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君集

候君集

侯君集(?—643.4.29),漢族,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傳統說唱和戲劇中,活靈活現手段高超的瓦崗軍將領“小白猿”侯君集就是以其姓名命名的,但是性格、事跡大相逕庭,不是同一人物原型。

生平事跡

候君集候君集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今陝西旬邑北)也。性矯飾,好矜誇,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藝,乃以武勇自稱。太宗在籓,引入幕府,數從征伐,累除左虞侯、車騎將軍,封全椒縣子。漸蒙恩遇,參預謀議。”《舊唐書》載:“性驕飾,好矜誇,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藝,乃以武有功,擢累左虞候、 車騎將軍,封全椒縣子。預誅隱太子尤力。王即位,拜左衛將軍,進封潞國公,邑千戶。貞觀四年,遷兵部尚書,俄檢校吏部尚書,參議朝政。”①,又《舊唐書》載:“建成、元吉之誅也,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遷左衛將軍,以功進封潞國公,賜邑千戶,尋拜右衛大將軍。” 隋末戰亂中,被秦王李世民引入秦王府中,他是極受信任的,並且多次跟著秦王(也就是李世民)征伐敵人,累軍功封全椒縣子。玄武門之變,侯君集之策居多。於是太宗即位後,立即封其為潞國公,賜邑千戶,拜右衛大將軍。《唐會要》載:九年九月二十四日。詔曰:褒賢昭德,昔王令典。旌善念功,有國彝訓。吏部尚書上黨縣公長孫無忌;中書令臨淄縣侯房元齡;右武候大將軍尉遲敬德;兵部尚書建平縣男杜如晦;左衛將軍全椒縣子侯君集等。或夙預謨謀綢繆帷幄,竭心傾懇,備申忠益;或早從任使,契闊戎麾,誠著艱難,績宣內外,義冠終始,志堅金石,誓以山河,實允朝議。無忌封齊國公。元齡封邢國公。敬德封鄂國公。如晦封萊國公。君集封潞國公。其食邑各三千戶。”貞觀四年,又遷兵部尚書,參議朝政。可見其人乃李世民面前一得力助手,不然也不會這么得寵。

歷史功績

候君集候君集
他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他在軍事的卓越戰績,他在與敵人的戰鬥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才能是他得寵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唐對吐谷渾和高昌的發動的兩次戰役中,侯君集功不可沒,使唐太宗龍顏大悅,全力提拔。
李靖伐吐谷渾,侯君集頗有建樹,《新唐書》載“李靖討吐谷渾,以君集為積石道行軍總管。師次鄯州,議所向。君集曰:“王師已至,而賊不走險,天贊我也。若以精兵掩不備,彼不我虞,必有大利。若遁岨 山谷,克之實難。”靖然其計,簡銳士,約齎深入,追其眾於庫山,大戰,破之,進會大非川,平其國。”舊唐書也有記載,其內容大同小異:“九年三月,師次鄯州,君集言于靖曰:“大軍已至,賊虜尚未走險,宜簡精銳,長驅疾進,彼不我虞,必有大利。 若此策不行,潛遁必遠,山障為阻,討之實難。”靖然其計,乃簡精銳,輕齎深入。道宗追及伏允之眾於庫山,破之。伏允輕兵入磧,以避官軍。靖乃中分士馬為兩道併入, 靖與薛萬均、李大亮趣北路,使侯君集、道宗趣南路。歷破邏真谷,逾漢哭山,經途二千餘里,行空虛之地。盛夏降霜,山多積雪,轉戰過星宿川,至於柏海,頻與虜遇,皆大克獲。北望積玉山,觀河源之所出焉。乃鏇師,與李靖會於大非川,平吐谷渾而還。”

