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縣

和田縣

和田縣(維吾爾語:خوتەن ناھىيىسى ,舊稱“和闐”,1959年更名為“和田”)是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所轄的一個縣。總面積為40300平方千米,2001年人口為27萬。有維吾爾族、漢族、回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等民族。和田縣位於塔里木盆地以南,以盛產玉而著名,位於和田縣黑山南汗尼亞依拉克河上游雪線附近,海拔5000米左右。此地段的河谷中為數千年來拾玉的主要地區之一。產出極著名的羊脂白玉、墨玉和玉。2013年和田縣生產總值(GDP) 達220923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0.5%。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和田縣和田縣

始皇帝五年(公前242年),建立於闐國。

曹魏鹹熙二年(公元265年),于闐屬西域長史管轄。

隋仁壽四年(公元604年),歸服隋王朝。

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歸喀喇汗王朝。

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置和闐直隸州。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1月18日,撤銷和闐直隸州建制,改和闐直隸州為和闐縣,屬喀什噶爾觀察使公署。

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和闐縣屬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50年6月,和闐縣人民政府成立。

1955年10月,和闐縣人民政府改稱和田縣人民委員會。

1969年4月12日,和田縣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9年12月,撤銷和田縣革命委員會,改稱和田縣人民政府。

縣情簡介

和田景區示意圖和田景區示意圖

和田縣位於新疆西南部,崑崙山北麓,塔克拉瑪乾沙漠南緣。縣境西南與印控克什米爾地區交界、邊境線長150公里,東南與西藏自治區交界,北入塔克拉瑪乾沙漠與阿瓦提縣接壤,並與和田市、墨玉縣、皮山縣、洛浦縣、策勒縣為鄰。縣境處於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之間,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南寬北窄呈葫蘆狀,南北長約500公里,東西寬20-150公里不等,國土總面積4.03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占95%,沙漠占3.7%,綠洲僅占1.3%。轄10鄉、1鎮、1園藝場,194個行政村,1058個村民小組,另有5個開發區和13個村級農場,總人口24.76萬人,有維、漢、哈、回、藏等13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占99%,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全縣農戶57712戶,農業人口23.54萬人,占總人口的95.57%。耕地總面積36萬畝,人均耕地1.4畝,屬人多地少、有縣無城的傳統農業大縣,是國家級邊境貧困縣之一。

和田縣自然資源豐富,野生植物有348種,野生動物主要有21種,有野駱駝、北山羊、藏羚羊等6種極為珍貴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礦產儲量豐富,已初步探明的有煤、鐵、鋅、鉛、金、銅、鎳、玉等46種。和田縣境內有約特乾、布蓋烏依力克、庫瑪爾石窟等古蹟遺址和英艾日克水庫、沙漠生態牆、千里葡萄長廊、1300年的核桃樹王、500年的無花果樹王、百味鮮果園等豐富的旅遊資源。民族特色產品資源豐富,傳統手工織毯業享譽海內外,特色維吾爾藥、小刀、花帽久負盛名。和田縣還是和田羊脂玉的原產地,每當人們提起和田羊脂玉,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和田縣。

和田縣按照地區“富民強區固邊”新目標,結合實際確立並深入實施了“農業穩縣、工業強縣、商貿活縣、特色富民”戰略,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新型工業化發展,紮實推進“平安和田縣”建設,全縣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各項事業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

歷史革沿

佛教聖地牛頭山佛教聖地牛頭山

1913年置和闐縣。曾稱豁旦、五端、忽炭,均系同名異譯。一說源自於闐,于闐系古代尉遲部落名。一說系藏語,意為“玉邑”。一說為印地語“柵欄”、“牲畜圈”,或“碉堡”之意。 《大唐西域記》稱瞿薩旦那,系梵語“地乳”之意。1959年將和闐簡化為和田。

