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順帝

元順帝

元順帝(1320.5.25—1370.5.23),廟號惠宗,是元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在位37年(即:1333.7.19—1370.5.23)。

基本信息

元順帝脫歡鐵木兒:中國元代末代皇帝元明宗和世長子,又稱元惠帝(死後元朝廟號為惠宗,明朝諡號為順帝),諱名托歡特穆爾,於1320年出生,1370年去世於應昌,元明宗和世瓎長子,名名孛兒只斤妥歡鐵木兒。是元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他的汗號是烏哈噶圖,在位時間是從1333年6月至1368年在位三十五年。明太祖認為他順天應人,給他上一個“順帝”的諡號,但蒙古人不接受。另外,北元傳了五代才亡國。
元順帝(蒙維混血明顯)元順帝(蒙維混血明顯)

個人檔案

生日:延佑七年四月十六日(1320年5月24日)
卒年:至正三十年四月二十二日(1370年5月28日)
享年:52
屬相:猴
廟號:惠宗(蒙古語為烏哈圖可汗)
諡號:普孝皇帝,明人加號順帝
家庭
父親:明宗和世剌
母親:罕祿魯邁來迪
弟弟:寧宗懿磷質班
姐妹:不答昔你,封明慧貞懿大長公主。
月魯公主,適嗣昌王沙藍朵兒只。
配偶:欽察,答剌失里,弘吉剌,伯顏忽都,奇完者忽都
子女:三子

個人簡介

至順元年(1330年)明宗皇后被殺,他被驅逐,首先被驅逐到高麗,後來到靜江(廣西桂林)。至順三年(1332年)十一月,元寧宗逝世,太皇太后卜答失里下令立妥歡鐵木兒為皇帝,受到左丞相欽察人燕鐵木兒反對,因此一直到至順四年(1333)六月,脫歡鐵木兒即位於上都。燕鐵木兒的兒子唐其勢的叛亂一直到元統三年(1335年)才得以平定。即位後任命有擁戴之功的伯顏為中書右丞相。伯顏把持著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順帝放在眼裡,獨秉國政,專權自恣,排斥儒生,廢除科舉制。為了加強統治,他下令嚴禁漢人、南人私造私藏兵器、不允許漢人學蒙古語和餵養馬匹,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加劇。後至元六年(1340),元順帝支持脫脫逐走伯顏,起用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復科舉取士,開馬禁,減鹽額,由脫脫(後改由阿魯圖)主持修三史,頒《至正條格》,史稱脫脫更化

元順帝元順帝的貨幣
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泛濫,國庫空虛。他被迫於十年改變鈔法,十一年(1351年)用賈魯修治黃河。鈔法變更,導致物價上漲;修河時緊工迫,官吏乘機對百姓敲詐勒索,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終於爆發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紅巾軍起義)。雖然1362年元軍獲得很大戰果,但由於起義軍的勢力已經很大,朝廷內部又發生皇帝和皇太子(即後來即位的元昭宗)兩派之間的明爭暗鬥,因此元順帝無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而在外的各行省的將領有時也各行其是,不聽中央統一指揮。這一切給朱元璋提供了鞏固其地位的機會。二十三年後,朱元璋勢力壯大,漸次統一南方,元王朝已無力對抗。順帝聽信讒言,貶脫脫,於是國家大權盡歸哈麻、雪雪兄弟。十六年,哈麻、雪雪謀廢順帝,事敗被殺。其後,宮廷內分為兩派,一派擁護皇帝,一派支持太子。兩派矛盾尖銳化,順帝的號令已失去作用。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統一南方,責令北伐,徐達率領的軍隊逼近大都,元順帝夜半開大都的建德門北奔,首先逃往上都,後逃往應昌。他在那裡兩次組織兵力試圖收復大都,但都被明朝軍隊擊敗,於洪武二年(1370年)因痢疾在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勝旗達里諾爾西南)去世。
順帝前期為權臣伯顏所控制,對伯顏的倒行逆施不發一言。但是伯顏死後,順帝並未改弦易張。怠於政事,荒於游宴,學“行房中運氣之術”,有匠材,能制金人玉女自動報時器。又造宮漏,“其精巧絕出,人謂前代所罕有”。如果說崇禎是太“有為”而導致亡國的話,順帝就是太“無為”了。而且他的這種“無為”簡直就是麻木不仁。以至於當明軍剛剛攻克通州就嚇得逃出北京,回蒙古去了。

在位政績

元順帝遼史
脫脫更化,留名青史

公元1341年,元順帝起用脫脫當政,改元“至正”,宣布“更化”,歷史上稱為“脫脫更化”。
脫脫的改革主要措施有:
1、恢復伯顏廢黜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起於隋唐,但元朝建立後直到仁宗的時候才實行科舉制度。伯顏掌權後,為防止漢人做官,下令廢止科舉。
2、置宣文閣,恢復太廟四時祭;
3、平反昭雪一批冤獄;
4、開馬禁、為農民減負,放寬政策;

脫脫上台後,下令免除百姓拖欠的各種稅收,放寬了對漢人、南人的政策。此前民間禁止養馬,脫脫上台廢除了這一禁令。
5、主持編寫宋、金、遼三史;
中國歷來有修前朝歷史的傳統,元朝建立以後,宋遼金三朝的歷史一直沒有正式編寫過。至正三年三月,公元1343年,元順帝詔修遼、金、宋三史,脫脫擔任總裁官。脫脫組織了漢族史學家歐陽玄、揭悉斯等人,畏兀兒族廉惠山海牙,沙剌班,党項人余闕,蒙古人泰不花等人一起參加修史,開創了各族史家合作修史的先例。後來,這三部史書被列入中國正史《二十四史》,而二十四史中,只有《宋史》、《遼史》、《金史》三部是少數民族宰相主編的,也只有這三史是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歷史學家共同完成的。

