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支氣管炎

傳染性支氣管炎

傳染性支氣管炎是由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引起的雞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呼吸道傳染病。其臨診特徵是呼吸困難、發出羅音、咳嗽、張口呼吸、打噴嚏。如果病原不是腎病變型毒株或不發生並發病,死亡率一般很低。產蛋雞感染通常變現產蛋量降低,蛋的品質下降。本病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是養雞業的重要疫病。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病禽病禽

傳染性支氣管炎(IB)是雞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傳染的病毒性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疾病。其特徵是咳嗽、噴嚏、氣管囉音和呼吸道黏膜呈漿液性卡他性炎症。如發生腎病變型傳染性支氣管炎還會出現病雞腎腫大、腎小管輸尿管內有尿酸鹽沉積等病理變化。雛雞通常表現流鼻液、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症狀,有時會發生死亡;產蛋雞則以產蛋量減少和蛋白品質下降較為常見。
歷史與分布本病於1930年春在美國北達科他州首先發現。1931年由Schalk和Hawn正式報導。1936年Beach和Schalm確定了該病的病原,1937年Beaudette和Hudson首次利用雞胚培養該病毒。1956年Jungherr等證明IB的病原不只一個血清型。1962年Winterfield和Hitchner發現了腎病變型傳染性支氣管炎(IB-nephrosisform)。
目前,該病在世界上大多數養雞地區都有發現。我國於1972年由鄺榮祿教授在廣東首先報導了IB的存在。此後北京、上海等地相繼有報導,現該病已蔓延至全國大部分地區,給養雞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病毒

能在發育的雞胚中生長良好,也能在氣管器官組織培養中增殖。病毒經56℃15分鐘或45℃90分鐘即被滅活,對乙醚敏感,50%氯仿室溫下作用10分鐘、0.1%去氧膽酸鈉4℃作用18小時能使病毒完全失去感染性。病毒對常見消毒劑敏感,0.05%或0.1%的β戊酮內酯(BPL)或0.1%福馬林均可使其失活。
本病病原是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nfectiousbronchitisvirus,IBV),屬於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是該屬的代表種。
IBV多數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120nm,病毒粒子有囊膜,表面有長約20nm的桿狀纖突。各毒株在蔗糖溶液中的浮密度不同,峰值常在(1.15~1.18)g/ml之間,離心時為避免丟失病毒纖突,離心力最好不要超過100000g。
IBV的基因組核酸為不分段的正鏈單股RNA,具有感染性,全長約27000個核苷酸。主要編碼3種病毒特異性結構蛋白,即纖突糖蛋白(S)、膜蛋白(又稱基質糖蛋白,M)、核衣殼蛋白(N)。其中S蛋白合成後會裂解為S1和S2兩條糖多肽亞單位。研究表明,血凝抑制抗體和大多數病毒中和抗體都是由S1誘發的,病毒的組織嗜性也與S1有密切關係。
由於IBV的基因組核酸在複製過程中易發生突變和高頻重組,所以IBV的血清型眾多。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已至少發現27個IBV血清型,常見的包括Massachusetts、Connecticut、Iowa97、Iowa609、Delaware、Georgia、NewHampshireEF、AustralianT等。而且新的血清型和變異株還在不斷出現,這就給IB的防制帶來很大困難。同時也使一般的實驗室很難通過中和試驗對分離毒株進行血清型鑑定(主要是缺少全套的標準血清和抗原)。考慮到S蛋白(尤其S1糖多肽亞單位)與IBV的免疫原性關係最為密切。因此,近年來建立了一系列針對IBVS1基因的基因分型方法。其中以限制性內切酶酶切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RFLP)和序列同源性分析最為常用。初步研究表明,血清分型和基因分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可比性,不同血清型毒株的S1糖多肽胺基酸序列的差異一般在20%~25%之間,有的甚至更高。但也有例外,如Connecticut46株和M41株分屬不同血清型,而差異僅為7.6%。據調查,我國目前大部分地區的IBV毒株屬於Massachusetts血清型和基因型(其代表株為M41),主要引起呼吸道症狀。但有些地區也存在類似美國Gray株和Holte株的野毒的局部流行,其共同特點是引起典型腎臟損傷。
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本身不能直接凝集雞的紅細胞,但經過1%胰酶或磷脂酶C在37℃下處理3h後,可具有血凝活性,並且這一活性能被特異性抗血清所抑制。利用該特性,有些實驗室建立了鑑定IBV毒株或監測抗體水平的間接血凝抑制試驗,但該方法目前尚缺乏規範標準。
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能在10~11日齡的發育雞胚中生長。將IBV野毒材料首次接種於雞胚後,90%的胚仍能存活,只有少數胚會出現生長遲緩或矮小化。但隨著病毒傳代次數的增加,其對雞胚的毒力也不斷增強,到第10代時,可在接種後的第10d引起80%的雞胚死亡。特徵性變化是:胚體矮小並蜷縮成球形,尿囊膜增厚,緊貼胚體,卵黃囊縮小,尿囊液增多等。IBV也能在15~18日齡的雞胚腎細胞(CEK)、雞腎細胞(CK)和雞胚肝細胞(CEL)上生長,經多次傳代(6~10代)後,可引起較明顯的細胞病變,表現為胞漿融合,形成合胞體及細胞死亡。多數IBV野毒不需要適應就可以在氣管組織培養物上生長,並引起纖毛運動停止。由此建立的雞胚氣管環培養法(Toc)已成為分離IBV、測定毒價和血清分型的有效方法。
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株在56℃15min或45℃90min可被滅活,但在-30℃以下可存活24年。IBV在pH6.0~6.5的環境中培養時最穩定,在室溫中也能抵抗1%HCl(pH2)、1%石碳酸和1%NaOH(pH12)1h。而雞新城疫病毒(NDV)、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ILTV)和禽痘病毒(FPV)則在室溫中不能耐受pH12,這對鑑別病毒有一定意義。IBV對一般消毒劑敏感,在1%來蘇兒溶液、0.01%高錳酸鉀溶液、1%福馬林溶液、2%氫氧化鈉溶液及70%乙醇中3~5min即被滅活。