和田歷史悠久,漢代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兩漢書、 《魏書》 、 《隋書》 、《新唐書》、《舊唐書》、《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宋史》、《明史》皆稱于闐。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屬西域都護府管轄。唐上元二年(675年)置毗沙都督府,隸屬安西都護府。置於闐鎮,為安西四鎮之一。地當吐蕃要衝。《新唐書》稱作西山城。北宋屬喀喇汗王朝,南宋屬西遼。元代為察合台阿魯忽的封地,曾設定斡端宣慰使元帥府。明朝復稱于闐。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設和闐辦事大臣,轄額里齊、哈拉哈什、玉瓏哈什、齊爾拉、克勒底雅、塔克等六城。光緒九年(1883年)置和闐直隸州,州治額里齊(伊里齊),隸喀什噶爾道。1913年改直隸州為和闐縣。1920年置和闐道,和闐縣屬和闐道。1928年屬和闐行政區,1943年屬和闐督察專區。1950年屬和闐專區。1959年和闐縣改名和田縣。1977年後屬和田地區。

2000年,和田縣轄1個鎮、11個鄉:巴格其鎮、吐沙拉鄉、布扎克鄉、拉依喀鄉、朗如鄉、罕艾日克鄉、英阿瓦提鄉、色格孜庫勒鄉、英艾日克鄉、伊斯拉木阿瓦提鄉、塔瓦庫勒鄉、喀什塔什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61498人,其中:巴格其鎮 46254人、吐沙拉鄉 40394人、罕艾日克鄉 35508人、英阿瓦提鄉 19208人、英艾日克鄉 6611人、布扎克鄉 23722人、拉依喀鄉 25065人、朗如鄉 14912人、塔瓦庫勒鄉 21340人、伊斯拉木阿瓦提鄉 15012人、色格孜庫勒鄉 7961人、喀什塔什鄉 5511人。

2005年,和田縣轄1個鎮、11個鄉:巴格其鎮、吐沙拉鄉、罕艾日克鄉、英阿瓦提鄉、英艾日克鄉、布扎克鄉、拉依喀鄉、朗如鄉、塔瓦庫勒鄉、伊斯拉木阿瓦提鄉、色格孜庫勒鄉、喀什塔什鄉。

2006年,將和田縣吐沙拉鄉劃歸和田市管轄。

地貌氣候

喀拉喀什河渠首喀拉喀什河渠首

和田縣國土總面積4.03萬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36萬畝,人均耕地1.4畝,其中山區占95%,沙漠占3.7%,綠洲僅占1.3%。轄10鄉、1鎮、1園藝場,194個行政村,1058個村民小組,另有5個開發區和13個村級農場,全縣總人口24.76萬人,農戶57712戶,農業人口23.54萬人,占總人口的95.57%。有維、漢、哈、回、藏等13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占99%,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濃郁的民族特色,淳樸的風土人情,悠久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自然景觀,豐厚的礦藏資源構成了和田縣聞名中外的鮮明特色。

地理環境:和田縣南枕喀喇崑崙山,北履戈壁沙灘,崑崙山橫臥南部,基本處於玉龍喀什河及喀拉喀什河之間。地形南寬(東西寬150公里)北窄(東西寬20公里),南北長500公里,略呈葫蘆狀。南部高山連綿,峽谷遍布,北部地勢低平,屬塔里木盆地。

氣候:和田縣屬暖溫帶乾旱荒漠氣候。年平均氣溫12.2℃,四季分明,夏長秋短、春季多風,冬不嚴寒,降水量33.5毫米/年,日照2643小時,無霜凍210天,氣候適應。

地表水徑流量:和田縣地表水徑流量為10.88億立方米,實際利用量6.1億立方米,占資源量的56.07%,主要集中在玉龍喀什河及喀拉喀什河河水。地下水資源貯量4.52億立方米,可開採量3.8億立方米。全縣有中、小型水庫4座,年平均蓄水4330萬立方米。機電井382眼。

自然資源

象鼻山象鼻山

1、光熱資源。和田縣屬於大陸性乾旱荒漠氣候,年降水量34.8mm,年蒸發量2563.4 mm,平均氣溫11℃,平均大於15℃—20℃的溫度達3000小時,長達125天, 年日照2470-2795小時,四季分明,冬溫夏暑,晝夜溫差大,春夏多沙暴浮塵天氣,無霜期達210-230天。

2、水土資源。和田縣地表水資源量為10.88億立方米,實際利用量6.1億立方米,占資源量的56.07%,主要集中在玉龍喀什河及喀拉喀什河河水。地下水資源貯量4.52億立方米,可開採量3.8億立方米。全縣有中、小型水庫4座,年平均蓄水4330萬立方米,機電井382眼。

