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婚姻

亞婚姻

所謂亞婚姻,指有法律意義上的婚姻、卻沒有相對應的完整的家庭生活,婚姻中出現危機,但尚未找到合適的調解途徑,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婚姻狀態困頓不前,出現了離也不是、不離也不是的尷尬局面。

簡介

亞婚姻亞婚姻

亞婚姻,是指有法律意義上的婚殼,卻無正常的夫妻關係和完整的家庭生活,亞婚姻的男女,貌合而神離。亞婚姻的表現形式多樣,大體被歸為這么幾類:長期分居,長期冷戰,形同陌路;情趣不同,彼此無話,甚至近年浮出水面的“無性婚姻”也被列歸其中。有調查稱,現實中有22%的婚姻處於亞婚姻狀態。

處於亞婚姻狀態的家庭,當事人看似有著完整的家庭結構,但婚姻的缺憾有多少、幸福究竟有多少,也只有自己心知肚明,而如何尋找解決途徑,當事人感到茫然。

隨著數位化、網路化、知識經濟和後工業時代的到來,人們憑藉自己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幻想,聚集在水泥叢林中,圍坐在愛情的餐桌上,用夢的勺子,品嘗著21世紀最初和最後的婚姻晚餐———“亞婚姻。”

存在原因

首先,亞婚姻的存在是婚姻的成本決定。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貝克爾指出,婚姻選擇也是一種市場行為,往往受到信息不對稱的影響,每個人在選擇婚姻時,需要不停地尋找,但這一過程是要花費成本的。婚姻之所以“亞”婚姻形態存在,而不是選擇離異,重要的一點就是受所付成本的限制,這些成本不僅僅包括前期投資婚姻的所有成本,還包括家庭經營中所擁有的資產或花費,選擇離異會使這一切變成沉沒成本,這對於夫妻雙方來說,都是巨大的損失。

亞婚姻亞婚姻

其次,亞婚姻的存在是在一定經濟狀況下的理性選擇。

雖然現今無論從國家的政策上,還是從尊重個人的選擇上,都更為人性化,人們不再把維持婚姻當作惟一的選擇。現實的情況是,雖然現在的離婚率遠遠高於以前,但是,從整個社會來說,離婚率的分布極不平衡,多集中在婚姻時間短,沒有子女的家庭中,婚姻持續的時間越長,離婚率就越低。究其原因,就是在現實的經濟條件下,社會缺乏對家庭婚姻有效的保障,父母離異往往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在現行的經濟狀況下,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擔負起養育子女的重擔,加之以家庭為單位的養護體制,使每個成年人都承擔著沉重的家庭負擔和社會負擔,離異變得可望而不可及,亞婚姻的存在,雖然有損人的身心健康,但卻是降低成本保全現實生活的理性選擇。
再次,亞婚姻的存在是社會成本居高不下的結果。

亞婚姻之家婚姻之家

亞婚姻的存在與道德或其他因素的影響無不關係。雖然現今社會已經開始逐步接受和理解離婚這樣的事實,但離婚在道德範疇內,仍得不到肯定,離婚的社會化傾向還或多或少地存在於現實社會中。“寧拆七座廟,也不毀一樁親”,由道德構築起的離婚的成本仍是高之又高,越是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離婚的成本越高。離婚不僅會損傷個人的信譽,更有甚者會危及到事業、政治前途。真不能想像德國前總理施洛德,這個離了三次婚仍能連任的總理,離婚竟對他的事業和政治前途毫髮未損,而遠在中國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最後,亞婚姻是轉軌經濟條件下的衍生物。

亞婚姻,在現實生活中占據著一定的比例,而且還有上升的趨勢。對此,一些專家認為,這是與正處在轉軌經濟的變革有關。我國社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外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對人的思想造成巨大的衝擊,在這一特殊的經濟環境下,人們一方面固守現有的家庭結構,另一方面又無時無刻地渴望衝破傳統的籬笆,尋找自由的生活方式。於是,亞婚姻的出現,既固守了傳統又給自己的身心營造了一定的空間。

