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該縱隊是一支以中國工農紅軍為骨幹發展起來的部隊。該軍第334團的前身為1928年7月彭德懷、滕代遠領導平江起義成功組成的紅5軍之一部,長徵到陝北時其番號為紅1軍團第10團。其第338團的前身為紅25軍的第75師第223團。1937年8月,這兩個團分別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第685團新2營和第343旅補充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首任軍長李天佑上將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軍長梁興國中將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的前身是45年8月山東軍區組建的東北挺進縱隊,赴東北後稱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挺進縱隊,46年1月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46年8月該縱與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直屬第1師、第2師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縱隊機關是由第7縱隊機關改編的。轄112師、113師、114師。 112師的前身是八路軍第115師教導5旅,該旅是由以115師343旅685團新2營為基礎發展起來的115師東進支隊改編的。南下支援新四軍時改稱新四軍獨立旅,北上山東歸建後恢復教5旅番號。43年3月教5旅旅部和所轄13團、14團合編為濱海第13團,43年9月濱海13團兼濱海1分區,後原教5旅機關分出為1分區機關與13團分離,45年8月1分區機關和濱海6團、13團、獨立3團合編為山東軍區第1師。同年9月1師奉調赴東北,後稱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直屬第1師、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直屬第1師,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第1師,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1師,38軍第112師。該師是我軍核心老部隊,部隊作風勇猛頑強,執行命令堅決,戰鬥經驗豐富,經得起傷亡,連續作戰能力很強,戰鬥士氣旺盛,防禦、進攻、野戰、攻堅俱佳。該師長期擔負機動作戰任務,戰功卓著,深受115師、新4軍、山東軍區、四野、志願軍總部和首長的喜愛和信任,一直是重點建設部隊。是四野頭等主力師,也是全軍戰鬥力最強的幾個主力師之一。 334團的前身是平江起義的紅5軍,後改編為紅3軍團,長征途中改稱紅3軍,與張國濤攤牌之後改編為陝甘支隊第2縱隊,到達陝北後改編為紅1軍團第4師。37年8月25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第686團,39年3月該團3營調出,同年6月部隊由兩個營擴編為四個大隊,40年春與冀魯邊7團合編為魯南支隊,此間原2營營部率7、8兩連調出,同年9月改編為115師教2旅第6團,43年春改編為濱海軍區第6團。45年8月11日編入山東軍區第1師為第1團,在師的編成內赴東北後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直屬第1師第1團、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直屬第1師第1團,46年8月隨所在師編入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為第1師第1團,48年1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1師第1團,48年11月改稱第38軍第112師第334團。該團是我軍為數不多的甲等紅軍團,部隊作風強悍,戰鬥力超群,是我軍老牌的頂尖主力團隊,是38軍的旗幟,朱老總曾譽該團為模範幹部團。 335團的前身是343旅685團平型關戰鬥後新組建的第2營,東進之後擴編為蘇魯豫支隊第2大隊,後與4大隊合編稱蘇魯豫支隊第4大隊,39年11月改稱115師東進支隊第2大隊。40年春與山東地方武裝合編稱115師東進支隊,同年10月改編為115師教導第5旅,轄13、14兩團,同年12月下旬南下支援新四軍。41年1月改稱新四軍獨立旅,42年10月北上歸建恢復教5旅番號。43年3月教5旅旅機關與13、14兩團合編為濱海第13團,同年9月兼濱海軍區第1軍分區,後13團與分區機關分離。45年8月編入山東軍區第1師為第2團,赴東北後稱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直屬第1師第2團、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直屬第1師第2團、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第1師第2團、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1師第2團,48年11月改稱第38軍第112師第335團。該團是115師平型關戰鬥之後成長起來的一個很有活力的主力團,部隊朝氣蓬勃,作風勇猛強悍,戰鬥力超群,亦是我軍頂尖主力團隊。該團抗戰期間轉戰山東、蘇北,打了許多大仗、惡仗,被敵偽稱其為黃老虎。團隊的歷史雖不及334團久遠,戰鬥力卻不在334團之下,在38軍的歷次重大戰鬥中,經常承擔主要突擊任務,是38軍的主要“打手”,是著名的“松骨峰團”。該團早期的兩任團長梁興初、江擁輝,是我軍的著名戰將,先後擔任112師、38軍的師長、軍長,和大軍區司令。 336團的前身是40年9月18日由馬耀侖獨立團、山東縱隊9支隊1團2營、莒沂獨立營合編組建的山東縱隊第2旅第6團,43年3月精兵簡政改編為莒中獨立營,45年初擴編為濱海軍區獨立第3團,45年8月編入山東軍區第1師為第3團,到東北後稱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直屬第1師第3團、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直屬第1師第3團、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第1師第3團、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1師第3團,48年11月改稱第38軍第112師第336團。該團是山東縱隊在濱海地區堅持抗戰的老部隊,部隊基礎較好,戰鬥士氣高,有較強的戰鬥力。 113師的前身是由686團、685團的部分幹部和686團的兩個連隊為骨幹組建的343旅補充團,37年12月115師主力東進以後編入115師晉西支隊為第1團,40年11月入魯歸建編入115師教2旅為第4團,43年3月與教5旅15團、山東縱隊2旅5團、教2旅直屬隊各一部合編為濱海第4團,43年9月該團兼濱海軍區第2軍分區,44年7月2分區機關與濱海第4團分離。45年8月2分區機關與濱海第4團、第23團、獨立第1團合編為山東軍區第2師,赴東北後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直屬第2師,46年2月上旬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東滿軍區直屬第22旅,同年3月下旬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直屬第2師,後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第2師、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2師、第38軍第113師。該師是我軍核心老部隊,部隊富有朝氣,執行命令堅決,作風勇猛頑強,進攻、防禦、野戰、攻堅兼備,戰功顯赫,是四野頭等主力師,亦是全軍戰鬥力最強的主力師之一。 337團的前身是由686團、685團的部分幹部和686團的兩個連隊為骨幹組建的343旅補充團,37年12月115師主力東進以後編入115師晉西支隊為第1團,40年11月入魯歸建編入115師教2旅為第4團,43年3月與教5旅15團、山東縱隊2旅5團、教2旅直屬隊各一部合編為濱海第4團,43年9月該團兼濱海軍區第2軍分區,後濱海第4團與2分區機關分離。45年8月編入山東軍區第2師為第4團,赴東北後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直屬第2師第4團,46年2月上旬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東滿軍區直屬第22旅第64團,同年3月下旬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直屬第2師第4團,後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第2師第4團、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2師第4團、第38軍第113師第337團。該團是115師有紅軍基礎的老部隊,部隊驍勇善戰,戰鬥力超群,是我軍頂級主力團隊,在四平、天津等攻堅作戰和抗美援朝二次戰役中的三所里戰鬥中表現尤為突出。 338團的前身源於紅25軍特務營和由陂孝北、赤城、潢川等縣地方武裝組建的紅4方面軍獨立第4師之一部(後改稱紅27師第80團),32年11月30日紅27師第80團編入重建的紅25軍為第74師第221團,原紅25軍特務營仍為重建後的軍特務營。33年1月初第221團與紅25軍特務營調入新組建的紅28軍分別為第82師第244團和紅28軍特務營。33年4月上旬紅28軍編入紅25軍為73師(軍特務營與244團1營及第3路游擊師留下堅持鬥爭),同時留下的紅28軍特務營、第244團1營和第3路游擊師大部編入再度組建的紅82師仍為紅244團。34年4月16日紅25軍、紅28軍合編為紅25軍,244團改編為紅25軍74師(轄三個營),34年11月11日紅25軍整編取消師級建制,74師1營改編為紅25軍225團。35年9月18日225團編入新組建的紅15軍團為第75師第225團,36年4月16日225團擴編為紅15軍團新的第75師,225團1營擴編為75師223團,至此338團的前身團隊成立。37年8月25日223團與225團一部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第688團第1營。38年11月688團1營營部率2、3兩連與清豐抗日武裝合編為344旅挺進縱隊,後改稱344旅特務團,39年3月9日編入冀魯豫支隊為第2大隊,40年4月底隨支隊改編為第2縱隊新編第2旅第5團,同年6月27日隨旅編入八路軍第4縱隊為第2旅第5團,同年8月隨旅編入八路軍第5縱隊為第2支隊第5團,41年2月改稱新四軍第3師第8旅第23團,43年10月調入山東濱海軍區為濱海23團。