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部直屬事業單位。研究院緊密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條主線,開展前瞻性、全局性和綜合性的戰略問題研究。研究院堅持服務於國家、服務於科技事業的方針,努力將戰略研究院建設成為能有效支撐科技巨觀決策和管理、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基地。  

機構簡介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的成立,是科技部為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巨觀管理水平,加強巨觀決策能力而做出的一項重要決策。
戰略研究院的前身——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於1982年建立的時候,鄧小平同志親自揮毫為研究中心題名,充分體現了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我國科技戰略研究事業的殷切希望和高度重視;國家科委和科技部歷任領導方毅、宋健、朱麗蘭、徐冠華等同志,還有分管研究中心的鄧楠、李學勇同志,對研究中心的成長所給予的支持;歷任研究中心的領導吳明喻、胡平、孔德涌、劉吉、葉丹等同志,為研究中心的發展和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為今天的戰略研究院建立了一支優秀的研究隊伍;在研究中心工作過的全體員工,為中心的學科建設做出的貢獻,他們的長期耕耘和無私奉獻,已經使研究中心成為我國科技發展戰略和科技政策研究的重要陣地,也為未來戰略研究院的發展奠定了一個高水平的起點。
黨的十七大報告,把科技事業擺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在新的歷史起點和發展機遇上,戰略研究院將更好地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提供戰略思路和決策諮詢。
首先,在研究方針上,戰略研究院將堅持服務於國家、服務於科技事業、服務於科技部中心工作的方針。服務於國家,就是說戰略研究院一切研究的出發點要為國家的整體利益著想;服務於科技事業,就是要關注科技發展戰略和科技政策中的現實需求和人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出謀劃策;服務於科技部中心工作,就是要緊密圍繞科技部黨組的中心工作和關心的問題,及時、快速地提供科學、嚴謹的決策諮詢建議。
第二,在研究方向上,將堅持國家需求、政府目標導向與自主選題相結合。堅持國家需求、政府目標導向,不但是戰略研究院研究方向的最重要方針和原則,也是科技部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當前我國科技事業正處於重要的躍升期,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政府的戰略和政策決策,必須依靠專業的戰略研究機構的支撐,需要通過超前部署全局性的重大戰略研究任務,為國家的戰略決策提供諮詢建議。
第三,在運行機制上,將改變過去單純以項目和課題為中心的機制,建立起有利於學科發展和完成使命相結合的組織結構布局。要實行全員聘用制,在海內外廣攬戰略研究人才,建立起開放、流動、競爭的選人用人機制。要有效動員國內外的科技戰略研究資源,建立起小核心、大網路的開放、協作的研究機制。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將堅持理論研究和深入實際調研相結合。戰略研究院的研究人員不但要有紮實、深厚的理論水平,還要到科技發展的第一線深入調研,了解情況,汲取營養。要充滿激情地開展研究工作,想一線科技工作之所想,急一線科技工作之所急,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使戰略研究院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思想庫、智囊團。
最後,在研究風氣和研究環境建設上,將繼續堅持既寬鬆又有約束,既民主又有集中的研究氛圍和優良傳統,在堅持黨和國家科技發展大政方針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不同學術觀點,充分容納各種學術思想,使戰略研究院成為科技發展戰略各種觀點的匯集地。

主要職能

戰略研究院傳承研究中心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緊密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條主線,開展前瞻性、全局性和綜合性的戰略問題研究;堅持服務於國家、服務於科技事業的方針,努力將戰略研究院建設成為能有效支撐科技巨觀決策和管理、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基地。
戰略研究院採取“小核心、大網路”的組織方式,建立國家目標和自由探索相結合的選題機制,形成開放、流動、競爭的選人機制。主要職能是:
1.參與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的頂層設計。在科技部黨組的領導下,研究提出指導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的參考建議。加強理論創新、思想創新和方法創新的研究,在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領域起到引導和示範作用。 
2.承擔組織重大戰略問題的研究。堅持政府導向、需求導向為主的選題原則,承擔重大戰略研究任務,為國家戰略決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撐。接受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門、國內外企業和研究機構、社團組織、國際組織的委託進行研究和諮詢工作。 
3.培養和建設科技戰略人才骨幹隊伍。在以重大任務帶動團隊建設、學科建設、地方和部門的科技戰略研究工作的同時,支持探索性研究,不斷豐富科技發展的理論體系,不斷湧現科技發展的創新思想,為全國科技發展和科技部的中心工作提供決策諮詢。 
4.建立開放式的、集成各方戰略研究資源的合作交流平台。通過機制創新,建立國內外的合作研究網路,創辦品牌刊物和品牌論壇。