毫無疑問“婚外情”是亞婚姻的副產品,一些人之所以保持亞婚姻,不僅是人們對傳統生活結構的一種妥協,而且也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試探。如何走出亞婚姻狀態,有人說別無它路,或果斷融合,或果斷退出,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種做法,對於長期深陷其中的男女來說,肯定是一種解決辦法,但未必是最理性的選擇。

類型

空殼婚姻

把“只做賢妻,不做母親”,不生孩子的家庭,列入家庭的序列,恐怕許多人會不同意。因為生養孩子並傳宗接代,自古以來就是家庭的功能和職責。一對夫婦,兩人都是高學歷,結婚近十年,可由於在婚前女方曾經有約在先,“不生孩子”,於是也就婦唱夫隨,決定不管雙方父母的反對和人們議論,“丁克”到天荒地老。兩口子該上班時上班,下班後散步聽聽音樂會,業餘時間,男的搞些研究,女的看言情、生活片、上網,過得也倒滋潤。當有人問他們,幹嘛不要個孩子,一來讓家裡熱鬧些,二來給自己的愛情一個支點。他們的回答是:自己活著已經夠累了,何必再找一件事情來受罪。

這樣的空殼婚姻在前幾年少之又少,可現在卻有許多青年男女走進空殼婚姻。

面子型婚姻

一個完整的家庭,有房子、有孩子,夫妻兩人雙棲雙宿,節假日走走親戚,訪訪朋友,有所有家庭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男女雙方都盡職盡責。然而,貌合神離,就差扯一張“離婚證”而已。文濤與曉萍就是這樣的一對面子型夫婦。

當“婚外戀”成為一種時髦的時候,“面子型”婚姻也就成了一種流行。他們不願“自毀形象和自毀前程”,於是,相互“約法三章”,家裡陰雨連天,發霉發臭,家外卻是一片陽光燦爛,桃花盛開,真是“東邊日出西邊雨”。

合型婚姻

分居不分家

這類夫妻的婚姻現狀形式各異,同在一個屋檐下,卻各睡各的,經濟上實行AA制,偶爾也在一起親熱一次,但鮮有激情。他們夫妻倆好幾年,孩子都上國中了,可他們卻長期處於冷戰狀態中。平日裡,男的一回家不是抽菸就是喝酒,而女的卻躲在自己的房間裡乾自己的事,只有當遇到孩子升學,繳學費這樣的事的時候,雙方才交流一兩次,男方有幾次也想到離婚,但女的認為離婚對她不利,就是不鬆口,於是雙方就這么耗著。

耍耍玩玩的婚姻———只戀愛不結婚

不領結婚證無所謂,成不成家更無所謂,兩個人喜歡就住在一起,不喜歡拉拉手再見,就像誰也沒見過誰。”這是新人類用“戀愛”代替“婚姻”最常見的方式之一,而實質上卻是兩性之間玩的一種遊戲。新人類們在品嘗過“不在乎第三者”,“只要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感覺就是愛情”等愛情大餐後,終於忍不住“玩玩耍耍過家家”。

契約婚姻

老年“夫妻”的夕陽晚唱

趙老,局級幹部,退下來後,一天到晚總感到身邊空蕩蕩的,老伴一年前去世,自己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子女都在外地,使他一天比一天更迫切地感到身邊必須有一個人。有的人建議說結婚吧!並為他出了一個主意,說現在大城市裡的老人很適合“契約婚姻”,即兩個人搬在一起住,表面上是夫妻關係,實質是僱傭關係。

趙老說試試,很快,介紹人給他帶來了一個姓陳的農村老大娘,小趙老幾歲,身子也硬朗,但生活沒有著落,見了面後兩人一拍即合,通過介紹人簽訂了一份契約,定下了趙老每月支付陳大娘300元護理費,陳大娘應履行照顧趙老生活起居的義務等條約。

