煌的老君殿、靈官殿、觀音殿、藥王殿、玉皇閣、三天門、功德坊等建築物和古石雕、古碑,具文化藝術。那雕刻著龍鳳、人物花鳥的圓形、方形石柱和石門、石窗上的石雕上百幅,其精湛的裝飾雕刻技法,既有簡練粗獷,又有精雕細刻,使整個殿宇更顯莊重典雅而又富麗堂皇。這些雕刻,無論從刻工技藝和描繪表現手法,堪稱曠世絕作。
天峰山石雕是一代石雕藝人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有生命、有靈魂的藝術,是一種具有雕刻語言的石文化。其豐富的文化積澱使天峰山更具神采。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推動了該鎮文物工作的健康發展,為該鎮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歷史佐證。

地理位置

天峰山位於雲南大理祥雲縣,是一座以道教為主教,三教合一的建築群,其中尤以木雕刻著,有“南來道教第一山”,是祥雲縣的道教名山和主要風景名勝之一。
天峰寺外森林茂密,每逢農曆2月15日,為普棚天峰山“歌會節”,周邊能歌善舞的彝族同胞來此“打歌”,眾及萬人。
祥雲距離雲南省會昆明300公里,距離大理市40公里
交通:從昆明到祥雲每天都有班車前往!
天峰山位於祥雲縣普淜鎮,毗連祥雲、南華、姚安、彌渡四縣彝區,天峰山蒼翠秀美,峰頂有以老君殿為主的道教建築群,是祥雲乃至滇西重要的道教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