3、產品資源。和田縣是久負盛名的瓜果之鄉,土特產主要有核桃、葡萄、無花果、小茴香、沙棗等。年產乾鮮果5.65萬餘噸,其中地產核桃個大、皮薄、味美,補腦益智,年產量達4335餘噸,占全疆核桃總產量的70%,是目前全疆最大的核桃生產基地。野生動物有黃羊、狐狸、旱獺、野豬、狼、雪雞、野驢等。野生藥用植物有甘草、大芸、枸杞、鎖陽、黨參、紫菜、大黃、青蘭、麻黃等。自古以來 “和田地毯”和“和田玉”聞名遐爾,和田縣是羊脂玉的主要產地。

4、礦產資源。本縣礦產資源有煤、鐵、雲母、玉石、鉛、黃金、鋰輝石、鋅、粘土、銅、石灰石、灘鹽、石膏、鈹、鋰、鉭等稀有金屬,地下還有石油、天然氣資源,其中煤的儲量達到9319.6萬噸,可開採500年。

5、旅遊資源。和田縣古稱“于闐”,系古“絲綢之路”西南之要衝,文化遺蹟較多。有米里尕瓦提、約特乾、奈加拉哈爾、布蓋烏依里克、庫瑪爾石窟等遺址。曾出土唐宋貨幣,金飾品、陶器等多件,有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三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二十多餘處,縣境內有“千年核桃王”和被稱為人間仙果的500年“無花果王”;有被江澤民、朱鎔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稱為“天下奇觀”長達1050公里的“葡萄長廊”。“農田藏在林網中,渠水流在樹林間,道路躺在林帶下,葡萄長廊通四方。”生態旅遊觀光農業快速發展,每逢夏秋,遊人如織,競相領略塞外田園風光。

6、人才資源。全縣具有相關職稱的科技人才0.36萬人,其中:擁有初級職稱科技人才0.28萬人,擁有中級職稱科技人才0.08萬人,擁有高級職稱科技人才0.002萬人,重點分布在教育系統和醫療衛生系統。

人口民族

人口

據 和田縣公安局統計,2013年和田縣戶籍總人口28.58萬人,比2013年上半年末增加6301人,同比增長2.25%(男性14.62萬人,女性13.96萬人,同比分別增長2.22%、2.28%)。其中:農業人口27.13萬人,同比增長2.19%,非農業人口1.45萬人,同比增長3.48%。

民族

和田縣共有維吾爾族、 漢族、 哈薩克族、 回族、 藏族等13個民族,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

經濟發展

綜 合

石頭村石頭村

國民經濟穩步發展。2008年我縣國民生產總值103789萬元 , 比上年增長10.94 % ;第一產業完成 49569 萬元 ,比上年增長 2.6 % ;第二產業完成27933萬元,比上年增長 30.6 % ;第三產業完成 26287萬元,比上年增長 11.1% 。

農林牧漁業

2008年現行價計算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達到102701.6 萬元,比上年增長12.17 % ,其中:農業總產值60416.55 萬元,比上年增長6.99 %,林業總產值24344.11萬元,比上年增長20.55%,牧業總產值16188.6萬元,較上年增長20.83%,漁業總產值420.2萬元,較上年增長47.95 %,服務業產值1332.17萬元,較上年增長9.82 %,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49308.99萬元,比上年增長9.56 %。

種植業:2008年糧食播種面積35.91萬畝 ,比上年增長4.30 %,總產量達到15.49萬噸,比上年增長4.6 % ,單產達431公斤, 增長1公斤;油料作物面積5770畝,比上年增長5倍;蔬菜面積26752畝,比上年減少6.1%,水果產量72190噸,比上年增長8.38 %;棉花播種面積4萬畝,比上年減少18.40 %,棉花產量達5081噸,比上年減少17.96% 棉花繼續採取高密度栽培模式,加強管理,平均單達到127.03公斤,增加 1.03公斤。

林業 : 林果業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特色林果經濟,初步實現由重規模向重管理、由粗放管理向集約經營的重大轉變;以三北四期為主的生態建設穩步推進 ,到上年完成造林面積14888畝,核桃總產量14860噸。

