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成立於1944年,是中國現代氣象科學的搖籃,為國家培養大量氣象人才,在學術界也有重要影響。

(圖)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的前身是南京大學氣象學系,成立於1944年,是中國現代氣象科學的搖籃。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擁有一支由中科院院士、知名教授和優秀中青年學者組成的學術思想活躍、結構合理、具有很強競爭力、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師資隊伍。

概況

(圖)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

大氣科學系建立於1944年,是中國最早建立的氣象學系。歷經60年的建設和發展,為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氣象科技人才和業務骨幹,造就了一批國內外學術權威和知名學者,已成為中國大氣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之一。其中“氣象學”學科從1988年就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在2002年新一輪國家重點學科評選中排名國內同類學科第一。

本系具有一個從本科博士後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本科階段按一級學科(大氣科學專業)培養,每年招收約70名本科生,招生規模在綜合性大學同類系科中排名第一,平均錄取分數也最高。被批准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及博士後流動站,設有氣象學、大氣物理和大氣環境學兩個研究生專業,每年招收約30名碩士研究生和15名博士研究生(包括碩博連讀和本科畢業後直接攻讀博士)。

本系具有一支由中科院院士、資深教授和優秀中青年學者組成的學術思想活躍、結構合理並具有相當競爭力的師資隊伍。現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1人,副教授9人,其中45歲以下教授4人、副教授7人,12位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其中9位為國家留學回國人員。系已建有“中尺度災害性天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災害性天氣氣候研究所”和“全球變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主持和承擔了大量國家級科研項目研究,在中尺度天氣、邊界層氣象、大氣環流與季風、短期氣候變率與預測、海洋大氣相互作用、氣候變化和數值模擬、大氣物理和大氣環境及大氣探測等領域取得了具有國際影響和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已形成濃厚活躍的學術氣氛,開展了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通過合作研究、派出留學與進修、接收外國留學生及聯合培養研究生等形式同國內外諸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的交流合作關係。

本科畢業生一次分配到位率在90%以上。去向主要為:在國內外重要高校和研究機構攻讀研究生學位(占三分之一)、主要在中國氣象局系統及國家民航和環保系統從事氣象工作(占三分之一)和其它(占三分之一)。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目前是國家教育部大氣科學指導委員會和中國氣象學會江蘇省氣象學會教育和智力開發專業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單位。

歷史

(圖)9494年畢業合影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源出地學系。1902年籌辦三江師範學堂,1906年更名兩江師範學堂,歷史輿地科皆開設氣象學內容課程。1920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時期,文史地部設地學系,地學系設地理氣象和地質礦物兩個專業,竺可楨為系主任,首次開設氣象學專門課程,並在校內建立氣象測候站,為中國現代氣象教育的開端。

1930年國立中央大學時期,胡煥庸回國來校後,地學系分為地質系和地理系,地理系設地理、氣象兩組,氣象組為中國最早的氣象學專業。

由於氣象對工農業生產、航運交通及軍事活動的重要性日益增大,特別是二戰時期軍隊尤其是空軍需要大量氣象人員,歐美著名大學先後都加強及新建氣象學系,與此同時,中央大學於1944年8月以地理系氣象組為基礎,成立中國第一個氣象學系,黃廈千為首任系主任。

1940年,胡煥庸編寫的《氣候學》問世,為中國出版的第一部氣候學教材。1946年,朱炳海編寫的《普通氣象學》出版,是中國編著的第一本氣象學教科書。抗戰勝利後1946年自重慶遷回南京,此時氣象學系有專任教授黃廈千涂長望、朱炳海三人,兼任教授趙九章呂炯二人。1948年徐爾灝返國受聘為副教授,1949年盧鋈陶詩言來校任教,至此氣象學系頗具氣象,師資陣容強大,開出的課程甚是齊全,國內無匹,國際上也少見。至1949年,氣象系教職和歷屆畢業生計有72人。

1960年,中國氣象局和南京大學合作另創氣象學院,1963年獨立為南京氣象學院。1986年,氣象學系更名為大氣科學系,設在地學院內。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先後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大氣物理學專業、第一個氣候學專業。

