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麒

劉嘉麒

院士, 1941年5月29日生於遼寧北寧,滿族,中共黨員,火山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學家。1960年至1965年就讀於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地球化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65年至1967年就讀於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岩石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67年長春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1968年分配到遼寧省營口地質大隊任技術員,1973年調吉林冶金地質勘探研究所任室主任,1978年至1981年就讀於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地質年代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82年至1986年就讀於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層古生物專業,獲博士學位。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劉嘉麒院士, 1941年5月29日生於遼寧北寧,滿族,中共黨員,火山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學家。1960年至1965年就讀於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地球化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65年至1967年就讀於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岩石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67年長春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1968年分配到遼寧省營口地質大隊任技術員,1973年調吉林冶金地質勘探研究所任室主任,1978年至1981年就讀於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地質年代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82年至1986年就讀於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層古生物專業,獲博士學位。

先後在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任助教;遼寧省營口地質隊任地質技術員;吉林省冶金地質研究所任室主任、助理工程師;中國科學院新疆地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室主任、副研究員、研究員、所長;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研究員;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曾任英國開放大學地質系任客座教授;現任亞洲湖泊鑽探科學指導委員會副主席;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地層學專業委員會副主席;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火山與火山灰年代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暨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主任、理事長;中國火山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秘書長。

歷任助研、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和所長,英國開放大學、日本東北大學客座教授。現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吉林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主任暨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秘書長,國際地科聯第四紀地層專業委員會表決委員,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地層與年代學專業委員會常委,亞洲湖泊鑽探指導委員會副主席,太平洋科學協會固體地球科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地質學報》(英文版)和《第四紀研究》副主編。承擔過多項國家級和國際合作項目,在火山地質與第四紀環境地質等方面作了大量系統性創新性工作,發表論文210餘篇(部),為研究生院講課18載,獲6項國家和部級獎勵以及首屆“侯德封”獎。1990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2001年被中國科協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物經歷

劉嘉麒1965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同年考取該校研究生;1967年,他研究生畢業留校任助教。文革之後,1978年中國恢復了聯考、招收研究生,他又考取文革後第一批研究生,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1981年獲得碩士學位,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25年來,他從一名研究生成長為中科院院士,在科研領域做出了傑出的成就,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地質學方面

劉嘉麒院士在火山地質學方面作了大量的系統性原創性工作,他是我國火山和瑪珥湖古氣候研究領域的主要學術帶頭人。查明中國火山的時空分布,並發現多處火山,對中國新生代火山的活動規律的研究達到國際水平。早在他做研究生時就從事這方面的工作,1981年他的碩士論文“長白山地區新生代火山活動的研究”就是起點。隨後,他野外考察了中國14個省的新生代火山分布的地質地貌特徵,在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等地新發現了火山20餘個(處),並且查證了1951年西崑侖阿什火山的噴發及在東北、內蒙、海南等地存在的活火山,改變了人們以往認為中國近代沒有火山活動的觀念。劉嘉麒率先測定了這些年輕火山岩的年齡,在大量野外考察與詳實室內系統的岩石地球化學工作的基礎上,把中國東北部新生代火山活動分為4個主要活動期與10個火山幕,糾正了過去在火山劃分上的一些錯誤,恢復了地質體的本來面目。鑒於他在中國東北地區新生代火山岩年代學研究中做出的卓越成就,1986年,他獲得首屆“侯德封獎(地球化學)”。

瑪珥湖

是一種獨特的火山口湖,瑪珥湖的沉積物是記錄高解析度古氣候的信息載體。劉嘉麒是中國最早在雷瓊、東北、內蒙等地確定和發現瑪珥湖並從事研究的科研人員,如中國南方亞熱帶瑪洱湖記錄的全新世氣候變化呈高頻振盪,這和極地冰芯記錄的平緩變化明顯不同,在古全球變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中國瑪珥湖被納入歐亞湖泊鑽探計畫,國際古全球變化(PEGES)科學指導委員會把它作為研究亮點予以報導。鑒於劉嘉麒在瑪珥湖研究的新成就,他在德、日、瑞典等國這方面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作為唯一被邀請的中國學者,並在中國成功主辦了第四屆亞洲湖泊鑽探(ALDP)國際研討會,被選為ALDP科學指導委員會副主席。