45年8月編入山東軍區第2師為第5團,赴東北後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直屬第2師第5團,46年2月上旬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東滿軍區直屬第22旅第65團,同年3月下旬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直屬第2師第5團,後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第2師第5團、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2師第5團、第38軍第113師第338團。該團是抗戰期間發展壯大的紅軍團隊,部隊富有朝氣,進步很快,戰鬥力強勁,是我軍頂級主力團隊。在東北及朝鮮戰場上均有卓越表現。 339團的前身是東北軍57軍112師334旅667團起義部隊改編的57軍獨立團,後改編為57軍獨立旅,43年6月縮編為海陵獨立團,45年初改稱濱海軍區獨立1團,45年8月編入山東軍區第2師為第6團,赴東北後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直屬第2師第6團,46年2月上旬調入東北民主聯軍東滿軍區直屬第23旅為第67團,四平保衛戰結束之際調回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直屬第2師仍為第6團,後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第2師第6團、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2師第6團、第38軍第113師第339團。該團是抗戰期間長期堅持戰鬥在濱海地區的部隊,軍事素質較好,戰鬥力較強。 114師的前身是東北軍起義部隊新111師,後改編為八路軍山東軍區濱海支隊,45年8月編入山東軍區東北挺進縱隊為第1支隊,赴東北後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挺進縱隊第1支隊,46年1月隨縱隊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第19旅,同年8月隨縱隊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第3師,後改稱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3師、第38軍第114師。該師大部分是原東北軍部隊,戰鬥基礎較好,擅長防禦作戰,有較強的戰鬥力,是山東軍區最早進入東北的部隊,為搶占、保衛、鞏固東北戰略基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340團的前身是東北軍起義部隊新111師獨立團,後改編為八路軍山東軍區濱海支隊第25團,45年8月編入山東軍區東北挺進縱隊為第1支隊第1大隊,赴東北後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挺進縱隊第1支隊第1大隊,後與第3大隊兩個連合編為東北挺進縱隊第1支隊第1團,46年1月隨縱隊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第19旅第55團,同年8月隨縱隊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第3師第7團,後改稱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3師第7團、第38軍第114師第340團。該團是原東北軍魯蘇戰區總部警衛部隊,長於防禦作戰,抗戰期間在山東為掩護抗日軍民曾血戰懸崮頂。 341團的前身是45年8月由膠東軍區特務營、濱海軍區特務營和魯中軍區第1團8連、第4團9連、第12團7連合編的東北挺進縱隊第2支隊,轄三個大隊。赴東北後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挺進縱隊第2支隊,後所轄的三個大隊改編為第4、第5兩個團。46年1月隨縱隊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第20旅,所轄第4、第5團分別改稱第7縱隊第20旅第58團、第59團。該兩團同年8月隨縱隊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第3師第8團,後改稱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3師第8團、第38軍第114師第341團。該團是114師唯一的非東北軍部隊,是從山東我軍各軍區主力抽調部分英雄分隊組建的團隊,部隊勇猛善戰,攻防兼備,具有很強的戰鬥力,是師主力團。 342團的前身是東北軍起義部隊新111師666團,後改編為八路軍山東軍區濱海支隊第26團,45年8月編入山東軍區東北挺進縱隊為第1支隊第2大隊,赴東北後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挺進縱隊第1支隊第2大隊,後與第3大隊兩個連合編為東北挺進縱隊第1支隊第2團,46年1月隨縱隊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第19旅第56團,同年8月隨縱隊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第3師第9團,後改稱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第3師第9團、第38軍第114師第342團。該團是東北軍的老牌主力部隊,長於陣地攻防作戰,具有較強的戰鬥力,是師主力團。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解放軍,第1縱隊番號不變。11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屬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建制,李天佑任軍長,梁必業任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曹里懷任副軍長兼參謀長,李昇平任後勤部部長。原轄第1師改稱第112師,江擁輝任師長,黃玉昆任政治委員;第2師改稱第113師,賀東生任師長,王樹君任政治委員;第3師改稱第114師,劉賢權任師長,方國安任政治委員。同時將遼北軍區獨立第10師撥歸第38軍建制,改稱第151師,趙東責任師長,蔡明任副政治委員(政委未任命)。這時,第38軍已有近5萬人,並有了炮兵、工兵和汽車部隊,第38軍在平津戰役中,擔任主攻天津的任務,最先突破天津城防並攻占金湯橋,殲國民黨軍2.7萬餘人,活捉了國民黨軍天津防守司令兼警備司令部司令陳長捷等5名將官。隨後又揮師南下,進軍中南,參加宜(昌)沙(市)、湘西南、廣西等戰役。第114、第151師還配屬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參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滇南戰役。滇南戰役後,第151師撥歸廣西軍區建制;第114師回師湘西,參加剿匪作戰。在全國解放戰爭中,第38軍從祖國最北方的松花江邊,一直打到南疆中越邊境的紅河橋頭,進行主要戰鬥170餘次,轉戰黑、吉、遼、熱、冀、津、魯、豫、鄂、湘、桂、黔、滇13省市,解放大小城市100餘座。湧現出“全面模範連”、“四平突擊隊”、“神勇突擊連”、“李文才連”、“天津戰役三好連”、“蘆溪戰鬥模範連”、“進軍廣西戰鬥模範連”、“進軍滇南戰鬥模範連”等195個英雄模範單位和曹緯、王西蘭、李文才、白玉清、郭守德、盧錫勤、叢貴、崔永峰、李秀燦等628名英雄模範。
1950年10月,第38軍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軍長梁興初,政治委員劉西元;轄第112、第113、第114師,先後參加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戰役和陣地反擊戰,以及西海岸反登入準備,於1953年7月返回祖國。第38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勝利地完成了各項任務,有3個連被志願軍總部授予“二級戰鬥英雄連”稱號和記特等功;有1萬多名指戰員榮立戰功,其中有志願軍總部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記特等功的曹玉海郭忠田和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記特等功的陳吉、徐恆祿等英雄模範14名。1950年38軍隨13兵團首批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軍長為梁興初將軍。在第一次戰役中,因38軍在與美第1騎兵師步兵第5團遭遇時,動作遲緩,貽誤了戰機,軍長梁興初被彭老總在志願軍高級作戰會議上罵了個狗血噴頭,並說"再貽誤戰機,我要送你上軍事法庭"。“知恥而後勇”,在第二次戰役中,38軍在梁興初將軍指揮下,擔負關鍵的穿插重任。第113師大膽冒充李偽軍潰退部隊,14小時急行軍70餘公里,趕在了全機械化的美軍前,成功穿插三所里與龍源里。337團3連以果敢動作搶占松骨峰,一舉切斷了美第8集團軍南撤退路;激戰兩晝夜,不顧敵瘋狂突圍,死守陣地,打退美軍多次進攻,使敵南北兩部相距不到1公里卻始終無法會師,迫使其大部轉道新義州才避免了全軍覆滅的下場。此役,38軍共殲敵1.1萬餘人,繳獲坦克14輛,大炮200餘門,汽車300餘輛。一舉扭轉了整個朝鮮戰局。第二次戰役是38軍的第三次成名戰,也是使該軍名揚天下的戰役。志願軍司令彭德懷在嘉獎電的最後親筆寫下“第38軍萬歲!”。從此“萬歲軍”名揚四海。第38軍在第二次戰役中表現最為出色。在圍殲德川之敵後其第113師以14小時步行70餘公里插到价川以南的三所里、龍源里,堵住敵軍南逃、北援,會同軍主力一起殲敵1.1萬餘人,為取得戰役的勝利,把敵軍打退到“三八線”,扭轉朝鮮戰局,做出了重大貢獻。對此,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親擬電報予以嘉獎,並在電報末尾寫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第38軍萬歲!”著名作家魏巍當時隨該軍採訪,以該軍在這次戰役中的英雄事跡寫成《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戰地通訊,發表在《人民日報》上。人民民眾稱志願軍為“最可愛的人”即從這裡開始。1953年7月,第38軍從朝鮮回國。