流行病學

自然感染僅見於雞、雉雞,各種年齡的雞均可感染,但以雛雞發病最嚴重。傳染源主要是病雞和康復後帶毒雞,病雞康復後可帶毒49天。病毒主要存在於呼吸道滲出物中,也可在腎和法氏囊中增殖。傳播途徑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也可經污染的飲水、飼料和墊料傳播。本病傳播迅速,一旦感染幾乎全群發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以氣候寒冷的季節較為嚴重。
雞是IBV的自然宿主,各種齡期的雞均易感,但以雛雞和產蛋雞發病較多,尤其40日齡以內的雛雞發病最為嚴重,死亡率也高。本病的主要傳播方式是病雞從呼吸道排毒,經空氣中的飛沫和塵埃傳給易感雞。此外,也可從泄殖腔排毒,通過飼料、飲水等媒介,經消化道傳染。IB屬於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在雞群中傳播速度快(2周內可波及全場),潛伏期短(平均3d),病雞帶毒時間長(康復後49d仍可排毒)。發病率高,但死亡率不高(幼雞約5%,成雞約1.2%~1.4%)。本病一年四季流行,但以冬春寒冷季節最為嚴重。過熱、擁擠、溫度過低、通風不良、飼料中的營養成分配比失當、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及其他不良應激因素都會促進本病的發生。