篡編法典

至正條格

《至正條格》元代法規之一。
元順帝至元四年(1338年)3月,命中書平章政事阿吉剌根據《大元通制》編定條格,於至正六年4月頒行。其中包括詔制150條、條格1700條、斷例1059條。但原書卷數已不可考究,根據《永樂大典》記載,共23卷,分祭祀、戶令、學令、選舉、倉庫、捕亡、賦役、獄官等27目。
2003年在韓國東南部的慶州發現其藏珍本。2007年韓國正式整理出版,分影印本和校點本兩冊。
元順帝時官撰。凡分目二十七:曰《祭祀》,曰《戶令》,曰《學令》,曰《選舉》,曰《宮衛》,曰《軍防》,曰《儀制》,曰《衣服》,曰《公式》,曰《祿令》,曰《倉庫》,曰《廄牧》,曰《田令》,曰《賦役》,曰《關市》,曰《捕亡》,曰《賞令》,曰《醫藥》,曰《假寧》,曰《獄官》,曰《雜令》,曰《僧道》,曰《營繕》,曰《河防》,曰《服制》,曰《跕赤》,曰《榷貨》。案《元史·刑法志》載,元初平宋,簡除繁苛,始定新律。至元二十一年,中書省咨各衙門,將原降聖旨條律,頒之有司,號曰《至元新格》。仁宗時,又以格例條畫,類集成書,號曰《風憲宏綱》。英宗時復加損益,書成,號曰《大元通制》。其書之大綱有三:一曰《詔制》,二曰《條格》,三曰《斷制》。自仁宗以後,率遵用之,而不及此書。據歐陽元序,則此書乃順帝至元四年中書省言,《大元通制》,纂集於延祐乙卯,頒行於至治之癸亥,距今二十餘年。朝廷續降詔條,法司續議格例,簡牘滋繁,因革靡常。前後衡決,有司無所質正。往復稽留,吏或舞文。請擇老成耆舊、文學法理之臣,重新刪定。上乃敕中書專官,典治其事。遴選樞府憲台、大宗正、翰林集賢等官,編閱新舊條格,參酌增損。書成,為制詔百有五十條,格千有七百,斷例千五十有九。至正五年書成,丞相阿魯圖等入奏,請賜名曰《至正條格》。其編纂始末,厘然可考。《元史》遺之,亦疏漏之一證矣。原本卷數不可考,今載於《永樂大典》者,凡二十三卷。

內政外交

元順帝紅巾軍起義
紅巾軍起義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51—1367年)九月,元代農民進行的反抗並推翻元封建王朝的武裝鬥爭。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統治階級內部政局動盪。元朝政府橫徵暴斂,土地高度集中,社會經濟衰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十一年,民間秘密團體白蓮教領袖韓山童及其門徒劉福通,利用政府徵發農夫15萬人修治黃河,農夫不堪元官吏的欺凌和沉重的勞役的情緒,進行反抗元朝的組織活動。由於訊息走漏,韓山童被俘遇害,劉福通逃回潁州(今安徽阜陽),五月,劉福通率眾起義,以紅巾裹頭,稱紅巾軍。爾後率部西進河南相繼攻克項城(今河南項城南)、羅山(今河南羅山)、真陽(今河南正陽)等地,隊伍迅速發展至十餘萬人。在劉福通起義的影響下,大江南北許多地方相繼爆發了人民的反元鬥爭,其中主要的有:徐州李二(芝麻李)、趙均用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的郭子興孫德崖:湘漢流域的布王三孟海馬;蘄(今湖北蘄春)、黃(今湖北黃岡)的彭瑩玉徐壽輝等,均屬紅巾軍系統,諸多起義軍中以北方劉福通,南方徐壽輝兩支為最強。這兩支起義軍的發展,將元統治區切成兩段,使南北隔絕,有力的打擊了元朝的統治。除此之外,還有張士誠起義軍。

貨幣改革

元順帝至正通寶
名稱:至正通寶
製造年代:
材料:
規格:直徑3厘米
元代貨幣。至正通寶是元朝順帝至正年間鑄行的錢幣,大小均有,並且部分錢幣背面鑄有八思巴文。在中國錢幣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在元代以紙鈔作為主要貨幣,鑄幣不多。並且除八思巴文貨幣外,其它漢文鑄幣量有限。有些年號僅有寺觀錢傳世,這種寺觀小錢當時不作貨幣流通,只作信徒對寺觀的香火錢,故亦稱“供養錢”。元錢銅色以深紅及淺紅者居多,供養錢也有偏黃色的。
圖示至正通寶內外都有郭,外郭寬平,內郭略細,“至正通寶”四漢文為直讀,筆劃粗壯厚實。
至正通寶種類較多,面文“至正”的錢幣,有部分背穿上分別鑄有五種八思巴文地支紀年;有的背穿上、下分別為八思巴文漢文紀值數字。錢幣的大小也不均一。

歷史評價

元順帝元順帝
元順帝在位的年代與明王朝興起的時期大致相合。這位元朝的末代皇帝在當時的許多中文史料中和明初歷史學家的筆下被形容為一個放蕩淫佚的怪物,這種說法當然是誇大其詞,但是很難斷定誇大的程度究竟多大。有幾位當時的作者讚譽他。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他在使元王朝足以誇耀一時的權力瓦解和消逝的那些事件中不占舉足輕重的地位。成吉思汗是一位軍事天才和具有雄才大略和超人毅力的領袖,但是,人們發現他的這個第七代孫子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庸才接班人而已。只要看看在他統治時期的歷史得寫一些更大的人物,得寫主要由別人製造和遇到的問題,這種評論就足以說明一切了。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