歷史沿革

2006年的春天,新世紀首次全國科技大會召開,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2007年秋天,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為適應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對科技工作的新要求,提高科技巨觀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的水平,經科技部黨組研究,並報中編辦批准,決定以中國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為基礎,立足改革創新,以嶄新的面貌組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以下簡稱戰略研究院)。2007年12月28日,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掛牌成立,戰略院院長由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兼任。
戰略研究院的前身---研究中心是於1982年10月,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由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立的。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親自為新成立的研究中心題寫了名稱:中國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是科技部直屬的綜合性軟科學研究機構,主要從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戰略、政策、體制、管理、預測、評價以及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研究,為國家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巨觀決策提供諮詢和建議。
1982年以來,研究中心積極參與了國家各個階段科技改革與發展的重大政策研究和決策過程,主持和參與了許多國家級重大研究項目和地區發展戰略與規劃的研究,積極開展了企業諮詢服務工作,在促進中國科技體制改革與科技發展等方面,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使研究中心發展成為在國內外頗具聲譽、對國家巨觀決策發揮支撐作用的綜合性軟科學研究機構。
從研究中心到戰略研究院,一個致力於服務於國家科技事業,建設具有國際視野、開放競爭、水平一流的思想庫、智囊團的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機構又踏上了嶄新的征程。

機構設定

戰略研究院內部組織設定分為管理與研究兩類部門共10個,其中研究類部門8個,管理類部門2個。
戰略研究院領導機構
學術委員會
職稱評審委員會
綜合發展研究所
科技體制與管理研究所
科技預測與評價研究所
科技統計與分析研究所
科技投資研究所
產業科技發展研究所
農村與區域科技發展研究所
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
綜合事務管理辦公室
科研組織管理辦公室

研究實力

戰略研究院是國家全額財政補助的事業單位,編制100人。管理人員和研究人員均實行崗位聘用。堅持以人為本、雙向選擇的原則,實行以課題制為核心的人員聘任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為研究人員提供充分的個人發展空間。
截至2008年,研究人員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及學位的32人、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及學位的33人,占全部人員的77.4%; 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44人(其中研究員13人、副研究員31人)、具有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32人。
戰略研究院在人才隊伍建設中貫徹小核心、大網路的方針,通過合作基地建設,建立開放式的、集成各方戰略研究資源的合作交流平台,構建網路化組織結構。在各主要研究領域建立專家資料庫,採取固定編制和流動編制相結合的方式,吸引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開展研究工作。
為加快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戰略研究院與中國科技大學等中國重點大學聯合招收博士生,與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聯合招收研究生,培養科技政策與科技管理方面的高層次人才。同時,每年都有一批國內外學者在戰略研究院從事短期訪問研究和合作研究課題。
2008年7月,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批准了戰略研究院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申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啟動也將進一步促進戰略研究院培養、使用和吸引高層次研究人才。

研究成果

·在20世紀80年代對國家十二個重要領域的技術政策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究論證工作;參與制定了從“七五”到“十一五”期間的國家科技發展規劃;全面參與了制定2006-2020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戰略研究。
·伴隨著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歷程,廣泛開展了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科研院所改革、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作、科技評價與獎勵制度等研究。
·在國內引領科技指標研究工作,在科技進步貢獻率、地方科技進步監測、創新型國家評價指標等方面成績卓著,出版了中英文《中國科技指標》系列。
·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科技預測與評估方法、國家重點領域關鍵技術選擇、國家科技計畫項目評價、前沿技術領域前瞻和國家技術路線圖、產業技術路線圖等方面的研究。
·超前開展技術創新政策研究,對高新技術產業高新區及其孵化器的發展、高新技術走出去、應對技術貿易壁壘、技術標準戰略等開展了深入的研究,為我國高新技術及其產業提供了決策參考。
·服務於區域和地方的科技經濟發展,開展了烏江流域經濟綜合開發、海南戰略發展規劃、瀾滄江-湄公河聯合開發、圖們江地區開發規劃、新疆發展規劃、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協科技合作、京津冀科技合作、北部灣經濟區科技發展規劃等研究。
·率先對我國縮短勞動工時逐步實行五天工作制的問題進行了可行性分析,為中國全面實行五天工作制奠定了基礎;。
·著眼於科技促進社會發展,在科技風險於社會治理、西部城鄉居民生活狀況調查與監測、重大自然災害重建快速需求調查等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研究工作。
·在財政科技投入、科技金融和創業投資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獨特優勢,提出了建立引導基金、股權代辦系統、發展創業投資、設立科技發展銀行、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等具有理論和政策創新的研究成果。
·參與了一系列重要工程的論證研究,例如三峽工程經濟評價、三峽工程重大社會與經濟問題、京滬高速鐵路重大技術經濟問題、西線南水北調的社會經濟影響、大飛機重大科技專項等研究。
近年各研究所承擔的重點課題
綜合發展研究所
中國巨觀經濟形勢分析研究
“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總體框架研究
我國自主創新的重大理論與實證研究
科技體制與管理研究所
創新型企業評價研究
國家電網公司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研究
國家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裝備規劃研究
科技預測與評價研究所
中國國家技術路線圖與半導體照明產業技術路線圖研究
農業、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領域的技術預測調查研究
前沿高技術發展戰略研究
科技統計與分析研究所
科技統計數據採集加工分析與相關基礎工作(2006/2007)
中國科學技術指標研究(2006)
專利指標體系研究
科技投資研究所
政府研發投入管理政策研究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及管理辦法研究
資本市場推動自主創新的政策與機制研究
農村與區域科技發展研究所
京津科技合作戰略研究
科技支撐城鄉統籌發展問題研究
西南地區與東協國家經濟技術合作戰略研究
產業科技發展研究所
技術性貿易措施戰略與預警工程方案研究
自主智慧財產權聯合行動戰略研究
若干重點產業技術政策研究---數控工具機、核電
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
汶川地震災區民眾需求快速調查
中國西部省份社會與經濟發展監測研究