臨床症狀

人工感染的潛伏期為18~36小時,自然感染的潛伏期長,有母源抗體的幼雛潛伏期可達6天以上。雛雞突然出現呼吸症狀並很快波及全群,病雞表現為氣喘、咳嗽、打噴嚏、氣管鳴音和流鼻涕,精神沉鬱、畏寒、食慾減少、羽毛松亂、打堆,個別雞鼻竇腫脹、流淚。6周齡以上的雞症狀不明顯,主要是氣管鳴音、喘氣和輕微咳嗽等。蛋雞產蛋量下降,並產軟殼蛋、畸形蛋或粗殼蛋,蛋白稀薄如水樣,蛋黃與蛋白分離以及蛋白粘殼等。腎病理變化型傳染性支氣管炎是目前發生多、流行範圍較廣的疾病,20~30日齡是其高發階段。病初,病雞表現怕冷、噴嚏和咳嗽,有的張口喘氣及氣管鳴音,2~3天后出明顯的全身症狀,表現為厭食、拱背、飲水量增大,拉白色水樣糞便,糞便中含有大量尿酸鹽。病雞失水,肌肉干燥,冠髯及皮膚發紺。出現上述症狀2~3天后開始死亡,7天后達到死亡高峰,逐漸至15~17天停止死亡,發病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成年雞很少發病。本病發病率高,雛雞的死亡率為25%,6周齡以上的雞死亡率低,感染腎型毒株一般死亡嚴重。病程一般為1~2周。
傳染性支氣管炎的臨床表現比較複雜。這一方面是由於IBV本身變異快、血清型多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與環境中的其他致病因子(如大腸桿菌支原體等)混合感染,以及不良的飼養管理因素(如濫用抗生素、飼料配比失當等)有關。
呼吸型:雞群往往發病突然。4周齡以下的幼雞主要表現為伸頸、張口呼吸、咳嗽、打噴嚏、呼吸囉音等症狀。2周齡以內的雞,還常見鼻竇腫脹、流鼻液、流淚、頻頻甩頭等。病情嚴重時,病雞精神沉鬱、食慾廢絕、羽毛松亂、體溫升高、怕冷扎堆,甚至引起死亡。康復雞則大多發育不良,形體消瘦,蛋雛雞還會因輸卵管損傷而嚴重影響或完全喪失產蛋能力。5~6周齡以上的雞發病症狀與幼雞相似,但因氣管內滯留大量分泌物而造成的“咕嚕”異常呼吸音更明顯,尤以夜間最清晰。另外,較少見到流鼻液的現象。這種呼吸道症狀可持續7d~14d,同時有黃白色或綠色下痢,但死亡率比幼雛低。
成年雞感染IB後的呼吸道症狀較輕微,相比之下產蛋性能的變化更明顯。主要表現為開產期推遲,產蛋量明顯下降,降幅在25%~50%之間,可持續4~8周。同時畸形蛋、軟殼蛋、粗殼蛋增多。蛋的品質也下降,蛋清稀薄如水,蛋黃與蛋清分離。康復後的蛋雞產蛋量很難恢復到患病前的水平。
腎型:主要發生於2~4周齡的雞。最初表現短期(約1d~4d)的輕微呼吸道症狀,包括囉音、噴嚏、咳嗽等,但只有在夜間才較明顯。如無混合感染導致的明顯症狀,常常容易被忽視。呼吸道症狀消失後不久,雞群會突然大量發病,出現厭食、口渴、精神不振、拱背扎堆等症狀,同時排出水樣白色稀糞,內含大量尿酸鹽,肛門周圍羽毛污濁。病雞因脫水而體重減輕、胸肌發紺,重者雞冠、面部及全身皮膚顏色發暗。發病10d~12d達到死亡高峰,21d後死亡停止,死亡率約30%。產蛋雞感染後也會引起產蛋量下降、產異常蛋和死胚率增加,但死亡不多。

