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旨在獎勵那些在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領域,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作出重大科學貢獻的中國公民。此前,華羅庚、吳文俊[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等均獲此殊榮。由於該獎項的評選嚴格性,在歷史上多次空缺,比如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而在2013年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的鐵基超導研究打破空缺局面。時隔11年,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迎來“雙響”——唐本忠院士為第一完成人的“聚集誘導發光”和李家洋院士為第一完成人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雙雙摺桂。

基本信息

簡介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中,在信息、材料和工程技術等領域的 套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作出突破性進展,被學術界公認並廣泛引用,能推動學科發展,或對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有重大發現的中國公民。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餘年中,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共頒發20次。第一次頒發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向科學進軍”的1956年,有3位科學家獲此殊榮,他們就是華羅庚吳文俊錢學森。1982年頒發第二次。從1987年起,國家決定設立三大國家級獎勵,即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每兩年頒發一次。1999年,國家又增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共五大獎項,每年頒發一次。從2004年開始,最高科學技術獎由國家最高領導人頒獎。至此,我國對科學技術進步的獎勵政策日臻完善,對推動科學技術進步起了很大作用,並引起全國人民的廣泛關注。

從2000年至今,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2年中有9次空缺。這一方面可以理解為該獎項的把關極嚴,另一方面可以理解為並沒有那么多高水平的成果配得上這一獎項。如果是後者,就值得人們焦慮和深思了。

獲獎名單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歷年獲獎項目(公開部分

1956年(當時為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

1、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數函式論完成人:華羅庚(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

2、示性類及示嵌類的研究完成人:吳文俊(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

3、工程控制論完成人:錢學森(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1982年 

1、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研究 完成人:鈕經義龔岳亭鄒承魯杜雨蒼(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季愛雪、邢其毅(北京大學),汪猷、徐傑誠(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2、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的地球科學工作 完成人:李四光、黃汲清、謝家榮、韓景行、朱大綬、呂華、王懋基朱夏關士聰等(地質部),張文昭、楊繼良、鍾其權、翁文波、余伯良、邱中僵?田在藝、胡韓元、趙聲振、李德生等(石油部),張文佑、侯德封、顧功敘、顧知微(中國科學院) 

3、配位場理論研究 完成人:唐敖慶(吉林大學)及其研究集體:孫家鍾吉林大學)、鄧從豪(山東大學)、張乾二(廈門大學)、江元生(吉林大學)、鄢國森(四川大學)、戴樹珊(雲南大學)、劉若莊(北京師範大學)、趙景愚(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與精密機械研究所)、古正(四川大學)、李伯符(吉林大學) 

4、反西格馬負超子的發現 完成人:王淦昌丁大釗王祝翔(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 

5、中國地質圖類及亞洲地質圖 完成人:王曉青楚旭春、黃汲清、郭文魁程裕淇、王曰倫(地質部地質研究所),王紹偉(地質部情報研究所)、李廷棟、耿樹方、李春昱(地質部地質研究所),王鴻禎(武漢地質研究所),張宗祜(地質部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研究所) 

6、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完成人:陳景潤、王元(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潘承洞(山東大學) 

7、《中國科學技術史》 完成人:李約瑟等(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 

1987年 

1、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對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影響的綜合研究 完成人:劉東生、施雅風、孫鴻烈、鄭度、常承法、吳征鎰、尹集祥、文世宣、李吉均、張經煒、李文華、佟偉、高以信、程鴻、楊逸疇、黃復生、溫景春、馮祚建、周雲生、黃文秀、高登義、陳傳友、韓裕豐、李炳元、章銘陶、武素功、王金亭、倪祖彬、關志華、張祖榮、滕吉文、鄭喜玉、路季梅、鄧萬明、張誼光、謝自楚寧學寒王連城、邵啟全(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北京大學等) 

2、微分動力系統穩定性研究 完成人:廖山濤(北京大學) 

3、東亞大氣環流 完成人:葉篤正、陶詩言、朱抱真、陳隆勛(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4、分子軌道圖形理論方法及其套用 完成人:唐敖慶江元生(吉林大學) 

5、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 完成人:王德寶、汪恩璧、汪猷、鄭可沁、朱瑩書、陳海寶、陳慎、裘慕綏、梁鎮和、申慶祥、楊再定、胡美浩、王貴海、吳仁龍、余允華、陸蘊華、陳常慶(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 

6、蛋白質功能基團的修飾及其生物活性之間的定量關係 完成人:鄒承魯、許根咯?孫玉琨、杜雨蒼趙康源周海夢(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 

7、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及中國高等植物科屬檢索表 完成人:王文采、湯彥承及其研究集體(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8、中國古代建築理論及文物建築保護的研究 完成人: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徐伯安樓慶西、郭黛婭(清華大學) 

9、五次對稱性及Ti-Ni準晶相的發現與研究 完成人:郭可信、葉恆強、李斗星、張澤、王大能(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10、中國層控礦床地球化學 完成人:塗光熾、王秀璋、陳先沛、張寶貴、楊蔚華、程家平、樊文苓、趙振華、喻茨玫(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11、關於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 完成人:陸家羲(內蒙古包頭市第九中學) 

1989年 

1、液氮溫區氧化物超導體的發現 完成人:趙忠賢、楊國楨、陳立泉、楊乾聲、黃玉珍及其研究集體(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2、基於時序邏輯的軟體工程環境的理論與設計 完成人:唐稚松(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 

1991年

(空缺) 

