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縣

呼蘭縣

呼蘭地處黑龍江省南部,南瀕江與阿城市、賓縣相望,東臨巴彥縣,西毗肇東市,北接綏化市、蘭西縣,是省城、市府通向北疆腹地的交通要衝,處於哈大齊經濟帶樞紐部位,成為人流、物流、自息流、資金流交匯之地。區內江河縱橫、陸路交錯,松花江、呼蘭河、泥河、少陵河、漂河等“一江四河”,濱洲、濱北、王萬3條鐵路,四環路東線、東江橋、202國道、四環路西線、哈綏5條公路,正在建設的過江隧道,捷運2號、輕軌4號2條捷運等11條過江通道,以及哈大、哈黑、哈肇、哈伊等多條國省級公路構成了呼蘭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為呼蘭擴大招商奠定了堅實的交通基礎。哈市第三發電廠雄居呼蘭,年供遇XX千瓦,為呼蘭實現跨越式發展注入充足電力能源。

基本信息

城市概述

呼蘭縣呼蘭縣

呼蘭縣位於中國黑龍江省南部松花江畔。屬哈爾濱市。1990年人口64.9萬。漢族為主,有滿、回、朝鮮、蒙古、達斡爾、錫伯、壯、鄂溫克赫哲等15個少數民族。面積2612平方千米。呼蘭之名源於滿語“忽剌溫”,意為呼持河。清同治元年(1862)設呼蘭廳,光緒三十一年(1905)設呼蘭府。1913年改呼蘭縣。呼蘭河至此入松花江。礦產主要有普通粘土、建築用砂和草炭。藥用植物有柴胡玉竹蒲公英艾葉車前馬前等。名勝古蹟主要有蕭紅故居西崗公園石公祠釣魚台

目前,呼蘭縣已經撤縣劃區,為呼蘭區

“呼蘭”滿語“煙囪”之意。清初於河旁設防屯兵,砌有炊事取暖用煙囪,因而稱為呼蘭,縣及河均因此而得名。開發較早,1862年設呼蘭廳,1879年設呼蘭副都統,管轄松花江中下游北岸廣大地區,1905年設呼蘭府,1913年改為呼蘭縣。縣境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富饒,15萬多公頃耕地適種玉米高粱小麥大豆亞麻甜菜等多種農作物。尤其是修建泥河水利工程和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更促進了農業生產。白奎蓮花石人康金井等地是糧食高產區,南部與西南部商品農業較發達。縣境鄰近省會,有公路相通。工業較發達,主要有機械、輕工、電子、水泥火柴亞麻紡織、醫藥和食品等。城東建有全省最大的哈爾濱第三發電廠。呼蘭鎮距哈爾濱僅24公里,交通方便,人口8萬餘。全縣工業大多集中於此。

行政區劃

呼蘭區轄4個街道、10個鎮、3個鄉:腰堡街道蘭河街道利民街道呼蘭街道康金鎮沈家鎮方台鎮白奎鎮石人鎮二八鎮蓮花鎮大用鎮雙井鎮長嶺鎮許堡鄉楊林鄉孟家鄉

人文資源

呼蘭,人傑地靈,培養出無數的優秀兒女。中國20世紀30年代著名的左翼女作家一一蕭紅,一生創作了百餘萬字的文學作品,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是世界有影響的女作家之一。坐落在呼蘭城內的蕭紅故居,1986年對外開放以來,己接待24個國家和地區170多萬遊人。為紀念蕭紅,

故鄉人在西崗公園內還建起蕭紅碑、蕭紅墓,還命名了蕭紅國小校、蕭紅路,舉辦了蕭紅文化節……蕭紅已深深刻印在呼蘭人民的心中,呼蘭城也因蕭紅而蜚聲世界。從呼蘭走出的當代名人遍及神州大地。有戎馬將軍、外交官、哲學家、經濟學家、科學家、教育家、醫學家、歌唱家、舞蹈家、藝術家、作家、詩人、記者、體育健將……被子譽為“塞北將軍縣”、“教授之鄉”。他們之中有空軍戰鬥英雄宋中文將軍、參加上甘嶺戰役的邵寶殿將軍、參與擊落美國U2高空偵察機宮長春將軍、參加對越反擊戰的王寶書將軍、《求是》雜誌總編有林、中日關係問題研究專家吳學文、核電專家張恆祿、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勇、吉林農業大學校長李超、中醫藥專家李文瑞、為毛澤東主席治病的眼科專家高培質、中央電視台著名播音員夏青、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編劇戴英錄、榮獲義大利共和國騎士勳章的《光明日報》記者穆方順、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曲作者王雙印、中央歌舞團副團長金明、榮獲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演員彭玉、中國男籃領隊匡魯彬、世界速滑冠軍王靜、女子柔道冠軍柳艷梅……