牧業:畜牧業生產形勢良好,畜產品生產穩定增長,市場供應豐富,2008年牲畜存欄頭數71.02萬頭,比上年增長3.05 %, 繁殖成活畜達38.27萬頭,比上年增長15.34% ,商品牲畜31.37萬頭,比上年增長0.87%,肉產量達7462噸,比上年增長1.51%,家禽35.57萬隻,比上年增長27.21%;牛奶產量4550噸 ,比上年增長84.95% 。

漁業:水產品產量382噸,增長34.50%。

工業

2008年和田縣工業企業經濟發展良好,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9321.6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6.13%。共有工業企業35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個,200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7660.4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8.74%;規模以下企業29個, 200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661.2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倍。經濟普查新增單位23個,因此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增幅較快。

建築業

2008年全縣建築業總產值11206萬元 ,比上年減少49.16%,竣工產值7305萬元 ,房屋建築施工面積 14.29萬平方米。

固定資產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8314萬元,比上年增長59.13%,其中:地方固定資產投資108314萬元,其中:住宅投資19649萬元,國有經濟投資發揮了主力軍作用,2008年國有經濟投資完成56544萬元,按行業分,其中:交通運輸業投資10030萬元,房地產業投資13034萬元(含抗震安居工程),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7248萬元,教育行業投資2092萬元,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行業投資11156萬元。農林牧業1151萬元,採礦業4370萬元,製造業3580萬元,電力54950萬元。

施工項目個數47個,其中:新開工項目35個,當年投產項目24個,施工面積大幅度增加,達到341699平方米,項目規模不斷擴大,本年新增固定資產76319萬元。

商業

社會消費:2008年我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82萬元,比上年增長16.48%;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縣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為153.70萬元,比上年增長14.11%;縣以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為8828.30萬元,比上年增長16.52% ;按行業分組:批發和零售業6670萬元,餐飲業2312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0.52%、6.64%。

人口

據公安部門統計,年末全縣總人口為24.9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332人,增長0.94%,其中:農業人口23.8萬 人,占總人口的95.24%,非農業人口1.19萬人,漢族0.14萬人,比上年增長17.42%,維吾爾族24.82萬人,比上年增長0.86%,其他少數民族26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6.24‰,比上年下降0.89個千分點。

財政經濟

財政收入:2008年地方財政收入3509萬元 ,較 2007年地方財政收入2824萬元,增長24%,地方財政支出2008年59613萬元 ,較2007 年39598萬元 ,增長50.54% 。 人均收入:2008年收益分配農牧民數233605人 、人均收入2617.01元,比去年增加了618.75元,增長30.97%;

教育、衛生、文化、體育、旅遊

縣職業高中1所,學校教師數54人,在校學生686人; 普通中學21所,學校教師數1256人,在校學生16193人, 國小115所,學校教師數1878人,在校學生34150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99.8%,比上年下降0.03個百分點;國中學齡兒童入學率100.75%,國中畢業升學率13.78%。

全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16個,其中縣醫院1所、民族醫院1所、鄉鎮衛生院 12 所,婦幼保健機構 1個,疾控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紅十字會1個;衛生技術人員427人,醫療機構擁有床位846張;全縣轄區內個體診所有 15個。

2008年我縣有藝術表演團體 1 個,文化館1個 、文物保護管理機構1個 。民眾性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全縣結合“巴扎新風”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276次,舉辦各類展覽84次,受益民眾達5萬人次;舉辦縣級民眾體育運動會1次,其他各類單項體育比賽345次。

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7.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旅遊總收入達190萬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2%;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成績,實現資源永續利用、經濟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最佳化是今年和田縣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之一。截止目前,我縣已創建地區級“綠色學校”79所,創建縣級“綠色學校”79所;

據環保部門的統計,2008年專職環保人員有12人,環境監察人員5人;全年預計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360.5噸,化學需氧量預計排放量200噸,比上年有所增加。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和教育

