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魯迅的小說集]

吶喊[魯迅的小說集]

魯迅小說集《吶喊》,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吶喊收錄作者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說十四篇。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原收十五篇,列為該社《文藝叢書》之一。1924年5月第三次印刷時起,改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1930年1 月第十三次印刷時,由作者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一篇(後改名為《補天》,收入《故事新編》)。作者生前共印行二十二版次。

基本信息

作者介紹

魯迅魯迅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壽,後改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字為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是他在1918年5月發表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
魯迅於1898年到南京求學,1902年留學日本學醫,後痛感醫治麻木的國民精神重於醫治肉體病痛,便棄醫從文。1909年回國,1918年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並在《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其後又發表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著名小說,並撰寫大量雜文、散文。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吶喊》,成為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之作。
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魯迅為發起人及領導者之一,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字街頭》等重要文學刊物。
魯迅生前出版有小說集三種、散文集兩種、雜文集十六種、通信集一種、文學史著作兩種。在整理中國古籍和翻譯外國文學方面也成績卓著。其全部著譯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彙編為《魯迅全集》、《魯迅譯文集》和《魯迅輯錄古籍叢編》。

名字由來

含義

魯迅的“吶喊”的含義是想要藉由自己的吶喊來鼓舞當時有思想的進步青年

原因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說;《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說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說。魯迅說過,他是抱著啟蒙主義的目的來寫小說的,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但因寫作年代不同,受當時社會環境、時代風潮的影響,魯迅這兩部小說集的創作心境和運用的創作方法、表現手段也不盡相同。
《吶喊》中的作品,大都寫於五四運動的高潮時期,要為新文化運動助陣振威,取名《吶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運動的鼓舞,“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集子中的作品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了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喊的特色。在藝術上,吸收和借鑑外國小說的創作方法與表現手法,因此,《吶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令人耳目一新。
魯迅寫小說雖然借鑑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魯迅小說標誌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主要是它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內容上是徹底反封建的,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

寫作背景

吶喊吶喊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準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解說,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回國後,與幾個人創立了《新生》,然在無鼓勵甚至沒有指責的境地下,先生感到了寂寞,心灰意冷起來。之後有人捲款逃走,也就趁這個時候回到家鄉抄起了古碑。專心致志的研究,逃避著現實世界。一天,金心異(錢玄同)來了,看到他們抱著自己以前的希望與抱負,也就慨然奮戰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說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魯迅的小說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以無窮的魅力,風行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不衰。這三部小說集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其《吶喊》中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不僅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
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反映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欲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收入作品

目錄

《自序》
《狂人日記》
《孔乙己》
《藥》
《明天》
《一件小事》
《頭髮的故事》
《風波》
《故鄉》
《阿Q正傳》
《端午節》
《白光》
《兔和貓》
《鴨的喜劇》
《社戲》

