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鄉

河口鄉

詞條為消歧義詞條,介紹的城鎮有:1、甘肅省西固區河口鄉;2、貴州省道真縣河口鄉;3、吉林省八道江區河口鄉;4、貴州省錦屏縣河口鄉;5、四川省仁壽縣河口鄉。

基本信息

甘肅省西固區河口鄉

河口鄉河口鄉
一、基本概況

河口鄉地處蘭州市西固區,黃河北岸,東與皋蘭縣中心鄉九河村接壤,西與達川鄉吊莊村相連,南以黃河為界,與新城鎮東川鄉隔河相望,北與永登縣苦水鄉大沙溝村毗鄰。東西長21.5公里,南北寬10.5公里,全境呈葫蘆形狀,總面積114.9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2人。踞市中心47公里處,國道312、109線、蘭海高速公路蘭新鐵路穿鄉而過,市內42路公車直達,交通十分便利,俗有“金城西大門”之稱,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全鄉區域總面積114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40個自然村,1個社區,共有農戶3087戶,居民戶886戶,總人口14000人。河口鄉耕地總面積9290畝,其中保證灌溉面積6739畝,鄉域內大中型企事業單位12家。鄉鎮個體企業53家。

二、歷史沿革

鄉政府駐河口北街,距黨政機關所在地19公里。河口鄉位於莊浪河入黃河處,宋代稱喀羅川口清代稱張家河灣,亦稱張家河口,隸屬皋蘭縣西鄉,轄八盤、石圈、洋溝城川、沙金崗、套溝川和鹹水川漢魏以來,河口為通往河西走廊湟水流域的交通孔道,素有“蘭州西大門”支撐。西北有蘭州—和口—新疆的通道,西南為蘭州—河口—青海的要道。抗戰時期,在河口置蘭州海關,劃分為東、西兩區。

河口鄉紅棗
三、產業結構

河口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物產豐富。鄉政府狠抓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無公害精細蔬菜2000餘畝,全鄉養殖特別是養牛業發展形勢良好,鄉鎮企業形成了集農業、工業、交通業、商飲服務等多種產業為一體的農村經濟結構,成為河口經濟的支柱產業。同時,利用閒置場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工程機械、客運車輛交易項目,投資720萬元,建成甘肅易通汽車貿易有限公司,年銷售收入達900萬元,利稅175萬元,企業經濟效益顯著。

四、三農工作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西固區河口鄉積極回響,全力抓好“三農”工作。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組織作用,及時解決民眾反映的困難,切實為民辦實事辦好事;二是以成立專業合作社為形式,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依託基地建設,逐步構建“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重點在紅棗西甜瓜胡蘿蔔番茄養殖業上狠下功夫,建立大灘村西甜瓜專業合作社;三是以關注民生為重點,切實解決民眾實際困難,積極幫助農戶修繕水渠、硬化鄉村道路,開展鄉村環境衛生整治等工作。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全鄉農村各項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

河口鄉河口鄉
五、人飲工作

2008年,西固區河口鄉先後完成河口、青楊、崗鎮、石圈、張家台、大灘六個村人飲工程建設,解決了全鄉8000餘人吃水難問題。河口鄉投資172萬元,建成河口鄉安全人飲供水站,解決了河口、青楊、崗鎮、石圈四個村飲用水困難,並成立了河口鄉安全用水管理協會。青楊、石圈運行正常;崗鎮、河口因村級自用管線嚴重老化,待管網更新後可立即投入使用。投資49萬元,完成了大灘村安全人飲淨化水入戶工程;投資10萬元,維修和更換人飲管道,保證了張家台村人飲用水。同時,為確保全全用水,投資1.8萬餘元,對各村蓄水池井蓋進行了水泥加築,加強了飲用水安全防範。

六、為民服務

河口鄉河口鄉

2008年入夏以來,西固區出現了惡劣天氣,對西固區部分鄉鎮的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定的損失,河口鄉是西固區遭受惡劣天氣較為嚴重的一個鄉,為了減少惡劣天氣對當地農業生產造成的經濟損失,河口鄉一方面進行廣泛宣傳,做好預防,定期召開會議,精心部署,合理安排預防工作,組織鄉村幹部深入村舍,積極宣傳惡劣天氣的危害性,提醒村民及早預防,特別防止洪水,洪澇沖毀耕地、淹沒農作物的危害。另一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結合鄉情,把握全局,進行研究,從組織領導、資金投入、應急措施等方面著手,認真制定了應急預案,以免給農業生產帶來更大的損失。另外,積極開展生產自救,提高生產補救能力,對已經造成損失的鄉村積極入戶,調查了解,摸底上報,同時對困難民眾給予一定的經濟救助,儘量減少農業損失。