萬卷崖萬卷崖

2008年和田縣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導思想,緊緊圍繞地委提出的抓住“三大機遇”、落實“六大舉措”、建設“五大基地”,實現“富民強區固邊”戰略新目標,以“兩個加速,一個突破”為中心,以全面落實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管理責任制工作為重點,始終做到以科技為支撐,促進和田縣域經濟全面發展。核桃產業發展項目被列為自治區科技廳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畫項目,爭取資金100萬元,共實施三年。同時積極向自治區申報星火計畫項目2項、星火計畫學校1項,科技特派員創業啟動項目3個,爭取資金4萬元,科技特派員辦公室啟動經費2萬元。申報地區科技進步獎12項,科技成果鑑定14項。積極組織申報自治區級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完成自治區科技廳組織的驗收答辯,41項指標順利通過專家審議,批准和田縣為自治區科技進步先進縣,並授牌。同時巴格其鎮、布扎克鄉被評為自治區科技進步先進鄉鎮。

2008年結合我縣基本情況,篩選了短、頻、快等特點的項目40項進行上會研究論證,啟動實施了科技三項經費35項,落實資金143.709萬元。啟動實施科技特派員項目12項,落實資金38.5萬元(其中自治區科技特派員項目2項,落實資金4萬元)。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縣產業、科技項目推廣及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目標大力開展科技培訓。培訓農牧民218期43454。

基礎教育得到進一步鞏固。 我縣職業高中1所,學校教師數54人,在校學生686人; 普通中學21所,學校教師數1256人,在校學生16193人, 國小115所,學校教師數1878人,在校學生34150人;“兩基”攻堅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農村“兩免一補”和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政策得到全面落實, “雙語”教學和學前“雙語教育”進一步鞏固提高,高中和職業教育不斷加強,職業教育投入和補貼力度繼續加大,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國中升高中的升學率達到34.7%,提高了20.7個百分點。

衛生

全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16個,其中縣醫院1所、民族醫院1所、鄉鎮衛生院 12 所,婦幼保健機構 1個,疾控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紅十字會1個;衛生技術人員427人,醫療機構擁有床位846張;全縣轄區內個體診所有 15個。 2009年新建和改擴建村級衛生室26 座,對2所鄉鎮衛生院進行了改擴建;全縣24.83萬農牧民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提高到99.8%:

人口與計畫生育

據公安部門統計,2008年末全縣總人口為24.9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332人,增長0.94%,其中:農業人口23.8萬 人,占總人口的95.24%,非農業人口1.19萬人,漢族0.14萬人,比上年增長17.42%,維吾爾族24.82萬人,比上年增長0.86%,其他少數民族26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6.24‰,比上年下降0.89個千分點。

文化、體育

2008年我縣有藝術表演團體1 個,文化館1個 、文物保護管理機構1個 。民眾性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全縣結合“巴扎新風”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276次,舉辦各類展覽84次,受益民眾達5萬人次;舉辦縣級民眾體育運動會1次,其他各類單項體育比賽345次。

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2009年農牧民車人均純收入達到3298元,同比增加681元,增幅26%,實現了持續突破性增長;順利完成4768戶17966人越過低收入貧困線和22個行政村的整村推進脫貧目標;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4.8萬人次,創收1.26億元;全年新增就業1961人,開發公益性崗位600個;職業技能培訓1388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7%以內,6.19萬城鄉居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政策,24.83萬農牧民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提高到99.8%;新建經濟適用房270套、廉租房930套、抗震安居房6550套,城鄉居民住房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l億元,同比增長11.6%;新建農村沼氣池2531座,全縣已有10287戶農民用上沼氣;全面啟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民眾生活、教育、就業、醫療等基本權益得到明顯改善。

民俗文化

和鹽

維吾爾族把鹽稱為“吐孜”。在維吾爾族的生活和一些習俗中,都離不開鹽。在維吾爾族舉行“尼卡”時,新郎和新娘要拿用鹽水蘸過的饢來吃。以避免災難,表示愛情的甜蜜。在維吾爾族,蓋新房、喬遷、結婚時,都要用鹽,以此來祈求平安、吉樣和幸福。

