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站

中環站

中環站(英文:CentralStation)位於香港中環遮打道、畢打街及德輔道中,是港鐵車站之一,車站設有4個月台(即一個島式月台和兩個側式月台)。

中環站中環站月台
中環站(英文:CentralStation)位於香港中環遮打道畢打街德輔道中,是港鐵車站之一,車站設有4個月台(即一個島式月台和兩個側式月台)。

該站是:
荃灣線香港島的總站及
港島線中途站,並在環球大廈乾諾道中及交易廣場地底以行人通道與
東涌線和機場快線的香港站相連。該站採用磚紅色為主要色調,然而荃灣線月台則使用深咖啡色作為主要色調。

車站結構

中環站位於遮打道地底的中環站大堂
車站樓層:中環站設有5層,地面為車站出口,車站大堂及商店主要在中環站的L1、L2層。L2及L4層分別為港島線3號月台(往柴灣)及4號月台(往上環),而L3層則為荃灣線的1號及2號月台(往荃灣)。

另外,在L1層的遮打道大堂與車站出口之間還有一層閣樓,用以通往車站出口,港鐵公司在車站該層開放了“藝術管道”,供藝術家提供一個展覽場地。而在L2層的畢打街大堂設有行人隧道連線香港站東涌線大堂

車站大堂:中環站共設有兩個大堂:畢打街大堂與遮打道大堂。畢打街大堂位於畢打街地底,因為港島線需要而後期加建,而畢打街大堂同時亦連線遮打道大堂的上層。其後又因機場鐵路連線通道而作翻新及擴建,設有行人通道連線香港站的東涌線和機場快線相連。由於翻新後的大堂與香港站的設計相若,令乘客不禁迷失方向,以為到達香港站範圍,其實他們只是身處於畢打街大堂。

中環站畢打街大堂

遮打道大堂,由捷運修正早期系統至今早已興建,位於遮打道地底,中環站是全港首個設有雙層大堂的車站。中環站開放初期,上層大堂與下層大堂不設有非付費區連線,乘客需要經過付費區才可往返上下兩層大堂。

直至2001年的翻新,設有樓梯連線的大堂上下層,加入咖啡店、快餐店和書店,成為車站購物街,增加捷運公司的非車務收入及便利乘客購物。

車站商店及自助服務:現時,中環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或進食,例如有7-Eleven便利店、餅店、咖啡店、書店、花店、恒生銀行及DHL等零售業及其他服務。值得一提的是,港鐵的收費區是不能進食,因此大部份食肆均不會設在收費區內。

此外,中環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享用,包括恒生銀行及中銀香港的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車站內更設有香港郵政信箱及“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設施,方便乘客在車站內投寄郵件及瀏覽全球資訊網的內容。車站更設有“e分鐘著數”機,供乘客購買網上服務及享用港鐵友禮會的會員優惠。

中環站荃灣線往荃灣方向的1號及2號月台

車站月台:中環站設有4個月台,各月台均裝設月台幕門。1號和2號月台共享一個島式月台,處理荃灣線往荃灣方向的列車,建在遮打道的地底,由德輔道中伸延至會所街。同時,荃灣線設有停車側線,路軌由月台延伸至德輔道中地底。

3號月台(港島線往柴灣方向)和4號月台(往上環方向)設於德輔道中與畢打街交界的地底,由環球大廈伸延至歷山大廈。這兩個月台從上下把荃灣線月台夾在中間。這兩個港島線月台都是在路的北面設立的側式月台,而3號月台則在4號月台之上(原由乃用以處理往來上環站之人流)。

車站出口

中環站中環站的“iCentre”網際網路中心
中環站D1出口中環站設有13個車站出口,出口主要連線中環建築物及購物中心的地庫大堂,乘客可直接在車站通道穿梭中區主要建築物及購物中心及車站大堂。

此外,部份出口鄰近主要街道、中區行人天橋系統及公共運輸工具車站,方便乘客轉乘不同的交通工具。

畢打街大堂(L1)
A-乾諾道中
乾諾道中、巴士總站、中環碼頭、歐陸貿易中心、交易廣場、香港四季酒店、郵政總局、國際金融中心、怡和大廈
設有升降機及失明人士引導逕往返地面
B-環球大廈
環球大廈、工業總會簽證處、華人銀行大廈、香港總商會簽證部、恒生銀行總行、協成行中心、永安集團大廈
C-利源東街
創興銀行中心、德輔道、利源東街、利源西街、萬宜大廈、紅十字會捐血站、德成大廈
D-畢打街
D1-藝穗會、怡安華人行、畢打行、畢打街、中環中心、港中醫院、會德豐大廈
D2-卡佛大廈、德己立街、娛樂行、蘭桂坊酒店、蘭桂坊、皇后大道中、中央廣場、戲院里
遮打道大堂(L1)
E-遮打大廈