貴州省道真縣河口鄉

河口鄉河口鄉
一、基本概況

河口鄉屬道真自治縣的一個新建鄉,總面積138.16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24270畝,全鄉轄4個辦事處,17個村,2000年末人口20916人。200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115萬元,收購烤菸280噸,油菜942噸,生產糧食11271噸,人均537公斤。梅江、凌霄兩河交叉橫貫全鄉,水利資源十分豐富,有裝機3×400千瓦的張家壩電站與國家電網互聯,能保證全鄉生產生活用電。全鄉90%的村民組通公路,鄉所在地與縣城開通了客運線路,交通較為方便。人飲工程建設於1999年全面竣工並投入使用,開通了程控電話行動電話基站2001年建成使用。河口鄉自然資源豐富,可利用和可開發資源多,其中以水資源開發、荒山開發、旅遊開發的潛力最大,特別是有“小三峽”之稱的洋渡庫區旅遊開發具有很大優勢和開發價值。

二、教育工作

2008年9月26日,道真縣河口鄉全體師生、廣大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在河口中學運動場上集會,舉行了“四比三優一滿意”表彰大會暨迎接新中國成立59周年文藝會演,共湧現出的6個教育工作先進單位、37名先進工作者及30名關心支持教育的家長獲得表彰。

2008年,道真縣河口鄉教育系統深入開展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認真開展了學校之間、班級之間比管理;教師之間比服務意識、服務態度;學校之間、教師之間比貢獻為主要內容的“四比”活動;開展爭創“教師思想品德優秀,學校教育質量優良,學校育人環境優美”的三優活動和讓師生員工及社會滿意的“一滿意”活動,並紮實推進了基層學校黨支部建設。做到教育工作與黨建的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和三關工程有機結合,切實幫扶困難學生,真情關愛留守兒童。在學生中教唱廉政歌曲及上廉政文化課,營造了“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社會氛圍;採取多種扶貧助弱措施,黨政、站校、婦聯團委、關協等積極爭取希望工程和幫扶資金、物資共達8萬多元救助貧困學生。每村資助一戶貧困學生家庭脫貧,每名鄉政幹部幫助一名特困生,每名教師幫助一名貧困學生,共捐款2萬多元,受助學生450餘人。有130餘名教師成為130餘名留守兒童名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使困難學生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使留守兒童有了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辛勤汗水換得累累碩果。2008年,全鄉有83名國中學生升入高中,位居全縣第三。有70名莘莘學子在中國各地高校深造。全鄉師生在各類競賽和優質課等活動中有近200人次獲獎:其中教師獲縣級獎43人次、市級獎24人次、省級獎6人次、國家級獎32人次;學生獲縣級獎24人次、市級獎16人次、國家級獎40人次。得到了廣大人民民眾的認可,做到了讓師生員工及社會滿意。

河口鄉河口鄉村民共同清掃街道
三、環衛建設

為徹底改變道真縣河口鄉農村環境衛生普遍存在的“髒、亂、差”現狀,努力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河口鄉就農村環境衛生工作提出十個具體整治要求:

室外環境衛生:(1)建柴草棚柴草堆放規範;(2)畜糞堆放規範,糞坑按要求蓋好;(3)房前屋後清潔衛生,地面無垃圾、污水、污物;(4)房前屋後排水溝暢通;(5)畜禽全部實行圈養,房屋周圍無畜禽糞便。

室內環境衛生:(6)住房外觀清潔,板牆無亂塗亂畫;(7)房屋及畜圈內外無懸掛物,農具及日常生活用品擺放整齊;(8)室內無蜘蛛網灰塵,牆上無懸掛物;(9)室內地面乾淨清潔,物品堆放整潔有序;(10)室內照明電線安裝規範,基本無老化線路。