白雪節

在每年第一次降雪時舉行的娛樂活動。當下過初雪之後,幾個朋友經過商量,聯名寫封雪禮信,然後要求收信者以白雪節的習慣舉行一次娛樂晚會,並提出晚會活動的內容,請其中一個人直接送至收信人家中。送信人要悄悄把信放在主人不易發現的地方。在送信人離開之前,如主人沒有發現,就要按信上要求舉行初雪晚會。如果送信人當場被抓住,初雪晚會就要在送信人家中舉行。晚會內容包括朗誦詩、唱歌、跳舞、音樂演奏等。

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在肉孜節後的70天,如果從封齋開始算起,則是整整100天。古爾邦節在阿拉伯語中稱做"爾德·古爾

邦"節。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亦稱阿祖哈,都含有"牲犧、獻身"之意。故又稱之為"宰牲節"。每年回曆12月10日成為古爾邦節。到這一天,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按戶要殺一隻羊,一戶或七戶殺一頭牛。 同肉孜節一樣,古爾邦節的日子在公曆日期也不一致,每年提前11天,因此, 各個月份都可能出現。

命名禮

在和田,當今流行的是逆推式父子連名制,它的民俗形式是本名在前,父名在後,再加標明其社會地位、職業、威望的尊稱、職稱或生理特徵、人品評價等意義的尾綴“綽號”。

成年禮

和田人稱成年禮為“海特乃托伊”和“居宛托伊”。海特乃托伊,系阿拉伯語譯音,特指為男性少年舉行以割包皮為基本特徵的禮俗,通常漢譯稱“割禮”。從其宗教意義上也被稱為“孫耐特托依”。“孫耐特”特指穆斯林必須仿效的“聖行”;“托依”,意“喜事”、“慶典”,通常大多譯作“禮儀”或“儀式”。

旅遊

和田風景和田風景

喀拉喀什河:是和田地區著名的風景區,景區內有烏魯瓦提風景區(國家AAA級景區)和喀拉喀什河(以盛

產墨玉而著稱於世)等風格多樣的十景組成。風景區內既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又有瑰麗的自然風光,既有濃郁的民俗風情,又有豐富而珍貴的物產,既有神秘的長壽文化,又有讓人嚮往的紅色旅遊,是獨具和田特色的旅遊勝地。

麻扎塔格:是塔卡拉瑪乾沙漠腹地一座呈東西走向的山體,臨近和田河,扼南北交通之要衝。戍堡依山勢壘築在紅山嘴上,總面積1100平方米,氣勢雄偉。堡垣由主牆、垛強和外垣組成。主牆以上呸壘砌,堡內有上呸壘砌的居址。曾出土漢、藏、于闐文等文書和木簡,印證著漢唐時期戍堡的歷史作用和地位。

布蓋烏於來克寺院:位於和田市北40多千米的沙漠中,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遺址內的佛殿,邊長20米,保存著一些壁畫殘跡,地表散布著許多石膏摸制殘件和建築構件,是南北朝——唐代的遺存。

約特乾遺址:位於和田市西11千米處的和田縣巴格其鎮艾拉曼村境內,北為海力其崖,東為阿拉勒巴村和亞蘭乾村。平均拔1362米。該遺址是古代于闐地區重要聚落遺址。從現代遺址的分布看,遺址無任何古建築痕跡,城池輪廓不詳。歷代出土文物均來自於距地表5米以下的文化層,文化層厚達3米左右。在遺址的東北角有一處裸露於地表的文化層,陶片密集分布。

買力克阿瓦提故城:位於市南25千米處的玉龍喀什河西岸。這是絲路南道上又一座重鎮。也有專家認為,它是漢代于闐國都城遺址,興於西漢初年, 衰至唐代末年。 故城西有沙山環峙,南倚崑崙山麓。

傳統節日

四季湖四季湖

和田維吾爾族人的節日與整個新疆維吾爾節日是一致的,主要有: 肉孜節、古爾邦節、巴拉艾提節、白雪節、諾魯孜節。這幾個節日的起源和宗教密切相聯, 但長期以來,已成為民族傳統節日。因此,和田維吾爾族過節具有伊斯蘭教節日的共同特點,同時也顯示了和田地方的鮮明特點。

