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論

反映論

反映論(Theory of Reflection)辯證唯物主義關於認識的理論,即認為人的認識不是來自天賦的觀念,不是來自頭腦本身,而是後天形成的,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正是在大量的關於腦的知識的基礎上作出概括的。恩格斯說:“我們的意識和思維,不論它看起來是多么超感覺的,總是物質的、肉體的器官即人腦的產物。”列寧也指出:“心理的東西、意識等等是物質(即物理的東西)的最高產物,是叫何等人腦的這樣一塊特別複雜的物質的機能。”心理、意識是腦的產物,腦是心理的器官,這已是毋良置疑的真理。

反映論反映論書籍
反映論(Theory of Reflection)辯證唯物主義關於認識的理論,即認為人的認識不是來自天賦的觀念,不是來自 頭腦本身,而是後天形成的,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正是在大量的關於腦的知識的基礎上作出概括的。恩格斯說:“我們的意識和思維,不論它看起來是多么超感覺的,總是物質的、肉體的器官即人腦的產物。”列寧也指出:“心理的東西、意識等等是物質(即物理的東西)的最高產物,是叫何等人腦的這樣一塊特別複雜的物質的機能。”心理、意識是腦的產物,腦是心理的器官,這已是毋良置疑的真理。

簡介

只有腦而無外界事物作用於感覺器官也不能產生心理。這正如列寧所著重指出的:“沒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

反映論審美反映論
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賴於反映者而存在的。”反映就是使某種東西在人腦中形成映象,腦對不同的東西可以產生不同的映象。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不僅僅是反映現在的事物,還要反映過去所經歷過的事物,而且後者又會影響前者;不僅對當前和過去所經歷過的事物產生映象,還可以想像出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事物,如各種幻想和發明創造。在各種創造想像中,儘管心理所反映的內容可能不是現在接觸的東西,但一定是過去接觸過的東西所留痕跡的重新組織。因此,從根本上說,心理終究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儘管心理的內容遠遠可以超過當時面臨的客觀現實,但歸根到底不能不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它雖然可以不只是對當前某一事物的反映,但它終歸是正在接觸和曾經接觸的客觀現實的反映。這樣就把人的認識看作是是客觀現實而存在的東西,而不是脫離客觀同實而存在的東西,從而否定了一切形式的先驗論。

馬克思主義以前的舊唯物主義認識論,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展,去觀察認識問題,不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係,把認識只看作是消極地、被動地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和作用;同時也不了解認識過程的辯證法,懂得認識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因此也就不了解認識發生和發展的規律性。

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認為,人的認識並不是客觀現實作用於人腦的消極的、被動的產物,而是在人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實踐過程中產生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對同一事物所產生的映象,除隨當時處境和過去經歷外,還隨需要而轉移。所以腦反映客觀現實是主動的,其最基本的表現就是反映的選擇性。動物的選擇性是由它的生物性,即其特定的生物化學狀態和生物物理狀態決定的,它的這些特定狀態就是它的需要。人的選擇性不只取決於生物性,更重要的是取決於人所處的社會關係。因為作為一個人,他要活下去,必須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取得一定的地位,這種地位就決定了他所具有的社會身份。如果一個人在社會關係中,什麼地位也沒有,什麼身份也不具有,他就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人的反映除了按他的生物狀態來選擇、來表現其主動性外,還要按他自己在社會關係中所處的地位來表現其主動性。這就是說,人不僅具有其特定的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狀態所決定的生物性需要,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還有由其社會地位所決定的社會性需要。當然,儘管人的高度的、複雜的需要使人的心理有了高度複雜的主觀能動性,但歸根到底,人的需要本身還是由客觀決定的,不是主觀任意的。主觀能動性最終還是由客觀存在決定的。如果把主觀能動性和存在決定意識對立起來,那就跑到唯心主義方面去了。

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的主觀能動性,還表現在它能支配和調節人的行為活動,能動地反作用於客觀事物,履行現實。人通過實踐經驗的積累,就可透過所反映的現象揭露事物的本質,並通過實踐把主觀的反映見之於客觀,以變革客觀世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還把辯證法套用於認識論,把認識看做是一個不斷發展、深化的辯證過程。反映論是正確的認識論,也是正確闡明人的全部心理活動的理論基礎。人的心理活動的實質,按其產生說,也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能動的反映,是客觀現實的主觀映象。

形成

確認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並對其一般自然前提和基礎作出唯物主義解釋的認識論原則。它是一切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原則。“反映論”這一術語是由列寧最終確立和使用的。
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特徵,就是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原理出發。把人的感覺表象思維看作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列寧說:“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意識,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 不言而喻, 沒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賴於反映者而存在的”(《列寧選集》第 2卷,第65頁)。古代唯物主義者以樸素直觀的形式表達了這一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原則。古希臘的恩培多克勒提出“流溢說”,認為認識是從物體流溢出來的物質經過感官通道引起的。德謨克利特則提出“影像說”,認為感覺和思想是物體的影像到達於感官引起的。近代唯物主義者F.培根認為“知識就是存在的映象”。J.洛克雖然認為有的知識來自人的內部心靈活動,但他認為認識的產生主要是外界事物作用於人的感官,從而在心靈這塊“白板”上留下印記。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和19世紀德國的L.費爾巴哈也把認識看作是類似鏡子映物那樣的反映。這些舊唯物主義的反映論觀點都帶有明顯的狹隘性、機械性和被動直觀性等缺陷。
馬克思主義不僅堅持了唯物主義反映論這一基本原則,而且對它作了改造和發展,使之成為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主要表現在:①從現象相互作用引起反映這一普遍的物質特性出發,指出反映是物質本身固有的能力,是由物質的相互作用產生的。由於相互作用的物質本身複雜化和組織化的程度不同,因而有各種不同的反映形式,如非生命界的反映,低等生命的刺激感應性,動物的感覺和心理等,而人類認識則是其中最高級的反映形式。這就把認識的產生和表現置於一個更普遍更深刻的客觀前提之下,並使它們統一起來了;②以社會實踐為基礎並把辯證法套用於反映論,揭示了人的認識同其他反映形式的質的區別,指出認識是基於實踐的能動的反映,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認識不僅反映現象,而且反映本質和規律;不僅反映當下的現實,而且以目的、計畫、預見等形式對現實的發展作“超前”反映;不僅反映世界,而且通過實踐改造世界。這就徹底克服了舊反映論的缺陷,並與唯心主義認識論、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