四、法制建設

河口鄉河口鄉領導幹部在開討論會議
創新思維方式,創新工作方法與手段,是基層工作得以快速健康推進重要因素之一。河口鄉政法委、綜治辦、普法辦在協調有關部門進行矛盾糾紛調處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對涉及糾紛的民眾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實行先學法,後調處,把矛盾糾紛的調處過程變成民眾的學法過程,很明顯地增強了調處效果。
2006年是河口鄉經歷的大災之年,災年導致2006年底和2008年初民眾間的飲用水矛盾、灌溉地取水矛盾及各類社會矛盾較之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因此該鄉在調處矛盾糾紛的過程中,特別注重了調處效果。比如糾紛中涉及有水和水利資源的,不僅要求要有水利站的人員參加調處,還要求水利站的人員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水資源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複印發給涉及糾紛的民眾,並組織他們進行學習後再進行糾紛的調處;如涉及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參與調處的鄉派出所幹警也要在現場組織涉及糾紛的民眾先對該法進行學習,然後再進行調處。這一方法運用後,收到了很明顯的效果,不僅使所調處的糾紛沒有出現反覆或民眾不滿意既而進行上訪,更為重要的是,明顯增強了民眾的法制觀念、法制意識,在有力地保障了社會和諧統一的同時,積極地推動了基層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進程。
五、新農村建設

道真縣河口鄉梅江村場鎮所在村民組—街上組,為紮實推進“整髒治亂”工作,實行村民組自治。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措施,確保村民組區域和場鎮區域乾淨整治。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以村民組牽頭。村民組通過召開民眾會,作環境衛生宣傳動員,成立組衛會。

二是村民組制定相關制度。村民組制定組規民約,簽訂環境衛生目標責任狀,落實農戶門前“三包”責任制。

三是組衛會設立“三崗”。監督崗:負責該組環境衛生保潔監督和衛生費收取監督;收費崗:負責該組及場鎮衛生費的收取,實行衛生費專人專管專用;保潔崗:通過組衛會招標確定保潔員,負責該組及場鎮衛生的保潔。

吉林省八道江區河口鄉

河口鄉河口鄉
一、基本概況

八道江區河口鄉地處長白山老嶺山脈北側、渾江和紅土崖河入口流域。位於白山市八道江區市郊的東北角,經緯位置東起東經12735'5〃,西抵東經12611'6〃,南起北緯4127'43〃北抵北緯422'10〃。北於柳河縣交界,南於市郊鄉接壤,西於板石鎮相連,東於江源縣相望。全鄉幅員總面積73.5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1個東城貿易公司,35個自然社,總人口9538人,有漢族滿族回族朝族等4個民族。

二、地理環境

河口鄉地處群山之中,屬於長白山山麓老嶺山脈,境內山巒起伏,溝塹縱橫,南北長約15000米,東西寬8000米,河口鄉海拔高度450-600米,屬高寒山區。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冬天寒冷乾晴,夏天溫熱多雨,無霜期為120-125天,全年有效積溫2350-2600度,年平均降水量713毫米左右,溫度年差為41.7度。土壤屬黃黑色沙土,不適合灌水,容易漏糞,適合耕種大田蔬菜。河口鄉轄區內共有四條江河:渾江幹流、里岔溝河、上青河、紅土崖河里岔溝河發源於東坡口和西坡口中間,流入渾江,里岔溝河寬4米,流速大約每秒一米左右,流量平均為0.036立方米每秒。上青河發源於板石鎮上青村,寬5米,流經上甸子村五社,匯入渾江幹流,全長約有10公里,平均流量為0.035立方米每秒。紅土崖河上游有八道江區最大曲家營水庫,下游有小型水電站,這小型水電站在河口鄉境內,已改為二水源地,同時有當地著名的老道洞風景區,具有一定的開發價值,水質清澈,儲量豐富。

三、自然資源

河口鄉中草藥蒲公英
一是林業資源。全鄉共有林地面積7353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3%,活立木蓄積量為24萬立方米。主要有紅松落葉松黃花松刺松柳樹椴樹榆樹楊樹刺秋水曲柳等。

二是經濟種植物資源。中草藥有人參五味子天麻貝母黨參細辛蒲公英菌陳車前子益母草龍膽草苦丁香當歸枝子三七天南星木賊等。山菜類有黑木耳撅菜薇菜黃花菜山芹菜刺嫩芽等,其養殖量大,開發價值高。