從朝鮮戰場回國後,38軍駐防東北。1966年2月由代總參謀長楊成武上將提議將該軍調到保定地區,接替第69軍的防務,拱衛京師。38軍由此獲得了非同一般的待遇,1969年2月第一個編組為摩托化軍,轄3個摩步師,1個炮團,1個火箭炮團,1個高炮團和相應保障部隊。1982年增加一個坦克6師,一個直升機大隊,在當時38軍的編制中,一個摩步師轄3個摩托化團,1個坦克團,1個炮團,1個高射炮團和相應保障分隊。全軍編6.4萬人,坦克240輛,汽車3600輛。

1985年38軍偵察部隊到老山輪戰,表現出色。1985年38軍改編為集團軍,裝備有直升機、坦克、裝甲運兵車、步兵戰鬥車、齊射火箭炮、工程技術裝備、高射炮、汽車運輸工具、加油車等。編制為五個師(坦克師、機械化師、摩步師、步兵師、炮兵師),三旅(飛彈旅、高炮旅、工兵旅)和直升機大隊,以及防化團、工兵團、通訊團、電子對抗分隊等保障部隊,編員8.6萬人,屬重裝集團軍,是全軍戰備值班部隊中配備在主要方向的快速快速反應部隊,2-7晝夜可抵達中國任何地方。

