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是這樣煉成的》

《大法官是這樣煉成的》

哈里•布萊克門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長大,與沃倫•伯格兒時即是好友。伯格成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後,推薦布萊克門進入最高法院,兩人親密無間,被並稱為“明尼蘇達雙胞胎”。

基本信息

副標題:哈里·布萊克門的最高法院之旅
原作名:BecomingJusticeBlackmun:HarryBlackmun'sSupremeCourtJourney
作者:[美]琳達·格林豪斯
譯者:何帆
出版社:中國法制出版社
出版年:2011-6
頁數:266
定價:28.00元
裝幀:平裝
ISBN:9787509328873

內容簡介

哈里•布萊克門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長大,與沃倫•伯格兒時即是好友。伯格成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後,推薦布萊克門進入最高法院,兩人親密無間,被並稱為“明尼蘇達雙胞胎”。然而,由於政見相異,布萊克門與伯格最終漸行漸遠,直至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來。布萊克門也從一名保守派人士,成長為自由派大法官的領軍人物。《紐約時報》資深記者、普利茲獎得主琳達•格林豪斯藉助布萊克門去世後留下的50萬份個人文獻,翔實敘述了布萊克門與伯格的決裂經過,生動刻畫了前者在墮胎、死刑、種族平權等案件中的內心掙扎與立場變化,揭示了最高法院重大判決的決策內幕。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琳達•格林豪斯(1947-),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學士(1968),耶魯法學院碩士(1978)。在《紐約時報》從事過30年聯邦最高法院事務報導(1978-2008),1998年獲普利茲獎,是美國最傑出的法律記者之一。2008年退休後,她在耶魯法學院任教,仍為《紐約時報》撰寫雙周專欄。最新著作是2010年與伊娃•西格爾合著的BeforeRoev.Wade:VoicesThatShapedtheAbortionDebateBeforetheSupremeCourt’sRuling。
【譯者簡介】
何帆(1978-),湖北襄樊人,法學博士,現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有《大法官說了算:美國司法觀察筆記》(法律出版社,2010),譯有《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上海三聯書店,2010)、《批評官員的尺度:〈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作為法律史學家的狄更斯》(上海三聯書店,2009)、《玩轉民主:美國大法官眼中的司法與民意》(法律出版社,2011)。另著有刑事司法著作若干。

