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屬

山茶屬

山茶科(Theaceae)一屬,常綠灌木或喬木,約120種,產於東亞。以花朵美麗的觀賞種類及產茶葉的茶樹(C. sinensis, 有時稱Thea sinensis)著稱。集中分布於中國南部及西南部,其餘散見於中南半島、日本、印度東部及菲律賓等地。

基本信息

概述

野生山茶花瓣5∼7枚,雄蕊黃色,圍成一圈,花開時萼片下翻。葉亮綠色,橢圓形,一般長約10公分(4吋),株高約9公尺(30呎)。
山茶花山茶花

基本特徵

山茶科最原始的1屬,常綠木本。花兩性,單生或數朵腋生,苞片2~8,有時苞片與萼片逐漸過渡組成苞被片。萼片5至多數,與苞片一樣,宿存或脫落。花冠白色、紅色或黃色,花瓣5~14,基部少連生;雄蕊多數,與花瓣基部連生,多輪。外輪雄蕊分離或連合成短管,花葯背部著生,少數為基部著生;子房上位,3~5室,花柱3~5條,胚珠1~6;果為蒴果,3~5室,有時只有1室發育,果皮木質或木栓質,3~5片自上向下開裂,中軸存在或缺,胚乳富含油質。茶樹可高達9公尺(30呎),但栽培種常修剪成低矮、圓頭形灌木狀,促使新葉生長。花芳香,白色黃心,花徑約4公分(1.6吋)。

山茶屬山茶屬

分布情況

日本山茶(Camellia japonica)本山茶(Camellia japonica)

約270種,集中分布於中國南部及西南部,其餘散見於中南半島、日本、印度東部及菲律賓等地。山茶屬種子均含有油脂,可榨油供食用或工業用油,花均有觀賞價值。供飲用的茶有38種。茶樹和山茶屬的原始種類,都是中國原產。

藥用價值

山茶屬植物主要含有皂苷鞣質黃酮類成分.其藥理作用主要表現為抗癌、抗菌、抗骨質疏鬆及抑制心腦血管疾病等。

品種分類

山茶屬一般分為4亞屬20組:

原始山茶亞屬 子房5室,苞片及萼片分不開,12~18片,宿存,花有柄。①古茶組,花單生,葉大,苞及萼12~16片,大而宿存,包著蒴果。3種,中國有大苞山茶及大白山茶。②實果茶組,苞及萼6~13片,短小。5種,中國有五柱滇山茶、散柱茶肖散柱茶。③匹克茶組,花數朵排成假總狀花序,葉長40厘米。1種,匹克茶,產越南。

山茶亞屬 花近無,苞被未分化為苞及萼,花後脫落,子房多數3室。①油茶組,花白,大形,花瓣及雄蕊近於離生,雄蕊及花柱較長。4種,全產中國,其中有油茶、高州油茶、越南油茶。②糙果茶組,特徵似油茶,花較小,果皮有糠粃,10種,全產中國。③短柱茶組,花白,小,花瓣離生,雄蕊及花柱短,蒴果小,1室。15種,產中國陝西南部以南各省。常見的有長瓣短柱茶、落瓣短柱茶、短柱茶等。④半宿萼茶組,花白,有短管,花瓣高度連合,萼片半宿存,乾膜質,花柱離生。7種,產中國雲南、貴州等省,常見的有光果山茶、半宿萼茶。⑤瘤果茶組,特徵近似半宿萼茶組,子房及果皮有瘤突。16種,常見的有瘤果茶,皺果茶等。⑥紅山茶組,花紅,苞被脫落,雄蕊連合成短管,花柱連合。約65種,主產中國,常見的有山茶、滇山茶(見彩圖)、香港紅山茶、南山茶、西南紅山茶等。⑦小黃花茶組,花黃,1種,小黃花茶,產黔北。

