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砦仫佬族鄉

古砦仫佬族鄉

古砦仫佬族鄉位於柳城縣西北部,東接龍頭鎮,西臨寨隆鎮,南連洛崖鄉,北靠羅城地佬族自治縣。全鄉面積24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39公頃,其中水田221公頃,畲地883公頃。轄13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共147個自然屯,總戶數8200戶,人口35534人,居住著10多個民族,以仫佬、壯族、漢族為主。仫佬族占全鄉人口的1/3左右。

基本信息


經濟建設

古砦仫佬族鄉生態魚池

柳城縣古砦仫佬族鄉農業生產以水稻、甘蔗為主,山區以生產巴西旱稻、玉米、紅薯、生薑、桑蠶和胭脂李等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為主。古砦素有“柳城米糧倉”之美稱。全鄉早稻種植面積3.3萬畝,其中優質稻2.95萬畝,晚稻2.35萬畝。建成的精米加工廠年產優質米3600噸,已和柳州鐵路局等單位簽訂了年供應1500多噸的精米契約,民眾種植優質稻的積極性高。甘蔗種植面積13716畝,年產量大約6.3萬畝。

近幾年建起了90多座沼氣池。今年初,在縣農業局的扶持和指導下,該屯大力發展“豬—沼—果—燈—魚”生態種養模式,紛紛在自家庭院內、水稻、果蔗旁邊建起生態魚池,養殖市場前景看好的本地塘角魚。這樣一來,豬糞可做沼氣池的原料,沼氣可用來煮飯炒菜點燈,沼氣渣可用來餵魚,沼氣液可用來種果種菜。懸掛在魚池上的振頻式誘蟲燈把飛蛾等害蟲卜殺後,死蟲又可成為塘角魚的美味佳肴。

目前泗孽屯的“豬—沼—果—燈—魚”生態種養模式效果顯著,害蟲少了,不僅農作物長得壯,而且節約了農藥開支,為生產綠色農產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村民們高興地說,今年水稻病蟲害極少,幾乎沒打什麼農藥。目前,飼養兩個多月的塘角魚體重已有100多克,不久便可投放市場,預計全村將有6000公斤商品魚出售。

社會事業

古砦仫佬族鄉班江水庫
該鄉投資21萬元建設5條長165公里的環鄉蔗路;由市人大批准立項投資503萬元分3年完工的獨山水庫灌區渠道工程即將全部竣工交付使用。投資160萬元建成班江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投資120萬元修建獨山至上富四級公路路坯已初具規模,由上級扶貧部門投資10萬元建成的龍美村岩口屯至十五坡寨腳屯途經13個自然屯總長10公里的公路全線通車。

通訊設施逐步完善,移動、聯通信號覆蓋全鄉的各個村屯。實現村村通電。

此外,完成3個面積為3024平方米全覆蓋鋼架式結構和磚木結構圩棚,安裝路燈36盞,硬化新集市街道1000平方米。投資93萬元建成從獨山水庫到龍美集鎮總長7公里供居民和集鎮附近村屯的飲水工程,啟動“平原的大岩垌”——籃垌小康新村試點建設。投資30多萬元建成泗巷國小教學樓。

鄉轄嶺頭、泗巷、古砦、大戶、十五坡、龍袍、雲峰、龍美、汶爐、獨山、上富、羅垌、大岩垌13個村民委員會和龍美社區居民委員會135個自然屯。全鄉有中學2所,教學點7個,村完小12所,衛生院1所。

教育事業

古砦仫佬族鄉座談會
覃村屯是柳城縣古砦仫佬族鄉“獎學會”的創始村屯。是什麼促使覃村屯建立“獎學會”的呢?覃村屯是革命老區村,同時還是全鄉最大一個自然屯,擁有1500多人口。不少父母要么為生計外出務工,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要么就以“一訓二罵三開刀”的滯後方法教育孩子。農村家長文化素質偏低,簡單的親職教育方法也不利於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發展。再加上受社會的不良影響,“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輟學率不斷提高。無所事事的青少年成為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空白點,同時也加強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到1987年,該屯才有一人考取大學。未成年人的現狀令人堪憂。村裡的黨員、離退休幹部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經過多次商量,決定採取獎學重教的措施,調動廣大青少年學習知識的積極性,以知識改變命運。