病理變化

病雞的支氣管、鼻腔和竇中有漿液性、粘液性和乾酪樣滲出物,氣囊可能混濁含有黃色乾酪樣滲出物。在大的支氣管周圍可見小面積的肺炎。產蛋雞卵泡充血、出血或變形,甚至在腹腔內可見液體狀的卵黃物質。輸卵管萎縮,其長度和重量明顯減小或發生囊腫。腎病理變化型,呼吸道無明顯病理變化,主要病理變化是引起腎腫大、蒼白,腎小管和輸尿管被尿酸鹽結晶充盈並擴張,腎臟外觀呈花斑狀。
呼吸型:幼雛主要病變表現為鼻腔、喉頭、氣管、支氣管內有漿液性、卡他性和乾酪樣(後期)分泌物。上呼吸道因此會被水樣或黏稠的黃白色分泌物附著或堵塞。鼻竇、喉頭、氣管黏膜充血、水腫、增厚。氣囊輕度混濁、增厚。支氣管周圍肺組織發生小灶性肺炎。如伴有混合感染,還可見到呼吸道發生膿性、纖維素性炎症。產蛋雞則多表現為卵泡充血、出血、變形、破裂,甚至發生卵黃性腹膜炎。若在雛雞階段感染過IB,則成年後雞的輸卵管發育不全,長度不及正常的一半,管腔狹小、閉塞。呼吸系統的病理組織學變化可見氣管、支氣管黏膜的纖毛脫落,上皮細胞變圓和空泡變性,嚴重時會脫落。黏膜固有層內出現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和炎症細胞浸潤。早期主要為異嗜性白細胞,隨後則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為主。生殖系統的病理組織變化表現為輸卵管黏膜上皮細胞變性,纖毛變短或脫落,分泌細胞減少,黏膜層內炎性細胞浸潤及黏膜基質的纖維化。卵泡顆粒膜細胞呈樹枝狀增生,卵泡溶解。子宮部的殼腺細胞變形,固有層腺體增生,並有較多淋巴細胞浸潤。
腎型:主要病變表現為腎臟蒼白、腫大、小葉突出。腎小管和輸尿管擴張,沉積大量尿酸鹽,使整個腎臟外觀呈斑駁的白色網線狀,俗稱“花斑腎”。在嚴重病例中,白色尿酸鹽不但彌散分布於腎表面,而且會沉積在其他組織器官表面,即出現所謂的內臟型“痛風”。發生尿石症的雞除輸尿管擴張,內有砂粒狀結石外,還往往出現一側腎高度腫大,同時另一側腎萎縮。病理組織學病變方面表現為腎小管上皮細胞腫脹變性,甚至壞死脫落。管腔擴張,內含尿酸鹽結晶。腎間質水腫,並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浸潤,有時還可見纖維組織增生。
近年來,有關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變異株引起肌肉、腸道,甚至腺胃等非呼吸、生殖和泌尿系統的組織、器官發生病變的報導不斷出現。但其中大部分尚待進一步證實。因為現有的研究數據表明,除IBV毒株本身的致病作用外,環境中的一些誘因(如寒冷、飼料成分不當、濫用藥物、多種病原混合感染等)對傳染性支氣管炎病變的表現形式和嚴重程度有很大影響。如果將異常的臨床表現或病理變化都歸究於IBV毒株變異本身,則容易對診斷和防制工作帶來不利的影響 。

診斷

病毒分離

常用於病毒分離的材料包括病雞的喉頭分泌物和泄殖腔內容物(用無菌棉拭子蘸取)、氣管、肺組織和腎臟等。將新鮮病料(組織塊需磨碎),按1∶5~1∶10加入滅菌磷酸鹽緩衝液製成組織懸液,離心取上清,加適量抗生素於4℃冰櫃內感作2h~4h。然後接種於9~11日齡SPF雞胚或非免疫健康雞胚的尿囊腔內,37℃孵育36h~48h,取出部分雞胚,收穫尿囊液進行血清學或分子生物學檢測,其餘雞胚繼續孵化6d~7d,觀察胚體變化。如病料中有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則部分雞胚在接種後3d~5d發生死亡,胚體比同日齡正常雞胚矮小,捲成球形,又稱“侏儒胚”。羊膜及尿囊膜增厚,胚體充血。初次分離的野毒往往要經過雞胚盲傳2~3代後,才能見到明顯和規律的雞胚病變。此外,也可通過雞胚氣管環培養法分離IBV。

