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中藥炮製

中藥炮製是中國醫藥遺產的組成部分,數千年來,對中國人民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保證了中醫臨床用藥安全有效。中國第一部藥書《神農本草經》序例寫道,”藥有毒無毒,陰乾暴乾,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不爾合用也“。中國名醫張仲景也認為藥物須燒、煉、炮、炙,生熟有定,或須皮去肉,或支皮須肉,或鬚根去莖,或須花須實,依方揀采,治削,極令淨潔。後世有關這方面的論述更是繁多,說明中國中藥炮製學源遠流長,逐步形成了一門獨特的製藥技術。

中藥炮製中藥炮製

目的

為了充分發揮中藥防治疾病的作用,並克服某些毒副反應,保證安全有效,中藥材在使用前必須根據病情和實際需要,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炮製處理。中藥炮製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種炮製方法或者炮製一種藥物同時可具有幾方面的目的,這些不同的炮製目的雖有主次之分,但彼此間往往又有密切的聯繫。
某些藥物雖有較好的療效,但也存在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通過炮製,則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和副作用,使服用後既達到應有的療效,又不致產生不良的反應。如,草烏生用是大毒,經用豆腐炮製後,毒性顯著降低面又保持其固有的療效;柏子仁具寧心安神、滑腸通便作用,如果要用於治療失眠而又需避免病人產生滑腸,則可將柏子仁去油制霜,以消除其致瀉的副作用
為了適應患者病情和體質等不同需要,對某些藥物通過炮製來改變或緩和其性能,以達到治療目的。如,麻黃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較強,蜜炙後辛散解表作用緩和,而止咳平喘作用增強;蒲黃生用活血破瘀,炒炭用對實驗動物能縮短其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達到炒炭增強止穩中有降作用的臨床目的;地黃生用性寒涼血,制後則溫而補血。
中藥出除了通過配伍和製成一定的型外,還可通過炮製手段來提高其療效。如,無胡醋制增強其生物鹼在水中的溶解度;蜜炙款冬花,由於蜂蜜的協同,可增強潤肺止咳作用;自然銅煅淬後,可增強散瘀止痛作用。
中醫對疾病的症狀通常以經絡臟腑來歸納,對藥物作用的趨向則以升降浮沉來表示。藥物通過炮製,可引藥歸經或改變作用趨向。如,大本為下焦藥,酒制後可清上焦之實熱;柴胡香附經醋制後有助於引藥入肝,更有效地治療肝經疾病;小茴香、橘核經鹽制後,有助於引藥入腎,能更好地發揮治療腎經疾病的作用。
某些藥材,體積較大,質地堅硬。如,雞血藤厚朴藿香絲瓜絡磁石虎骨羚羊角象皮等。這些藥材必須經過加工處理後,製成一定規格的飲片,才便於配方和製劑。
中藥在採購、運輸、保管過程中常混有沙泥、雜質、霉敗品或殘留非藥用部分。因此,在炮製前,必須經過分離和洗刷,使其達到一定的淨度,以保證臨床用藥劑量的準確。如,根與根莖類藥的蘆頭(殘留莖基)、皮類藥的粗皮(栓皮)、動物類藥的、翅等均應除去。有的雖是一種植物但由於部位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樣。如麻黃,莖發汗,根止汗,故須分開。藥物經過加熱處理還可以進一步乾燥或殺死蟲卵(如桑螵蛸)等,有利於貯藏。有些含有甙類成分的藥物,經加熱處理後,能使與甙類共存的酶失去活性。如,黃芩在切制前蒸1分鐘,以滅酶保甙,利於久貯。