為激勵廣大青少年發奮讀書,從1987年開始,覃村屯決定成立屯獎學會,在村民中實行捐資助學制度,多方籌集資金,如通過村民自願籌集、發動在外工作的幹部職工和離退休幹部捐助、或發動村企業捐助。獎勵層面從學前班到考取大學本科,獎勵數額由5元到300元不等。獎勵措施公布後,全屯自覺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熱潮,學生的學習效果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實行獎學辦法前,國小期終考試,102人參考,只有14人語文、數學雙科及格;行獎學辦法後,國小152人,期終考試有146人達到語文、數學雙科及格,其中“三好學生”99人。學生們自編順口溜說:“英雄、誰好漢,學習場所比比看,得到大學入學通知書算好漢。”對於考取大學的學生家庭,村里授予他們“成才之家”的獎匾,在入學那天,黨支部和關工小組還組織村民和舞獅隊,敲鑼打鼓送到車站送上車,進一步激勵學生讀書的光榮感和責任感。覃村屯成為古砦仫佬族鄉“獎學會”的創始村屯,自1987年實行獎學會到2005年的18年時間,從當時全屯僅一個大學生髮展到現在的27人,高中、中專生39人,為全鄉樹立了榜樣。這一做法,為全鄉以及各個村屯普遍推行獎學機製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古砦仫佬族鄉了解貧困狀況
2005年3月份,古砦仫佬族鄉黨委、政府鄉因勢利導,對覃村屯設立獎學會這一成功做法給予大力推廣,先後在古廨、龍袍、梅垌屯也設立了獎學助學制度。龍袍屯上的龍建媚,其母早故,姐妹二人均讀書,僅靠父親一人耕作幾畝田維持生活。她雖考上高中,學費難以籌集。屯關工小組不但按規定的章程獎給她100元的獎金,還發動民眾你30元我50元為其募捐,村民們都說,獎學會真誠地為貧困生辦了實事。獎學助學活動在古砦仫佬山鄉蓬勃興起。

目前全鄉有鄉級獎學助學基金會1個,屯獎學助學會4個,學校獎學助學協會9個。這些獎學助學協會累計籌集資金達5萬多元,獲獎(助)學生4000多人(次)。一個個獎學助學會的創辦,一個個學生得到實惠和幫助的同時,也帶來了明顯的社會效益:首先,解決了貧困學子的一些實際困難,激發了青少年愛讀書讀好書的上進心,在社會上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其次,在全鄉樹立起關心弱勢群體,互幫互助的良好社會風氣,愛心助學意識深入人心,讓貧困學生都能完成學業,同時也為廣大未成年人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空間;第三,提高了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

旅遊資源

古砦仫佬族鄉古砦仫佬鄉古廨屯一角
柳江縣三都鎮白見村板朝屯、百朋鎮懷洪村、鹿寨縣中渡鎮大兆村、柳城縣古砦仫佬族鄉古廨屯、融安縣浮石鎮鷺鶿洲、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高定村、融水苗族自治縣安太鄉培秀屯、四榮鄉田頭屯、柳北區沙塘鎮江灣村、城中區靜蘭街道辦環江村等被評定為柳州2006年度“十大最美麗鄉村”。

村名對古廨的歷史沿也作了很輕鬆精彩的敘說——

村里老人說,早在宋朝時村子就有了。

古廨古民居,一面靠山,三面為一道高大的石牆,在過去的歷史日子,石牆有著抵禦外力侵犯的作用,可禦敵、拒匪、防偷。民居古屋的小巷子,猶如迷宮一般,進入其中,不諳熟其布局設定,只有兜圈的份。

柳城縣誌記載,明朝洪武二年,古廨曾為一個巡檢司。當時整個柳城縣有兩個巡檢司,一個在東泉,一個就在古廨,由此可見古廨當時就初具規模,一度成為經濟、文化的重地。

一道高2米左右、寬約80厘米、塊塊大石頭壘成的古牆沿民居而建,儘管沒有漿灰,經歷風雨仍牢固。沿著城牆從北到南有6個石門,其中第二個特別牢固,或者就是當年巡檢司的所在地了,村民們稱其為官門。至今600多年後,牆根、石門、古道並沒有因歲月變遷而消失,仍保存比較完整。

古廨民居里最高的建築叫“炮樓”,在窄小的巷子看其約12米高樓頂部,即仰頭掉帽,“炮樓”可以說是民居中建築得最好的老屋之一。

古廨的西面,是秦家大姓的祠堂,緊鎖的古建築,曾做過村裡的學堂

民居有始建軍於代的,也有始建於是明代的,隨處可見鏤空磚雕,牆上的石刻和老磚及青苔,都是古民居的見證。山中有暗河,供村子裡飲用,村民只要食糧滿足,足不出民居古石牆,就可生活數月。每座古屋均為坐東朝西而建的,一間間縱向相連而建,前一家的後院是後一家的前院,座座古屋相通,方便村民們危急時逃生。

08年,古廨有170餘戶700多人,耕地1600畝,山地600多畝。守著古民居的是一群老人和孩子,因為城市的誘惑大於古民居。倚門的老人,流露出對兒女歸來的企盼。

試想,有一天古廨成了像周莊、黃姚這樣的旅遊古鎮地,兒女們或許會不盼自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