在國慶五十周年的閱兵式上,由該軍組成的徒步第七方隊通過了天安門廣場,在車輛方隊中,車輛第一方隊駕駛的88B中型坦克(坦克6師)、車輛第三方隊駕駛的88C式主戰坦克(坦克6師)、車輛第四方隊駕駛的86式步兵戰車(112師334團“平江團”)、車輛第五方隊駕駛的89式裝甲輸送車(113師337團“松骨峰團”)、車輛第八方隊駕駛的89式122自行榴彈炮、車輛第九方隊駕駛的89式120mm自行滑膛炮、車輛第十方隊的83式152MM自行加榴炮、車輛第十一方隊駕駛的89式122mm履帶式自行火箭炮、車輛第十六方隊的飛蠓-80地空飛彈(防空飛彈旅),都是來自於第38集團軍的坦克和機械化部隊。在最後出場的空中梯隊中,第九梯隊——駕駛武直-9武裝直升機第一次出現在閱兵式上的陸軍航空兵,也屬於第38集團軍的陸航大隊。

人民解放軍中的“萬歲軍”

“萬歲軍”即北京軍區第38軍,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集團軍。文革時對外代號“4800”。

誕生於平江起義 成軍於解放戰爭

第38集團軍的前身是1946年8月編成的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
該軍的主力112師是彭德懷所率領的湘軍獨5師第1團於1928年發動平江起義創建的工農紅軍第5軍,1930年以紅5軍為主的紅三軍團一舉攻克湖南省省會長沙市,這也是十年內戰時期紅軍攻下的最大城市。紅三軍團,是當時的中央蘇區紅軍兩大主力之一,抗日戰爭中編為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鬥。1939年編為山東區第1師隨羅榮桓進軍山東,創建敵後根據地。
第113師的前身是徐海東大將領導的紅二十五軍一部,在長征中孤軍奮戰,率先到達陝北。抗日戰爭中編為八路軍第115師344旅,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其中一部進入山東,抗戰大反攻時編為山東軍區第2師。第114師的前身是張學良的東北軍第53軍111師,抗日戰爭中在地下黨員萬毅將軍指揮下在山東舉行起義,編入八路軍。
抗戰勝利後編入八路軍山東軍區第1、第2師,陸續出關進入東北。此後山東軍區第1、2師與東北軍起義的第111師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李天佑將軍任首任司令。1947年改稱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在東北解放戰爭中,1縱以“三下江南”,“四戰四平”名揚天下。在平津戰役中擔任天津主攻。
在解放戰爭中,1縱是東北野戰軍的三個猛虎軍之一,是四野的頭等主力,以善打大仗、硬仗著名。38軍的三猛精神很有特色,部隊歷史其實算不上久遠,但他的戰鬥力卻是沒人敢小看的,其下屬的112、113師更是王牌中的王牌:112師攻堅能力強,113師長途奔襲能力強。兩師相互配合上演了不少好戲,四野中的幾個“第一”都與38軍緊密相連——打贏出關後的第一場殲滅戰;編為第一縱隊;被譽為第一隻“虎”…,許多許多“第一”的美名和38軍結下良緣。
在黑土地與國民黨軍美械裝備的精銳部隊作戰戰功顯赫,打了不少成名仗。“四戰四平”是38軍的第一個成名仗。在整個解放戰爭中,38軍從祖國最北的松花江畔一路過山海關,打到滇越邊境,打遍了半箇中國。
遼瀋戰役結束後,1948年11月,1縱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所轄第1師改稱第112師,第2師改稱第113師,第3師改稱第114師。同時將遼北獨立第10師劃歸38軍建制,改稱第151師,有近5萬人,並組建了炮兵,工兵和汽車部隊。接著迅速入關,參加平津戰役。38軍在平津戰役中擔任天津主攻,率先突破天津城防,殲滅國民黨軍2.7萬,活捉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主攻天津成為38軍的第二個成名仗。在向全國進軍的路上,38軍還參加了宣沙,衡寶,廣西,滇南等大小戰役。在整個解放戰爭中,38軍從祖國最北的松花江邊一直打到雲南中緬邊境,縱橫5000公里,轉戰11個省市,殲敵16餘萬,攻占大小城市100餘座,解放了半箇中國。