作用

中藥炮製李時珍杯中藥炮製大賽
四氣五味是根據中醫理論對每種藥物經過反覆臨床驗證、系統歸納和推論而得出來的高度概括,以說明各種藥物的性能。中藥炮製則常對藥物的性味產生一定的影響。如,黃連本為大苦大寒藥,經過辛溫的薑汁制後,能減低苦寒之性,即所謂以熱制寒,可以抑制其偏,稱之為“反制”;若用膽汁炮製黃連,卻能增強黃連苦寒之性,即所謂寒者益寒,稱之為“從制”。中藥藥性是臨床用藥的基本依據,由於性味改變,治療作用也有所不同。如,生地黃主瀉,具清熱涼血、滋陰養血之功;熟地黃主補,具有補血滋腎養陰作用。這樣就使得藥物作用範圍相應擴大了。
升降浮沉是表明藥物作用於機體時的趨向。一般而言,辛、甘味藥,多為溫熱藥,屬陽,作用升浮;味藥,多為寒涼藥,屬陰,作用沉降。中國名醫李時珍說:升者引以鹹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以姜酒,則學而上至巔頂。大凡生升熟降。故藥物經炮製後,可以改變作用的趨向。如黃柏原系清下焦濕熱藥,經酒制後作用向上,就能兼清上焦之熱;黃芩能走上焦,用酒炒制後,增強了上行清熱的作用;砂仁行氣開胃消食,作用於中焦,經鹽煮後,可以下行治療小便頻數。
歸經是以不同藥物作用於不同臟腑經絡為依據,說明某藥對某些臟腑經絡的病變起主要治療作用,是藥物功用與適應範圍的一種歸納。如,杏仁止咳,故入肺經;生薑止嘔,故入胃經。藥物的炮製很多是以歸經理論作指導的。如,酒制升提,姜制溫散,鹽制走腎而軟堅,醋制注肝而收斂等。醋制青皮能增強疏肝的作用就是一個例子。
藥材往往需要經過炮製或製成半成品後,才能方便有效地用於湯劑和其他中成藥的製備,以適應臨床的實際需要,發揮更大療效。如清寧丸中的大黃用黃酒多次蒸製之後才能供用,否則藥力太猛易產生腹痛等副作用;小兒健脾丸中的六神曲需炒制後才能起到分健脾作用;分健步丸中的虎骨油炙或沙燙之後才能粉碎制丸;爐甘石珍珠等要水飛後才能配製套用。