出版物

《中國科技論壇》雜誌

《中國科技論壇》雜誌創刊於1985年,以科技發展戰略、政策和管理的學術研究為主要內容,以兼顧政策性、綜合性和學術性為辦刊特色。月刊,面向國內外發行。該刊於1992年和1996年分別榮獲第一屆、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2000年獲首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2001年被列入中國期刊方陣雙獎期刊。1992、1996、2000、2004年連續4次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被評為科學·科學研究類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壇》多年來一直被選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

《科技中國》雜誌

《科技中國》(原名《中國科技畫報》)於1996年6月創刊。以落實科教興國、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科技與產業結合、普及科技知識為宗旨,面向各級科技管理幹部、科技工作者、企業主管和對科技有興趣的大學生。自2004年6月全面改版並改名為《科技中國》以來,迅速形成相當的影響力。楊振寧、宋健、白春禮、許智宏、顧秉林等一批國際知名科學家出任編委。

《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為內部不定期出版物,是科技部報送國務院的重要刊物之一,主要反映戰略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人員在調查研究中形成的學術觀點和政策建議。

社團組織

中國科學技術院所聯誼會

中國科學技術院所聯誼會是由從事自然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開發研究的機構(簡稱科技院所,含科技型企業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於1987年自願發起、依法成立的,為團結全國科學技術研究院所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組成的全國性、非營利性、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
主要任務是開展學術與信息交流、成果推廣、科技諮詢、技術轉讓、組織培訓以及國際科技合作等活動。中國科學技術院所聯誼會實行團體會員制。現有中央各部委和國防系統所屬院所、地方研究所、校辦研究所、企業研究所、民辦研究所和科學技術管理部門等會員單位近500家。

中國科學技術指標研究會

中國科學技術指標研究會是從事科技指標研究和套用的民眾性學術團體,於1995年10月成立。 研究會的宗旨是:團結和組織廣大科技指標研究工作者,促進科技指標的研究套用和推廣,促進相關人才的培養和提高,促進科技指標學科的繁榮和發展,為科技管理和決策服務,為科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服務。
主要任務是開展科技指標的研究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編輯出版學術書刊,組織相關專業人員的培訓班等。

國際交流與合作

戰略研究院是面向國際開展科技政策研究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與視窗。
l 發展國際合作項目,開展國際合作研究
戰略研究院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世界銀行、歐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美國布蘭第斯大學(BRANDEIS)、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IDRC)、瑞典隆德大學、挪威FAFO研究所,以及香港、台灣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研究組織共同申請國際合作項目,開展合作研究。
戰略研究院通過與挪威FAFO研究所合作開展“中國西部省份社會與經濟發展監測研究”,同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合作組織研究“中國西部區域自主創新戰略研究”,同OECD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共同開展“博士職業調查”,承擔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科研院所績效研究”以及歐盟第六框架項目資助的“女科學家在技術研發中的綜合角色分析”等多項合作研究項目,在科技政策、創新政策、科技統計、科技與社會等方面培養出了一批有國際影響的學術帶頭人。
建立國際學術交流長效機制
戰略研究院先後同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NISTEP)、韓國科技政策研究院(STEPI)、韓國科技規劃評價院(KISTEP)、挪威FAFO套用社會科學研究所、越南國家科技戰略與政策研究院(NISTPASS)等機構簽署了雙邊合作協定備忘錄,建立了穩定的長期合作機制。此外,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WB)等國際組織也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
l舉辦國際學術會議,擴大學術影響與合作領域
戰略研究院受科技部委託或應合作需要,積極組織國際多邊或雙邊的科技政策論壇與研討會。
近年主辦或承辦了“科技評估國際研討會”、“中韓產業技術規劃與評估研討會”、“中歐國際採購與供應鏈管理研討會”、“風險預警技術國際研討會”、“創新政策與創新模式”、“韓國的技術標準戰略”、“中美創新大會”、“中美科技政策論壇”、“中瑞科技政策研討會”、“中奧可再生能源技術政策論壇”和“中日韓三邊科技政策研討會”等國際學術會議和國際交流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