肉孜節

這是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共同的民族節日。阿拉伯語稱之為“爾德·菲圖爾”節。爾德是節日的意思 。回族稱此節為“開齋節”, 新疆維吾爾等民族稱為"肉孜節"。"肉孜"一詞系波斯語,意為齋戒之意。 總之,肉孜節與齋戒是密切相關的。肉孜節規定在回曆10月1日。在此之前的一個月。即從回曆9月1日開始,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按"古蘭經"規定,應封齋一個月,直到回曆9月29或9月30日,通稱"齋月"。第二天始為肉孜節,可開齋。肉孜節那天,民眾相互之間 進行節日的祝福,氣氛十分熱烈。以家庭為單位,由長輩率領,到墓地掃墓,親戚朋友之間相互走動,招待豐盛的食品和瓜果。同時還要舉行各種遊藝活動,盡情地唱歌跳舞,到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在肉孜節後的70天,如果從封齋開始算起,則是整整100天。古爾邦節在阿拉伯語中稱做"爾德·古爾邦"節。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亦稱阿祖哈,都含有"牲犧、獻身"之意。故又稱之為"宰牲節"。在新疆的維吾爾族及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與肉孜節相比,古爾邦節顯得更加熱烈、隆重。每年回曆12月10日成為古爾邦節。到這一天,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按戶要殺一隻羊,一戶或七戶殺一頭牛。同肉孜節一樣,古爾邦節的日子在公曆日期也不一致,每年提前11天,因此, 各個月份都可能出現。備足了往返路費的人在古爾邦節到來之前,要趕往麥加朝覲。

古爾邦節對和田的維吾爾族來說,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節前要做充分 的準備,屋裡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大人、孩子一般都要添置新衣服。幾乎家 家戶戶要炸饊子,即把和好的面拉成細細的麵條樣,放進油鍋炸,盤成一卷, 又香又酥又脆,還要做各式各樣的甜點心、鹹點心。再加上圓饢、薄饢、糖果、 瓜果、飲料等,整個餐桌或餐布上擺得滿滿的,上面罩上布單,客人來時將單 子揭開,再陸續端上手抓羊肉,有的還有粉灌羊肺,米灌羊腸等,味道十分鮮美。節日那天,當天還沒亮時,從城鎮到鄉村,民間藝人們便在高建築上激烈 地敲著"納格爾",吹起喜慶的嗩吶,各家各戶進行宰牲,羊、牛、馬、駱駝都可以。同時要拿出一部分肉來周濟那些無牛羊的貧困戶。 這是一種善舉。有了肉以後,起碼要燉上一鍋手抓羊肉。其餘的可以做烤肉, 可以炒菜,做抓飯,做薄皮包子等等。即使素不相識的人到來,也十分熱情地 招待。古爾邦節是個大節,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規定,信仰伊斯蘭教的 民族職工放假三天,實際上節日還要延續一段時間,工余之際,還要探親訪友。 節日期間,不論和田的城鎮街道還是通往農村路上。人們穿 著鮮艷的衣服,認識者相互問候。熙熙攘攘,十分熱鬧。集市的廣場上,擺起了轉椅(稱為"恰合畢力克")供孩子們玩。姑娘們主要是 盪鞦韆(稱為:"衣蘭闊其")還有玩晃板的。人們盡情地玩耍。如果節日是在 天氣涼爽季節,人們還要舉行摔跤、叼羊、頂羊、鬥雞等活動。節日的第一天,長輩們往往把子孫們叫在一起,講人生格言,講故事,讓 孩子們懂得人和人之間要團結、禮貌、要相互幫助。家長還要給孩子們發"壓歲錢"。在節日中,平時有隔閡、有矛盾的人也相互走訪促膝談心,化干戈為 玉帛。節日充滿和諧、融洽的氣氛。

