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鏡明

楊鏡明

1972年12月,楊鏡明出生於雲南大理世代農耕的白族之家,家中排行老大,貧寒的家境使他自幼就懂得他持家的責任。農家子弟的遠大理想莫過於能上個大學,今後賺錢養家。1993年9月他終於如願以償,考進了華東地質學院,學習套用地球物理勘探專業。那時,他是村裡的驕傲,也成為家庭的希望。

基本信息

簡介

畢業時正逢地質行業不景氣,同學中轉行的人很多,他也感到茫然。可這時他遇到了一位老者。

一天在蘇州的大街上走著走著,突然幻覺般地聽到了白族話,感覺好親切。尋聲找到了說話的老者,用白族話上前招呼。當得知他們同是大理洱源縣白族同鄉時,沒想到老人竟激動地拉著他的手,哭了。他參加過抗美援朝,帶著兒子離開家鄉很多年,是自己教會了兒子白族話。

同族親情讓他感動,那一刻,在他的心裡留下了民族的烙印。

回顧多年的人生經歷,他意識到,不同民族構成了多元的世界,他生活在我們這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非常幸運地感受著國家對少數民族同胞的關心和照顧,同樣少數民族老一輩也在為國家做著貢獻。作為年輕的一代,只要能發揮一技之長,為國家安寧、民族強盛盡職盡責就是幸福的。

職業生涯

楊鏡明 楊鏡明

1997年7月從華東地質學院畢業後,楊鏡明來到二一六大隊,從事核技術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十一年來,他參加了多個可地浸砂岩型鈾礦勘查項目,及鉀鹽礦、金屬礦、煤礦勘探項目。目前是大隊地科公司的一名地球物理高級工程師,項目組長。

楊鏡明是那種做事沉穩、有思想見地卻不張揚的人,他吃苦耐勞、執著追求、任勞任怨的工作作風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工作以來,從崇山峻岭的天山南北、乾燥炎熱的吐魯番盆地,到風沙肆孽的塔里木盆地和準葛爾盆地,到處留下他的足跡。地質隊每年幾個月的野外工作,條件異常艱苦,而儀器的搬運又給測量人員平添了許多辛勞。

幾年前在西天山一項激電測量工作中,工作點離宿營地絕對高差1000餘米。因山勢陡峭,楊鏡明他們只有用馬將儀器馱運到工作點。在艱險的山路上,曾經幾次馬失前蹄,將測量所用的發電機摔到溝里。為了保證儀器的完好,不得已大家帶上乾糧,在山頂支起簡易小帳篷,一住就是半個月,待工作完畢才回到山下基地。

在找鈾找礦測井工作中,有時測井工作量大,他與同事們幾天幾夜奮戰在工地,最多時一周要完成近萬米測井工作。當儀器出現故障時還要幫助儀修人員檢查維修儀器,常常通宵達旦工作,從來不因個人或技術及儀器故障問題延誤地質項目工期。

在地科公司搞物探剖面,他們住過羊圈;在西天山搞銅礦時,他們住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半夜突來的山洪威脅著他們的生命;由於長期風餐露宿,體質很好的他落下胃病,往往在工作最艱難時,都要忍著胃痛堅持下去……。可這一切沒有讓他退怯,他認為一個人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因工作出色,2006、2007連續兩年被大隊評為 “雙文明先進個人”。

在業務上他總是主動思考探索實踐中遇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工作之餘他大量閱讀專業書籍,並向前輩和同事請教,甚至在個人條件不寬裕的情況下自費學習工作所需的各種專業軟體和野外物化探工作方法,並在職學習取得了工程碩士學位。近幾年撰寫的《小波變換在砂岩型鈾礦地面氡氣測量中的套用》等多篇論文在《新疆地質》、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上得以發表。

面對能聽到自己心跳的大山和荒漠,楊鏡明則以苦為樂。對音樂無師自通的他,讓那諳熟的笛聲和悠揚薩克斯《回家》的旋律,給枯燥單調的野外生活注入浪漫的色彩。同時,也因為地勘工作是一項腦力兼體力的勞動, 181cm、體魄健壯的他,一有時間就和那幫地質硬漢們馳騁在駐地簡陋的籃球場和羽毛球場上。

他說:“許多人為了追求名利做他們自己不喜歡的事,他們表面可能很風光,但這只是一種利益趨使的結果。而我,每每將野外第一手資料解釋成圖寫完報告後,內心會產生莫大的喜悅;每每接到新的野外任務時,那種對工作的熱情、責任心越來越強;每每看到那些被風雨漂白了黑髮、仍然堅守在一線的老地質工作者們,都進一步堅定了自己的職業信念。我做了自己喜歡的職業,雖然很艱苦、很平凡,但我覺得很幸福!

在上大學前我是種地的好手,父親說我是離不開土地的。是的,我離不開‘土地’,只是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打理它而已。在二一六這個和諧大家庭中工作生活,能找到事業成就感和歸宿感,我想我這一生是離不開我所熱愛的地質事業了。”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成立於1989年1月21日;是由從事和熱愛科學探險事業的科技工作者、科學探險愛好者及關心、支持科學探險事業的有關人士自願組成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姚檀棟
夏訓誠
王會軍
劉少創
趙亞輝
龍翼飛
李致新
袁揚
毛一雷
劉嘉麒
張百平
張波[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高守亭
張文敬
李世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方辰
楊逸疇
嚴江征
何平平[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余志川
劉麗[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郭寶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維[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江援
張進江
王渝生[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樹義[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繼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鄒捍
陳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陳挺恩
陸詠鴻
武素功
金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恰加
馮雪華
旦增倫洙
郭柯
李玉拄
溫景春
群增
戴明華
於憲光
馬健龍
王富葆
劉洪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呂茅利
詹明蘇
任雨劍
劉小漢
劉長秀[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劉玉凱[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武立磊
劉時銀
劉燕[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孫廣友
高登義[探險家]
杜玉奇
胡東生[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徐國慶[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大元[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高月娟
李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滌徽
郭建崴
楊永平[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候福強
凌風[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楊建
吳玉虎
陶麗娜
沈顯傑
董仁威[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蔣齊康
陳麗莉
陸龍驊
武振華
武淑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程占群
魏光飈
周衛軍
陳榮華[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呂剛
王新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存牛
項飛
項明[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趙永濤
姚健[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宮淑鳳
葉建青
關志華[中國科學探險協好會員]
劉文江[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徐進[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黃萬波
趙延平
劉耕年
孫波[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明[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儲國強
李昌發
顏其德
李映洙
李院生
李斌[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許期京
何建邦
邱衍慶
陳偉海
陳拓
耿宗成
張璞[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周長進
周愛明
舒磊
霍翠萍
林日凡
田長彥
孟超[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孝澤
屈建軍
余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鄧軍文
黃明芬
徐立[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燕春
鄭貴龍
齊德利
顧耀棟
俞國強
劉剛[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廖震宇
楊勇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黃秀軍
楊鏡明
杜澤泉
谷全喜
吳冠昌
宋建軍[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劉亞升
劉默[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梓敬
游威
杜學文
黃天幫
荊文發
胡喜鵬
諶良仲
舒津德
宋小超
方麗達
許勇[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柏春
趙紅[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