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製圖

土壤製圖

運用製圖技術測繪或編制土壤圖幅。即用色調、花紋或符號表示圖斑,藉以反映土壤類型、組合之間相互演化、過渡及其地理分布規律。主要目的是查清土壤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土壤資源評價、制定農業區劃和規劃、合理安排農林牧業生產布局,為利用、改良和保護土壤資源,進行動態監測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程式

土壤製圖土壤製圖
一般分為:野外土壤草圖測繪、室內底圖清繪、整飾 3個步驟。野外草圖測繪是運用土壤地理基礎理論和土壤野外調查技術,認識並區分調查地區土壤類型、組合及其分布變化規律,將其界線勾繪並標記在地形底圖上。這種直接測繪的土壤圖也是編制中、小比例尺土壤圖的重要基礎和依據。土壤製圖單元,表示土壤圖圖斑內容的基本單位。按其內容可分為土壤單元圖斑和土壤組合圖斑。製圖單元的確立以土壤分類為基礎,但兩者並不等同。它所反映的類別內容,則依比例尺的大小、研究工作精度和製圖目的而定。如大比例尺土壤圖通常以土壤基層分類單元為製圖單元。在中國為土種,有的國家為土系,有時還細分為變種或土相。隨著比例尺的縮小,則逐漸用較高級的分類單元製圖,如土屬單元。小比例尺土壤圖,只能反映土壤性態的重大差異,用於亞類和土類製圖。製圖單元確定後的系統排列,直接影響專業內容的清晰度和用圖效果。在製圖單元的排列上,土壤發生學派認為必須體現自北而南的地帶性排列原則:而以歐美土壤學派為代表,則認為必須反映土壤演變過程,即從初步發育、不成熟到充分發育、成熟的土壤單元排列。體現以土壤屬性為主的原則。

類型

按成圖的比例尺,土壤圖可分大、中、小 3種;按製圖單元反映的內容、結構形式分為土壤類型圖、土壤組合圖和土被結構圖;按編圖的目的、用途可分為普通土壤圖、專門土壤圖(如森林土壤圖、工程土壤圖)以及土壤圖組(或系列圖)。

土壤類型圖 

土壤製圖土壤製圖
製圖單元主要表示一種土壤單元分布範圍。據不同比例尺,一般與土壤分類單元中土類、亞類、土屬、土種的某一級別相吻合。強調土壤圖必須著重反映地帶性規律的國家以編制此種圖為主,如中國、蘇聯等。

土壤組合圖(或土壤復區圖) 
製圖單元主要為兩種以上土壤單元構成的圖斑。組合成分的土壤單元至少占限定面積的20%。主要土壤單元一般占30~80%,至少50%;面積小於20%的土壤單元,作為包含的土壤附於主要土壤的後面。美國編制的土壤圖,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教科文組織編制的 1:500萬世界土壤圖集。均屬組合製圖。中國在平原鹽漬土區和水稻土區或山地丘陵區的大、中比例尺製圖,也常採用土壤組合製圖

土被結構圖 
製圖單元是土被基本結構單元(復區、複合和中域組合)或它們的組合。此類圖既反映土壤群體的組合類型及空間構型,也反映各組成分的面積比例,為土壤資源統計評價、利用和改良,提供科學依據。中國的毛烏素沙地土壤圖即屬土被結構圖。

小比例尺土壤圖 
比例尺小於1:25萬(或1:30萬)的土壤圖。其中:①綜合土壤圖,成圖比例尺一般為1:100萬或更小。主要反映全球、各大洲範圍內、或各大自然區、國家土壤資源分布的特點。1970~197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陸續編制的 1:500萬世界土壤圖,中國編制的1:400萬全國土壤圖,均屬之。②土壤開發調查圖(或概查圖),比例尺為1:25萬~1:50萬。用於各省(市)查清土壤資源,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但幅員較廣的省(區),如中國新疆編有1:100萬土壤圖;面積較小,類型複雜多樣的省(市)可編制中比例尺土壤圖,如中國江蘇省曾編有1:20萬土壤圖。

中比例尺土壤圖 
比例尺介於 1:5萬~1:25萬(或1:20萬)的土壤圖。用於重點農業建設區,或進行流域治理規劃。1954~1957年為中國華北平原旱澇鹼綜合治理所進行的土壤調查製圖,採用 1:5萬底圖,完成了黃河以北華北平原13.2萬平方公里的1:20萬土壤圖。土壤約測圖(或路線調查圖),比例尺稍小,為1:20萬~1:25萬,通常用於尚未進行土壤調查的地區,概略地反映調查地區的主要土壤類型及分布規律。

大比例尺土壤圖 
比例尺1:1萬~1:5萬的土壤圖,對土壤分類和製圖精度要求較高,用於縣、鄉的農業區劃、農業生產合理布局、土壤改良和利用。對人口密集、耕作集約地區,成圖比例尺可稍大(1:1萬~1:2.5萬);山區或牧區比例尺可稍小(1:5萬)。土壤詳測圖,比例尺大於1:1萬,也屬大比例尺土壤圖範疇,是為制定種植、輪作、土壤改良試驗及灌排網系設計等提供依據。

土壤圖組(或系列製圖) 
根據目的地區特點,選擇編制有關專門和普通土壤圖組成系列圖組。例如:①土壤養分潛力圖組,根據各種養分含量分級(包括有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等及酸鹼度pH),分別成圖,供施肥、種植參考;②土壤侵蝕圖組,根據土壤侵蝕類型、等級編制的圖幅,包括坡度、植被覆蓋、土地利用類型等圖;③鹽漬度圖組,根據土壤鹽分組成和含量編制而成;④土壤資源評價圖組,根據土壤資源質量劃分等級,作為農業合理布局和利用改良土壤的依據;⑤土壤利用、改良規劃圖組,包括土壤利用圖、土壤區劃圖和土壤改良利用分區圖等。