在韓戰中贏得“萬歲軍”美名

1950年38軍隨13兵團首批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軍長為梁興初將軍。在第一次戰役中,因38軍在與美第1騎兵師步兵第5團遭遇時,動作遲緩,貽誤了戰機,軍長梁興初被彭老總在志願軍高級作戰會議上罵了個狗血噴頭,並說“再貽誤戰機,我要送你上軍事法庭“。
“知恥而後勇”,在第二次戰役中,38軍在梁興初將軍指揮下,擔負關鍵的穿插重任。第113師大膽冒充李偽軍潰退部隊,14小時急行軍70餘公里,趕在了全機械化的美軍前,成功穿插三所里與龍源里。337團3連以果敢動作搶占松骨峰,一舉切斷了美第8集團軍南撤退路;激戰兩晝夜,不顧敵瘋狂突圍,死守陣地,打退美軍多次進攻,使敵南北兩部相距不到1公里卻始終無法會師,迫使其大部轉道新義州才避免了全軍覆滅的下場。此役,38軍共殲敵1.1萬餘人,繳獲坦克14輛,大炮200餘門,汽車300餘輛。一舉扭轉了整個朝鮮戰局。第二次戰役是38軍的第三次成名戰,也是使該軍名揚天下的戰役。志願軍司令彭德懷在嘉獎電的最後親筆寫下“第38軍萬歲!”。從此“萬歲軍”名揚四海。
《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列入今天中學教科書的著名的報告文學,就是著名作家魏巍採訪38軍337團的“松骨峰阻擊戰”的英雄事跡寫成的,為志願軍贏得了“最可愛的人”的讚譽。
在第4次戰役中,38軍背靠即將開凍的南漢江,依託簡易工事,頑強抗擊兵力,面對火力均占絕對優勢的聯合國軍的反撲,前仆後繼,使敵軍每晝夜只能前進不到900米,以巨大代價勝利完成了戰役掩護任務,受到志願軍司令部的嘉獎。
抗美援朝戰爭,在38軍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該軍有3個連隊被志願軍總部授予“二級戰鬥英雄連”稱號,湧現出“一級戰鬥英雄”2人,“二級戰鬥英雄”14人,1萬多名指戰員榮立戰功。

