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壤

黃壤

黃壤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發育的富含水合氧化鐵(針鐵礦)的黃色土壤。分布於本區東部和北部的貴州高原,是中國最主要的黃壤分布區。黃壤是亞熱帶濕潤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富含水合氧化鐵(針鐵礦)的黃色土壤,黃壤亞類具土類典型特徵;漂洗黃壤亞類為具側向漂洗層的黃壤,A-E-B-C構型;黃壤性土亞類為具A-(B)-C構型的弱發育土壤。

基本信息

簡介

黃壤黃壤

黃壤(yellowearth)發育於亞熱帶濕潤山地或高原常綠闊葉林下的土壤。酸性,土層經常保持濕潤,心土層含有大量針鐵礦而呈黃色,故名。集中分布於南北緯度23.5°~30°之間。中國主要分布於四川、貴州等省,為南方山區的主要土壤類型。在山地的垂直帶譜中,黃壤下部一般是紅壤,上部以黃棕壤為多。黃壤的形成包含富鋁化作用和氧化鐵的水化作用兩個過程。由於高溫多雨、岩石風化強烈,在成土過程中難移動的鐵、鋁在土壤中相對增多;土壤終年處於相對濕度大的環境中,土體中大量氧化鐵發生水化作用而形成針鐵礦。發育於亞熱帶濕潤山地或高原常綠闊葉林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徵是:酸性,土層經常保持濕潤,心土層含有大量針鐵礦而呈黃色,故名。

黃壤分為3個亞類:①黃壤。多見於原生植被保存較少,次生櫟類灌叢和稀疏馬尾松、杉木混交林較多的山地,有機質含量隨自然植被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②灰化黃壤。多見於海拔較高、森林保存較好、鬱閉度較大的地段,有明顯的枯枝落葉層,表土呈強酸性,有機質含量達10%以上。③表潛黃壤。多見於亞熱帶山地的山脊地帶,常年雲霧瀰漫,相對濕度較大,有較厚的枯枝落葉層,表層水分常呈飽和狀態而有滯水現象,表層有機質含量達20%左右。黃壤的利用以多種經營為宜。已耕種的黃壤為防止土壤侵蝕,宜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多施有機肥和種植綠肥,並適量施用石灰和磷肥。

剖面形態

黃壤景觀黃壤景觀

黃壤的基本發生層仍為腐殖層和鐵鋁聚積層,其中最具標誌性的特徵乃是其鐵鋁聚積層,因“黃化”和弱富鋁化過程而呈現鮮艷黃色或蠟黃色。其典型剖面形態如下:

O層:枯枝落葉層,厚10~20cm左右,受到程度不同的分解。

A層:為暗灰棕( 5YR4/2)至淡黑( 5Y3/1)的富鋁化的腐殖質層( Ah),厚10~30cm,具核狀或團塊狀結構,動物活動強烈。AhBs是過渡性亞層。

B層:呈鮮艷黃色或蠟黃色的鐵鋁聚積層,厚15~60cm,較粘重,塊狀結構,結構面上有帶光澤的膠膜,為黃壤獨特土層,用Bsg表征此層特徵。

C層:多保留母岩色澤的母質層,色澤混雜不一。

基本性狀

黃壤黃壤

1.黃壤土體構型為:O-Ah-ABs-Bsg-C型。

2.因黃化和弱富鋁化過程使土體呈黃色而獨具鮮黃鐵鋁B層;粘粒矽鋁率為2.0~ 2.5,矽鐵鋁率2.0左右;粘土礦物以蛭石為主,高嶺石、伊利石次之,亦有三水鋁石出現;黃壤質地一般較粘重,多粘土、粘壤土。

3.由於中度風化強度淋溶,黃壤呈酸性至強酸性反應,PH4.5~5.5。交換性酸以活性鋁為主,每百克土4~10cmol(+)kg-1,最高達18cmol(+) kg-1;土壤交換性鹽基含量低,鹽基飽和度小於20%,比紅壤低。

4.因濕度大,黃壤表層有機質含量可達50~200g kg-1,較紅壤高1~2倍,且贅合淋溶較 強,表層以下澱積層亦在10 g kg-1左右;腐殖質組成以富里酸為主, H/F=0.3~0.5;黃壤質地 粘,有機質含量高,陽離子交換量每百克可達20~40cmol(+) kg-1。開墾耕種後表層有機質可急 劇下降至20~30 g kg-1,而鹽基飽和度和酸鹼度均相應提高。

分布

黃壤集中分布於南北緯度23.5°~30°之間。在非洲中部、南美、北美的狹長地帶和北美的南部、東南亞、南亞,以及澳大利亞的北部等山地都有分布。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四川、貴州兩省以及雲南、福建、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台灣等地,是中國南方山區的主要土壤類型之一。垂直分布規律明顯,在各個山地的垂直帶譜中,黃壤的下部一般是紅壤,上部則以黃棕壤為多。黃壤帶譜並與區域性水濕條件有密切關係。在濕潤條件下的黃壤垂直帶帶幅較寬,有的可寬達1000米;類型也較多,往往出現兩個以上的黃壤亞類。垂直分布的下限變幅很大,低者在 500米左右,高者可移至1800米。隨著下限的不同,黃壤垂直分布的上限也有變化,一般在 800~1600米之間,雲南高原山地則在2200~2600米以上。