巴拉艾提節

巴拉艾提系阿拉伯語的音譯。巴拉艾提節在回曆8月15日。此時,離齋月 還有半個月的時間,但節日的白天要封齋一天。這天家家戶戶要炸油餅子(維語為“庫衣馬克”),故當地人又稱之為油葫蘆節。各家各戶 要提前把油餅子炸好。如果某家在過去的一年內有親人去世,那么親戚朋友要在這天的白天或晚 上前去慰問。前去慰問者要身穿素服,神情端莊,並帶上油餅子。見面之後, 相互問候。客人先提起"阿布杜瓦壺"給主人洗手,招呼主人坐在餐布邊上, 拿出自己帶的油餅子一起吃。主人回顧死者生前事跡,不勝唏噓。客人也在此 時追憶去世者所做的一件件好事,並勸慰家屬節哀,大家共同繼承去世者的優 秀品質。主人也要拿出家中的簡單食品進行招待。如果大家都是近親,往往要 坐上一夜。許多家庭要在巴拉艾提節掃墓。如果主人不能前往墓地,可以提前找一位 阿訇,讓他代替到墓前誦經,給墳墓培土,灑上一些水。這一夜去墓地掃墓的 人很多,許多攤販也提前在墓地附近擺攤設點,供應飲食。掃墓人都帶上油餅 子,散發給行乞者,或贈送給親朋。在墓地上,家屬去世者的墓上親自培土, 或灑一些水。會念經的人在墓前自己誦經,其他人跪拜,神情十分肅穆。若自 己不會念經,則請阿訇念。有的還要為墳墓周圍的欄桿加固一根木撐子,或栽 一棵樹,表示來年再加一根木撐子,再栽一棵樹。巴拉艾提之夜,墓地一直人 來人往,持續到清晨。

白雪節

在每年第一次降雪時舉行的娛樂活動。當下過初雪之後,幾個朋友經過商量,聯名寫封雪禮信,信中首先以初雪的降臨祝賀收信人全家平安,然後要求收信者以白雪節的習慣舉行一次娛樂晚會,並提出晚會活動的內容,請其中一個人直接送至收信人家中。送信人要悄悄把信放在主人不易發現的地方。在送信人離開之前,如主人沒有發現,就要按信上要求舉行初雪晚會。如果送信人當場被抓住,初雪晚會就要在送信人家中舉行。晚會內容包括朗誦詩、唱歌、跳舞、音樂演奏等。

諾魯孜節

維吾爾族人民最古老的傳統節日。諾魯孜節在陰曆正月初一春分時節,相當於公曆3月22日。在這一天,要舉行 各種慶祝活動和傳統的“安西萊甫”,預祝在新的一年裡平安幸福、 人丁興旺、五穀豐登。許多地方還保留著在諾魯孜節時才唱的民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自治區轄:2個地級市、7個地區、5個自治州;11個市轄區、19個縣級市、62個縣、6個自治縣。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 |沙依巴克區 | 新市區 |水磨溝區 |頭屯河區 | 達坂城區 | 米東區 | 烏魯木齊縣
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 | 獨山子區 | 白鹼灘區 | 烏爾禾區
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 鄯善縣| 託克遜縣
哈密地區哈密市| 伊吾縣 |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
和田地區和田市 | 和田縣 | 墨玉縣 | 皮山縣 | 洛浦縣 | 策勒縣 | 于田縣 | 民豐縣
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市 | 溫宿縣 | 庫車縣 | 沙雅縣 | 新和縣 | 拜城縣 | 烏什縣 | 阿瓦提縣 | 柯坪縣
喀什地區喀什市 | 疏附縣 | 疏勒縣 | 英吉沙縣 | 澤普 | 莎車 | 葉城 | 麥蓋提 | 岳普湖 | 伽師 | 巴楚 | 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 阿克陶縣 | 阿合奇縣| 烏恰縣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 | 輪台縣 | 尉犁縣 | 若羌縣 | 且末縣 | 焉耆回族自治縣 | 和靜縣 | 和碩縣 | 博湖縣
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 | 阜康市 | 呼圖壁縣 | 瑪納斯縣 | 奇台縣 | 吉木薩爾縣 |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樂市| 精河 | 溫泉縣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州直轄) | 伊寧市 | 奎屯市 | 伊寧縣 | 霍城縣 | 鞏留縣 | 新源縣 | 昭蘇縣 | 特克斯縣 | 尼勒克縣 |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塔城地區塔城市 | 烏蘇市 | 額敏縣 | 沙灣縣 | 託里縣 | 裕民縣 | 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
阿勒泰地區阿勒泰市 | 布爾津縣 | 富蘊縣 | 福海縣 | 哈巴河縣 | 青河縣 | 吉木乃縣
直轄行政單位石河子市 | 阿拉爾市 | 圖木舒克市 | 五家渠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