目錄

叢書序
譯者序人總是在爭議中成長
序言:禮物
我曾將踏入閱覽室的感受,形容為掉進野兔洞,仿佛邁入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現實生活中,我曾用25年時間,悉心觀察聯邦最高法院的運轉。但是,當我回到圖書館,著手寫作本書時,另一種影像卻躍入腦海。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礦坑,貴重金屬俯拾皆是,卻朝不同方向縱橫排列。而我,則是一名礦工,有心採集各種礦藏,卻無法面面俱到,惟有選擇其中最為珍貴者,一路追尋。
第一章從明尼蘇達出發
許多孩子都記日記,日復一日,敘述他們年少時的憂傷與夢想。很快,這些夢想或被實現,或被遺忘。然後,大部分流水賬被鎖進抽屜,束之高閣。但是,哈里•布萊克門沒有中斷這一過程。他以令人驚嘆的翔實筆觸,持續記錄著日常生活,周遭變化。24年最高法院大法官生涯中,他持續記下各類“重要大事記”,從孫兒出生到蘇聯解體,無一遺漏。最後,他決定將所有記錄捐給國會圖書館。為整理、歸檔布萊克門文獻,工作人員用了一年多時間,光目錄就有300多頁,終於使“布萊克門的世界”井然有序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第二章抗訴法院時光
伯格有時會質疑自己為何到抗訴法院工作,以及是否有必要在那裡繼續待下去。他寫信告訴布萊克門:“有時我就像那個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已經娶了瑪麗蓮•夢露的傢伙。每個人對他都有羨慕嫉妒恨的感覺。但他本人可不覺得有多么美好,因為他壓根兒沒打算和夢露結婚。”美國律師協會對布萊克門的評價是“極為稱職”,過去三年間,他們審議過275名抗訴法院法官候選人,只對8人做出過這樣的評價。
第三章最高法院“老三號”
由於布萊克門進入最高法院前,許多案件的投票記錄都維持在4票對4票的狀態。哈倫大法官當著布萊克門的面,拍了拍布倫南的肩膀,說道:“比爾,我們不如讓哈里自己去開會,其他人都回辦公室去,該幹嘛繼續幹嘛。因為我們都知道該投什麼票,只有他才是最終做決定的人。作為資歷最淺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布萊克門還得負責看門。法官助理或其他職員敲門傳話時,他必須起身處理各類雜務。“有時候你的話剛說到一半,就得起身應門,忙完後,之前的想法完全灰飛煙滅,思路全被打亂了。”布萊克門回憶道。
第四章審理“羅伊案”
伯格把撰寫“羅伊訴韋德案”判決意見的任務指派給布萊克門,連布萊克門本人都弄不明白為什麼輪到他來寫。或許,是在梅奧診所期間積累的醫學背景,使他順理成章地成為理想候選人。不過,更主要的因素是,伯格希望藉助布萊克門嚴謹精確的判決意見,減少各種爭議,以免在細枝末節上多費口舌。然而,最高法院之外的人們並不了解他的考慮,這一指派在法院內部也引起很大爭議。對哈里•布萊克門來說,人生的新階段就這樣開始了。
第五章漸行漸遠漸無書
布萊克門從個人情感上,對死刑仍秉承反對態度,但身為法官,又不得不持相反立場。他在“艾肯案”的審前備忘錄中寫道:“如果我是立法者,我會投票反對死刑。然而,這並不表示,各州按照常理判斷,決定處決觸犯叛國罪或故意殺人罪等嚴重犯罪者,就違反了憲法第八修正案。我個人不贊成這樣的政策,但是我不能廢除它,至少從憲法層面上看是這樣。”
第六章大風暴紛至沓來
哈里•布萊克門與沃倫•伯格間的微妙關係,隨著開庭期的更迭,變得日趨緊張。他們之間,似乎已不存在任何理性討論的基礎,更別說化解二人的立場分歧了。到1980年代,兩人嫌隙日生,漸至無法調和的境地。多年後,布萊克門承認,1974年夏天,當最高法院因“水門事件”陷入內部危機時,兩人持續多年的友誼終告完結。
第七章死刑反對者
第二天,伯格宣布自己將辭去首席大法官之職,轉任美國憲法兩百周年紀念委員會主席。此前,倆人還在為“達登案”的判決意見相互較勁。6月23日,最高法院正式宣判。布萊克門評論說,多數方意見“顯示了最高法院對程式瑕疵的放縱,對司法不公的容忍,這著實讓那些正直勤勉的檢察官們心寒”。不過,他的異議意見也招致民眾的批評。一名險些在搶劫案中遇害的德州居民寫信告訴布萊克門:“你在‘象牙塔’里待得太久,還是回到現實世界中來吧。你會驚訝地發現,街上居然有那么多兩腳‘畜生’,這都是拜你們這樣的法官所賜。”
第八章拯救“羅伊案”
布萊克門已做好最壞打算。在這一開庭期的“大事記”中,他將奧康納、斯卡利亞與甘迺迪稱作“與里根一夥的陰謀小集團”,隨後,他又在名單里添上了倫奎斯特與懷特,暗示“這五人將聯合”。密蘇里州的案件開庭之前,他已大致預料到判決結果,並著手準備異議意見,他寫道:“16年了,推翻‘羅伊案’導致的混亂,將與禁酒時期一樣。成千上萬的美國女性和她們的醫生將淪為刑事犯。最高法院將把人們帶回黑暗時代,無數女性將因此死去。”
第九章被神化的“女權鬥士”
人們普遍認為,布萊克門不僅挺身捍衛婦女的墮胎權益,還在為女性的其它各項權利而戰。其實,哈里•布萊克門之所以成為女權主義者的偶像,更大程度上是無心插柳的結果。那些在他司法生涯晚期,盡力“神化”他的人,總喜歡在各類晚宴或演講中,奉上老套的溢美之詞,但他們所稱頌的對象,初衷並不像他們想像的那樣。在“羅伊訴韋德案”中,布萊克門最初關注的並非女性利益,而是醫生權利。這一真相,已逐漸被記憶的迷霧和刻意製造的神話所遮蔽。
第十章 華麗謝幕
布萊克門的前任法官助理、耶魯法學院教授高洪柱問他:“現在來看,您覺得自己作為‘羅伊訴韋德案’的主筆者,是好事,還是壞事?”布萊克門說,多年來,他曾多次思考這個問題,最終認為,有幸受命撰寫此案判決,是一件幸運的事。“我想,人總是在爭議中成長。”他說。他還提到自己的好友索爾•利諾維茨。後者是一位傑出的華盛頓律師,30多歲就與人合夥創立了大名鼎鼎的施樂公司。利諾維茨曾告訴布萊克門:“我深信,一個人一生中總得做點兒像樣的事,尤其是在事業之初。‘羅伊案’就是那種每位大法官一生中必須辦過一起的案子。”
參考文獻說明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