取得成績

特別是改革開放和撤縣建區以來,在歷屆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呼蘭人民艱苦奮鬥、銳意進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蹟。區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衛生、城鄉建設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呈現出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大好局面。2004年,全區生產總值實現86.3億元,增長12.7%;全口徑財政收入5.43億元,增長12。l%,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3.23億元,增長19.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5998元,增長17.3%;農村人均純收入3710元,增長20.3%。

一一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被確定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區)榮獲全國綠化先進縣(區),國家瘦肉型商品豬基地縣(區),全國養雞先進縣(區),省奶.牛基地縣(區),商品魚基地縣(區)等榮譽稱號。

一一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以食品、醫藥、電力三大主導產業為支撐,飼料、冶金、建材等優勢產業為輔助的龍型產業格局。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入, 民營經濟比重達到99%,藥業、食品、木器、乳業等產業的不斷壯大,標誌著呼蘭已從農業大縣完成了向工業強區的邁進。

一一商貿經濟繁榮活躍。積極推進商埠繁榮重鎮建設,全區商業、飲服業發展到2萬多戶,從業人員4萬多人。2004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億元,進出口總額3232萬美元,創造了呼蘭商貿經濟發展歷史新高。

一一對外開放成果豐碩。利民經濟技術開發區十年磨一劍,以其優良的環境品牌,熱誠周到的服務,贏得國內外客商青睞,匯聚世界各地的大企業、大集團前來投資興業,成為拉開動呼蘭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牽動力,改革開放的視窗,呼蘭經濟發展騰飛的龍頭。目前,已批准進區企業260戶,引進資金總額122.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88.1億元。

一一城鄉面貌全面改觀。按照省委“大氣、洋氣、靈氣”的城市建設總體要求,遵循“園林式?開放型、高科技、現代化”的理念,區委、區政府制定了城市總體規劃“三個100”的標準,投巨資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全區道路、給排水、供電、供熱、通訊等功能日臻完備,新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九通一平”,一座新興城市框架已經形成。

呼蘭縣呼蘭縣

一一社會事業齊頭共進。科技創新步伐加快,2004年以來,實施市級科技計畫項目6項,共申報科技計畫項目和老工業基地改造項目38項。普職成三教統籌發展,“兩基”教育被評全國先縣(區),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工作得到國家教育部的肯定和好評。農村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大病統籌工作取得長足進展,26萬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計生工作全面完成責任目標。同時,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舉辦了區第一屆田徑運動會、蘭河之聲音樂會,社區文體活動日趨活躍,豐富了民眾業餘文化生活。廣泛開展“創文明誠信機關、做人民滿意公務員”、“信守社會公德、爭做文明市民”、“百個誠信單位命名評選”等活動,市民文明素質進一步提高。以打造“平安呼蘭”為重點,社會治安狀況明顯好轉。先後被評為黑龍江省文化先進縣、全國教育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龍江歷史文化名城。呼蘭的發展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新中國建立之初,國家副主席宋慶齡、國務院秘書長林伯渠到呼蘭永貴村考察,向世界介紹了新中國農村發生的新變化。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領導李鵬朱容基李嵐清胡錦濤溫家寶吳官正曹志王文元張思卿許嘉璐姜春雲等曾到呼蘭視察工作,給呼蘭以親切的關懷,巨大的鼓舞。撤縣設區開啟了呼蘭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紀元, 區委、區政府緊緊抓住融入大都市發展的有利機遇,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為呼蘭的未來勾畫出一幅令人振奮、為之嚮往的發展願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建設強區、振興呼蘭”的奮鬥目標,突出“第一要務”,強力實施“六大發展戰略”,以“招引聯、上項目”為突破口,以工業強區為核心任務,擴增一個“亮點”,開發“兩大城區”,加強“三農”工作,加快“五化”進程,實現“五增”目標,把呼蘭建設成為集新興工業基地、綠色食品基地、大宗商品流轉基地於一體跨呼蘭河兩岸繁榮發展的哈爾濱新市區。這不是豪言壯語,更不是海市蜃樓,而是呼蘭人民萬眾一心的強烈追求,是向全面小康、和諧社會進軍的激昂號角。借天時之機,憑地利之優,得人和之厚,勤勞勇敢的呼蘭人民,正用扎紮實實的工作,一步一步地把理想變成現實,我們相信,呼蘭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歷史延革