在這次平定吐谷渾的戰役中,由李靖掛帥,侯君集與任城王李道宗為副手。一路上侯君集進獻不少奇計,都為李靖採納,大破敵軍於庫山,又與李道宗自為一軍,從南路挺進,歷破邏真谷,逾漢哭山(估計是當地人起的名字,從前漢軍肯定於此戰死不少),經途二千餘里,盛夏降霜,山多積雪,轉戰過星宿川,一路上數次與敵大戰,每戰必勝,獲牛馬無算,斬獲頗豐。一直行軍,直到北望積玉山,觀黃河源頭,然後凱鏇,與李靖一軍會於大非川,平定吐谷渾。由於侯君集在這次戰役中的卓越軍事才能,在貞觀十一年,改封陳國公。同時受封的還有長孫無忌的人,侯君集行伍出身,入秦王府後才開始讀書,聰穎異常,竟能典選舉,定考課,出將為將,入則參政,為時人所嘆美。書載:“十一年,與長孫無忌等俱受世封,授君集陳州刺史,改封陳國公。明年,拜吏部尚書,進位光祿大夫。君集出自行伍,素無學術,及被任遇,方始讀書。典選舉,定考課,出為將領,入參朝政,並有時譽。” 由此可見,侯君集的機謀不僅表現在軍事方面,在其它方面也能夠遊刃有餘,怪不得唐太宗那么寵愛他,換誰能不這樣啊?

人生轉折

候君集候君集
侯君集一生最光輝的事跡,當屬他獨擔重任,率唐軍平滅高昌的壯舉。通過這次戰爭,侯君集的事業發展到頂峰,但由於他在處理善後事務時犯了不該犯的錯誤,也導致他事業上開始走下坡路 。高昌,就是漢朝時候的車師。距長安以西四千三百里,有三十一城,《唐會要》卷九十五載:“高昌,即漢車師前王之廷。後漢戊巳校尉之故地。漢時興師西討。軍中羸憊者留居焉。地形高敞。故因名高昌。壘有八城。本皆中國人也。後魏時為郡。以闞伯周為太守。尋為沮渠無諱所奪。居數世。高昌滅之。以燉煌人張孟明為國王。國人殺之。共立馬儒。又殺之。乃立其長史金城曲嘉為王。嘉自雲河東人。世修職貢於中國。知文字書計。置官亦采中國之號。今王伯雅。即嘉之後世。”
這個國家先都交河,後移至高昌,是西域大國,勝兵萬人,土壤肥沃,麥果豐饒,以葡萄酒知名。隋朝進入貢,封其王鞠伯雅為車師大守,弁國公。高祖武德三年,伯雅死,其子鞠文泰嗣位,遣使告哀,高祖派使臣前去祭弔,正式承認了其藩貢國地位。鞠文泰開始還很“孝敬”,經常貢獻奇珍異獸白玉盤什麼的,又上貢一對小狗,能曳馬銜燭。“武德七年。獻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長一尺余。中國有拂秣狗,自此始也。”②貞觀四年,鞠文泰還親身入朝,回去時獲賞賜甚厚,大打秋風而回,其妻還被賜姓李,封常樂公主。《唐會要》有記載“貞觀四年。其王文泰來朝。泰即伯雅子也。妻宇文氏。即隋煬帝所賜華容公主也。請入宗親。詔賜姓李氏。封常樂公主。”。按理說鞠文泰親朝天子,又獲巨賞,應該安心臣服才是。但此人在朝貢時經過唐朝西邊久經戰爭之地,見人民稀少,城邑空虛,就心中升起輕唐之念。漸漸地,鞠文泰把西域諸國經過高昌前往唐朝的商人和貢使都扣押起來,又暗中和突厥人勾結,攻打唐朝另外的西域屬國伊吾。不久,竟膽大妄為,和突厥連兵進攻唐朝另一屬國焉耆,拔克三城,盡擄男女而去。焉耆王上表告狀,太宗大怒。貞觀十三年,太宗謂其使曰:“高昌數年來。朝貢既略。無蕃臣之禮。今茲歲首。萬國來朝。而文泰不至。我使人至彼。文泰云:鷹飛於天。雉竄於蒿。貓游於堂。鼠安於穴。各得其所。豈不快耶?明年當發兵以擊爾國也”。貞觀十四年,太宗命侯君集為交河道大總管,率左屯衛大將軍薛萬均等人將突厥等西域歸附軍數萬人征討。 當時,唐朝眾大臣都以為行經沙漠,用兵萬里,恐難取勝,而經高昌界處絕域,得之難守,不如不伐。太宗堅執不從,於是侯君集身負皇命,浩蕩而來。
候君集候君集