《中國火山》

1999年,劉嘉麒撰寫的專著《中國火山》一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全書8章,在第八章他專門寫了“火山資源與災害”,其中提到了中國火山潛在的危險和火山活動的監測與預報,去年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請他錄製一期“百家講壇--火山”,他圖文並茂地講述了有關內容。他在對火山進行基礎研究的同時,非常重視套用研究。他對火山資源的保護開發和火山災害的預防也做了許多工作,在他和其他同事的推動下,中國相繼建立了火山監測站和黑龍江五大連池、廣東湖光岩、福建漳州、山東山旺等一批與火山有關的國家地質公園,為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地方經濟,預防自然災害做出了積極有效的貢獻。在研究火山的同時,他在第四紀環境及極地研究方面也成就顯著。他在渭南黃土剖面中建立了15萬年高解析度的時間標尺,為陸相沉積物提供了一個可對比的獨立時標,並首次發現黃土中游離的溫室氣體高異常。他努力探索第四紀沉積物定年中遇到的問題,和其他同事一起主持建成新疆地理所第一個C14實驗室,嘗試湖泊沉積物中U-Th法定年。國際古全球變化(PEGES)科學指導委員會將這些成就視為古氣候研究的閃光點。他參與的“我國乾旱半乾旱區15萬年來環境演變的動態過程和發展趨勢”重大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參與組織

他積極參與組織我國有關方面的極地考察。對南極南設得蘭群島和北極斯瓦爾巴德地區的地質環境做了深入的調查。並在南北極的湖泊中成功打鑽,在冰芯和岩芯中發現多層火山灰,對南極火山活動和氣候變化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他曾在研究生院“西部開發”講座上介紹他承擔的西北地區項目的進展。“八五”期間,他協助劉東生院士組織實施了“南極資源、生態與全球變化研究”的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和中科院重大項目,負責完成項目總結驗收等工作,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5年來,劉嘉麒共發表論著211篇(部),獲得部級以上獎勵6次,2001年他被中國科協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考察

劉嘉麒曾訪問考察過日本、美國、墨西哥、智利、南極、紐西蘭、留尼旺、英國、德國等37個國家和地區。他還抽出一定時間每年都到研究生院講課,至今已連續上課18年。現在,他在研究生院講授三門課程“火山學”“新生代年代學”“第四紀地質與環境”。他還積極組織參加研究生院地質學一級學科、第四紀地質學二級學科的課程設定專家組的工作。他獨自寫了三門專業課的教學大綱,參與寫了5門課的大綱,為第四紀地質學設定的17門課中,他參與了大量的工作。他在實施教學大綱過程中認真吸取各方意見,提出改進方案。他以主人翁的姿態關注著研究生院的教學發展和建設。

他將自己的專著《中國火山》送給研究生院圖書館和地球學院的老師,請他們提意見。他非常重視研究生野外工作能力的培養,在研究生院上課期間,他多次帶研究生去周口店實習。“非典”期間,由於選修他課的學生較多,他主動提出在大禮堂上課,並把多媒體課件發給學生。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知識,他一直堅持以口試為考試方式。這樣他可在考試現場了解學生不清楚的地方,使學生很受感動。學生反映說,劉老師的課考試是一次綜合的學習,教學效果非常好。