呼蘭,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據歷史考證,新石器時代早期就有了人類活動,在風光秀麗的團山子留下了古人類活動的遺蹟。到了遼金時代,這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己非常興盛,誕生了胡拉溫屯這個最早見於史書的村落,留下了大堡古城、穆兒昆城、石人城古墓石人、團山子七級浮屠寶塔等聞名遐邇的歷史遺蹟,並湧現出金代狀元徒單鎰這樣名耀史冊的顯赫人物。清代,呼蘭被視為“龍興之地”,受到長期封禁。清雍正十二年(1734)始設呼蘭城,經過一百多年的開發,到光緒中葉後,呼蘭號稱“滿洲糧倉”,城內店鋪林立、舟車輻輳、商賈雲集,成為南北經濟交流的中心。文化教育也隨之發展,尤以宗教文化盛行,建有慈雲寺關帝廟龍王廟呂祖廟清真寺文昌閣城隍廟及西方宗教文化的藝術建築一一天主教堂。還湧現出著書論史的富永阿、崇尚儒學的烏珍布、積書數千卷的舒昶等文化名人。光緒改元以後,推行科舉考試,呼蘭城鄉也因此大興官學,有了“江省鄒魯”及文化教育“甲於江省”的美譽。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2萬年以前,古代人類就在呼蘭地區活動,他們集體從事狩獵和採集,其社會發展已進入了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呼蘭是黑龍江省最早開發的五城之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正式建呼蘭城,距今已有271年的建城歷史。建國後隸屬松江省,1954年屬黑龍江省,1958年劃歸哈爾濱市,2004年撤縣建區,現為哈爾濱市八區之一。區劃調整後,幅員面積2197平方公里,轄3鄉10鎮、4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0.9萬。

一、建置前隸屬

商、周屬穢貊

漢、晉屬夫余

南北朝屬豆莫婁

隋朝屬靺鞨

唐朝屬黑水都督府東

遼朝屬京道女真鐵驪部

金朝屬上京路會寧府

元朝屬蒲峪路屯路屯田萬戶府。

明朝屬奴兒乾都司兀者衛

清初屬黑龍江將軍

呼蘭縣呼蘭縣

二、建置後沿革

清雍正十二年建呼蘭城(1734年)

光緒五年設呼蘭副都統(1878年)

光緒三十年(1904年)設呼蘭府

1913年設呼蘭縣

1932年東北淪陷時期屬偽濱江省

1945年10月(解放戰爭時期)屬松江省

1954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屬黑龍江省直轄

1956年呼蘭由綏化專區領導

1958年劃歸哈爾濱市管轄

1965年劃規松花江地區領導

1983年劃規哈爾濱市管轄

2004年2月撤縣設區併入哈爾濱市。

氣候概況

呼蘭區處在中緯度地帶,屬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區氣候差異不大,南部氣溫略高,年積溫差異不超過100℃,年平均氣溫3.3℃。區境東西橫跨1個緯度,年平均降水量505.4毫米,由東向西降水逐漸遞減,相差5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661.4小時,年平均日照百分率61%。春季風速較大,全年最多風向為西南風。全年無霜期平均144天。初霜日期平均為9月26日,終霜日期平均在5月4日。全年氣溫以7月份最熱,月平均23.1℃;全年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19.4℃。凍土深達197厘米。四季分明,春季4—5月乾旱少雨,多西南大風;夏季6—8月高溫多雨,氣候濕潤,多偏南風;秋季9—10月涼爽,多偏西風,氣溫逐漸下降;冬季11月—翌年3月,漫長嚴寒,乾冷少雪,多西北風。

民俗風情

呼蘭區是以漢、滿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漢族滿族回族朝鮮等民族的道德觀念和規範相互溝通、相互融合,民族習性既有滿族不畏艱險、粗獷豪爽的氣質,又有漢族勤勞樸實、濃厚善良的品格。在生產習俗、生活習慣、禮儀風尚等方面,各族相互潛移默化,大體上是一致的,但也保留本民族的習慣。

地理資源

呼蘭位於黑龍江省南部,松花江北岸,呼蘭河下游。地理坐標45°49-46°25,東經126°11-127°19。全區幅員面積1297平方公里,地勢平坦,東北略高,西南略低。呼蘭河橫貫西南,東有漂河,少陵河,西有泥河,“一江四河”形成呼蘭肥沃的堆積和沖積平原。各類地貌相對比差在20-30米之間,為波狀平原。海拔最低點為113米,最高點團山子189.5米,平均在115-150米。境內砂礦資源,水資源豐富。

