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氣象學

動力氣象學

動力氣象學是套用物理學定律研究大氣運動的動力和熱力過程,以及它們相互關係,從理論上探討大氣環流、天氣系統和其他大氣運動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是大氣科學的一個分支。空氣是一種流體,如果說流體力學研究的是流體運動的一般規律,那么動力氣象學研究的則是發生在自轉地球上、並且密度隨高度遞減的空氣流體運動的特殊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又是流體力學的一個分支。

簡介

動力氣象學動力氣象學

動力氣象學(dynamic meteorology)從理論上研究發生在鏇轉地球上的大氣狀態和運動的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根據物理學和流體力學的基本規律和數學原理探討發生在大氣中的各種熱力過程和動力過程及其相互作用,既是大氣科學的一個分支,又是流體力學的一個分支。動力氣象學包含大氣熱力學和大氣動力學。大氣熱力學根據物理學和熱力學的基本原理研究大氣中的各種熱力過程(如輻射、相變、湍流擴散)的演變;而大氣動力學主要根據物理學和流體力學的基本原理研究大氣中的各種動力過程(如對流、颱風、長波)的演變。由於大氣狀態和運動的演變既包含了熱力過程又包含了動力過程,因此,大氣中的熱力過程和動力過程是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

由於近代數學和物理學的巨大成就,使動力氣象學已經發展成為大氣科學的重要分支。無論是關於中緯度擾動的發展,還是大氣環流、中小尺度運動系統以及熱帶環流和颱風的發展過程等方面,都逐步形成了較完整的體系。而套用這些理論於天氣預報實踐,形成了完整的數值天氣預報這門學科,使天氣預報逐步走向定量化、客觀化。

但是由於影響大氣運動的因素十分複雜,因此它已經取得的成就離問題的最後解決尚有很大的距離。

發展史

動力氣象學動力氣象學

近代動力氣象學起源於北歐,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了鋒面氣鏇學說,形成了以V.皮耶克尼斯為代表的挪威學派。相應地在蘇聯,也有以H.E.柯欽為首的一系列工作。到30年代,由於無線電探空儀的使用,對高空的大氣運動形式有了新的認識,發現了中緯度高空的大氣環流在具有自西向東的繞極運動(指北半球)之上,疊加有波長達數千公里的波動。這些波動除有自身的結構和運動規律外,還與低空的鋒面氣鏇存在內在的聯繫。對於這種波動現象,瑞典氣象學家 C.-G.羅斯比(1939)首先在理論上指出,這是由於科里奧利參數φ 隨緯度變化造成的,從而提出了長波(行星波)理論(見大氣波動、大氣動力方程)。這是動力氣象學歷史上的一個重大發展,並由此引出一系列研究,從而形成了以羅斯比為首的芝加哥學派。除行星波外,芝加哥學派的主要貢獻有:提出了大氣運動的地轉適應(羅斯比,1938;見大氣地轉適應);行星波的能量頻散(羅斯比,1945;葉篤正,1949);西風帶急流的形成理論及其在大氣環流中的重要作用(E.H.帕爾門,1951;羅斯比,1947);行星波的正壓和斜壓不穩定性(J.G.查尼,1947;郭曉嵐,1949;見大氣動力不穩定性)。芝加哥學派對動力氣象學的貢獻為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50年代以來,在中小系統動力學(Л.Н.古特曼)、熱帶波動(松野太郎)、大氣環流和氣候形成的數值模擬(N.A.菲利

動力氣象學動力氣象學

普斯,J.斯馬古林斯基)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至60年代,短、中期數值預報已成為業務預報的一種主要方法。

中國在開展動力氣象學研究方面的創始人是趙九章,他曾經早在 20世紀 30年代就提出了信風形成的熱力學理論(1935),並最早提出了行星波斜壓不穩定性的概念(1946)。中國在發展動力氣象學方面的其他主要成就有:①大氣環流。研究了青藏高原和它的熱源對大氣環流形成的動力和熱力作用(葉篤正、顧震潮、朱抱真、巢紀平,1957),東亞及其鄰近地區大氣環流的冬、夏平均結構及其季節變化過程(葉篤正、陶詩言、顧震潮,1957~1958),平均狀態大氣環流的形成和維持機制等(葉篤正,1950)。②地轉適應過程。發展了適應過程的尺度理論(葉篤正,1957;曾慶存,1963;陳秋士,1963),並進而把這一概念發展到鏇轉適應過程(曾慶存,1979)和中、小尺度運動中風場和氣壓場的適應(葉篤正、李麥村,1964)。③濕斜壓大氣的天氣動力學。提出了濕斜壓大氣的概念和理論(謝義炳,1978)。④中小尺度系統動力學。首先建立了適用於中小尺度系統的動力學方程組(巢紀平,1962),並由此研究了積雲對流(巢紀平、周曉平,1964),還提出了過山氣流出現氣壓跳躍的臨界條件(巢紀平等,1964)。⑤數值天氣預報。最早提出半隱式差分格式(曾慶存,1961),還提出了以能量守恆格式解決計算的非線性不穩定性(曾慶存,1981)和在數值天氣預報中運用歷史資料的方法(顧震潮,1957;醜紀范,1974),在長期數值天氣預報方面,提出了氣候距平場的預報方案(巢紀平,1977~1982)。