對中藥理化性質的影響

中藥經加熱、水浸及用、藥汁等輔料炮製處理後,使某些藥物的理化性質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有的成分被溶解出來,有的成分被分解或轉化成新的成分,有的成分其浸出量有所增減。所有這一切,都會對中藥藥性與療效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研究中藥炮製前後理化性質的變化,對探討中藥炮製的原理和正確掌握炮製工藝,具有重大意義。
1.含生物鹼類藥物
生物鹼是一類含氮的有機化合物,通常有似鹼的性質,能與酸結合成鹽,多數具有明顯的生理活性.游離生物鹼一般都不溶或難溶於水,能溶於乙酸氯仿、等有機溶媒,亦可溶於酸水(開成鹽)。大多數生物鹼鹽類右溶於水,難溶或不溶於有機溶媒(亦有例外)。炮製輔料多用醋、黃酒白酒等,這是由於醋是稀酸,可使游離生物鹼轉化為生物鹼鹽而溶於水,易被水煎煮出來,增強療效,如醋制香附能增強鎮痛作用;酒具有稀醇的性質,是一種良好的溶劑,不論是游離生物鹼或其鹽類,都能溶解,利於浸出或煎出有效成分,提高藥物的療效。
各種生物鹼具有不同的耐熱性,有的在高溫情況下不穩定,可產生水解、分解等變化。如,草烏中含有劇毒成分烏頭鹼,經高溫處理後,水解成毒性小的烏頭原鹼,減低草烏的毒性;而對某些受熱影響療效的中藥,則應少加熱或不加熱,如石榴皮、龍膽草、山豆根等,以生用為宜。
水溶性生物鹼,因在切片過程中能溶於水而流失,故應儘量縮短與水接觸時間,採取少泡多潤或不用水處理的方法,以免影響療效。如,檳榔的有效成分檳榔鹼、苦參中的苦參鹼均能溶於水或冷水,這就應該儘量縮短在水中浸泡的時間,故有的藥物如檳榔等有時直接砸碎套用於臨床。
由於生物鹼在植物體內分布不一致,應注意區分其藥用道聽部位,在炮製中除去非藥用部分。如黃柏的有效成分小檗鹼只分布在黃柏樹皮中,故只用皮面不用其他部位。
2.含甙類藥物
甙的溶解性能,常無明顯的規律,一般能溶解於水和乙醇中,有些甙也可以溶於氯仿和乙酸乙酯,但難溶於醚和苯。因酒易溶解甙,所以炮製輔料常用酒。又因甙多溶於水,故水制時應儘量少泡多潤,以免溶解於水或發生水解而受損失,如甘草、秦皮、大黃等。
含有甙類成分的藥物通常同時含相應的專一的分解酶,在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下容易被相應的酶所水解。如,槐花由於酶的作用可使蘆丁分解而失去療效;黃芩由於酶的作用而使其變綠色,故在切制前應蒸煮10分鐘,以達到抑制酶的活性,這是一種保證藥物療效的措施。玄參甙在空氣中放置,易於吸潮,炮製後的飲片易變成黑色,可能與此類成分有類。
甙在酸性條件下容易水解,不但減低了甙的含量,也增加了成分的複雜性,因此,炮製時除醫療上有專門要求外,一般少用醋處理。
3.含揮髮油類藥物
揮髮油是指經水蒸氣蒸餾所得到的揮發性油狀成分的總稱,通常也是一種具有治療作用的活性成分,大多具有芳香氣味,常溫下可以自行揮發而不留任何油跡,大多數比水輕,易溶於多種有機溶劑及脂肪油中,在70%以上的乙醇中能全溶,在水中溶解度極小,常呈油狀液體.
在許多中藥中含有揮發性的香氣物質,如《雷公炮炙論》中就提到含揮發性成分的藥物不可用火處理,對菌陳註明“勿近火”。由於含揮發性成分的藥物在炮製過程中常因加熱等外理後,使其所含揮髮油顯著減少,故這些藥物火制時少加熱,或不用火製法,避免減失揮髮油而影響療效。同時不宜久浸、久泡,而要“搶水洗”,以防香氣走失,也不宜帶水堆積,以免發酵變質。但某些藥物,如白朮蒼朮等,又需要通過麩炒、米泔水炒等炮製方法來減少或除去部分揮髮油,用以降低其燥性,增強健脾和中作用。
藥物經炮製後,以揮髮油的性質也會有所改變。如顏色加深,折光率增大。有的甚至生理活性也不一樣。如肉果的揮髮油經煨制後增強了對家兔離體腸管收縮的抑制作用,人面能實腸止瀉。
4.含鞣質類藥物
鞣質是一類複雜的多元酚類化合物,實質上也屬於甙的一種,廣泛地存在於植物中,在醫療上常作為收斂劑,用於止血、止瀉、燒傷等,有時也用作生物鹼及重金屬中毒的解毒劑。
鞣質能溶於水和乙醇等極性較大的溶劑中,特別易溶於熱水,生成膠狀溶液,故某些含有鞣質類的藥物用酒制可以增強其療效,但用水制時應儘量少泡多潤,不宜用熱水泡洗。
鞣質能與鐵產生化學反應,生成鞣鐵鹽。它是一種強還原劑,能被空氣中的氧所氧化,特別在鹼性溶液中能很快變色,所以在炮製過程中亦應注意避免。鞣質經過高溫處理,一般變化不大,如大黃在炮製前,含有致瀉作用的蒽甙和收斂作用的鞣質,經過酒炒、酒蒸以後,蒽甙的含量顯著減少,而鞣質的變化不大,可使大黃的致瀉作用減弱,而收斂止瀉作用相對增強,所以酒蒸大黃具有緩和瀉下作用。但有些鞣質經高溫處理也會影響療效,如,地榆炒炭時,如果溫度過高,抑菌作用大大減低,因此,炮製時應掌握火候。
