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茶

大樹茶

大樹茶(學名: Chang et Yu)。大樹茶是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文環境選擇下來的結果,具有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和優良的茶葉品質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大樹茶的生態環境植被較豐富,大部分野生型大樹茶周圍均有古樹,如在獨山大樹茶周圍就有千年的紅豆杉,在印江大樹茶周圍也發現野生紅豆杉。江口大樹茶分布於竹林里,這與盤縣古茶樹的生態環境類似。沿河大樹茶集中連片。 分布於中國大關、鹽津等地,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疏林。茶葉含有茶多酚、茶色素、Υ-氨基丁酸等多種有益成分。 (概述圖來源:)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大樹茶 大樹茶

小喬木,高5米,胸徑38厘米,嫩枝無毛或有稀疏微毛。葉薄革質,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0-15厘米,寬4-7厘米,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楔形,上面乾後深綠色,下面褐綠色,無毛,側脈7-8對,在上下兩面均明顯,葉柄長7-11毫米。花白色,腋生或頂生,直徑4-6厘米,花柄長9-13毫米。苞片2,早落。  

萼片5片,倒卵形,長6毫米,外面無毛。花瓣7-11片,倒卵形,長2.4-3.1厘米,無毛,基部近離生。雄蕊長1.2-1.7厘米,近離生。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長1.5厘米,先端3裂。蒴果三球形,直徑3-4厘米,3爿裂形,果爿厚1毫米,種子近球形,直徑1.3-1.4厘米。  

近種區別

該種與茶樹 C. sinensis O. Ktze. 的區別在於花大,花瓣較多,花柄較長,與紫果茶C. purpurea Chang et Chen的分別,在於萼片無毛,果實較大,果皮較薄。  

大樹茶 大樹茶 C. sinensis O. Ktze. C. sinensis O. Ktze.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大關、鹽津等地,生於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疏林。  

生長習性

大樹茶適宜一般是土層厚達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有機質含量1%-2%以上,通氣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鹼度PH值4.5~6.5為宜。雨量平均,且年雨量在1500公厘以上。不足和過多都有影響。  

光照是茶樹生存的首要條件,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對紫外線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一是氣溫,二是地溫,氣溫日平均需10度;最低不能低於-10度。年平均溫度在攝氏十八度-二十五度。  

地形條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和濕度都有明顯的變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區,雨量充沛,雲霧多,空氣濕度大,漫射光強,這對茶樹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會有凍害。一般選擇偏南坡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  

主要價值

葉可泡水飲用,並有消除疲勞、提神、明目、消食、利尿解毒、防止齲齒、消除口臭等保健作用。

有益成分

• 茶多酚

• 是茶葉中含量最多的一類可溶性成分,也是茶葉發揮其健康保健功效最主要的物質,最典型的代表是兒茶素(酚),具有抗氧化(消除氧自由基)、抗炎、降低心血管病發病幾率、預防癌症、降血脂、減少體脂形成、抗菌、改變腸道菌群生態等多項功效。研究表明,喝下一杯茶半小時後,血中的抗氧化容量(對抗氧自由基的能力)增加41%~48%,並能在高水平狀態持續一個半小時。

• 茶色素

• 主要包括葉綠素、β-胡蘿蔔素等,具有抗腫癌、延緩衰老以及美容等作用。

• 茶氨酸

• 能提高大腦功能,增強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對阿爾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都有預防作用。

• 茶多糖

• 是一類成分複雜的混合物。茶多糖具有抗輻射、增加白細胞數量、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還能降血糖。民間流傳泡飲粗茶治糖尿病的實踐,主要就是發揮了茶多糖的作用。

• Υ-氨基丁酸

• 在天然茶葉中含量不多,但茶葉經加工後其含量大幅增加。Υ-氨基丁酸的主要功效是擴張血管使血壓下降,故可輔助治療高血壓。它還能改善大腦血液循環,增強腦細胞的代謝能力,這有助於腦卒中(中風)、腦動脈硬化後遺症等的康復治療。

茶葉文化

大樹茶生長地 大樹茶生長地

中國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

山茶科·山茶屬植物

山茶屬(Camellia),山茶科一屬。山茶科(Theaceae)在克朗奎斯特分類法中單獨列出一個山茶目,2003年的APGII分類法將山茶科和厚皮香科共同列入杜鵑花目,厚皮香科和五列木科親緣更近。山茶屬(Camellia)為常綠灌木或喬木,約120種,產於東亞。  
普洱茶
白毛茶
長瓣短柱茶
厚軸茶
金花茶
毛瓣金花茶
平果金花茶
凹脈金花茶
紅皮糙果茶