培養研究生

他重視培養研究生德、智、體、美、 能全面素質的提高。1998年研究生院校慶20周年,他代表畢業的1.4萬名研究生在大會上發言,他提到研究生院建設初期條件簡陋,但這裡的學習氣氛猶如當年抗戰時的西南聯大,催人奮進。2004年2月20日,他被邀請回母校在“建設與發展”論壇作報告,他報告的題目就是“從學生到老師--感謝研究生院對我的培育”。他深切回憶了在研究生院學習的歷程--英語過關(他入學考的是俄語)、數學提高、專業知識更新,以及住宿的艱苦,在讀研究生期間從碩士到博士多年住木板房,磨練了意志。今天,他重新以教師的身份走進研究生院,希望年輕的學子明確學習方向,注重實踐,腳踏實地,鍥而不捨。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最好的環境中,在做好學問的前提下,首先要做好人。做人先立志,在科學的殿堂里成長。面對聽講座的研究生、教職工,他深情地希望研究生院加強對研究生素質教育,核心是品德和理想教育。他說,研究生階段是人生的重要轉折時期,尤其是在科學研究上要選準一個方向,占領一個領域,掌握一門技術,解決一個問題,不要浮躁。他還例舉劉東生院士研究黃土50年,孜孜不倦。雖然在國際上獲得了“泰勒環境成就獎”和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但他仍堅持在科研第一線繼續研究黃土。劉嘉麒希望大家向劉東生先生學習,他殷切期望研究生撐起未來中國科技發展的大廈。

院士心聲

從研究生到中科院院士,歷經25年。1/4世紀過去了,劉嘉麒說,“院士聽起來好,但是壓力大,社會責任更大,我有好多科研工作沒幹完,我想為祖國的發展再好好乾上十幾年”。這就是一位新當選院士的心聲。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名單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成立於1989年1月21日;是由從事和熱愛科學探險事業的科技工作者、科學探險愛好者及關心、支持科學探險事業的有關人士自願組成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姚檀棟
夏訓誠
王會軍
劉少創
趙亞輝
龍翼飛
李致新
袁揚
毛一雷
劉嘉麒
張百平
張波[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高守亭
張文敬
李世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方辰
楊逸疇
嚴江征
何平平[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余志川
劉麗[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郭寶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維[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江援
張進江
王渝生[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樹義[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繼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鄒捍
陳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陳挺恩
陸詠鴻
武素功
金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恰加
馮雪華
旦增倫洙
郭柯
李玉拄
溫景春
群增
戴明華
於憲光
馬健龍
王富葆
劉洪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呂茅利
詹明蘇
任雨劍
劉小漢
劉長秀[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劉玉凱[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武立磊
劉時銀
劉燕[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孫廣友
高登義[探險家]
杜玉奇
胡東生[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徐國慶[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大元[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高月娟
李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滌徽
郭建崴
楊永平[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候福強
凌風[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楊建
吳玉虎
陶麗娜
沈顯傑
董仁威[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蔣齊康
陳麗莉
陸龍驊
武振華
武淑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程占群
魏光飈
周衛軍
陳榮華[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呂剛
王新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存牛
項飛
項明[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趙永濤
姚健[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宮淑鳳
葉建青
關志華[中國科學探險協好會員]
劉文江[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徐進[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黃萬波
趙延平
劉耕年
孫波[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明[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儲國強
李昌發
顏其德
李映洙
李院生
李斌[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許期京
何建邦
邱衍慶
陳偉海
陳拓
耿宗成
張璞[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周長進
周愛明
舒磊
霍翠萍
林日凡
田長彥
孟超[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孝澤
屈建軍
余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鄧軍文
黃明芬
徐立[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燕春
鄭貴龍
齊德利
顧耀棟
俞國強
劉剛[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廖震宇
楊勇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黃秀軍
楊鏡明
杜澤泉
谷全喜
吳冠昌
宋建軍[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劉亞升
劉默[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梓敬
游威
杜學文
黃天幫
荊文發
胡喜鵬
諶良仲
舒津德
宋小超
方麗達
許勇[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柏春
趙紅[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