現況

(圖)氣象日活動氣象日活動

專業設定

天氣動力學

氣候學

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

大氣環境學

套用氣象學

研究機構

南京大學中尺度災害性天氣實驗室

南京大學災害性天氣氣候研究所

南京大學全球變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自然災害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教研室

當前研究重點:以氣象學為基礎,全球變化、大氣探測為支撐領域,並開展大氣物理、大氣環境、大氣化學和水循環交叉領域的研究。

領導

(圖)氣象學會代表大會氣象學會代表大會

現任領導

楊修群 (主任)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災害性天氣氣候研究所所長。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王曉如 (書記)

女、副教授,197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留校任教後,歷任團總支書記、政治輔導員、人事秘書、黨總支秘書、黨支部書記、黨總支副書記、黨總支書記、系黨委書記,南京大學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2000年獲南京大學“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王 元 (副主任)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目前主要從事中尺度災害性天氣分析、預報和動力學研究、大氣流體數值計算、格線計算最佳化理論和數據變分同化理論、中尺度大氣數值模式、以及下墊面與大氣相互關係物理過程的等領域相關研究。

孫鑒濘 (副主任)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科研工作主要從事大氣邊界層物理、大氣環境、和降水物理等方面研究。

潘益農 (副書記)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副教授。中國氣象學會水文氣象專業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中尺度天氣分析和數值模擬。

歷任領導

黃廈千

任職時間(1944-1948)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大學西遷至重慶沙坪壩。1939年黃廈千自美返國,受娉來中大執教,先後講授氣象觀測、天氣預報、高空探測、航空氣象等課程。

涂長望

任職時間(1949-1950)氣象學家。早年留學英國。回國後創建了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並在重慶參與發起成立“九三學社”。建國後,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軍委氣象局局長、中央氣象局局長。

朱炳海

任職時間(1950-1958)教授,出生於1908年2月,1927-1931就讀于于中央大學地學系,畢業後在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5年,1936年受娉中央大學地理系,解放後,南京大學建立,擔任氣象系主任。主要著作:《天氣諺語》、《氣象學詞典》等。

徐爾灝

任職時間(1958-1970)1948年自英返國,受娉來中大氣象學系任副教授,先後開設動力氣象學、氣象統計等課。

黃士松

任職時間(1977-1983)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早期師從涂長望,曾任中國氣象學會名譽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低緯大氣環流及東亞季風環流、災害性天氣氣候成因。

陸渝蓉

任職時間(1983-1984)南京大學教授,曾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南大校友總會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氣候變化、減災和防災、大氣能量平衡和水循環。

主要著作有:《地球水環境學》、《氣候學》。

伍榮生

任職時間(1984-1993)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教育部大氣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國際動力氣象委員會中尺度工作組主席。1956年南京大學氣象系畢業。

倪允琪

任職時間(1993-1997)曾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國家973“暴雨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長期從事氣候動力學和天氣動力學的研究工作,在國內是該學科的知名專家和學科帶頭人。

蔣維楣

任職時間(1997-1998,副主任,主持工作),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空氣污染模擬與大氣環境研究。主要代表著作有:《空氣污染預測與防治基礎》、《空氣污染氣象學教程》、《邊界層氣象學基礎》。

談哲敏

任職時間(1998-2006)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中國氣象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尺度動力學和數值模擬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楊修群

任職時間(2006—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災害性天氣氣候研究所所長。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歷任總支書記及黨委書記

王家梅 1955-1958

白 玲 1958-1961

張淑珍 1961-1964

姚鶴年 1964-1973

謝家極 1973-1983

李可位 1983-1991

嚴伯平 1991-1993

王曉如 1993-

校友

(圖)院士座談會院士座談會

陶詩言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氣象學家,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曾任國際科聯世界氣象組織聯合科學委員會委員。
1942年畢業於前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地理系氣象專業

高由禧

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在疾風的研究中成績突出,為開拓中國氣候學和高原氣象研究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1944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理系大氣科學專業

巢紀平

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事熱帶海氣相互作用的研究。曾任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國際氣象學和大氣物理學協會國際氣候委員會ICCL/IAMAP)委員。