三是牧業資源。全鄉可利用荒山荒地2100公頃,發展畜牧業具有良好的條件。

四是旅遊資源。河口鄉內有獨特的自然景觀,主要有河口水電站老道洞自然風景區,可開發利用的旅遊面積達30萬平方米。境內有白山車站,是連線通化臨江長白靖宇的樞紐。

四、投資環境

1、交通狀況:河口鄉交通十分便利,境內共有兩條鐵路線,全長是24.75公里,國家北線公路貫穿河口鄉的朝陽、河口、長崗、上甸子、瓮泉五個行政村,為鄉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河口鄉白山發電廠
2、電力、通訊:白山發電廠就坐落在河口鄉境內,電源充足,工業用電、農業用電、居民用電、生活用電非常方便。為了適應鄉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河口鄉投資140萬元為河口鄉7個行政村上了程控電話,有程控電話近1600餘部,電話入戶率達71%,有線電視普及率達96%以上,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和有線電視。

3、商貿、金融:河口鄉是八道江區近郊鄉,商貿和金融都十分便利,境內有1個山貨批發市場,主要經營人參等長白山野生貨物和一切生活用品。全鄉個體工商戶戶,主要從事服務業、運輸業、商飲業、建築業。鄉區內除有河口信用社以外,還有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分行辦事處,信貸業務非常方便。

4、文教、衛生:鄉區內有白山市九中,5所國小。河口中心校初具現代教學手段,有地面衛星接收站、電教室、微機室。鄉設廣播站一個,村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和活動室七個。有鄉級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6個。

5、城鎮環境:河口鄉投資360萬元,修建水泥柏油路10公里,沙石路26公里,拆遷舊房400戶,23000平方米,新建420戶31000平方米,植樹80萬株,綠化5000平方米,投資50萬元,上自來水360戶,砌築邊溝4100延長米,修建圍牆5600延長米,整修河堤16000延長米,改造農用電網50餘公里,投資25萬元改建上甸子國小的教學環境。投資12萬元擴建敬老院300平方米,使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為招商引資奠定了基礎。

河口鄉絨山羊
五、特色經濟

河口鄉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經濟格局。一是以里泰養殖場為龍頭的科技示範園區初具錐形。基本形成了以養殖業為主的山、田、水、園、路格局;二是以草莓絨山羊為主的特產業、畜牧業為主導的生態效益型農業建設初具規模,建設“生態溝”發展“山頭經濟”己成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全鄉湧現出以曹元福、馬祥為代表綜合開發立體經營的發展典型共45戶;三是以城東轎車維修中心為龍頭的商飲服務行業,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鄉村企業主要稅源之一。

六、新農村建設

河口鄉政府本著“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宗旨,結合實際情況,確立了“三、四、五”發展戰略。“三個開發”即北線兩側經濟帶工業開發區、荒山荒地林下資源開發、人才技術資金的開發。“四個基地”即里岔溝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基地建設;長崗村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基地建設;北線兩側工業基地建設;農副產品集散地基地建設。“五項工程”即菜籃子工程;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科技致富工程;信息流通工程;扶貧工程。

為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河口鄉出台了有力措施,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制定招商引資獎勵政策,扶持民營企業,增強服務功能,整頓站所作風,制定承諾內容,使河口鄉成為開放創新、想事幹事、廉潔自律、奮發向上型的政府。先後引進項目16項,引進資金800萬元,不僅擴充經濟實力,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而且增加了農民收入,推動了河口鄉經濟的快速發展。

貴州省錦屏縣河口鄉

河口鄉河口鄉
一、基本概況

河口鄉位於錦屏縣西南部,清水江畔,東鄰平略鎮,南抵啟蒙鎮固本鄉,西與劍河縣南加鎮毗鄰,北與彥洞鄉接壤。距黎平機場70多公里,距隆里古城50多公里,距國家十五計畫重點工程三板溪水電站大壩壩址40公里。三板溪電站蓄水後,河口鄉是仰阿莎湖庫區第一個民族生態旅遊鄉鎮。水陸交通發達,是錦、劍、黎三縣的交通樞紐。全鄉轄19個行政村,53個自然寨,11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5618人,主要由苗族侗族漢族三個民族構成。全鄉總面積126.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725畝,森林覆蓋率達65%。

河口鄉搶抓西部大開發、新一輪扶貧開發和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本板溪水電站建設機遇,“三個文明”建設得到長足發展。全鄉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632萬元,較上年增長11.32%;全鄉農業總產值由2002年的1062.43萬元上升到2003年的1105.05萬元,增長4.2%;財政總收入完成63.82萬元,占年初預算的112.95%。