鞠文泰作夢也想不到唐朝會真的出兵,先前他常對左右講:“我先前去唐朝貢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假使唐兵攻伐,軍隊人數多,路上不能有足夠的軍需供給;如果兵發三萬以下,我高昌力能制之。加之沙漠艱險,唐軍即使能來也疲憊至極,我以逸待勞,不用憂慮啊。”當他真的聽說了以後還是不以為然,“文泰聞王師將起,謂其國人曰:“唐國去此七千里,涉磧闊二千里,地無水草,冬風凍寒,夏風如焚。風之所吹,行人多死,當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軍乎?若頓兵於吾城下,二十日食必盡,自然魚潰,乃接而虜之,何足憂也!”③等到聽說唐軍已到達磧口,這位西域名王竟惶駭無計,未見唐兵,竟活活嚇死。其子鞠智盛嗣立。

侯君集率軍至柳谷,偵察兵報告說鞠文泰這幾天就要下葬,共時高昌國人畢集。諸將要求趁發喪時起兵突襲。侯君集獨表異議:“不可,天子以高昌驕慢無禮,使吾恭行天罰,今襲人於墟墓之間,非問罪之師!”於是全軍整裝,鼓行而進,類似拿破崙戰場上那種雙方光明正大的進擊。這場戰爭侯君集是有備而來,故唐軍輕鬆取勝,第一戰,高昌大兵匯集於田地城,田地城城堅牆厚,高昌人起初還固城自守。侯君集圍城而戰,《舊唐書》記載:賊嬰城自守,君集諭之,不行。”,既然敵人不願投降,那只有通過戰爭來解決了,而侯君集軍隊攜帶了能製作威力巨大的撞城車和拋石機的工匠,《舊唐書》記載:“先是,大軍之發也,上召山東善為攻城器械者,悉遣從軍。君集遂刊木填隍,推撞車撞其睥睨,數丈頹穴,拋車石擊其城中,其所當者無不糜碎,或張氈被,用障拋石,城上守陴者不復得立。遂拔之,虜其男女七千餘口,仍進兵圍其都城。”於是,巨石飛空,尖車推城,唐軍很快就一攻而入,俘獲田地城男女七千多口。初戰告捷之後,接著,大軍前行,直逼都城高昌。鞠智盛無奈,來信乞憐,表示“有罪於天子者,先王也。天罰所加,身已喪背。智盛襲位未幾,不知所以愆闕,冀尚書哀憐。” 侯君集回書:“若能悔禍,宜束手軍門!”鞠智盛還不肯出降,侯君集命人填其城壕,又大發拋石機,並樹十丈高樓,於樓頂指揮拋石機落點,巨石紛下,高昌守兵頓成肉泥。早先答應和高昌里外為援的西突闕兵此時還影都沒有,向已西逃千餘里,哪還顧得上鄰家。計窮之下,鞠智盛出城門出降。侯君集馬上分派兵馬,一時攻滅其餘城池,平滅高昌,帶著俘虜的高昌國王及將士、刻石勒功而還。這段歷史見於《舊唐書》“智盛猶不出,因命士卒填其隍塹,發拋車以攻之。又為十丈高樓,俯視城內,有行人及飛石所中處,皆唱言之,人多入室避石。初,文泰與西突厥欲谷設約,有兵至,共為表里。及聞君集至,欲谷設懼而西走千餘里,智盛失援,計無所出,遂開門出降。君集分兵略地,遂平其國,俘智盛及其將吏,刻石紀功而還。”此次遠征,下高昌三郡、五縣、二十二城,得人口三萬七千七百,馬四千三百,其國東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非常值得人玩味的是,《唐會要》卷九十五記載:“初。其國童謠曰:高昌兵馬如霜雪,漢家兵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滅。文泰使人捕其首唱者,不能得。”不知道是真是假,也不知是何人所為,至今仍無法考證。唐太宗以高昌故地為西州,置安西都護府,留遣兵馬鎮守。“貞觀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侯君集平高昌國。於西州置安西都護府。治交河城。”