茶亞屬 苞與萼已分化,多數是宿存的;花小,有柄,雄蕊離生,稀連生;蒴果3室,稀5室。①離蕊茶組,苞及萼未完全分化,花柱短,花絲及花柱離生。11種,常見的有離蕊茶、滇緬離蕊茶、腺葉離蕊茶等。②短蕊茶組,近似離蕊茶組,花小,雄蕊及花柱極短。11種,主產中國,常見的有厚短蕊茶、短蕊茶、細花短蕊茶。③長柄茶組,花有柄,花絲有短管。4種,常見的有長柄山茶等。④金花茶組,花黃色。14種,產中國廣西南部,常見的有金花茶、顯脈金花茶、黃花茶、東興金花茶。⑤管蕊茶組,花絲連成長管。2種,產馬來西亞及泰國等地,常見的有管蕊茶。⑥茶組,苞片2,早落,花絲離生。38種,主產中國,常見的有茶、普洱茶等。⑦超長柄茶組,苞片2,早落,花小,花絲離生,花柄很長。2種,產中國廣西,常見的有超長柄茶。⑧禿茶組近似茶組,全體無毛,花絲連成管。2種,產中國雲南、廣東,常見的有禿茶。

後生茶亞屬 苞及萼片均宿存,雄蕊1~2輪,外輪常連生成管,蒴果僅1室發育。①連蕊茶組,茶藥背部著生,子房無毛,51種,常見的有尖連蕊茶、蒙自連蕊茶等。②毛蕊茶組,花葯基部著生,子房有毛。13種,全產中國,常見的有長尾毛蕊茶、毛蕊茶等。

所有品種

“山/弄”崗金花茶

阿里山連蕊茶

安龍瘤果茶

凹脈金花茶

白花毛蕊紅山茶

白靈山紅山茶

白毛茶

白毛紅山茶

白毛蕊茶

白絲毛紅山茶

斑枝紅山茶

斑枝毛蕊茶

半宿萼茶

半禿連蕊茶

抱莖短蕊茶

杯萼毛蕊茶

扁糙果茶

扁果紅山茶

薄殼紅山茶

薄葉金花茶

糙果茶

茶(原變種)

茶梅

長瓣短柱茶

長柄山茶

長萼連蕊茶

長管紅山茶

長管連蕊茶

長果連蕊茶

長尖連蕊茶

長毛紅山茶

長蕊紅山茶

長凸連蕊茶

長尾紅山茶

長尾毛蕊茶

尾葉山茶

超長柄茶

超尖連蕊茶

陳氏紅山茶

陳氏紅山茶(原變種)