病毒鑑定

干擾試驗IBV在雞胚中能夠干擾NDV-B1株(即新城疫II系疫苗株)產生血凝素,因此,可利用這種方法對IBV進行鑑定。具體做法是:取9~11日齡SPF或無母源抗體的雞胚10~20隻,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先通過尿囊腔內接種經無菌處理的病料,每隻雞胚0.1ml,另一組作為對照,不接種。孵化10h後,兩個組同時經尿囊腔途徑接種含NDV-B1株的雞胚尿囊液,每隻雞胚0.1ml。繼續孵化36h~48h後,把兩組所有雞胚置4℃冰櫃內4h以上,然後逐只收穫並測定尿囊液的血凝效價。若病料中確實存在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則該組雞胚有50%以上的血凝效價在1:20以下,而對照組的雞胚則有90%以上的血凝效價在1:40或以上。整個試驗要嚴格按上述規定時間去做,否則干擾作用就會減弱或消失。
血清學試驗常用於鑑定IBV的血清學方法包括病毒中和試驗(VN)和免疫螢光抗體技術(IFA)等。但由於IBV的血清型很多,而對大多數實驗室來講很難製備或獲得全套的型特異性標準陽性血清。因此,目前主要通過血清學方法判斷分離物中是否含有IBV。
分子生物學試驗一般根據IBV基因組RNA的保守區段(如3’末端)設計引物,通過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或反轉錄-巢式聚合酶鏈式反應(RT-nestedPCR)擴增特異的基因片段。這個方法靈敏、快速、特異,能夠較好地避免IBV血清型眾多所造成的不便。因此已被許多實驗室接受並投入臨床樣本檢測。另外,也有通過核酸探針進行診斷的報導,但其操作不如RT-PCR方便。
人工發病將感染性的雞胚尿囊液通過氣管內接種或點眼感染方式,接種1日齡SPF雛雞或無母源抗體的健康雛雞。經18h~36h後,接種雞會出現明顯的症狀和病理變化。本方法在氣溫較低的冬春季節進行,較易獲得成功。另外,由於臨床上有多種因素會影響本病的症狀表現,所以建議人工發病時最好配合病理組織學檢查做出診斷。
血清學診斷對本病的血清學檢驗方法有病毒中和試驗(VN)、瓊脂擴散試驗(AGP)、血凝抑制試驗(HI)、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
病毒中和試驗:用病毒中和試驗可對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進行定性和定量檢驗。試驗方法有雞胚(7~11日齡)法、雞腎細胞培養法和蝕斑法3種。雞感染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後約10d(疾病流行過後的恢復期),其血液內出現中和抗體,並可持續6~12個月。因此,對患病雞群的檢驗,通常采雙份血清樣,第一次是在發病初期,第二次是在發病後2~3周。若第二次血清樣抗體滴度比第一次高出4倍,即可診斷為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感染。
瓊脂擴散試驗:可用感染雞胚的絨毛尿囊膜製備抗原,也可用聚乙二醇濃縮感染雞胚尿囊液製備抗原,按常規方式完成試驗,經24h~48h觀察結果。此法特異性較強,操作方法簡單而快速。雞感染IBV野毒或接種弱毒疫苗7d~9d後就能檢出沉澱抗體,並可持續2~3個月。一般認為雛雞血清中和指數在3.17以上時,就能用瓊擴試驗測出沉澱抗體的存在,因此採用AGP試驗對疫苗接種效果的監測有現實使用意義。
血凝抑制試驗:將含有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的雞胚尿囊液離心濃縮後,加等量磷脂酶C置37℃處理90min作為抗原,再按微量法操作進行血凝抑制試驗。
傳染性支氣管炎流行初期,要注意與新城疫、禽流感、傳染性喉氣管炎、支原體等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病、傳染性鼻炎、大腸桿菌性氣囊炎、雛雞麴黴菌病及維生素A缺乏症等相區別。從臨床表現上來看,新城疫禽流感的病情往往比本病嚴重,雛雞常可見到神經症狀及內臟組織的出血和壞死。傳染性喉氣管炎很少發生於幼雛,且患雞的呼吸道症狀較重,常咳出黃色或血樣黏液,氣管、喉頭黏膜出血和壞死嚴重,同時氣管黏膜上皮細胞會出現合胞體和核內包涵體。慢性呼吸道病的特點是傳播慢,病程長,氣囊增厚並有大量乾酪樣物附著。其他疾病也都有各自獨特的流行規律、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當然,最可靠的還是通過病原學和血清學方法加以鑑別。

