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

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

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 IUCN)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於1948年10月5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法國政府在法國的楓丹白露聯合舉行的會議上成立,當時名為國際自然保護協會,1956年6月在愛丁堡改為現名。總部設在瑞士的格朗。

組織簡介

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 IUCN)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於1948年10月5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法國政府在法國的楓丹白露聯合舉行的會議上成立,當時名為國際自然保護協會,1956年6月在愛丁堡改為現名。總部設在瑞士的格朗。

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s),簡稱IUCN。於1948年10月5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法國政府在法國的楓丹白露聯合舉行的會議上成立,當時名為國際自然保護協會,1956年6月在愛丁堡改為現名。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組織,來自180多個國家的1000多名國際知名的科學家和專家為其下屬的6個全球性的委員會工作。它在世界62個國家設有辦事處,共有1000多名員工,服務於500多個項目。其總部位於瑞士的格蘭。

組織宗旨

該組織的宗旨任務是通過各種途徑,保證陸地和海洋的動植物資源免遭損害,維護生態平衡,以適應人類目前和未來的需要;研究監測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根據監測所取得的情報資料對自然及其資源採取保護措施;鼓勵政府機構和民間組織關心自然及其資源的保護工作;幫助自然保護計畫項目實施以及世界野生動植物基金組織的工作項目的開展;在瑞士、德國和英國分別建立自然保護開發中心、環境法中心和自然保護控制中心;注意同有關國際組織的聯繫和合作。

組織成員

至1998年11月,其成員來自140多個國家,其中包括74個政府成員,110個政府機構,750多個非政府組織組成。1996年10月20日,中國成為該組織的政府成員。

出版刊物

《世界保護戰略》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公報》(季刊) (iucn bulletin)
《聯合國國家公園和保護區目錄》(un list of nature parks and protected areas)

組織任務

IUCN的主要任務是影響、鼓勵和幫助國際社會保護自然的完整性和多樣性,確保自然資源的合理使用,確保其具有生態可持續性。

組織機構

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

委員會主席由IUCN成員選舉產生,任期3-4年。主席下設一名副主席及一個小型執行委員會(由指定的3名指導委員會裡的成員組成),具體負責委員會的日常運行。 IUCN下屬的六個委員會主要負責對有關保護知識的傳授及政策和技術諮詢工作提供指導,並負責IUCN項目的實施。委員會由眾多的專家志願者組成,受IUCN委託,負責搭建知識體系、推廣經驗,並推動其目標的實現。
六個委員會:
生態系統管理委員會(Commission on Ecosystem Management, CEM)
物種生存委員會(the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SSC)
世界自然保護地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protected area, WCPA)
環境法律委員會(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al law,CEL)
教育與通訊委員會(Commission on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EC)
環境經濟社會政策委員會(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Policy , CEESP)
生態系統管理委員會共有大約400名成員,主要負責在利用生態系統途徑統一管理自然生態系統和改良生態系統方面提供專家指導。
使命:2001-2004年期間,生態系統管理委員會的使命包括以下幾點
前景:使生態系統的管理有利於生計的可持續性
任務:在利用生態系統途徑統一管理自然生態系統和改良生態系統方面提供專家指導,進一步推動IUCN的工作
目標:通過協助利益群體確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找出解決辦法,促進統一生態系統管理的實施
在優先問題、新開發項目及戰略上向決策者提供諮詢,使其在保護和持續自然資源管理方面實施生態系統管理途徑;通過總結生態系統學的重大發展情況、利用方便的溝通方式,加強公眾對於利用生態系統途徑進行管理的認識。
委員會下屬的指導委員會(Steering Committee)成員包括15個地區的副主席及4個全球主題的負責人。
這4個全球主題,即優先行動領域包括:
促進生態系統管理途徑的實施
進行促進生態系統恢復的能力建設
建立並套用生態系統性能指標
建立生態系統管理工具並就此進行溝通
生態系統管理委員會與IUCN下屬的其它委員會,地區辦事處及其它全球主題項目,如森林、物種、濕地與水、海洋沿海等項目共同合作,實施與以上四個主要領域有關的活動。秘書處屬下的幾個項目,如森林,海洋,物種,濕地及水項目的負責人以及生態系統管理委員會的主席作為指導委員會的當然成員。
由區域副主席組成的專家組負責承擔委員會的工作,解決這些地區記憶體在的生態系統管理方面的優先問題。委員會主席可以根據需要組建工作組,集中處理出現的一些重大問題。在一些特殊情況下,該委員會的主席可以與其它委員會的主席協商,多個委員會共同組建工作組,解決諸如山脈、海洋保護等涉及多種領域的問題。
該組織的宗旨任務是通過各種途徑,保證陸地和海洋的動植物資源免遭損害,維護生態平衡,以適應人類目前和未來的需要;研究監測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根據監測所取得的情報資料對自然及其資源採取保護措施;鼓勵政府機構和民間組織關心自然及其資源的保護工作;幫助自然保護計畫項目實施以及世界野生動植物基金組織的工作項目的開展;在瑞士、德國和英國分別建立自然保護開發中心、環境法中心和自然保護控制中心;注意同有關國際組織的聯繫和合作。
每3年召開一次大會。至1998年11月,該組織由74個政府成員,110個政府機構,706個非政府組織組成。1996年10月20日,中國成為該組織的政府成員。主要出版物有:《世界保護戰略》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公報》(季刊) (iucn bulletin);《聯合國國家公園和保護區目錄》(un list of nature parks and protected areas)。

科教文衛類國際組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