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腦瘤

原發性腦瘤

腦腫瘤引起的頭痛一般是醒後出現但1小時後消失。當頭痛出現在中年或者老年患者,或者當頭痛患者的頭痛性質發生明顯改變時。應當懷疑顱內是否有腫瘤。局灶性的頭痛能提示腫瘤的左側或者右側但不能定位確切的位置。腦瘤病人可能會有陣發性的症狀,表現為頭痛,視力喪失,意識改變和有時短暫的肢體無力。這些症狀可能會在臥位,噴嚏,咳嗽等之後發生,腦電圖上表現為高原波。一般和突然的並持續5~20分鐘高顱壓有關。

基本信息

病理

中醫認為“腦為髓海”,“腎主骨,腎藏精,精生髓……”,腦瘤發病是為正虛邪實所致、其正虛是為肝腎不足,邪實是指痰、瘀、毒、濕、火、風、熱等病邪,侵襲髓海,痹阻腦絡,而成腦瘤。

..

辨證施治宜標本兼顧,補虛以滋養肝腎為主;祛邪以化痰為主。在痰、瘀、風、火、毒諸邪之中,我們在臨床所見以“痰”證較為突出,約有六成左右的病例呈現痰證,如濕痰、瘀痰風痰熱痰寒痰等證,古代醫家有謂“頑疾怪症多屬痰”之論,在治療腦瘤的文獻中以“痰”論治者居多數。
辨證治療應有不同的治法,如行瘀化痰、祛風化痰、瀉火化痰、燥濕化痰、養陰化痰及化痰軟堅等法。
中醫中藥是綜合治療的組成部分,配合手術、放化療可以協同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減少復發轉移率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尤其在晚期腦瘤收益頗多。

1、病因
原發性腦瘤幾乎沒有任何確定的危險因素。相當多原發性腦瘤為散在發病,無遺傳或家族遺傳相關性,但可能與環境因素有關。例如,電離輻射和長期免疫抑制暴露與原發性腦瘤的發病風險增加有關。

..

遺傳性腫瘤綜合徵是原發性腦瘤最明確的發病危險因素。下表列舉了一些與原發性腦瘤風險增加相關的遺傳性腫瘤綜合徵,罹患遺傳性腫瘤綜合徵個體的原發性腦瘤發病風險高於普通人群。但必須牢記,這些遺傳性腫瘤綜合徵罕見,且即使身患綜合徵也並不意味著原發性腦瘤一定發生,只是發病風險增加而已。
2、流行病學
在美國,每年有19萬以上患者診斷為原發性腦腫瘤或腦轉移瘤。原發性腦腫瘤的總體發生率約為11-12/10萬人,其中膠質瘤約占到所有原發性腦腫瘤的一半。我國原發性腦瘤的年發病率為3-6/10萬。英格蘭男性的原發性腦瘤總發病率為8.1/10萬,女性為5.6/10萬。
不同年齡人群的原發性腦瘤發病率不同,發病高峰為幼兒和老年人。0~4歲兒童的年發病率為3.1/10萬,在15~24歲人群,原發性腦瘤的發病率下降到1.8/10萬,但隨後發病率上升至一個高平台期—65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為18/10萬
3、手機套用是否會增加原發性腦瘤的風險

..

有數個公開發表的研究探討了原發性腦瘤與行動電話的套用情況,並與同樣使用行動電話的正常對照組進行比較。所有研究結果均未發現行動電話套用增加原發性腦瘤發病風險的證據,但長期使用行動電話有可能增加發病風險。
上述研究中,將套用行動電話的原發性腦瘤患者與套用行動電話的非原發性腦瘤個體相比較的方法學受到了質疑,因為所有研究對象均暴露於“傷害因素”—行動電話。因此有人提議,應採取更能提供信息的設計,確定不使用或很少使用行動電話個體的原發性腦瘤發病率,並與行動電話使用者的發病率相比較。只有這樣才能夠判斷行動電話的套用是否增加原發性腦瘤的發病風險。

原發性腦腫瘤的分類有哪些:

1.腦膜瘤:腦膜瘤又稱蛛網膜內皮瘤,是原發於顱內腦膜上的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5.7%,但在兒童腦瘤中只占3.1%-6.9%。本病好發生在20-50歲的成年人。其平均發生年齡為30-33歲。病程平均多在2-3年以上,一般認為腫瘤起源於蛛網膜絨毛,故好發生在靜脈窒附近。其臨床特點因腫瘤部位而各異。腦膜瘤好發於大腦凸面及矢狀面,竇旁占66.5%,後顱凹14%,蝶骨87%,中顱凹4.4%,嗅溝2.3%,鞍區2.1%。
2.顱咽管瘤:本病又稱牙釉質細胞瘤或成釉質細胞瘤、鞍上上皮樣囊腫等。居顱內先天性腫瘤的首位,占顱內腫瘤的5.1%,占兒童腦瘤的13%-15.8%,為兒童目前最常見的腫瘤。原始口腔頂在脊索的前端向上突起稱為Rathke袋,以後形成垂體腺部,即前葉。Rathke袋下方與口腔連線部分發育過程中逐漸變細,稱為顱咽管或垂體管,以後逐漸消失。但在垂體形成後可有一些顱咽管殘餘上皮細胞存留,特別常存在於垂體漏斗部,由此處發生的腫瘤稱為顱咽管瘤。腫瘤多位於鞍內,在內鞍上生長,進入第三腦室阻塞室間孔,也突入側腦室前部。此腫瘤常為囊性或實體加囊腔,一般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但對腦垂體及丘腦下部常造成壓迫性破壞,引起相應的症狀,本病以兒童多見。
3.膠質瘤:神經膠質瘤來自神經系統支持組織,屬外胚葉腫瘤。膠質瘤按組織發生原則分為星形細胞瘤、成星形細胞瘤、成髓細胞瘤、少枝膠質細胞瘤、室管膜瘤、松果體瘤、神經上皮瘤。近年來根據膠質瘤的惡性程度分為Ⅰ-Ⅳ級,級別序數愈高,其惡性程度愈大,即瘤細胞分化較好、無核分裂及血管增生者為Ⅰ級;有25%-50%惡性細胞為Ⅱ級;50%-75%為Ⅲ級;75%-100%為Ⅳ級。惡性度高者瘤內常有壞死與出血,血管豐富,血管外層及內皮細胞均有明顯增生。
4.原發性腦腫瘤的分類有哪些,腦垂體瘤(又稱垂體腺瘤):垂體腺瘤是原發於腦垂體上的腫瘤。腦垂體系由前葉及後葉所組成,垂體前葉是在胚胎早期原始口腔頂部後上方發生的上皮性突起發育而成,垂體後葉則由原始腦室的第三腦室底部發生的突起,即漏斗尖部發育而成。垂體位於蝶鞍內,上蓋以鞍隔,但有垂體柄穿過鞍隔與丘腦下部密切相連。垂體瘤系指垂體前葉所發生的腫瘤而言,為成年人常見的顱內腫瘤之一,多發生在20-40歲的青壯年,因腫瘤來自腦垂體腺部,故主要位於蝶鞍內。由於腫瘤在鞍內生長可壓迫正常垂體腺,並向上經過鞍隔壓迫視交叉或視神經,腫瘤如穿過鞍隔,則可向上突入第三腦室前部、側腦室或嵌入額葉等引起垂體腺瘤的一系列特殊臨床表現,即視神經或視交叉受壓表現,出現內分泌和代謝障礙以及頭痛及顱內壓增高等3組症狀與體徵。此外,尚可因腫瘤擴展壓迫鄰近組織而出現其他症狀與體徵。垂體腺瘤多數為生長緩慢的良性腫瘤,腺瘤極少見。在臨床及病理上可按細胞染色的性質將垂體腺瘤分為嫌色性、嗜酸性、嗜鹼性和混合性4類。
通過以上專家的介紹,我們知道了原發性腦腫瘤的分類有哪些。腦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20-50歲為最多見。少兒以顱後窩及中線腫瘤較多見,主要為髓母細胞瘤,顱咽管瘤及室管膜瘤。成人以大腦半球膠質瘤為最多見,如星形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室管膜瘤等其次為腦腫瘤、垂體瘤及顱咽管瘤、神經纖維瘤、海綿狀血管瘤、膽脂瘤等。原發性腦瘤發生率無明顯性別差異,男稍多於女。

病情分析:

腦瘤是顱內壓增高症狀,如頭痛、嘔吐、視力減退、復視、精神症狀等;另一是腫瘤壓迫、浸潤、破壞腦組織所產生的局灶症狀,早期可表現為刺激症狀如局限性癲癇,後期表現為神經功能缺失症狀如癱瘓。

意見建議:

根據目前來看不像是腦瘤還像是腦出血。建議做強化核磁。針對病因治療。腦瘤不遺傳。

生活中的常見病症(一)

生活中的常見病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