預防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應主要從改善飼養管理和獸醫衛生條件,減少對雞群不利應激因素,以及加強免疫接種等綜合防制措施方面入手。
在免疫方面,目前國內外普遍採用Massachusetts血清型的H120和H52弱毒疫苗來控制IB,這與該型毒株流行最廣泛有關。兩種疫苗的區別在於前者的毒力較弱,主要用於免疫3~4周齡以內的雛雞。因IBV變異很快,所以用疫苗前必須掌握當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並使用與當地流行毒株抗原性一致的疫苗品系,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的免疫預防目的。
一般對肉雞可在5~7日齡時通過滴鼻點眼的方式接種H120弱毒疫苗,25~30日齡時用H52弱毒苗加強免疫一次。對蛋雞和種雞群還應於開產前接種一次IB油乳劑滅活疫苗。本病高發地區或流行季節,也可將首免提前到1日齡,二免改在7~10日齡進行,方法同上。對於飼養周期長的雞群最好每隔60d~90d用H52苗噴霧或飲水免疫 。

防止措施

預防

本病無特效藥物治療,通常採取加強飼養管理,注意雞舍環境衛生,保持通風良好,有利於本病的防制。目前常用的疫苗有活苗和滅活苗兩種,我國廣泛套用的活苗是H52和H120株疫苗,H120株疫苗用於雛雞和其它日齡的雞,H52用於經H120免疫過的大雞,育成雞開產時可選用H52疫苗,或在雛雞階段選用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二聯苗,滅活油乳劑苗主要在種雞及產蛋雞開產前套用。由於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血清型眾多,各血清型之間交叉保護性差,應根據當地流行的血清型株製備疫苗使用,制訂合理的免疫計畫。一般的免疫程式是4~5日齡接種H120弱毒苗,而後1月齡接種第二次或種用雞在2~4月齡加強一次,用毒力較強的H52疫苗,種雞和蛋雞在開產前用油乳劑滅活苗再接種一次。活苗免疫可用滴鼻、氣霧和飲水方法,滅活苗採用肌肉注射。發生腎型傳支時可在5~7日齡用MA5疫苗滴鼻點眼免疫,18日齡時注射用當地分離的病毒株製成的油乳劑滅活苗,28日時用MA5疫苗滴鼻點眼或飲水免疫。

治療

本病由熱毒內蘊,引起痰涎阻塞氣管,導致咳嗽氣喘,故宜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可選用以下藥方治療:
麻黃300g,大青葉300g,石膏250g,制半夏200g,連翹200g,黃連200g,金銀花200g,蒲公英150g,黃芩150g,杏仁150g,麥冬150g,桑白皮150g,菊花l00g,桔梗l00g,甘草50g。水煎,取煎液,為5000羽雛雞1天拌料用量,用藥3—5天。
每百羽病雛用伸筋草(鮮品)150g的嫩枝葉用冷水洗淨切細,拌料餵雞,餘下的莖條水煎取汁,飲用。個別不採食的病雞,將嫩枝葉揉成米粒大塞入口中,每次2粒,每天2~3次,用藥3天。
板藍根50g,連翹50g(300羽雞用量),水煎兩次,混合,每日噴霧2次,連用3天。
石膏粉5份,麻黃、杏仁、甘草、葶藶子各l份,魚腥草4份。為末混飼,預防量2~3克/公斤體重,治療量3~4克/公斤體重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