作品簡介

《頭髮的故事》
“頭髮”代表著中國人民心中長存已久的封建思想,通過我與N君的對話,寫出人們對革命的淡忘。革命之後,民眾除了割去頭上的辮子外,社會狀態是換湯不換藥,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也就是說封建思想在中國人心中難以除去的。
《風波》
風波是寫朝廷上換了皇帝沒換皇帝對村里人思想的風波。揭示了農村人,也就是在封建思想摧殘下的中國人安於現狀、不問世事、沒有拯救自己命運的思想,沒有人的價值的認識。
《故鄉》
故鄉也就是講我們熟悉的一個人物——閏土。小說通過作者對小時候那個在西瓜地月光下捉猹的少年,和後來叫老爺、為生活所迫憔悴、充滿奴性的閏土的比較,揭示了封建社會對勞動人民的危害之深。其中《少年閏土》被選錄人教版國小語文6年級上,本文亦為蘇教版語文9年級上冊選錄。
《阿Q正傳》
阿Q是個做體力活的單身漢,他好賭博,又重自尊,更多的是自負,以至於也學欺軟怕硬,被欺負了卻總己的精神勝利法。他自認為是強勢家趙家的親戚,占小尼姑的便宜博得客棧中人的一笑,又學著欺負小D,王胡想贏得點尊嚴卻總適得其反。又想著女人想與吳媽睡覺,被趙家暴打了從此沒有工作去尼姑庵偷蘿蔔……之後進城做了小偷行業回來發了財,不過被人知道了又落魄。最後鬧革命時期,趙家被人打劫,阿Q被誣陷為同犯被抓進城去,畏畏縮縮地畫了圈認了罪,最後被槍斃。
小說反映了封建社會對人造成心理的畸形影響,充滿奴性的中國人民和冷漠、無反抗、麻木的封建思想。也說明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對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
《端午節》
這篇小說刻畫了一個叫方玄綽的知識分子,他是一個表面上上進,清高,孤傲、不肯罷課又不願去索薪,內心卻是道貌岸然地玩著精神勝利法。手裡卻拿著一本知識分子讀的《嘗試集》。
《白光》
寫陳士成好幾次落榜科舉後最終因為受不了失敗和無人賞識的悲痛,精神異常失足落水。從中反映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殘害。
《兔和貓》
魯迅通過對可愛的小白兔的和對大黑貓的描寫,反映了他對弱者的同情和對仗勢欺人的強者的憎惡
《鴨的喜劇》
簡短的文字,通過愛羅先珂君想有蛙鳴合奏曲而養了蝌蚪和鴨子,最後鴨子吃了蝌蚪的故事。揭示了一個弱肉強食的道理,也是中國社會的一個寫照。
《社戲》
社戲是看到後來才明白是作者寫對童年生活的嚮往和追憶,魯迅的小說看多了總要去思考什麼東西有什麼意向,似乎這樣才符合他的寫作習慣。不過小說更多的是通過渲染出一種情結讓你讀完之後才若有所,原來童年是這樣美好的啊。當然,那些人物的刻畫無不真實地展現了當時社會人類的性格特徵,是很到位的也是很有現場感的。

人物

吶喊吶喊
《故鄉》
閏土:在生活壓迫下有了很卑微的心態,閏土家境困難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和我之間隔了一道屏障。
楊二嫂:豆腐西施楊二嫂是個毫無道德感的人,時時刻刻都在做著損人利己的勾當
水生:閏土的兒子
《社戲》
雙喜:迅哥的朋友
阿發:迅哥的朋友
六一公公:偷的就是六一公公家的豆
八公公:偷吃羅漢豆用的是他船上的鹽
桂生:迅哥的朋友(提出偷吃羅漢豆)
迅哥:主人公“我”
另:鐵頭老生(社戲中的一個表演人物)
《風波》
趙七爺:是一個鄉村酒店裡的主人,有學問的人。他總是靠假學問來騙人。
九斤老太:口頭禪“一代不如一代”,陳舊腐朽的保守觀念
七斤嫂:一個欺善怕惡,不分是非,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貫正確的人。
七斤:七斤沒有頭腦,不加分析的相信趙七爺的謊話,被趙七爺弄得神志恍惚。
《狂人日記》
趙貴翁:“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
古久先生:“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
陳老五:“吃”狂人的人
狂人:是個迫害狂
《端午節》
方玄綽:沒有和惡社會奮鬥的勇氣,很近於對社會問題是非不分,一種極其軟弱的表現.
另有:方太太
《藥》
華老栓:勤勞而善良,十分愚昧、麻木。
康大叔:是封建統治階級的爪牙,惡行累累。
夏瑜:革命者
另有:華大媽、二十多歲的人、花白鬍子,駝背五少爺、夏四奶奶、夏三爺、紅眼睛阿義
《明天》
單四嫂子:一個窮苦而又勤勞、善良、單純的年輕寡婦。落後、愚昧、麻木,同時也是缺乏反抗性的。
寶兒:單四嫂子的孩子
另有:紅鼻子老拱、藍皮阿五、王九媽(不幫單四嫂子)
《白光》
陳士成:沒中狀元的瘋子
《孔乙己》
孔乙己:迂腐,無能、清高、虛榮、熱衷功名、麻木不仁的內在性格的讀書人
《頭髮的故事》
人物:N
(以第一人稱“我”,圍繞著女子剪髮、男人剪辮子的頭髮問題組織故事,魯迅寄寓了自己對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的痛惡,對軟弱的不徹底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憤激)
《阿Q正傳》
趙太爺:兇惡的狼性和卑屈的奴性合為一體,因富貴尊顯而驕橫,又因腐敗沒落而怯弱,狡猾善變而又頑固守舊,狡詐、投機、貪婪、吝嗇
阿Q:質樸愚昧又圓滑無賴;率真任性又正統衛道;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爭強好勝又忍辱屈從;狹隘保守又盲目趨時;排斥異端又嚮往革命;憎惡權勢又趨炎附勢;蠻橫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滿現狀又安於現狀。
假洋鬼子:假洋鬼子是地主階級家庭出身的資產階級投機分子的形象。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地主階級封建思想的混血兒式的革命黨人的形象。
另:王胡、小D、小尼姑、吳媽、老尼姑、鄒七嫂、趙司晨
《兔和貓》
三太太:“在夏間買了一對白兔,是給伊的孩子們看的。”
《鴨的喜劇》
人物:愛羅先珂
另:仲密君
(本小說提示了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生命現象所折射出的社會現象,委婉的表達了人間不可能無所不愛,唯有反抗強暴,才能保護弱者的思想。)
《一件小事》
人物:車夫
(這件事一直在鞭策著魯迅:教他怎樣做人;教他慚愧;教他自新,同時也增長他的勇氣和希望。)