二、特有資源

河口鄉青山界風光
河口鄉是一個以綠色為特徵、良好多樣生態環境系統為優勢的民族風情、好山好水、歷史文化三位一體組成的綠色生態旅遊鄉。民族環保第一村——文斗、人間仙境——青山界的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是河口鄉旅遊休閒的一個亮點。置身於河口鄉生態旅遊園,旖旎的水色山光、濃郁古樸的苗族風情、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文化有機的結合,和諧而統一,妙不可言,使人留連忘返。

河口鄉境內有國家一、二級珍稀保護動物和聞名全國的十八杉等,有風味獨特的土特產——裕和醃魚。“青山界”山泉水己打入省內外市場,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地下礦產儲量豐富。

三、特色產業

錦屏縣河口鄉“五措施”大力發展中草藥種植:

一是以青山界為軸心,在瑤光村、培尾村發展天麻種植150畝,在培隴、美蒙、裕和等村發展桔埂滿山香種植300多畝,逐步形成點、面、線相結合的規模化藥材種植基地。

二是對全鄉現有的8個藥材種植點實行領導包片、幹部包點的聯繫幫扶指導制度,定期入點開展技術指導,隨時掌握農戶的種植動態。

河口鄉中草藥天麻
三是不定期地組織鄉農業技術員,聘請有經驗的種植能人,深入種植基地開展技術培訓班。共開展大小技術培訓班16次,受訓農戶158戶,461人次。

四是以省直機關工委深入開展“雙萬”幫扶活動為契機,利用他們的信息資源優勢,擴大與市場的接軌力度,形成一條“村兩委+協會”、“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

五是鼓勵種植農戶成立協會組織。河口鄉成立有藥材種植協會組織2個,通過協會組織,促進農戶相互溝通,取長補短,彌補因擴大種植規模出現的資金、技術短缺的缺口,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四、財務工作

2005年5月,錦屏縣河口鄉組織工作組進駐鄉內格翁、中寨、里寨等8個村,對各村委的財務進行了一次清理整頓。三板溪水電站建設以來,河口鄉境內大多村、組的自留山、自留地、房屋等集體和農戶財產受淹,需搬遷或得到經濟補償。由於移民搬遷與實物補償範圍廣,工作量大,資金數額多,許多細化工作不得不由村委來具體完成,在具體操作中,由於時間緊,任務重,一些涉及移民補償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

為了將矛盾消化在基層,維護地方社會穩定,保證工程的順利建設,河口鄉政府決定組織工作組進駐全鄉各村委,對村委的財務管理工作進行一次清理整頓,已有錦宗、中仰兩個村近38餘萬元的財務工作順利通過審查,其餘各村委的財務工作也正在進一步開展中。

五、領導關懷

河口鄉黨建扶貧工作隊到河口鄉調研
2007年5月,省黨建扶貧工作隊隊長、省審計廳副廳長寇平率省直機關工委機關黨辦主任顧魯黔聯通公司貴州分公司綜合部經理楊賢等人組成的省黨建扶貧工作隊一行4人到錦屏縣河口鄉開展了黨建扶貧幫扶工作。工作隊分別深入河口鄉中寨、里寨、中仰、文斗、裕河、培尾、培隴、韶靄等村開展扶貧調研。在調研工作中,省黨建扶貧工作隊採取“一聽、二看、三訪”的形式進行。一聽,主要是召集村組幹部座談會,聽取各村基本村情,發展條件、存在的問題等情況匯報;二看,主要是在聽取匯報的基礎上,深入到實地查看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情況、教育教學情況和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等;三訪,主要是深入民眾當中,與他們談心交心,了解民情、傾聽民意。通過調研活動,省黨建扶貧工作隊對河口鄉的基本情況有了深入的了解,及時梳理出了存在的四個方面困難,一是行路難,全鄉19個村中尚有10個村未通公路,民眾生產生活十分不便;二是吃水、用水難,全鄉仍有15個村未落實農村人飲安全建設工程,民眾人飲消防用水極為困難;三是讀書難,全鄉有很多村級國小校舍十分簡陋,教學設備欠缺,同時,三板溪湖面的形成給學生上學造成很大困難。四是村級基層組織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全鄉80%的村沒有活動室。針對存在的問題,省黨建扶貧工作隊提出了下步即將開展的幫扶構想,表示將緊緊圍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實踐活動,以促進經濟發展為目的,以整合山鄉資源為手段,幫助鄉、村理清經濟發展思路,將從教育、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幫扶,充分發揮和利用省黨建扶貧工作隊的資源優勢,為貧困山區的經濟發展和民眾早日脫貧致富做出積極的和應有的貢獻。