技術

土壤製圖土壤製圖
在土壤調查製圖發展初期多用常規律圖法,即以地形圖為底圖,採用路線勘察方法調查製圖。其後,發展到利用航片的綜合目視判讀法,以間接判讀指標如地形、母質、植被和土地利用現狀等為主,結合直接判讀指標(土壤本身的性質)進行綜合判讀。70年代以來,又發展到衛片的綜合目視判讀,並開始利用衛星遙感信息(圖像或數字)和計算機技術,採用監督法和非監督法進行自動識別分類和製圖。製圖手段的不斷革新,保證了製圖精度和速度的逐步提高。主要包括利用航天和航空遙感資料編制土壤圖和電子計算機自動化製圖兩個方面。

土壤遙感製圖 
套用遙感技術進行土壤調查和製圖。包括航測土壤遙感製圖和衛星遙感圖像製圖。它們是在遙感圖像基礎上對土壤類型、組合進行定性、定位和半定量研究,勾繪圖斑,確定其界線。遙感製圖程式為:預行編制土壤草圖;進行地面實況調查,驗證判讀結果,修訂土壤草圖;詳細解譯遙感圖像,清繪和整飾成圖。土壤解譯(或土壤判讀)即是依據遙感圖像(土壤及其成土環境條件光譜特性的綜合反映),對土壤類型、組合的識別與區分過程。其方法是依據土壤發生學原理、土被形成和分異規律,對遙感圖像特徵(包括色調、紋理和圖型結構)或解譯標誌以及地面實況調查資料,進行地學相關分析,直接或間接確定土壤單元或組合界線。一般遵循遙感圖像,圖斑界限和實際三者一致的原則。

航測土壤遙感製圖 
套用航測像片進行土壤調查和製圖。美國在20世紀初就已採用。中國於60年代初開始土壤航測製圖,70年代逐步開展了新紅外航片土壤調查和製圖,大大提高了土壤圖的質量和精度。主要用於大、中比例尺土壤圖的編制。

衛星遙感圖像製圖 
套用衛星遙感圖像進行土壤遙感製圖。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由於衛星遙感圖像具有覆蓋面積大(18.5×18.5平方公里),巨觀性強,多時相,多波段特性,可採用不同波段假彩色合成影像及其他圖像處理技術,提供的遙感信息量為航片所不及。適於中、小比例尺土壤圖的直接編制,提高了製圖的精度和速度。墨西哥套用衛星像片目視解譯,短短几年內完成了200萬平方公里1:100萬土壤製圖。中國採用目視解譯也已先後完成1:25萬、 1:50萬、1:100萬內蒙古山西河北山東等省(區)土壤圖的編制。

計算機自動化土壤製圖 
利用電子計算機自動識別判讀進行土壤製圖。即將遙感信息,輸入計算機進行分類,編成製圖程式,再樞入計算機自動成圖。

比例尺

土壤製圖土壤製圖
根據土壤調查的目的和調查區域的特點確定。製圖的詳度和精度因比例尺的不同而異。土壤圖的比例尺分大、中、小3種。大比例尺為≥1:5萬,重點反映土壤微域分布規律,可確切計算製圖地區的面積。中比例尺為製圖單元和系統確定比例尺後,即需擬定土壤製圖單元和系統。土壤製圖單元是表示圖斑內容的單位,以土壤分類系統的各級分類單元為基礎。但兩者並不等同,前者的內容可以是一個或兩個以上分類單元的組合。製圖單元中土壤的分類級別根據製圖目的、調查對象、製圖比例尺及其最小圖斑面積所能包含的內容確定。一般情況下,比例尺越小,基本製圖單元中土壤的分類級別越高;比例尺相同時的土壤分類級別通常是農區低於非農區,平原低于山區。土壤製圖單元系統包括實際上圖的基本製圖單元及其以上的各級單元,能反映土壤的發生關係和分布的規律性。

製圖綜合由於受比例尺限制,土壤圖不可能對自然界存在的所有土壤變異都作出反映;因此在製圖過程中,特別是利用比例尺較大的圖編制比例尺較小的圖時,需要進行製圖綜合。比例尺愈小,製圖綜合的概括程度愈高。綜合的原則是簡化而又能客觀反映土壤基本特徵和分布規律。綜合的方法一般是根據比例尺的要求及其最小圖斑面積所包含的內容,結合編圖目的並考慮不同地區土壤分布和利用的特點,進行類型和面積的歸併類型由高一級歸併低一級,圖斑由大面積歸併小面積。在難以歸併的情況下,可用復區形式綜合表示。某些在生產和分布上具有特殊意義的過小圖斑可定位表示,或略加誇大。

各級上圖單元在圖幅上通常用顏色和各種字碼符號表示,以清晰易讀並能客觀地傳輸土壤信息為原則。若著重反映土壤分布規律,製圖單元的設色應力求與圖斑中的主要顏色相近,部分採用習慣色;若著重反映製圖單元之間的差異,則不同製圖單元的顏色要對比鮮明。字碼符號不僅可與顏色一起表示單區或復區圖斑中的次要土壤成分,也可用以表示土壤的相或某些非土壤形成物,或以定位的方式表示面積相當小的特殊類型。圖斑內代表不同內容的各種字碼結構可為連續式或分數式

精度

指製圖單元內容的定性、定位和詳細程度。一般基礎底圖比例尺大於成圖。 衛星遙感圖最小圖斑面積為0.4平方毫米,其界限誤差在圖面上不得超過0.2~0.3毫米。土壤遙感製圖的定性判對率要求在 85%以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