文革中參加三支兩軍

1953年7-8月,38軍返國,集結于吉林省境內長白山地西南端。軍領率機關駐通化市內,所轄112師師部,位通化市郊廟溝;113師師部,位山城鎮;114師師部,位海龍。1967年2月15日,軍委電令:“奉毛主席、中央命令,為了更好地保衛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和加強戰備”,決定對陸軍第21、69、38軍的部署,作出調整:
21軍,由山西移駐西安、寶雞地區,由北京軍區調歸蘭州軍區建制。駐甘肅平涼地區之陸軍第62師,歸還21軍建制。 69軍,由河北保定地區移駐山西,接替21軍防務。38軍,由吉林通化地區移駐河北保定地區,接替69軍防務,由瀋陽軍區調歸北京軍區建制。軍委又令:“以上部隊接到命令後,應迅速做好行動準備,儘快開動。21軍、69軍務於3月5日以前全部到達指定地區,38軍務於3月8日以前全部到達指定地區”。
三個軍的連環調動,牽動大,時間緊。據38軍軍史稱,2月15日凌晨4時許,受領移防預先號令。當日,軍部分主要領導即乘飛機先期到達。16日0時15分,受領瀋陽軍區轉“部署調整”電令,18日19時12分,先頭部隊第334團1營乘火車離開通化,從下達預先號令到第一列列車發出,中間僅有三天時間。所以,據該軍軍史,可以確切得知,38軍調防保定的時間,是1967年2月,而不是在“文革前夕”,時距毛澤東解決北京市委“獨立王國”,已近十個月。
38軍移駐保定地區後,代號改為4800部隊。時軍長李光軍,年48歲,政委王猛,年47歲,皆為38軍的新人。
李光軍,江蘇睢寧人,新四軍——三野出身。1947年任華東野戰軍2縱6師17團團長,後任由6師整編的21軍63師師長,1956-59年曾赴蘇聯總參高等軍事學院學習四年,回國後歷任39軍副軍長、64軍軍長,1964年由大校晉少將,同年接替鄧岳,任38軍軍長。
王猛,河北鹽山人,八路軍——二野出身,在二野16軍46師歷任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1954年調任長春第二政治學校政治部主任,1961年任校政委,正軍級。同年二政校撤銷,向瀋陽軍區政委賴傳珠要求回野戰部隊,未有正軍職務可以安排,降任38軍副政委,在所不計。1964年與李光軍同時晉升少將,1966年12月,接替於敬山任軍政委。
1968年“楊余傅事件”後批“華北山頭主義”,鄭維山說,38軍調防保定,是楊成武提議,得毛澤東批准。楊成武此議用心何在?是否有向林彪示好之意?筆者不好妄自揣測。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楊成武此舉,卻應了一句老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38軍的到來,成為楊所支持的北京軍區的一大麻煩。
關於保定的軍事地位,明末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有云:“重山西峙,群川東匯。宣府、大同為之屏障,倒馬、紫荊為之阻隘。聯絡表里,翊衛京師,誠重地也。在昔河朔有難,保定恆先受之”。
上世紀50年代初,河北省會、省軍區、69軍軍部同駐保定。1958年,省會、省軍區搬至天津。1966年4月間,中央醞釀天津為直轄市,河北省會、省軍區再由天津回遷保定。1967年1月,河北省軍區和69軍介入保定地區文革。2月11日,宣布有三萬餘人的“河北省工農榮復轉退軍人紅衛兵保定八一造反總司令部”(“八一總部”)為反動組織,出動27個連隊,以武力強行取締了“八一總部”等多個民眾性組織,逮捕1200餘人,入獄238人。
38軍初抵新防區,於2月24日奉命與省軍區一起擔負保定地區的支左任務,成立支地辦公室。軍黨委分工,第一書記、軍長李光軍管“三支兩軍”,常委、副軍長劉海清、副政委邢澤輔之,並主管保定市支左,擋在第一線。第二書記、軍政委王猛管軍內,對外不出面。介入保定地區支左之初,38軍尚無一定之見。
自1967年4月以後,以“八一總部”平反與否為導火線,保定造反派組織重新洗牌,組合成“工總派”(即“農大造反團派”)和“工籌派”(即“革命紅樓派”)兩大派系,較穩健、保守的“工籌派”得到省軍區的支持,受省軍區排斥的較為激進的“工總派”,主動對新來乍到的38軍示好,尋求支持,38軍與河北原當權勢力無任何牽連,在感情上亦傾向於“工總派”,與“工總派”一拍即合。
38軍與省軍區(當時稱保定“兩軍”)在支持誰的問題上各持己見,漸行漸遠,裂痕加深,終致水火不相容。與省軍區榮辱與共的北京軍區,對38軍頗有微詞。保定兩派也各恃有軍隊方面支持,衝突四起,武鬥不斷。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於1967年6月22-23日發生在保定市內的河北農業大學,兩派近萬人大規模混戰,雖得38軍和省軍區趕至現場試圖平息,但未能奏效,造成7人死亡,近300人受傷(其中部隊數十人)。
為解決保定問題,八月,中央通知保定兩派代表進京匯報。期間,兩派代表與“兩軍”——河北省軍區馬輝(司令員)、曾美(政委),38軍李光軍、劉海清簽訂了雙方關於立即制止武鬥的協定,武鬥稍歇,但兩派矛盾未能根本消弭。