精彩片斷

《一件小事》
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後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於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
《狂人日記》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故鄉》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孔乙己》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藥》
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後退;一直散到老栓立著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
“餵!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那人一隻大手,向他攤著;一隻手卻撮著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
《阿Q正傳》
閒人還不完,只撩他,於是終而至於打。阿Q在形式上打敗了,被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閒人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
阿Q想在心裡的,後來每每說出口來,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們,幾乎全知道他有這一種精神上的勝利法,此後每逢揪住他黃辮子的時候,人就先一著對他說:
“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說:人打畜生!”
阿Q兩隻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辮根,歪著頭,說道:
“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
但雖然是蟲豸,閒人也並不放,仍舊在就近什麼地方給他碰了五六個響頭,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他以為阿Q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鐘,阿Q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你算是什麼東西”呢!?
《風波》
現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給他相當的尊敬,相當的待遇了。到夏天,他們仍舊在自家門口的土場上吃飯;大家見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過八十大壽,仍然不平而且健康。六斤的雙丫角,已經變成一支大辮子了;伊雖然新近裹腳,卻還能幫同七斤嫂做事,捧著十八個銅釘⑸的飯碗,在土場上一瘸一拐的往來。
《明天》
“單四嫂子,我替你抱勃羅!”似乎是藍皮阿五的聲音。
他抬頭看時,正是藍皮阿五,睡眼朦朧的跟著他走。
單四嫂子在這時候,雖然很希望降下一員天將,助他一臂之力,卻不願是阿五。但阿五有些俠氣,無論如何,總是偏要幫忙,所以推讓了一會,終於得了許可了。他便伸開臂膊,從單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之間,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單四嫂子便覺乳房上發了一條熱,剎時間直熱到臉上和耳根。

閱讀指導

在閱讀小說之前,不妨先讀一下魯迅的《〈吶喊〉自序》和《我是怎樣做起小說的》一文。在這兩篇文章里,魯迅介紹了自己的生活道路、思想歷程、進行文學創作的緣由以及對文學功用的獨特思考,這可以幫助我們真正進入魯迅的文學世界,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魯迅雖然是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文學創作的,雖然在序文中也講到:他吶喊幾聲,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但他的作品並非一味迎合運動的需要,魯迅並不簡單地“聽將令”。所以相比五四時期其他作家的那種充滿感傷或者凌厲的反抗格調的作品而言,他的小說更加深刻,更加別具一格。魯迅自己曾經用“憂憤深廣”這四個字來概括《吶喊》等作品的基調,對比閱讀五四時期其他作家的創作,我們就能更深刻體會這方面的特色。

思想內容

1、小說涉及人物較多,主要是兩類,即農民和知識分子。
2、思想意義:魯迅小說創作的主要目的在於對封建主義的批判和對國民本性的揭露,同時,也探索了知識分子的道路,反映和折射了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社會生活。
3、藝術成就:
(1)典型化的手法。
(2)表現手法的多樣性。
(3)結構形式的多樣性。
(4)生動精練的語言,現實主義的深廣性,對中國現代小說有劃時代意義。

讀後感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凶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裡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民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