雖立此平國大功,侯君集仍不免前輩平滅西域將領犯下的過錯——私取寶物。” “又君集之破高昌,得金簟二甚精,御府所無,亦隱而不獻,至時並得焉”⑤(隋唐佳話.卷上)。他屬下戰勝的將士得悉總管大拿高昌寶物,也紛紛效仿,竟來盜竊。侯君集上樑不正,也不敢阻擋,怕他們把自己也連帶告出來,以致於高昌一國寶物被掠一空。大軍回京,御史們早把彈劾奏章報上,功勞再大,賞罰應分,《舊唐書》載:“將士知之,亦競來盜竊,君集恐發其事,不敢制。及京師,有司請推其罪,詔下獄”。於是迎接侯君集的不是紅地毯和凱鏇樂曲,而是國家大獄。還是中書侍郎岑文本有遠見,認為功臣大將不能輕加屈辱,希望太宗以帝王之德,含弘為美,棄人之短,收人之長,使侯君集能悔過報效。《舊唐書》載: 中書侍郎岑文本以為,功臣大將不可輕加屈辱,上疏曰:君集等或位居輔佐,或職惟爪牙,並蒙拔擢,受將帥之任,不能正身奉法,以報陛下之恩。舉措肆情,罪負盈積,實宜繩之刑典,以肅朝倫。但高昌昏迷,人神共棄,在 朝議者,以其地在遐荒,鹹欲置之度外。唯陛下運獨見之明,授決勝之略,君集等奉行 聖算,遂得指期平殄。若論事實,並是陛下之功,君集等有道路之勞,未足稱其勛力。 而陛下天德弗宰,乃推功於將帥。露布初至,便降大恩,從征之人,皆沾滌盪。及其凱 鏇,特蒙曲宴,又對萬國,加之重賞。內外文武,鹹欣陛下賞不逾時。而不經旬日,並 付大理,雖乃君集等自掛網羅,而在朝之人未知所犯,恐海內又疑陛下唯錄其過,似遺其功。臣以下才,謬參近職,既有所見,不敢默然。臣聞古之人君,出師命將,克敵則 獲重賞,不克則受嚴刑。是以賞其有功也,雖貪殘淫縱,必蒙青紫之寵;當其有罪也,雖勤躬潔己,不免鈇鉞之誅。故《周書》曰:“記人之功,忘人之過,宜為君者也。”昔漢貳師將軍李廣利損五萬之師,糜億萬之費,經四年之勞,唯獲駿馬三十匹。雖斬宛王之首,而貪不愛卒,罪惡甚多。武帝為萬里征伐,不錄其過,遂封廣利海西侯,食邑八千戶。又校尉陳湯矯詔興師,雖斬郅支單于,而湯素貪盜,所收康居財物,事多不法,為司隸所系。湯乃上疏曰:“與吏士共誅郅支,幸得擒滅。今司隸乃收系案驗,是為郅支報仇也。”元帝赦其罪,封湯關內侯,賜黃金百斤。又晉龍驤將軍王浚有平吳之功,而王渾等論浚違詔,不受節度,軍人得孫皓寶物,並燒皓宮及船。浚上表曰:“今年平吳,誠為大慶,於臣之身,更為咎累。”武帝赦而不推,拜輔國大將軍,封襄陽侯,賜絹萬匹。近隋新義郡公韓擒虎平陳之日,縱士卒暴亂叔寶宮內,文帝亦不問罪,雖不進爵,拜擒虎上柱國,賜物八千段。由斯觀之,將帥之臣,廉慎者寡,貪求者眾,是以黃石公《軍勢》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故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計其死。”是知前聖莫不收人之長,棄人之短,良為此也。臣又聞,夫天地之道,以覆載為先;帝王之德,以含弘為美。夫以區區漢武及歷代諸帝,猶能宥廣利等,況陛下天縱神武,振宏圖以定六合,豈獨正茲刑網,不行古人之事哉!伏惟聖懷,當自已有斟酌。臣今所以陳聞,非敢私君集等,庶以螢爝末光,增暉日月。倘陛下降雨露之澤,收雷電之威,錄其微勞,忘其大過,使君集重升朝列,復預驅馳,雖非清貞之臣,猶是貪愚之將。斯則陛下聖德,雖屈法而德彌顯;君集等愆過,雖蒙宥而過更彰。足使立功之士,因茲而皆勸;負罪之將,由斯而改節矣。”太宗很覺有理,下詔把侯君集放出。