黃壤黃壤

黃壤是重慶市重要的土壤資源,其面積為2371750.39hm2,占土地總面積的28.78%。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1500m的低、中山及丘陵地帶和長江及其支流沿岸的二、三、四、五級階地上。其中以海拔400m~1200m的分布面積最大,占黃壤總面積的75.22%。黃壤是重慶市山區的重要旱糧和多經用地,同時也是重要的林業基地。

黃壤具有明顯的發生層次,其農業土壤剖面構型為耕作層—心土層—母質層。自然土表層有10~30cm的未分解或半分解枯枝落葉腐殖質層,其下為粘重、緊實的澱積層,顏色為黃至棕黃色。黃壤的有機質隨植被類型而異。在自然土中,有機質由於腐殖質層存在,可高達5%以上,但心土層則迅速降低,耕作黃壤隨熟化程度提高而增加。氮、鉀含量均屬中等水平。在農業土壤中大部分磷以閉蓄態存在於土壤中,使絕大部分黃壤速效磷低於10mg/kg,是典型的缺磷土壤之一。由於土壤淋溶強,鹽基飽和度低,土壤酸度大。絕大多數黃壤pH值小於6.0。

黃壤是重慶市山區的主要旱糧和多經用地,同時也是林業基地。農作物主產玉米、小麥、紅苕、土豆和多種蔬菜以及茶葉。自然林被為常綠闊葉與針葉混交林,次生林被主要為馬尾松、松木、香樟等喬木林和種類繁多的竹林、灌木、草本植物,同時林下附生多種藥材。黃壤具有過粘、過沙、過酸三大特點。耕作土壤具有瘦、冷、濕和特別缺磷的共性,因此在黃壤上種植玉米、小麥常出現紅苗現象。當前黃壤最主要的問題是植被破壞,跡地和蔬林地比重比較大,水土流失嚴重,土性多顯貧瘠。根據發育階段,黃壤劃分為黃壤、漂洗黃壤和黃壤性土三個亞類。

形成

黃壤黃壤

黃壤的形成包含兩個過程:富鋁化作用和氧化鐵的水化作用。富鋁化作用指鐵、鋁在風化殼或土壤中富集的過程,是所有發育於熱帶、亞熱帶土壤的共有過程。由於這些地區高溫多雨、岩石風化作用強烈,在成土過程中矽酸鹽礦物以及水溶性鹽、鹼金屬和鹼土金屬先後受到破壞和淋失,移動困難的鐵、鋁含量就在土壤中相對增多。氧化鐵的水化作用是由於土壤終年處於雨量足、雲霧多、相對濕度大(通常在75%以上)、水熱狀況穩定的環境中,土層經常保持濕潤狀態,土壤含水量較高(土壤吸濕水含量在10%左右),因而土體中大量的氧化鐵發生水化作用而形成針鐵礦,使心土層呈黃色。

黃壤可發育於各種母質之上,以花崗岩、砂頁岩為主;此外還有第四紀紅色粘土及石灰岩風化物,以貴州高原較有代表性。發育於不同母質上的黃壤,其特點各異:①發育於花崗岩、砂岩殘積、坡積物上的黃壤。土層較厚,質地偏砂,滲透性強,淋溶作用較明顯。在森林植被下,地表有較厚的枯枝落葉層,腐殖質層較厚,表土為強酸性,因酸性淋溶作用而可見灰化現象。②發育於頁岩上的黃壤,質地較粘重。③發育於紫色砂頁岩上的黃壤。心土也見黃色,底土逐漸過渡為紫紅色。母質極易風化崩解,多為壤土,滲透性好,風化度較低,淋溶脫矽作用較弱。④發育於第四紀紅色粘土上的黃壤。土層深厚,富鋁化作用較強,心土為棕黃色,以下逐漸轉為棕紅色或紫紅色,質地粘重,滲透性差。 黃壤的交換性鹽基含量很低,表土層一般不超過10毫克當量/100克土。鹽基飽和度一般在10~30%之間。呈強酸性(pH4.5~5.5)。粘土礦物以蛭石為主,高嶺石、伊利石次之。有效磷含量也較低。

利用

黃壤的利用以多種經營為宜。分布於中山山脊和分水嶺地區的表潛黃壤和灰化黃壤,因處於海拔高、坡度陡、土層薄的地段,種植農作物或經濟林木均不適宜;在其所在的原始林地宜以護林和採集、培育藥用植物為主。對分布於高原丘陵地區的黃壤,尤其是老紅色風化殼或砂頁岩發育的黃壤,如所處地形坡度較小、土層厚度在1米以上的則可發展農業和農、 林綜合利用。丘陵下部緩坡和谷地可種水稻、玉米和麥類; 丘陵中、上部可以發展果樹、茶和油菜等經濟作物和薪炭林。已耕種的黃壤為防治土壤侵蝕,宜進行以山、水、田綜合治理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多施有機肥料和種植綠肥,並適量施用石灰和磷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