川滇連蕊茶

川鄂連蕊茶

粗毛紅山茶

簇蕊金花茶

大白山茶

大苞茶

大苞山茶

大廠茶

大萼連蕊茶

山茶屬植物經濟意義

一、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的茶葉
原產於中國的茶葉C.sinensis和普洱茶C.sinensisVar.assamica是山茶屬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經濟意義的作物,茶樹與屬於熱帶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無論在溫帶或寒帶都可生長,從南緯33度的南非共和國以北地區至北緯42度附近喬治亞共和國高加索山區都有引種栽培,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茶葉的出口貿易量迅速增長,由70年代的55.5萬噸猛增至1994年的101萬噸。到2005年預計將達145~150萬噸。中國是世界主要產茶國之一,1995年全國茶園面積111.54萬公頃。全國茶葉產量55.7萬噸,茶葉也是雲南省的重要產品之一,1995年全省栽培面積為16.62萬公頃占全國面積的14.7%,年產量6.41萬噸,占全國11.5%,居全國第四位,茶農120萬戶,年產值6.2億元,加工產值4.2億元,是農村的重要產業,而且存在巨大潛力,因為在現今世界上有40餘個國家出產茶葉,沒有一個國家象中國這樣擁有眾多的品種及制茶方法。雲南省更是得天獨厚,植物資源極為豐富,省內分布的許多民族都有制茶、飲茶的習俗,值得大力開發、挖掘。
中國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關於對茶葉的記載,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有關神農氏的傳說"神農為民嘗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原為藥茶,而非嗜好品。在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成書的中國最早的詞典"爾雅"中,已有了有關茶的文字記載,在三國時代(公元222~280年),茶已開始成為日常的嗜好飲料。到了唐朝時,茶已相當普及,唐朝元年陸羽所著《茶經》對茶的性狀、品質、產地、採制烹飲方法及用具作了詳細的論述,是我國第一部關於茶的專門著作,陸羽也被人尊為"茶聖"。
關於茶的原產地有種種說法,比較可靠的說法認為茶出自西藏高原的東部,即雲南和四川一帶,最早被看成是一種藥茶,後來,逐漸繁殖到內地,一是順黃河而下,二是順長江而下,到公元3世紀,已普及到民間成為嗜好品了。進入公元8世紀,茶葉已成為農家的專業或副業而大面積種植起來。公元8世紀初,茶由派往唐朝的日本僧侶引入日本,17世紀80年代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亞,1788年傳到印度;1869年進入斯里蘭卡,1833年已廣泛地被移植到俄羅斯等國家。在雲南,有一條始於唐代,從雲南西部經西藏、印度到中亞的"茶馬古道",這條古道在宋朝達到鼎盛時期,是中國西南與中亞地區經貿往來的重要通道,同時茶也一直是內地與西藏地區的大宗貿易貨物。
與茶葉近緣的同組(TheaSection)野生種類,據載共有12種,5變種,大多分布於中國南方,其中不少種類當地百姓長期採制作茶飲,如貴州普百縣的"炒青茶"為四球茶(C.tetracoca)雲南文山、紅河一帶的"苦茶"為厚軸茶,鳳慶、大理一帶的"野?quot;"感通茶"為大理茶C.taliensis(C.irrawardiensis),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到雲南時,就曾記錄為"感通茶"的採制工藝。
據現代藥理研究,茶葉內含物主要有維生素、蛋白質、咖啡因、茶鹼、茶多酚、單寧、揮髮油等,其中茶鹼、茶多酚有強心利尿作用,咖啡因對心血管和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過量攝入對健康不利,目前國內外都在對降低咖啡因的含量進行研究,希望能培育出保健作用強、對人體刺激小的優質保健茶。
二、中國南方的重要木本油料作物-油茶
油茶是山茶屬植物中另一類有重要經濟意義的作物,在中國南方各省都有栽培,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在湖南、江西還是重要的食用油。我國栽培的油茶主要有以下幾種,油茶C.oleifera,分布於江西、湖南、浙江、廣西等。分布於浙江省的浙江紅花油茶X.chekiangoleosa;廣東省的南山茶C.crapnelliana、雲南省騰衝的紅花油茶C.reticulata等,茶油中含有較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如騰衝的紅花油茶就是一種優質食用油。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對動物性脂肪的攝入量會逐漸減少,而茶油作為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營養價值高的優質食用油,市場需求會逐步增加。油茶種子榨油後剩下的油枯還可以作為肥料、殺蟲農藥。目前,對油茶的研究還不是很多,在育種、栽培、改善茶油口感和營養成分方面還有很多工作可做,同時還可將油茶的栽培與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水土流失、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結合起來,為山區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
三、世界著名花卉-山茶花
山茶屬植物另一個有世界影響的方面是觀賞花卉,現代的人工栽培範圍遍布中國長江以南、以及日本、北美、西歐、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傳統上作為觀賞花卉而栽培的山茶屬植物均是山茶組(Sect.Canellia)種類,如山茶C.japonica,雲南山茶C.reticulata.,茶梅C.sasanqua.等。山茶古稱"海榴",在唐朝已有栽培,宋代以後才出現"山茶"的名稱,北宋陳景沂的《全芳備祖》,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吳彥匡《花史》,王世懋《花疏》,王象晉《群芳譜》中都有對山茶形態、分類、用途及栽培的詳細記錄,歷代文人對山茶也有許多題詠。
約在公元7世紀初,茶花傳入日本,並於18世紀時傳入歐美,目前栽培品種已達1.5萬餘個,目前英、美、日、意、法、德、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都在栽培和培育,茶花已成為各國不可或缺的庭院觀賞花木,而且有的國家進行大宗的商品化生產,作為出口創匯的物資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