1967年12月至翌年1月間,陳伯達在北京軍區代司令員鄭維山、政委李雪峰等陪同下到河北各地視察,為省革委會的成立清除障礙。時駐河北各軍、省軍區均傾向於各地較保守一派,唯獨38軍支持激進派,陳等急於穩定局勢,在保定等地的講話中,未免站在北京軍區立場,對38軍支持的一派作了嚴厲批評。如鄭維山1968年1月6日在邯鄲炮14師駐地接見兩派民眾組織代表和駐軍負責人時就說:“農造團頭頭崔士林,他父親崔田民(余註:軍委鐵道兵第二政委),崔田民利用501狂派(余註:指石家莊鐵道兵學院“鐵道兵團”),伸向石家莊,是河北的反軍罪魁禍首。崔士林利用造反團來破壞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他是插到保定和各縣破壞大聯合的,各縣大聯合都被破壞了,五月份以來對付群眾,對付河北省軍區和北京軍區……”。 “農大造反團”為“工總派”核心,是得到38軍支持的,陳等講話雖然都沒有明點38軍的名,但無形中給38軍造成了壓力。惟北京軍區各人知道,38軍是毛澤東本人批准調至保定。毛澤東、林彪對38軍的態度如何,鄭、李等人揣摸不透,不好太造次。與其和38軍硬頂著乾,不如退一步以避其鋒芒。
1968年1月28日,鄭維山、李雪峰聯名簽發致毛澤東及中央的《北京軍區關於建立河北省革命委員會的請示報告》,建議在省革委會成立同時,省會由保定遷至石家莊,其理由是“石家莊的文化大革命走在全省的前頭,工人階級隊伍比較堅強,可以形成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翌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即發文批准鄭、李的報告。到了1971年1月華北會議期間,李雪峰在“我的檢查”中檢討了此事經過:“在河北省革委會成立前後,陳伯達直接出面在籌備會上講話,進一步打擊三十八軍,壓迫另一派民眾組織。他策劃了省會搬家,先由他出主意,我和鄭維山同志同意,兩人聯名寫了報告,用他編造的搬家理由,欺騙了中央”。
不及兩載,河北省會三易其坡,也真夠折騰的了。事後有人說,這是鄭、李故意讓38軍難堪,此說似乎不無道理。石家莊是63軍軍部所在地,河北省革委會組成人員中,63軍軍長張英輝、省軍區馬輝、曾美同為副主任,而其他各駐軍首長,包括38軍軍長李光軍,則只是常委,這安排本身,就很難說沒有親疏之分。
1968年3月,“楊余傅事件”發生。楊成武是鄭維山的老上級,現突被撤職,無疑打了鄭一記悶棍。鄭自顧不暇,稍舒緩了38軍的壓力。3-8月,中央在北京舉辦保定兩派代表、兩軍參加的“毛澤東思想學習班”保定班,學習班長達五個月,在中央的督促下,由改組後的軍委辦事組出面做兩軍工作,兩軍、兩派都各作了一些讓步,通過協商,8月中,成立了保定地、市革委會,地區革委會主任,由38軍副軍長劉海清擔任。
10月,李光軍突接調令,平調至武漢軍區任副參謀長。李的調動過於匆促,顯得有點不大正常。據張雲生說,調離李光軍是楊成武當軍委辦事組負責人時提議的,楊並提議由63軍副軍長徐信遺補空缺。報至林彪處,林不同意徐信到38軍,有意在本軍提拔劉海清升任軍長,壓下了此事,並由此對楊成武產生戒心。李光軍的正式調動,已是在楊成武被撤職大半年之後,內情究竟是否如張雲生所言,今天已難以考證。但北京軍區不喜歡李光軍,應是事實,是劉海清而不是徐信接替李光軍任軍長,亦是事實。
11月,省軍區機關最終隨省會搬遷由保定移駐石家莊,38軍壓力再大減。
1969年,是38軍翻身的一年。 2月間,北京軍區政委謝富治召王猛到京,當著鄭維山的面宣布:保定問題,由38軍負全責,北京軍區不要介入,河北省革委會不要介入,河北省軍區更不要介入。今後,保定問題直接報告謝富治。謝沒有說明,這是那一方面的決定,但王猛可以感覺到,不可能僅是北京軍區層次的,應該是中央的決定。這一決定由謝富治來傳達,頗為微妙。
其時,北京軍區政委共三位:李雪峰、謝富治、劉格平。李為兼任,劉常駐山西,實權已向謝轉移。同年12月,中央對北京軍區黨委作了調整,謝富治、李雪峰、鄭維山、陳先瑞四人為軍區黨委書記,謝排名於首。謝對38軍較為放手、支持,處事似比鄭、李公道,事情在向對38軍有利的方向發展。
保定成了38軍一家天下後,王猛對兩派都採取了嚴厲的高壓政策。7月,38軍和保定地區革委會聯合發出“七二二”布告,提出了兩派制止武鬥、上交武器,無條件回廠、回校,按系統、行業、班組搞大聯合,堅決鎮壓反革命等一系列強制性措施,8月10日,地區公檢法機關軍管會在保定市體育場召開“堅決鎮壓反革命分子宣判大會”,十萬多人參加,38軍、北京軍區和保定地、市革委會的負責人到會講話,會上宣判,對抗“三個布告”的兩名“行兇殺人犯”死刑。高壓態勢之下,8月底,保定地市實現了“三結合”,到10月,收繳武器工作基本結束,武鬥工事全部拆除,武鬥人員全部返回原單位,武鬥停歇。
軍事工作方面,38軍此時也受到軍委的格外青睞。
1969年2月24日,軍委電示稱,經毛澤東批准,決定將38軍組編為摩托化軍。編成:軍轄三個摩托化師和軍直炮兵團、火箭炮團、高炮團各一個。師轄三個摩托化團和坦克團、炮兵團、高炮團各一個。翌年10月,全部完成組編任務,38軍成為全軍首個摩托化軍。1969年10-12月,63軍從河北移駐山西,軍領率機關從石家莊移駐太原。原被北京軍區視為“刺頭”、“驕傲自滿”的38軍沒有被攆出河北,反而,“華北山頭”的“老大”63軍離開了河北,這真有點兒諷刺意味。翌年3月,38軍黨委第一書記、政委王猛增補為河北省革委會副主任,黨的核心小組成員,38軍負責人首次進入河北省核心領導層,這在前兩年也是不可能的事。
1970年8月,在廬山九屆二中全會上,陳伯達翻車,李雪峰、鄭維山均受牽連。12月10日,38軍黨委報告軍委辦事組並中共中央,“檢舉揭發陳伯達反黨罪行”。38軍黨委的報告,意在借批陳一吐自調防華北後所受的烏氣,今天看來,報告一如當時的眾多揭發批判材料,不乏牽強附會、言過其實之詞。惟毛澤東正愁沒有攻陳的炮彈,38軍報告正中下懷,即於12月16日批示:“林、周、康及中央、軍委各同志:此件請你們討論一次,建議北京軍區黨委開會討論一次,各師要有人到會,時間要多一些,討論為何聽任陳伯達亂跑亂說,他在北京軍區沒有職務,中央也沒有委任他解決北京軍區所屬的軍政問題,是何原因陳伯達成了北京軍區及華北地區的太上皇?林彪同志對我說,他都不便找三十八軍的人談話了。北京軍區對陳伯達問題沒有集中開過會,只在各省各軍傳達,因此沒有很好打通思想,全軍更好團結起來。以上建議,是否可行,請酌定”。