西南白山茶
西南紅山茶
白毛蕊茶
長尖連蕊茶
長尾毛蕊茶
川滇連蕊茶
大苞茶
大理茶
陝西短柱茶
禿房茶
五室連蕊茶
滇緬離蕊茶
貴州連蕊茶
顯脈金花茶
心葉毛蕊茶
雲南連蕊茶
薄葉金花茶
厚殼紅瘤果茶
大廠茶
尖連蕊茶
長凸連蕊茶
金屏連蕊茶
棱果毛蕊茶
荔波紅瘤果茶
綠萼連蕊茶
白絲毛紅山茶
毛蕊紅山茶
綿管紅山茶
南川茶
南投禿連蕊茶
能高連蕊茶
東安紅山茶
短柄紅山茶
七瓣連蕊茶
全緣糙果茶
榕江茶
多齒紅山茶
石果紅山茶
栓皮紅山茶
多脈普洱茶
峨眉紅山茶
高州油茶
寡脈紅山茶
廣南茶
香港毛蕊茶
小花金花茶
小瘤果茶
廣西茶
抱莖短蕊茶
膜葉茶
單籽油茶
淡黃金花茶
陳氏紅山茶
檸檬金花茶
長管連蕊茶
厚柄連蕊茶
東興金花茶
簇蕊金花茶
黃花短蕊茶
汝城毛葉茶
尖苞瘤果茶
尖萼瘤果茶
短軸紅山茶
多瓣糙果茶
微花連蕊茶
阿里山連蕊茶
五柱茶
苦茶
斑枝毛蕊茶
細萼茶
細花短蕊茶
細葉短柱茶
狹葉油茶
大萼毛蕊茶
腺葉離蕊茶
防城茶
小果短柱茶
小果毛蕊茶
大花短柱茶
小黃花茶
毛糙果茶
長萼連蕊茶
硬葉糙果茶
廣東毛蕊茶
窄葉短柱茶
直脈瘤果茶
毛葉茶
越南油茶
突肋茶
疏齒茶
德宏茶
紫果茶
湖北瘤果茶
大果紅山茶
黃楊葉連蕊茶
假大頭茶
假多齒紅山茶
斑枝紅山茶
尖齒離蕊茶
尖萼紅山茶
尖萼連蕊茶
大花紅山茶
大花尖連蕊茶
截葉連蕊茶
長柄山茶
大樹茶
金沙江紅山茶
縉雲山茶
九嶷山連蕊茶
大姚短柱茶
闊柄糙果茶
老黑茶
樂業瘤果茶
丹寨禿茶
離蕊紅山茶
黎平瘤果茶
單體紅山茶
荔波連蕊茶
連山紅山茶
柃葉連蕊茶
瘤果茶
瘤葉短蕊茶
柳葉毛蕊茶
龍勝紅山茶
龍州金花茶
安龍瘤果茶
卵果紅山茶
落瓣短柱茶
馬關茶
莽山紅山茶
長管紅山茶
毛柄連蕊茶
倒卵瘤果茶
毛萼金屏連蕊茶
毛果山茶
毛花連蕊茶
半宿萼茶
毛絲連蕊茶
滇北紅山茶
毛枝連蕊茶
毛籽短蕊茶
毛籽紅山茶
玫瑰連蕊茶
美齒連蕊茶
蒙自連蕊茶
長果連蕊茶
膜萼離蕊茶
頂生金花茶
膜葉連蕊茶
木果紅山茶
半禿連蕊茶
長毛紅山茶
冬紅短柱茶
擬細萼茶
冬青葉山茶
怒江紅山茶
披針萼連蕊茶
披針葉連蕊茶
長蕊紅山茶
短柄細葉連蕊茶
短蕊茶
短蕊紅山茶
全緣紅山茶
白毛紅山茶
短柱茶
三花連蕊茶
散柱茶
閃光紅山茶
鈍葉短柱茶
長尾紅山茶
多苞糙果茶
栓殼紅山茶
杯萼毛蕊茶
思茅短蕊茶
四川毛蕊茶
禿茶
多萼茶
禿梗連蕊茶
長尾葉山茶
褪色紅山茶
超長柄茶
文山毛蕊茶
無齒毛蕊茶
五瓣紅山茶
五列木紅山茶
五室金花茶
超尖連蕊茶
五數離蕊茶
粉紅短柱茶
五柱滇山茶
扁糙果茶
寡瓣紅山茶
扁果紅山茶
細萼連蕊茶
光果山茶
細尖連蕊茶
川鄂連蕊茶
細葉連蕊茶
狹葉茶
狹葉瘤果茶
廣東禿茶
粗毛紅山茶
薄殼紅山茶
香港紅山茶
貴州紅山茶
香花茶
小瓣金花茶
小長尾連蕊茶
大白山茶
小果金花茶
合柱糙果茶
河口超長柄茶
褐枝短柱茶
紅花七瓣連蕊茶
小卵葉連蕊茶
小石果連蕊茶
肖糙果茶
肖長尖連蕊茶
肖散柱茶
白花毛蕊紅山茶
隱脈紅山茶
櫻花短柱茶
厚瓣短蕊茶
元江短蕊茶
圓基茶
嶽麓連蕊茶
糙果茶
厚短蕊茶
大萼連蕊茶
窄葉西南紅山茶
浙江紅山茶
浙江連蕊茶
厚葉紅山茶
中東金花茶
中越山茶
鍾萼連蕊茶
重慶山茶
皺果茶
皺葉茶
皺葉瘤果茶
竹葉紅山茶
白靈山紅山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