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聯邦空軍

1998年3月1日,空軍與防空軍合併,成立空軍總司令部,下設殲擊航空兵、防空火箭兵、無線電技術兵3個專業兵種司令部。 空防合併前,俄空軍、防空軍總兵力為31.8萬人。 至2001年,俄空軍兵力為18.46萬人,占武裝力量總兵力的19%。

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軍種之一。實行空防合一體制。主要任務是:保衛俄聯邦的空中疆界,監視對國家大氣層空間使用規則的遵守情況;消滅敵在各空間的兵力兵器;掩護國家重要目標,使之免遭敵偵察和空中打擊;消滅敵航空兵、核飛彈集團、預備隊和重要目標等。

簡史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俄聯邦繼承了蘇聯空軍總兵力的75%。在此基礎上,於1992年5月開始重新組建空軍,初期,總兵力為38萬人,飛機6000餘架。1993年起,對接管的蘇空軍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調整指揮機構、撤銷軍區空軍建制和裁減員額等。至1995年底,總兵力減至20萬人、飛機3500架。1998年3月1日,空軍與防空軍合併,成立空軍總司令部,下設殲擊航空兵、防空火箭兵、無線電技術兵3個專業兵種司令部。2個戰略空軍集團軍,4個空防集團軍、2個獨立空防軍和l個防空區(莫斯科防空區)。空防合併前,俄空軍、防空軍總兵力為31.8萬人。合井中共有540支部隊撤編,134支部隊改編,600多個軍事單位改變隸屬關係;絕大部分武器裝備進行重新配置原屬防空軍的飛彈航天防禦部隊和航天部隊編入戰略火箭兵。1998年底完成合併後,空軍兵力縮減到19.3萬人。在此基礎上,俄空軍繼續對部隊結構進行最佳化調整,撤銷殲擊航空兵司令部,將第5獨立空防軍升格為集團軍。2002年,宣布解散莫斯科防空區,將所屬部隊調入新恢復的第16空軍集團軍,首都防空部隊編組為一個專門指揮機構。
編制體制 空軍總司令部是空軍最高領導機構,駐莫斯科。空軍總司令是空軍最高指揮官。空軍總司令部下設司令部、戰鬥訓練局、裝備局、後勤部、無線電技術兵局、防空火箭兵局、獨立國協統一防空局、教育工作方向局、幹部局、軍事教育局、飛行安全局、機場工程局、財政經濟局和新聞處等14個機構。編有1個防空區、8個集團軍,分別駐守在俄6個軍區和莫斯科,直屬空軍總司令部指揮。其中,第4空防集團軍駐羅斯托夫,第5空防集團軍駐葉卡捷琳堡,第6空防集團軍駐聖彼得堡,第11空防集團軍駐伯利,第14空防集團軍駐新西伯利亞,第16空軍集團軍駐皮賓卡,第37、第61空軍集團軍駐莫斯科。俄空軍按集團軍、軍(師)、旅(團)、大隊(營)、中隊(連)編成,並編有部分直屬單位。遠程航空兵最大編成為師,每個師通常轄2個團,每個團裝備中、遠程轟炸機15—33架;殲擊航空兵、殲擊轟炸航空兵強擊航空兵最大編成為師,一般轄2—4個航空兵團,裝備飛機60—180架;軍事運輸航空兵最大編成為師4—6個團,每個團編制飛機30架。防空軍(師)中,防空火箭兵最大編成為防空火箭團(旅),轄數個防空火箭營,通常裝備飛彈發射裝置40餘部。雷達兵最大編成為雷達團(旅),轄數個雷達營,通常裝備雷達32部。
人員裝備至2001年,俄空軍兵力為18.46萬人,占武裝力量總兵力的19%。裝備各型飛機4527架,其中作戰飛機3833架。主要有圖—160、圖—95、圖—22等型轟炸機198架;米格—29、米格—31、蘇—27、蘇—30、蘇—37、蘇—25等型作戰飛機3384架、伊爾—22等型偵察機199架;A—50型預警指揮機21架;伊爾—78型空中加油機20架。機載武器主要為AA—8、AA—10、AA—11等型空空飛彈,AS—4、AS—7、AS—10、AS—11、AS—12、AS—13、AS—14、AS—15、AS—17、AS—18等型空地飛彈。地面防空部隊裝備C—300等型地空飛彈發射架2570餘部,雷達2600部。
教育訓練 分為院校教育和部隊訓練兩部分。院校教育,建有高、中、初三級體系,其中高等院校有14所,學制4年,重點院校有加加林空軍軍事學院、茹科夫斯基空軍軍事航空技術大學、朱可夫防空軍事大學和巴拉紹夫、克拉斯諾達爾、塞茲蘭、阿爾馬維爾等軍事航空專科學院。飛行訓練由戰鬥訓練局和飛行訓練管理中心負責,各集團軍、師也設有相應的訓練管理機構,建有梁贊遠程航空兵訓練中心、利佩茨克前線航空兵訓練中心、薩沃斯特列伊斯克防空殲擊航空兵訓練中心和伊萬諾夫斯克軍事運輸航空兵訓練中心。軍事訓練主要包括戰鬥訓練和戰役訓練
發展趨勢 根據俄羅斯國家安全委員會軍事改革發展規劃,俄軍種結構將進行調整,空軍將主要由飛彈太空兵、航空兵、飛彈太空與對空防禦兵等組成,進一步裁減空軍員額3—5萬人,研製第五、六代突擊飛機和發展新型高精確制導航空毀傷兵器及專門防禦高精確制導武器的綜合系統,開發新型地基和機載電子戰綜合系統;建立能探測隱身空中目標的統一自動化雷達系統;進一步建立和發展與獨立國協其他國家的聯合防空系統及聯合戰鬥值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