中環站中環站D1出口

遮打大廈、遮打道
F-聖佐治大廈
雪廠街、聖佐治大廈、文華東方酒店
G-置地廣場
東亞銀行大廈、中建大廈、告羅士打大廈、香港外國記者會、置地廣場
H-歷山大廈(地庫)
歷山大廈
遮打道大堂(L2)
J-遮打花園
J1-立法會大樓
J2-中銀大廈長江集團中心、遮打道、美利道、山頂纜車花園道纜車站
J3-美國國際集團大廈美國銀行中心、和記大廈、昃臣道、香港會所大廈
K-皇后像廣場
大會堂、愛丁堡廣場、滙豐總行大廈、太子大廈、渣打銀行大廈、皇后像廣場

利用狀況

中環站地處之中環為香港首要的商業中心區及各重要機關所在,周邊主要為地標性建築物、辦公大樓政府機構及總部等,再加上本身是荃灣線、港島線及香港站的東涌線及機場快線的重要轉車站,附近又設有各種交通工具以供接駁,因此車站非常繁忙,每天有約有25萬人次使用本站往返香港各區,為整個系統第三繁忙的車站

值得一提的是,乘客如果往返此站及葵芳站至荃灣站,往香港站乘搭東涌線再經荔景站轉乘荃灣線所需時間會較直使用荃灣線為快,但基於東涌線班次疏落及需要轉乘列車,實際上直接乘坐荃灣線會較方便。

接駁交通

中環站德輔道中環球大廈旁電車站
由於中環站處於已發展的商業中心區內,該站並沒有空地設立地面公共運輸交匯處,但中環站落成初期亦有部份捷運接駁巴士路線以中環站為終點站或以循環線形式運作,惟其車點只設於街道旁邊巴士站。直到交易廣場設有大型巴士總站,不少巴士路線遷往該處作總站,而接駁巴士路線只是途徑中環街道中途站方便乘客轉乘。隨著港島線落成,有不少來往中環至香港島東面的接駁巴士路線失去原有功效,有不少巴士路線縮短或取消。

現時,仍有不少乘客在中環站步行前往交易廣場公共運輸交匯處或於德輔道中轉乘巴士、小巴或電車前往香港中西區、南區;同時也有不少乘客前往海旁乘坐山頂纜車接駁巴士往返纜車站,或是步行至中環碼頭轉乘渡輪前往離島區、九龍半島等地。

此外,由於捷運興建機場鐵路時,早己在環球大廈地底與建行人隧道連線香港站,現時有港島線及荃灣線乘客利用行人隧道轉乘機場快線或東涌線前往香港國際機場青衣島大嶼山等地,為中環站帶來龐大轉乘人流。

接駁交通列表

鐵路
港鐵
機場快線
電車
山頂纜車
山頂纜車花園道纜車站
巴士
新世界第一巴士:
4-華富南↺中環
其他路線:2、4X、13、15、15C、18、18P、23A、23B、25、26、30X、43X、46X、66、M590、720、720P、M722
城巴:
37A/37X-置富花園↺金鐘
37B-置富花園↺中環
其他路線:1、3B、5、5B、5X、6、6X、10、11、12、12A、12M、40M、M47、70、75、90、90B、97、260、780、788、A11、A12、E11
過海隧道巴士:
101、104、109、111、113、115、115P、182、182P、307、603、603S、619、619P、680X、681、681P、690、690P、692、692P、905、914、930、960、960A、961、962、962B、962X、967、968、969
小巴
港島專線小巴:
10A-中環(威靈頓街)↔美景台/大口環
10B-中環(威靈頓街)↺數碼港
55-瑪麗醫院↺中環
其他路線:1、1A、2、3、3A、8、9、22、54
渡輪
珀麗灣客運
中環↔馬灣珀麗灣
愉景灣航運服務:
中環↔大嶼山愉景灣
港九小輪
中環↔南丫島榕樹灣
中環↔南丫島索罟灣
新世界第一渡輪:
中環↔長洲
中環↔大嶼山梅窩
中環↔大嶼山坪洲
天星小輪:
中環↔九龍尖沙咀
中環↔九龍紅磡