旅遊資源

呼蘭縣呼蘭縣

呼蘭仙人掌是西崗公園景區的一株奇葩。它和世界各地的仙人掌一樣,屬熱帶植物,適應在沙漠裡生長。本株仙人掌株高 8米,主幹徑20 厘米,花冠合圍直徑近4 米。仙人掌5, 6,7月開花最茂盛。1958 年在它60歲生日時第一次綻蕾,開花20朵。1992年開花近千朵,現花期常年不敗。落花後結果,其果實大如西紅柿,小似核桃,有仙果之稱。 本株仙人掌在1896年由呼蘭城內一楊姓人家載植,於 1927年移入西崗公園花窖至今歷世百餘年。在其生長過程中曾被三次削頭, 又曾於距地面2米高處鋸斷,取根載在原處成為現在的奇特形狀。它不僅因形體高大,花繁果碩成為亞洲之最,更以其熱帶作物能在寒冷的東北開花結果使人嘆為觀止。近年來吸引了許多國內外的遊客前來觀賞,每年達萬人之多。

天主教堂坐落在呼蘭鎮東大街路北第五中學院內,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 1908)年,由法國傳教士戴治達主持修建。他們脅迫官吏,造成“惠安之死”,此教堂初建時有教民 678人,後來有所增加,下轄石人城,蘭西,木蘭等地的天主教堂。到 1947年,教會向政府交出了教堂的全部財產。大革命時期遭到嚴重破壞,大鐘被摘走。天主教堂是雙塔型法國式教堂,高大宏偉,外觀與法國巴黎聖母院有相似之處。教堂的主體由左右對稱高聳的兩個鐘樓構成,共五層。建築中所有的門窗均用青磚砌成圓拱型,整體建築為青磚,青瓦土木結構。中間有穹窿頂狀的窗戶,其上鑲嵌著紅銅鑄成的立體十字架。教堂內是穹隆大廳,支撐屋頂的是兩排紅漆明柱。教堂塔樓內有木質樓梯直通頂層。在教堂底下右後側,有一地下通道至地下室。

呼蘭縣呼蘭縣

蕭紅故居原面積為7125平方米,分東西兩個院落。東院為蕭紅家自己使用,大門南開。兩院共有房舍30間,東院8間,西院22間。東院五間房後有一近2000平方米的菜園,即蕭紅在她小說里所說的後花園。蕭紅(1911年6月-1940年1月),這位30年代在文壇上崛起的巨星,柳亞子讚美她"有掀天之意氣,蓋世之才華",魯迅、茅盾也給了她"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之美譽。她的一生歷盡坎坷,顛沛流離,嘗盡了人間的辛酸,最後在才華剛剛顯露之時含恨離世。這位英年早逝的女作家,創作生涯不到十年,卻給祖國文學寶庫留下了一百多萬字的文學珍品。她的代表作《生死場》《呼蘭河傳》《小城三月》等已成為世界珍愛的傳世佳作。這位別具匠心、獨具風格的鄉土文學作家,由於衝破了古今中外小說創作的模式,創作出獨樹一幟、自成流派的文學作品,成為中國北方黑土地綻開的一朵奇葩,散發著誘人的馨香,被越來越多的中外專家、學者和文學愛好者賞識與青睞。蕭紅故居位於哈爾濱市呼蘭區城文化路29號,占地面積7125平方米,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始建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宣統三年(1911年)五月,中國30年代著名女作家蕭紅出生在這裡,並渡過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時代。1929年離家出走,成為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1942年1月22日病逝於香港。她一生中寫出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總計100多萬字,為我國文學事業做出了貢獻。故居為傳統的八旗式住宅,青磚青瓦,土木建造,共有房舍30間。院內展有蕭紅及祖母用過的部分物品,蕭紅生前的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題詞、詩作、信函等,另有一座2米高的蕭紅塑像。這裡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教育基地。乘車:乘去呼蘭區的汽車或火車均可。

呼蘭縣呼蘭縣

西崗公園建於呼蘭河畔,四望亭正對公園東大門,是園中的第一秀景。 1927年,當時的縣知事路克遵主持修建四望亭。據老人們講,一個開妓院的叫朱黑子的人,偷走公園部分柵欄,把妓院圍了個漂漂亮亮。路克遵得知此事後,將朱黑子訴至法院。朱黑子被處於重罰,路克遵則用此罰款,又在全縣工商學界募捐了一些,聘請著名匠人“嚴魯班”等,修建了四望亭。 四望亭建在一米多高的底座上。為八角形,攢尖頂,房頂上覆筒瓦。雙層飛檐翹角,飛檐上有麟、聽、獅、象、猻五個小獸。每一翹角下掛一銅鈴,輕風吹拂,十六隻銅鈴丁當作響。梁枋斗拱均飾以精緻的雕刻和斑斕的彩繪,楹柱紅綠生輝。兩層檐之間掛著路克遵手書的“四望亭”三字的匾額。

中國城市大全-黑龍江省

本期任務是對黑龍江省的的城市進行建立,完善,讓讀者對各個城市有全面的了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