1993年 

中國蕨類植物科屬的系統排列和歷史來源 完成人:秦仁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1995年

(空缺) 1997年哈密爾頓系統的辛幾何算法 完成人:馮康等(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1999年、2000年、2001年度:空缺 

2002年 

有機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學的研究 完成人:蔣錫夔計國楨等(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2002年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蔣錫夔(右二)以其在物理有機化學領域取得的國際領先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03年 

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 完成人:陳均遠(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雲南大學),舒德乾(西北大學) 

2004、2005年度:空缺 

2006年 

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設計、製備、性能和套用 完成人:閔乃本朱永元祝世寧、陸亞林、陸延青(南京大學) 獲獎人之一閔乃本1935年生,日本東北大學理學博士,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任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973計畫顧問專家組材料領域召集人,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量子調控專家組組長,全國政協常委,江蘇省政協副主席。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研究。 據悉,南京大學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1999年國家獎勵制度改革以來內地高校獨立完成的第一個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項目。 據介紹,這一獲獎成果從提出基本概念、建立基本理論、證實基本效應到最終研製成功全新的原型器件,歷經19年,是一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性成果。 

2007、2008年度:空缺
2009年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 十位主要完成人:植物所:錢崇澍、王文采、陳藝林、陳心啟、崔鴻賓;華南植物園:陳煥鏞胡啟明;昆明植物所:吳征鎰院士、李錫文;、中山大學:張宏達《中國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種類最豐富的一部巨著,全書80卷126冊,5000多萬字,9000多幅圖。記載了我國301科3408屬31142種植物的科學名稱、形態特徵、生態環境、地理分布、經濟用途和物候期等。該書由全國60餘家科研教學單位的312位作者(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0位)和164位繪圖人員經80年的工作積累,45年艱辛編撰才得以最終完成。這一協作的規模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2010、2011、2012年度:空缺

2013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的“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問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其主要貢獻者趙忠賢和陳仙輝均為中科大校友,中科大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也一直在高溫銅氧化合物超導研究領域從事著重要的工作,並於1992年成立了中科大超導研究所,為我國在高溫超導領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經過中科大幾代人的努力堅持,為我國培養並儲備了一批從事高溫超導研究的專業人才。  

2014年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率領的清華大學中南大學團隊研究出的透明計算技術榮獲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餘年的潛心研究,張堯學及其團隊終於收穫了豐碩的果實:在國際上率先提出被國外同行稱為“先於雲計算、包含雲計算”的網路計算模式——“透明計算”,開闢出新的計算時代;同時,成功研製出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全新概念——超級作業系統,形成了一系列原創性、系統性的重大創新成果。透明計算這一成果在國際上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和發展方向,為網路計算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和理論基礎。 

2015年 

按慣例,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獎擬於2016年1月在人民大會堂舉辦頒獎典禮。從科技部官網公布的初評結果可預判,若本次自然科學一等獎終有得主,該榮譽將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院士的“多光子糾纏干涉度量學”獲得,因為該項目是本年度唯一一個入選該等級獎項的初評項目。 據介紹,該項目組系統地發展了多光子糾纏干涉度量學,並將之創新性地套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多個研究方向,取得了廣域量子通信和光學量子信息處理等領域的系統性關鍵突破;在此基礎上,將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帶入現實套用。

2016年1月8日上午,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的“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這是繼2013年鐵基高溫超導研究成果之後,中科大再次獲此殊榮。

潘建偉院士與同事彭承志、陳宇翱陸朝陽陳增兵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長期開展量子力學基本問題實驗研究,系統地發展了多光子糾纏和干涉技術並套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等多個研究方向,引領和推動了多光子糾纏及干涉量度學的發展,取得了廣域量子通信和光學量子信息處理的系統性關鍵突破。

2016年 

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主導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盪新模式”項目榮獲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組於2003年提出了原創的實驗方案,2011 年建成了國際領先的實驗裝置,探測精度和數據獲取效率位居國際同類裝置第一,2012 年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率先取得重大成果:發現對應於q13的中微子振盪模式確實存在,並精確測得其振盪幅度sin22q13 約為0.09。該成果論文發表後,國際著名科學雜誌和媒體發表報導與評論上百篇。美國《科學》雜誌將其評為2012 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並稱“如果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研究人員沒有發現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粒子,那么中微子物理可能是粒子物理的未來,大亞灣的實驗結果可能就是標誌著這一領域起飛的時刻”。“因在中微子振盪上的基礎性發現與探索,揭示了超越甚至遠遠超越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新前沿”,大亞灣實驗合作組及其負責人與另外4個實驗組分享了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大亞灣實驗合作組由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捷克、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的38個研究機構、約270名研究人員組成。其中約150人來自境內單位的16個高校和研究所。

2017年

作為我國基礎研究領域備受矚目的國家大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繼2006年之後再次迎來“雙響”——在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以李家洋院士為第一完成人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和以唐本忠院士為第一完成人的“聚集誘導發光”項目團隊雙雙摺桂。

更值得一提的是,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項目研究已從之前較為集中的基礎物理學,發展到化學、生物學,呈現“多點開花”之勢:2017年度的聚集誘導發光和水稻分子設計育種研究,兩個項目均由專家推薦。這其中的“聚集誘導發光”研究被學界評價為香港和內地科研交流融合的典範。

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聚集誘導發光概念,在光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原創突破。如今,由我國科學家最先提出的這一原創性概念,已經吸引全球80餘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500個國際團隊進入了這一領域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