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政策

經濟政策

經濟政策是指國家或政黨為實現一定的政治和經濟任務,或為指導和調節經濟活動,所規定的在經濟生活上的行動準則和措施,主要包括財政與稅收政策、貨幣政策、貿易政策等。經濟政策本來屬於上層建築,但是由於它既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生產力的反映,又會對經濟基礎和社會生產力產生強大的反作用,能促進或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它是經濟科學研究的一個領域。

利益

經濟政策經濟政策

經濟政策在階級社會裡,經濟政策是由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制定的。奴隸制國家的經濟政策,旨在鞏固對奴隸的統治和殘酷剝削奴隸的剩餘勞動。封建制國家的經濟政策,旨在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榨取沉重的封建地租及各種貢賦。資產階級國家的經濟政策,是保證資產階級通過對僱傭勞動者的剝削獲得高額利潤的手段。雖然,處在上升階段的剝削階級有可能制定和社會發展的利益相一致的經濟政策,但是隨著這些階級的日益衰朽,它們的經濟政策總的說來是和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相矛盾的,

並且必將導致階級矛盾的尖銳化。

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體現著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經濟利益,它的目的是實現政黨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迅速發展生產力和逐步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並最終實現消滅階級差別的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在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正確的經濟政策能在整個社會範圍內發生顯著的作用,給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以巨大的推動,錯誤的經濟政策則會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的破壞。因此,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極為慎重地制定經濟政策。制定正確的社會主義經濟政策要依據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發生作用的經濟規律,力求反映它們的要求,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經濟利益關係,以利於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滿足勞動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

由於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人們主觀認識之間會存在著矛盾,它也將表現為經濟政策和客觀經濟規律之間的矛盾。經濟政策的正確與否,必須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以其是否有利於促進勞動人民生產積極性的發揮和生產力的發展作為檢驗的標準。毛澤東說:“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於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980頁)。在經濟政策的執行過程中,通過實踐的檢驗和經驗的總結,改變經濟政策中那些錯誤的或過時的內容,按照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增加新的內容或制定新的政策,將會有助於社會生產關係的調整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原則

為保證評價效果正確、有效,對經濟政策的評價必須堅持下面兩個原則:

1、系統性原則。由於各項經濟政策的政策目標都是多元的,那么其效應必定也是多元的;另外,政策效應不僅包括經濟效應,往往還包括了一定的社會效應。因此,對政策有效性進行評價必須考慮到各項經濟政策的各個目標的實現狀況,不能只要增長不要穩定,也不能只講規模忽視效益,等等。必須從多方面、從整體上評價政策效應的好壞,只有這樣才可能對某一政策實施所造成的後果有全面、準確的認識,才能為下階段的預測提供可靠的依據。

2、客觀性原則。所謂客觀性是指評價應有客觀標準,不能只從主觀出發來判斷效應的好壞。不同的投資者由於其所處地位、環境、自身實力等有差異,出發點往往各不相同,如果全憑主觀判斷,很可能對同一現象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顯然不利於發現真實的客觀狀況。因此,評價政策效應必須依據一定的客觀標準,儘量讓數字與資料來說話。

問題

經濟政策經濟政策

第一,評價政策效應應考慮到政策的機會成本的大小。所謂政策機會成本是指經濟政策實施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時放棄的其他方面的效益。這可以用付出的代價的大小來衡量。這一代價可以是物質代價,如人力、物力、財力等;也可以是精神代價,如由於政策實施所引起的社會矛盾等。舉例來說,如果政策為實現物價穩定目標而對城鎮居民進行價格補貼,在總量資金一定的條件下,必然意味著政府用於其他方面的開支要相應減少,特別是減少了用於經濟建設的資金,這會使完成經濟成長目標受到一定影響。如果為實現物價穩定而在其他方面付出的代價太大,那么就可以認為這一政策是不成功的,在下一階段很可能就不會再採用這一政策。 第二,在進行評價時還應考慮到另外一個具體的問題,即經濟政策效應的間接性問題。經濟政策往往從其政策目標或手段本身無法直接反映出來,這就需要通過一定的指標間接反映。例如,對於資源最佳化配置目標來說,"最佳化"就是一個抽象概念,不同的人對"最佳化"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這就要求把它轉化為一個或幾個具體的、可衡量的指標,才便於作出客觀判斷。由於各項經濟政策種類繁多,反映這些目標的指標更是不勝枚舉,限於篇幅,這裡只能就資源最佳化配置、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經濟成長、收入公平等六大巨觀經濟目標作一介紹。這是因為,各項經濟政策均以這六大目標為根本目標,那么其實現狀況顯然可以反映各項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

資源最佳化配置的結果是經濟結構合理化與經濟效益的提高,由此,衡量經濟結構合理與否和經濟效益高低的指標就成為觀察資源是否最佳化配置的標準。如何衡量經濟結構合理與否、本章第二節已經講過,這裡不再重複。至於反映經濟效益高低的指標,從巨觀經濟角度講,主要是全要素生產率,即國內生產總值與全部生產要素綜合投入量的比率。這一指標可反映單位生產要素投入所帶來的國內生產總值,比值越大表明資源使用效率越好。更具體地講,國民經濟生產過程中所投入的生產要素概括起來可分為勞動力與資本(或資金)兩部分,那么與之相對應,全要素生產率也可分為兩個部分生產率比率:全員勞動生產率與資產產值率,它們

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等目標雖然各有自身衡量標誌,但它們都體現了在資源有效利用條件下,經濟系統地穩定發展,因此,可以把這三個目標綜合為一個經濟穩定目標加以判斷。經濟穩定與否在巨觀領域最直接地表現就是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是否平衡。顯然,使社會總供求處於平衡的經濟政策其效應是好的。 經濟成長目標主要通過國民生產總值與國民收入兩個指標體現出來。在其他條件許可時,經濟成長速度即國民生產總值與即民收入增長速度越快,表明政策效應越好。

對於收入公平目標的衡量爭議較多,目前提出的表示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標較有代表性的有洛倫茨曲線、帕累托曲線、基尼係數、庫茲涅茨指數等,其中,庫茲涅茨指數是比較直觀的一個。庫茲涅茨指數又叫相對收入階層分布,它代表一定收入水平以下的階層所占的比重,這就是現實的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標。

影響

商品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著基礎性的作用。與計畫體制相比較,市場機制無疑更有效率。但是,市場機制並非萬能的,它還存在著許多缺陷,而這些缺陷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在巨觀上表現為一個盲目、自發的過程,一方面,單個市場主體對於信息的獲取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在價值規律作用下,市場主體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當價格信號顯示出某種產品的生產有利可圖時,生產者會蜂擁而至,趨之若鶩;一旦該產品生產過剩、相對價格水平自動降低時,商品生產者明白過來已為時晚矣。

相關信息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了2012年經濟工作。在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這次會議傳遞出明年經濟政策的哪些信號?

信號一:保持巨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信號二:擴大內需消費投資雙管齊下

信號三:支持企業牽頭實施產業目標明確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信號四: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信號五:紮實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信號六:穩步提高社保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