兩位老人都沒有去辦理結婚證的意思,但卻舉行了一個象徵性的儀式,經過日復一日的光陰考驗,目前趙老甜滋滋地逢人就說,是陳大娘給了他生命中的第二春。

單親型婚姻

金雞獨立的惶惑

一個男人帶著個孩子過日子,或一個女人拉扯著個小孩相依為命,近年來,這類單親家庭逐漸多了起來。究其原因,一是愈來愈高的離婚率,留下大量暫時娶不著、嫁不出的人;二是對婚姻的徹底失望和對再婚的恐懼,致使許多人不再願為“再婚”付出代價。隨著單親家庭的不斷增多,這些隨處可見的“孤兒寡母”和“孤兒寡父”已經成為大眾視野中的“品嘗婚姻苦果”的人群。

許多“單親家庭”都有其動人的愛情故事,這些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往往有困惑卻沒有勇氣超越困惑戰勝自我,他們對“婚姻”實為渴望卻喪失了營造美麗婚姻的能力。但是他們中許多人又是自願而坦然的:至少我擁有自由。

周末夫妻

她是我永遠的新娘

他們各花各的工資,只是周末肯定住在一起,看好電影、品嘗好菜、聽優美的音樂。他們雙方約定,誰都不能出軌。這條約定使他們不同於那些“鬧著玩”的同居者。用男方的話來說,這叫“讓愛情永遠保持新鮮感,她是我永遠的新娘”。

曾有人對一些“周末夫妻”做過調查,結果百分之百都是自願選擇的,且各自對自己的“周末生活伴侶”滿意率達80%以上。當調查者問到:將來有沒有可能變“新潮周末夫妻”為“傳統的天天夫妻”時,回答有此可能和不可能者,各占50%。有一位婚姻專家在評論“周末夫妻”時,稱這種婚姻是未來婚姻模式的一部分。它能一改傳統婚姻過於把人禁錮在“家庭角色”這個位置上的遺憾。當然也有反對者認為“周末夫妻”違背了“愛情”的基本準則。

周末夫妻這種“排斥家庭不排斥異性,拒絕婚姻但不拒絕愛情”的方式,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存在。

試婚

童話型婚姻

幾乎所有的試婚者都是鑒於社會上有太多的人離婚,給他們帶來太多對婚姻的失望,也為了自己未來的婚姻有質量、有保障而試。“我試婚並不等於我拋棄道德,相反我是為婚姻的道德在打基礎。”一個人在結婚之前,都有過二三十年甚至更長的單身生活,並形成自己的性格、愛好、習慣甚至怪癖。可是,雙方在談戀愛時由於愛情的原因卻使雙方都不容易認清對方那個本來的他。為此,給戀愛到婚姻一個緩衝期進行試婚,一來可以進一步了解對方是不是適合自己,二來讓自己也有一個心理準備。

沒有婚姻的婚姻

單身貴族的夢想和希望

單身貴族,所指的是那些過了法定結婚年齡還不想結婚,或因離婚再不想結婚,自由自在,一個吃飽全家不餓的人。單身是不必說抱歉的,婚姻是人性的束縛,不但束縛人的生活,而且還太脆弱,很容易給婚姻中的人帶來傷害,為此,他生活在自己給自己設計的未來夢想之中,他這輩子抱定獨身主義。

不難看出,現代單身貴族的家,不僅鍋碗瓢盆一樣不缺,不僅更加講究人生的理想追求、人格的尊嚴和生活自由精神,而且還不缺愛情。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目前有近4000萬的男女獨身者,他們當中有30%以上是自願單身的,這些自願者對婚姻的看法幾乎如出一轍:婚姻不再是愛情的唯一結局,獨身不僅比婚姻更益於愛情的存在,而且更能夠讓自己覺得活得很自我。

奇特的婚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