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調節的財政分析法

國際收支調節的財政分析法概述1 國際收支調節的財政分析法(The 國際收支調節的財政分析法的結構1

國際收支調節的財政分析法概述1

國際收支調節的財政分析法(The Fiscal Approach to Balance of Payments)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是英國經濟學家在探討英國二戰後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的原因時提出的。他們認為,傳統的國際收支理論不能解釋英國的實際情況,英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根源在於80年代以前的財政擴張政策。政府巨額的預算赤字必然導致國際收支的不平衡。所以,只有控制預算赤字,才能恢復國際收支均衡

國際收支調節的財政分析法的結構1

該理論主要把一國分為國營部門和私營部門,並分別分析各部門對一國綜合國際收支產生的影響。該理論認為私營部門的逆差是由個人自由決定而產生的,因而不是政府當局所關注的問題;而國營部門產生的逆差,卻是一國國際收支的主要問題。政府當局的支付問題與財政和債務管理問題具有內在聯繫。與以往傳統理論觀點不同的是,該理論認為國際收支與預算赤字及政府債務這兩個問題完全是一個與國際收支密切相關的問題,要討論國際收支問題,就必須重視國家財政預算債務管理

該理論的結構是根據資金流量等式:

對外部門的金融資產淨額=國營部門的金融資產淨額十私營部門的金融資產淨額

如果國營部門金融資產淨額為正數,則一國經常項目為逆差,當該逆差額增加到無力承受的程度,而不得不求助於政策糾正時,就出現了問題。經常項目逆差可分為兩部分,即國營部門逆差和私營部門逆差。

該理論認為,私營部門經常項目的逆差,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和預期的正確性得到自動的調整,政府無須干預;而國營部門經常項目逆差則是政府當局應予以關注的問題。

國營部門的經常項目=國營部門的財政赤字-國營部門對國內私營部門的債務(包括創造的貨幣)

按照這一等式,國營部門經常項目逆差相當於其金融債務的總增加額減去由國內儲蓄所吸收的部分。所以,減少外部逆差可通過減少國營部門的財政赤字,或通過增加國內債務的辦法來加以解決。因此,該理論認為,只有一國國營部門所形成的對外債務,才才會導致國際收支的不均衡,而與私營部門的債務無關。解決不均衡的惟一途徑就是採取適當的財政和債務管理政策。

國際收支調節的財政分析法的優缺點分析1

優點

只有預算政策適當,才不會發生國際收支不均衡。該理論無疑是20 世紀80 年代國際收支調節理論的義一創新,它把國際收支不平衡與政府的預算赤字密切聯繫在一起。它不僅對英國,而且對其他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狀況也有一定說服力。此外,該理論也可作為解釋開發中國家的債務問題,並能影響其經濟政策

缺陷

財政分析法有其可取的一面和獨到之處。但仍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在私營部門財務赤字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方面,它過分強調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作用,否定政府干預的作用。而事實上,私營部門仍能間接融通國營部門的外部逆差;在論述直接管制問題時,以直接管制的強制性來否定外匯管制對政府外部債務的作用,則缺乏說服力;該理論只注重長期趨勢分析,並基本否定吸收分析法貨幣分析法貨幣政策在短期內能夠影響國際收支。利率政策對國際資本流動產生的影響也很大,這些因素有助於解釋短期國際收支情況的變化。財政政策能影響到經濟各方面,並具有時滯效應。由此可見,該理論也難以對國際收支的均衡調節做出理想的解釋。

參考文獻

  • 1.0 1.1 1.2 王雅傑《國際金融(理論·實務·案例)》M
  •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