5.含有機酸類藥物
有機酸大多存在於果實類的藥物中,低分子有機酸大多能溶於水,水制時應儘量採用少泡多潤,防止有機酸流失。
藥物中有機酸也可因加熱而被破壞,如,山楂炒炭後,有機酸被破壞約68%,酸性降低,其刺激性也隨著降低。有些含有機酸的藥物,往往和含有生物鹼的藥物共制,以提高其溶解度,增強療效。有機酸對金屬有一定的腐蝕性,所以在炮製含有較高濃度有機酸的中藥時,不宜採用金屬容器,以防容器腐蝕和藥物變色、變味。
6.含油脂類藥物
油脂大多存在於植物的種子中,通常有潤腸止瀉作用。有的油脂有毒,為了防止其作用過猛而引起嘔吐等副作用,往往採用各種不同方法進行加工炮製,如,柏子仁去油制,降低滑腸作用;千金子去油制霜降低毒性,使藥力緩和;瓜蔞仁去油制霜,以除去令人噁心嘔吐之弊,更適用於脾胃虛弱患者;蓖麻子中含有脂肪油,具消腫撥毒、瀉下通滯作用,但種子中含有毒蛋白,炒熟後可使毒蛋白變性而避免中毒;巴豆油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有毒成分,炮製時則宜控制其含油量,使其達到適中。
7.含樹脂類藥物
樹脂通常存在於植物的樹脂道中,當植物受傷後分泌出來,形成一種固體或半固體物質.在醫藥上常作防腐、消炎、鎮靜、鎮痛、解痙、活血、止血劑。這類藥物如牽牛子中所含樹脂為峻瀉藥,受熱時部分可被破壞,故經炒後可緩和瀉下去積作用。乳香、沒藥經炒或煮後可除去部分有毒的揮髮油,緩和刺激性,減少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經醋制則可以增強其入肝活血止痛作用。如果加熱溫度過高,樹脂變性,也會影響療效。又因樹脂能溶解於乙醇,故酒制或製成酒劑可增強療效。
8.含蛋白質、胺基酸類藥物
蛋白質和胺基酸普遍存在於植物體內,有的具有明顯的生理活性,並套用於臨床。蛋白質是一類大分子的膠體物質,多數可溶於水,生成膠體溶液,一般在煮沸後凝固,便不再溶於水。胺基酸大多數是無色結晶體,易溶於,故這類藥物不宜長時間浸泡於水中,以免損失有效成分,影響療效。
由於蛋白質和某些胺基酸遇熱要變性或不穩定的特性,所以如雷丸、天花粉、蜂皇漿等以生用為宜。但對於某些蛋白質是中藥的有毒成分,則常用加熱煮沸來降低其毒性,如扁豆中含有對人體經細胞的非特異性凝集素,它具有某些球蛋白的特性,煮後其毒性可大為減弱。
蛋白質經過加熱後,往往能產生新的物質,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如,雞蛋黃、黃豆大豆等經乾餾後能產生含氮的吡啶類、咔啉類衍生物而具有抗真菌、抗過敏和鎮痙作用。
胺基酸還能與單糖類在少量水分存在的條件下產生化學變化而生成環狀的雜環化合物,這些是一類具有特殊香味的類黑素。如,纈氨酸類能產生強烈的麵包香味;麥芽、稻芽等炒後氣香而具分健胃消食作用。
蛋白質能和許多蛋白質沉澱劑如鞣酸、重金屬鹽等產生沉澱,一般不宜和含鞣質類的藥物在一起加工炮製。酸鹼度對蛋白質和胺基酸的穩定性、活性也有一定的影響,加工炮製時也應根據藥物性質妥善處理。
9.含無機成分藥物
無機成分大量存在於礦物和貝殼類藥物中,在植物藥物中也含有一些無機鹽類,如等,它們大多與組織細胞中的有機酸結合成鹽而共存。
夏枯草中含有大量的鉀鹽,若經長時間的水處理,會降低其利尿作用,故夏枯草不宜長時間地用水浸洗。礦物類藥物通常採用煅燒或煅紅醋淬的方法,除了使藥物易於粉碎外,在化學性質上也有相應的改變,煅燒後可使藥物進一步純淨,有些含有結晶水的藥物,如石膏、明礬、硼砂等,煅燒後可失去結晶水,成為無水化合物,而達到一定的醫療目的。有時在煅燒過程中,藥物的許多成分通常被氧化而產生新的成分,如爐甘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鋅,煅後變為氧化鋅,具有消炎、止血、生肌的作用。有些礦物藥,經過煅紅醋淬後,更利於酥脆和粉碎,增加藥物的溶解度,增強藥物在胃腸道的吸收,如自然銅代赭石等。

相關詞條


相關資料

[1]知網空間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BZZ200212044.htm
[2]平安健康網http://www.panjk.com/a1/drug/1568.shtml
[3]大眾健康網http://www.365jk.com/BenCaoZhongYao/2008/0409/Show_60.html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