歷史

中環站往荃灣方向的列車
往柴灣方向的3號月台
中環站4號月台
翻新後的遮打道大堂修正早期系統
參見:修正早期系統及荃灣線
中環站於1980年2月12日因應捷運修正早期系統由尖沙咀延伸而啟用,成為修正早期系統的終點站,乘客可直接乘坐列車前往觀塘,約需27.5分鐘。啟用初期只開放1號和2號月台、位於遮打道車站大堂以及畢打街走廊層,而車站底層設有停車側線,由遮打道月台延伸至德輔道中,車站當時共深25米,長380米。車站當時更預留了部份結構以便未來的港島線興建。

由於修正早期系統當時是包括荃灣線的中環至旺角的路段,因此荃灣線在1982年5月10日通車時,中環站便成為荃灣線南端的尾站。

港島線:
參見:港島線
1980年,香港政府決定興建港島線,因此捷運擴建中環站車站大堂並在德輔道中地底興建2個側式月台,並利用修正早期系統的預留結構與荃灣線大堂連線,擴建期間並無影響荃灣線的服務。在興建港島線的同時,中環站更加設4個新出入口,令當時中環站出入口加至13個。

中環站往柴灣方向的3號月台
另外,由於83年3月動工的上環站至中環站的隧道工程需要遷移受影響的消防處大樓及上環街市,因而中環站的港島線月台及上環站較其他港島線路段遲1年開放,有關路段於1986年5月23日啟用。

車站命名:中環站在通車前後曾有多個名稱,分別有3個英文名稱:Chater(遮打)、Pedder(必打)和Central(中環),以及4箇中文名稱:遮打、必打、中環中環西。現時,中環站一律更為“中環(Central)”。

1967年9月,費爾文霍士顧問工程公司發表了一份有關香港在地底集體運輸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研究《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報告中提及在中環興建一個車站,名為Central。

1970年,顧問公司發表了另一份《集體運輸計畫總報告書》,在報告書中,位於中環遮打道地底的車站名為遮打(Chater),而位於中環必打街(今畢打街)地底的車站名為必打(Pedder)。

1979年,捷運修正早期系統通車時,有關首日通車紀念特刊提及到位於遮打道地底的修正早期系統車站(1號及2號月台)名為中環(Chater),而位於畢打街地底的港島線車站名為中環西(Pedder)。因此,當修正早期系統於1980年2月12日由尖沙咀伸延至中環時,有關車站的中文名稱命名為中環,而不是遮打。

中環站中環站4號月台

而根據1983年香港政府出版的街道圖,畢打街地底的港島線車站命名為中環(Pedder),因此可以證明車站的中文名稱統一為中環。

1985年5月31日,港島線延伸至金鐘站,捷運也同時為包括中環站的多個車站(另外還包括油麻地站旺角站美孚站)更名,中環站的英文名稱Chater統一為Central取代。當港島線在1986年5月23日延伸到中環站時,全站英文名稱已經統一為Central。

機場鐵路連線通道:
參見:香港機場核心計畫機場鐵路香港站
為配合1990年代香港機場核心計畫,捷運公司在環球大廈及交易廣場建造地底一條橫跨乾諾道中的地下行人通道,以連線中環站和香港站,供乘客從港島線或荃灣線轉乘機場快線或東涌線。同時,捷運公司亦翻新及擴建舊有畢打街大堂,加設新閘機及商店,令乘客可享受更舒適的車站環境,工程於1998年峻工。

車站翻新工程:

中環站翻新後的遮打道大堂

參見:捷運有限公司
2001年,捷運公司為改善中環站車站環境,再度翻新舊有遮打道大堂,以配合畢打街大堂及香港站的一貫設計。是次翻新除了加設一般商店外,還把咖啡店、快餐店和書店引入至捷運範圍,增加捷運公司的非車務收入,吸引人流及方便乘客在車站購物。

此外,是次翻新工程亦將中環站畢打街及遮打道上下層的非收費區大堂連線,乘客再無須穿越地面繁忙的街道或途徑收費區往來兩大堂,整項工程於2002年4月完工。

2008年1月,港鐵公司為現代化中環站的環境,將中環站大堂及港島線3號月台沿用多年的地台更換為灰色地台,並且在部份位置更換假天花。

未來發展

將軍澳線延線
主條目:北港島線將軍澳線
根據《鐵路發展策略2000》北港島線計畫,

將軍澳線將會接駁現有的

港島線,本站將會成為將軍澳線延伸的一個車站。

相關條目

香港
中環
香港鐵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