195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學系。

劉振興

空間物理學家,主要從事近地層大氣物理研究、火箭衛星高層大氣探測的研究和星級物理和磁層物理研究。曾任中國Cluster數據和研究中心主任,國際地磁和高空物理(IAGA)中國委員會主席。

195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

伍榮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教育部大氣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國際動力氣象委員會中尺度工作組主席。

1956年南京大學氣象系畢業。

符淙斌

氣候學家,首次提出用沿赤道溫廓線劃分厄爾尼諾的思想和方法,被國外稱為“符DF廓線”他作為最早參與開拓全球變化科學領域的中國學者之一,為中國全球變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196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氣候專業。

陳聯壽

1999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颱風預報技術和理論研究,提出了有關颱風路徑突變機理的新論點。
先後擔任中央氣象台台長、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國家氣象局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第一副院長、院長。

195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學系。

王水

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哨聲和甚低頻發射的觀測和研究,太陽、大氣和行星際介質物理、空間等離子體不穩定性等。現任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

196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

科研概況

(圖)雅羅雅羅

本系已建有“中尺度災害性天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災害性天氣氣候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中心”及“自然災害中心”等研究機構。主持和承擔了一百餘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研究,其中主持或承擔包括國家攀登、“973”及科技攻關類等重大科研項目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青年項目36項。在中尺度天氣、邊界層氣象、大氣環流與季風、短期氣候變率與預測、海洋大氣相互作用、氣候變化和數值模擬、大氣物理和大氣環境及大氣探測等領域取得了具有創新並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發表論文八百餘篇,其中在國際SCI期刊上發表論文221篇;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三十餘項,其中國家獎11項。已形成濃厚活躍的學術氣氛,開展了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通過合作研究、派出留學與進修、接收外國留學生及聯合培養研究生等形式同國內外諸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的交流合作關係。

研究方向

(圖)學生們在踢足球學生們在踢足球

氣候動力學研究

局部氣候和氣候變化模擬;

氣候異常的動力學和可預報性;

大氣-海洋-陸地相互作用;

ENSO動力學;

大氣的季度波動;

東亞季風的年度和季度變化分析和模擬;

中尺度災害性天氣研究

中尺度天氣過程的觀測、診斷和數值模擬研究;

華南對流和鋒生;

雲系對大尺度環境的影響;

四維數據同化;

邊界層過程和中尺度系統的發展;

天氣系統監測和信息發布的研究;

都卜勒天氣雷達數據處理和圖形顯示系統;

全球變化研究

地球系統的理解和模式發展;

未來20-50年中國生態環境趨勢的預報研究;

生態系統動力學以及它和氣候系統的相互作用;

大氣化學和大氣環境研究

污染城市大氣懸浮物描述;

酸雨的時空變化;

邊界層結構和大氣污染;

環境承受力和區域環境控制研究

災害預防研究

災害的形成和發展機制;

災害變化和災害鏈;

災害預報;

防災、減災措施;

榮譽成就

(圖)研究生部2001級黨支部研究生部2001級黨支部

大氣科學系(DAS)成立於1944年,是南京大學(中國最好的綜合性大學之一)的研究和教育機構。自成立以來,該系一直處於大氣科學研究和教育的最前沿。它擁有82名全職教工和豐厚的科研基金。有大約70名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和碩士生)參與研究工作。該系擁有國家重點學科——天氣動力學,中尺度災害性天氣國家專業實驗室(MSWL),災害性天氣氣候研究所(ISWC),災害研究中心(CDS)以及全球變化研究中心(GCRC)。該系在短期氣候變化、中尺度動力學、大氣環境以及遙感和雷達技術等領域均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該系還承擔了許多國家性的重大課題,例如國家攀登計畫和由NSFC資助的一些重點課題。該系鼓勵和支持國際學者交流計畫,已與美國日本德國的學術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從1980年以來,該系的教職員工已出版了70多本專著和教材,贏得了21項國家科學研究獎。從1990年以來,已在國內或國際雜誌上發表了720多篇論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