研究特點

動力氣象學動力氣象學

在動力氣象學中,常要考慮大氣中的熱源和各種形式能量的轉換問題。大氣運動的根本能量來自太陽輻射能。大氣和地球表面吸收太陽輻射能後,轉化成大氣的重力勢能和內能,或稱全勢能(見大氣能量),像通常的熱機一樣,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轉換成大氣運動的動能。這部分可以轉換的全勢能稱有效勢能。據估計,在重力場中,能夠轉換的那部分勢能僅占全勢能的0.5%左右,也就是說,大氣是一部效率很低的熱機。正因為如此,大氣運動的水平速度是不大的,一般只有10米/秒的量級。如研究的是大尺度的大氣運動(水平範圍在1000公里以上),則需要引進一個與地球自轉有關的科里奧利力,在這個力的作用下,使一般流體力學中,在壓力梯度力作用下,流體自高壓向低壓運動的現象,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在北半球使原來從高氣壓向低氣壓運動的空氣向右偏轉到接近與等壓線平行的方向,若觀察者順風而立,高壓在其右側,低壓在其左側,在南半球則相反。

一般情況下,大尺度運動中的水平氣壓梯度力和科里奧利力接近平衡,稱地轉平衡。這樣的運動稱準地轉運動,準地轉運動的水平加速度是很小的。另外,在鉛直方向,由於大氣對流層的鉛直尺度只有10公里左右,比大氣大尺度運動的水平尺度小二個量級以上,在這一特殊條件下,重力和鉛直氣壓梯度力接近平衡,這種平衡稱為靜力平衡,處在靜力平衡或準靜力平衡狀態下的大尺度大氣運動,其鉛直方向的加速度小到通常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但一些水平尺度較小的大氣運動,如龍捲、對流雲等,其鉛直加速度則不可忽略。因此,大尺度大氣運動具有準水平、準地轉和準靜力平衡的性質(見大氣動力學、大氣中的作用力、大氣運動的平衡狀態)。有人把研究發生在地球上具有上述特徵的運動(包括大氣運動和海洋運動等),稱為地球物理流體力學。

研究動向

過去動力氣象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以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著重在中、高緯度的大尺度運動方面。近年來,隨著觀測工具的進步(如氣象雷達、氣象衛星和觀測資料的豐富,天氣學又對中小尺度天氣系統和熱帶大氣運動等揭露了很多新的現象。相應地,動力氣象學在研究中小尺度運動、熱帶大尺度運動以及平流層大氣運動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果(見熱帶氣象學),其中如颱風發展的動力學研究,熱帶羅斯比-重力混合波的動力學研究等。當前,隨著對全球大氣環流和氣候的形成及其變化的研究,動力氣象學研究的對象已不只局限於大氣本身,而需要把發生在海洋和陸地中的過程統一起來考慮了。

相關學科

大氣科學、氣候學、物候學、古氣候學、年輪氣候學、大氣化學、動力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大氣邊界層物理、雲和降水物理學、雲和降水微物理學、雲動力學、雷達氣象學、無線電氣象學、大氣輻射學、大氣光學、大氣電學、平流層大氣物理學、大氣聲學、天氣學、熱帶氣象學、極地氣象學、衛星氣象學、生物氣象學、農業氣象學、森林氣象學、醫療氣象學、水文氣象學、建築氣象學、航海氣象學、航空氣象學、軍事氣象學、空氣污染氣象學

目錄

緒論

第1章 大氣運動的基本方程組

1.1 運動學基礎

1.2 鏇轉坐標系中的大氣運動方程

1.3 運動方程的分量形式

1.4 大氣運動的閉合方程組與初始、邊界條件

1.5 大氣湍流和平均運動方程

習題

第2章 運動方程組的簡化

2.1 尺度分析方法與大氣運動的分類

2.2 運動方程的尺度分析和簡化

2.3 連續方程和熱力學方程的簡化

2.4 無量綱動力學參數與大氣運動的動力學分類

習題

第3章 P坐標系和廣義垂直坐標系

3.1 P坐標系

3.2 廣義垂直坐標系

3.3 曰坐標系

3.4 地形(口)坐標系

習題

第4章 自由大氣中的平衡運動

4.1 自然坐標系中的運動方程

4.2 地轉風

4.3 熱成風

4.4 梯度風

4.5 鏇衡風和慣性風

習題

第5章 環流定理、渦度方程與散度方程

5.1 環流定理

5.2 渦度方程

5.3 位勢渦度

5.4 散度方程

習題

第6章 大氣中的準地轉運動

6.1 地轉偏差

6.2 地轉適應理論概要

6.3 中緯度天氣尺度運動的診斷分析

習題

第7章 大氣波動

7.1 波動的基本概念

7.2 小振幅波及其支配方程組的線性化

7.3 大氣聲波

7.4 重力波

7.5 大氣長波(Rossby波)

7.6 大氣混合波與濾波

習題

第8章 大氣運動穩定性

8.1 運動穩定性的基本概念

8.2 慣性穩定度與對稱穩定度

8.3 大氣長波的正壓穩定性

8.4 大氣長波的斜壓穩定性

習題

第9章 大氣邊界層

9.1 大氣邊界層概論

9.2 動量、熱量和水汽的湍流輸送

9.3 近地層中平均風速、溫度及水汽的垂直分布

9.4 定常條件下邊界層風速、溫度和濕度的垂直分布

習題

第10章 大氣能量學

10.1 大氣中的能量及能量平衡方程

10.2 鉛直氣柱中的能量

10.3 有效位能

10.4 大尺度大氣運動的能量轉換與能量循環

10.5 大氣運動穩定度與能量變化的關係

習題

第11章 熱帶大氣動力學

11.1 熱帶大氣環流系統

11.2 熱帶大尺度運動的尺度分析

11.3 凝結潛熱加熱

11.4 赤道波動

11.5 熱帶擾動發生髮展的物理機制

習題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常用物理量常數

附錄二 基本量度單位和常用物理量換算

附錄三 常用矢量運算公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