四川省仁壽縣河口鄉

河口鄉河口鄉
一、基本概況

河口鄉地處仁壽縣東南部距縣城46公里,東臨中農鎮,南連板橋鄉,西北與原富加區農旺鄉接壤,位於禾(加)中(農)路6公里處,屬1992年河口鄉與團圓鄉合併,2005年5月鄉鎮最佳化被保留鄉鎮之一。河口鄉面積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638餘畝(其中:田4468畝,土12170畝),轄區內12個行政村,127個經濟社,總戶數4210戶,總人口16680人,有黨支部15個,黨員468人,是一個典型的丘陵農業鄉。境內石料儲量多,遠近聞名,石料行銷到相鄰的禾加鎮、中農鎮等地。

二、基礎建設

鄉政府所在地距仁球路處有6公里,禾北路橫貫其中。全鄉8個村通公路,78個經濟社有公路。禾團路投資120萬餘元建成標準水泥路,七一路把河口、團圓兩個片區緊緊連在一起。安裝有線電視386戶,村通率達33%,安裝電話215部,村通率達100%。境內有河口中心校一所,團圓基點校一所,及村小4所,幼稚園7所,中國小在校生有2000餘人。有衛生機構2個,病床位9張,衛生技術人員15人。

三、農業經濟

河口鄉脆紅李

鄉內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以種植油菜、水果、疏菜作物、養植水產品、小家禽、等為主要經濟項目。河口鄉糧食總產量達8130噸,人均占有糧食488公斤;是全縣22個柑桔重點鄉之一,水果種植面積達3636畝,總產量達3030噸,畝平1200公斤;境內還種有脆紅李美藍寶石達500餘畝。年出欄生豬8000頭以上。

河口鄉勞動力資源豐富,共有勞動力7358個,長年在外地務工人員達1500人以上。2005年河口鄉GDP總量5024萬元,人均GDP3011元。第一產業占63%,第二產業占28%,第三產業占9%,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3元。社會固定資產投入1000萬元,財政一般性支出99.3萬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500萬元,各項貸款餘額1200萬元。

四、新農村建設

仁壽縣河口鄉在新農村建設指導員中開展了“抓輸出送信息,抓就業送培訓,抓維權送服務”為主題的“三抓三送”活動,全力打造農業鄉鎮勞務輸出品牌。2008年以來,河口鄉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近萬人,截至2008年9月底勞務輸出純收入5000萬元。

做好勞務輸出情況調查及分析。河口鄉制定了《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狀況調查問卷》,由新農村建設指導員負責對全鄉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進行抽樣調查,為該鄉勞務輸出工作提供決策依據。據統計,全鄉指導員通過寄送並回收問卷500份,入戶調查200餘戶。

河口鄉河口鄉新農村建設指導員聚集一起討論
及時發布就業信息。河口鄉建立了鄉、村、社三級信息發布網路,根據調查問卷統計結果和其他途徑了解到的情況,從中選擇可信度高、收入有保障的用工信息,由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及時向民眾發布,全鄉至今已發布各種就業信息50多條。

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新農村建設指導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主動聯繫各類社會培訓機構,通過送課上門、集中辦班、觀摩學習等多形式,開展農村富餘勞動力專業技能培訓。已邀請各類專家10餘人進行授課,開展各種技術培訓班10期,2000人次受訓。

抓好定向勞務輸出。該鄉充分發揮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及派出單位在勞務輸出方面的協同作用,多渠道地與發達地區勞動部門、行業協會、重點用工企業建立良好的勞務合作聯繫。2008年,已聯繫6家用工單位1000餘個就業崗位,共向外輸送勞動力260多人。

做好跟蹤管理服務。通過河口鄉指導員的共同努力,建立完善了河口鄉勞務輸出信息庫,及時向外出務工者提供就業信息查詢服務。同時,開通外出務工人員維權熱線電話,向外出務工人員提供政策法規諮詢,及時了解和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困難,盡最大努力維護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相關詞條

甘肅鄉鎮

甘肅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鄉鎮也很有特色,讓我們一起去領略甘肅的風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