侯君集立此殊勛,回京就被關進大獄,雖然日後放出,仍然終日怏怏不快。貞觀十七年,多年一起共事的老哥們張亮出任洛州地方官,與侯君集道別,侯君集乘機激怒他說:“怎么,被排擠出京城了?”張亮不樂,答道:“當然是你背後排擠我,還能怨別人嗎?” 侯君集聞言激起心中積恨:“我功平一國,回來就被天子譴怒,哪還有機會背後擠兌你!這種日子我過不下去了,你敢造反嗎?我和你一起反了吧!”這段話見於《舊唐書》卷19:“十七年,張亮以太子詹事出為洛州都督,君集激怒亮曰:“何為見排?”亮曰:“是公見排,更欲誰冤!”君集曰:“我平一國,還觸天子大嗔,何能抑排!”因攘袂曰:“鬱郁不可活,公能反乎?當與公反耳。””張亮為人外忠內詐,一轉身就把侯君集的話密告太宗。李世民畢竟大度君王,對張亮說:“卿與君集俱是功臣,君集獨以語卿,無人聞見,若以屬吏,君集必言無此。兩人相證,事未可知⑥。”叫張亮不要聲張,把此事壓下,對待侯君集如初,不久命人圖君集等二十四人像於凌煙閣。

這二十四人乃唐朝開國元勛,地位顯赫,《資治通鑑》載“戊申,上命圖畫功臣趙公長孫無忌、趙郡元王孝恭、萊成公杜如晦、鄭文貞公魏徵、梁公房玄齡申公高士廉鄂公尉遲敬德、衛公李靖、宋公蕭瑀、褒忠壯公段志玄、夔公劉弘基、蔣忠公屈突通、鄖節公殷開山、譙襄公柴紹、邳襄公長孫順德鄖公張亮陳公侯君集、郯襄公張公謹、盧公程知節、永興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劉政會、莒公唐儉、英公李世績、胡壯公秦叔寶等於凌煙閣。
當時,太子李承乾怕被李世民廢掉,暗中準備謀反,又知道侯君集心懷怨望,就通過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當時為東宮屬官)與他牽線,兩人數次密謀 。侯君集深知李承乾氣量劣弱不能成大事,但仍想藉機旁圖,就答應與李承乾一起乾,舉手對太子說:“此好手,當為殿下用之!”

候君集候君集
雖如此,畢竟謀反事大,侯君集常常夜中驚醒,一醒就再也睡不著覺,四轉嘆息。他的妻子很奇怪,勸他說:“您是國家大臣,怎么會這樣?如有辜負國家之事,還是自首的好,肯定能保全性命。” 侯君集也不應聲。
不久,太子李承乾謀反事反,辭連侯君集。他那作為牽線人的女婿賀蘭楚石為了活命,又詣闕上告岳父謀反的實情。對這么一個共事幾十年的老功臣,太宗親自審問,說:“我不欲令刀筆吏辱公,自己親自問你案情。” 侯君集最初還狡辯,但太子、賀蘭楚石等人證及書信等等物證俱在,最終辭窮服罪。太宗臨朝,對百官講,君集於國家未安之時有大功,我想活其一命。但謀反是封建社會不可饒恕的大罪,群臣爭進,都講:“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必誅之以明大法。”太宗又回到私室,對跪伏於地的侯君集講:“與公永別了,從今而後,以君之故,我不忍復上凌煙閣!”言畢,皇帝唏噓泣下,痛哭不止。君集也自投於地,泣不能起。讀各類唐朝史書,每讀到這一點,都可感覺唐太宗的真性情感人之處,透過千年煙雲,仍可想見李世民身為帝王之尊,當其時沒有一絲矯飾做作,他肯定是回憶起這位勛臣與他自己年青時代的豪情友誼,想起連騎衝殺,攻城掠城的浴血艱難,加之故人病死被殺無數,至此廖廖,不能不悽然傷情。

按刑法,侯君集被斬於四達通衢。這位大將臨刑之時,容色不改,對監刑將軍說:“君集我怎能真反呢,是蹉跌至此啊!念我為唐家大將破滅二國(高昌國以及與李靖一起滅的吐谷渾),還是有微功可陳。為我對陛下講一聲,留下我一個兒子活著以守祭祀。”(謀反應誅滿門)監斬官馳奏,特詔原其妻及一子,徒於嶺南。
侯君集既誅,錄其家,得二美人,容色絕代。太宗問其狀,曰:"自爾已來,常食人乳而不飯。"

相關詞條

長孫無忌、魏徵、秦瓊、獨孤彥雲、程咬金、李勣、高士廉長孫皇后、柴紹、劉弘基、尉遲恭、房玄齡、段志玄、長孫順德、蘇定方、李道彥

開放分類

歷史人物,武將,唐朝,將領,功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