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大賚

鍾大賚

鍾大賚,中科院院士,構造地質學,大陸動力學家。1933年8月11日生於山東青島。1954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1963年獲前蘇聯列寧格勒礦業學院副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鍾大賚 院士 鍾大賚 院士

鍾大賚,江蘇無錫人。 1954 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礦產勘查專業。同年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 1959-1963 年赴前蘇聯列寧格勒礦業學院主攻礦田構造學,獲副博士學位; 1986 年起任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並先後任構造地質研究室主任 (1986-1989) 、中國科學院岩石圈構造演化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 1989-1997 )。

參與編制我國第一張《 1:400萬中國大地構造圖》、為《中國大地構造綱要》作者之一。該成果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長期從事構造地質領域的研究,致力於不同尺度構造研究的結合,深部構造與淺部構造、深部物質運動對地殼演化關係的研究。對我國古特堤斯造山帶進行了系統研究,闡明了全球古特提斯發育最好地域的古板塊演化規律。對新生代印度與亞洲大陸碰撞前緣變形進行的研究,為青藏高原及其周緣新生代地質構造格局和環境演變的關係建立了時空框架。在我國較早地運用中、小、微構造相結合,研究礦田構造、斷裂和褶皺形成的歷史分析和力學分析,提出深層不均一控制淺層構造的形成,進一步發展了斷塊構造理論 。

研究領域

主要學術成就為:

系統研究我國西南古特提斯造山帶 以多年大量的野外和室內工作中所獲得的現代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資料和定年與實驗數據為支撐,首次系統地論證了我國西南地區的古特提斯的複雜發展史。所建立的古特提斯構造框架和演化模型,闡明了全球古特提斯發育最好地域的古板塊演化規律。該項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1),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4)。

新生代印度與亞洲大陸碰撞前緣變形研究 對哀牢山 - 紅河斷裂的系統地研究證明,已拼合的大陸塊體可發生百公里級(板塊尺度的)相對位移;在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發現了地球上最年輕的下地殼地質體(高壓麻粒岩),在巨厚地殼的高原,找到了觀察深部地殼的視窗。為青藏高原及其周緣新生代地質構造格局和環境演變的關係,建立了時空框架。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