毛澤東口頭常言“實事求是”,這個批示,就十分不“實事求是”。其一,陳伯達以政治局常委、中央文革小組組長的身份去河北各地協助解決兩派紛爭,並非越權。平息地方兩派紛爭,不是北京軍區的“軍政問題”,北京軍區也絕無可能去阻止一位政治局常委的所為,何況,陳的所為符合當時“大方向”。其二,毛澤東一句“林彪同志對我說,他都不便找三十八軍的人談話了”,將原與此事無關的林彪扯了進來。林彪是否真的對毛說過這樣的話,大有疑問。
對38軍,對北京軍區各軍的矛盾,林彪其實十分注意避嫌,從不表態。根據目前根據目前已知的材料,自38軍調至保定,林彪從未到過該軍,從未召見過該軍的任何幹部,該軍的負責人,亦從未單獨求見過林彪。這也是“⒐13事件”後38軍各負責人能安然擺脫干係的重要原因(至於《571工程紀要》將38軍列入“借用力量”,僅是林立果一廂情願,與38軍本身無關)。
無論如何,38軍的批陳報告,使毛澤東找到了一塊“石頭”,砸向了陳伯達鄭維山、李雪峰。毛批示當月,王猛獲提升為北京軍區副政委。
次年7月,經毛林同意,中央調王猛任國務院國家體委革命委員會主任,並任黨的核心小組組長王在任期間,對江青等插手體委漸生反感,有所抵制,江也不悅王,欲借“四屆人大”之機提拔莊則棟取代之,王樂得離開體委,“四屆人大”前夕,調回部隊任武漢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粉碎“四人幫”後,應國務院有關負責人要求,於1977年2月,重返國家體委任主任(軍內職務保留),1981年7月,再回部隊,升任廣州軍區政委,1985年以大軍區正職待遇離休。
文革奉行體育外交,王猛對外以國家體委主任身份幾乎天天露面,聞名於世。知情者言,以王猛的才幹,80年代本可更上一個台階。惟以筆者愚見,王雖不滿陳伯達、頂過江青,在國家體委亦做了不少好事,卻也支持過保定地區造反派。就因為這後一條(這本是文革客觀環境所致),在主軍的鄧小平心目中就大打折扣。王猛能以大軍區正職“安全降落”,相對於他的同儕,已屬萬幸。這些,已是後話。
1972年8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徵詢對三支兩軍問題的意見的通知》,根據《通知》所附的《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關於三支兩軍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軍隊在已建立黨委的地方和單位,陸續撤銷“三支兩軍”機構,撤回人員。前於1971年接替劉海清任保定地區革委會主任的38軍副政委徐煒,亦於中央《通知》發出後的翌年3月調回部隊。在軍隊主政的高峰時期,38軍除22個團分管保定地區23個市、縣的“三支兩軍”外,還抽調幹部戰士到京中央國家機關、大專院校“軍管”、“軍訓”,如當時的軍參謀長朱月華,就曾奉命到京任國務院對外文委軍管小組組長。
1974年,全國“批林批孔”。江青要抓“批林批孔”、批所謂林彪軍事路線的典型,抓到了38軍。江青派工作組到38軍113師338團8連進行“批林批孔”試點,給8連送“批林批孔”材料,形勢所迫,38軍也不得不派人到8連“總結經驗”,這些“經驗”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多次發表,8連聞名全國。當年7月28日,王洪文、江青請北京軍區三位負責人和38軍的四位領導到北京北海仿膳堂吃飯,第二天,王洪文、江青、陳錫聯、紀登奎等到38軍呆了一個晚上,召開河北省及駐保軍、地主要領導及338團8連全連參加的接見會,王、江講話、贈書,江青又作“順口溜”夸38軍,折騰了好一陣子。但以後的事實證明,江青等所為,徒勞無功。表面虛與委蛇,是沒有辦法的事,關鍵時刻,軍隊不可能與他們走到一塊。
1974-76年,“批林批孔”又“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保定地區武鬥、混亂再起,河北省委、省軍區難以遏制,中央不得不再次動用早已脫離地方“三支兩軍”的38軍。1976年11月15日,以北京軍區第二政委秦基偉為組長,河北省委第一書記劉子厚、38軍政委王丕禮為副組長,北京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吳岱、河北省軍區司令員馬輝、38軍副軍長李連秀為成員的“中央解決保定問題領導小組”進駐保定。
38軍奉命於11月16日對全區各武鬥據點實行武裝包圍,之後,收繳槍枝、拆除工事、解散武鬥班子,12月13日,保定集中500餘人赴京參加由解決保定問題領導小組舉辦的“學習班”,同時,由省委、38軍組建的聯合工作組進駐保定,配合地、市委工作,形勢迅速好轉,保定此一文革的“重災區”,方根本結束了十年的反覆動盪。

第38軍軍歌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三十八軍軍歌
鋼鐵的部隊
鋼鐵的英雄
鋼鐵的意志
鋼鐵的心
隊伍打成鋼

大小几百仗
仗仗有名堂
三下江南
打得敵人膽破心又慌
四戰四平街
威名全國揚
四戰四平街
威名全國揚
我們越打越硬越戰越強
跟著英明的毛主席

勇猛地向前進
階級的部隊
階級的英雄
階級的意志
階級的心
勞動人民上戰場
仇顯本領

人人逞英雄
各個是模範
英雄模範
成千成萬殺敵立大功
打過山海關
解放全中國
打過山海關
解放全中國
我們越打越硬越戰越強
跟著偉大的毛主席

勇猛地向前進

第38軍現況

第38軍可以說是一支大型的多功能綜合性實驗部隊,當然其綜合戰力也是全國以至鄰近地區首屈一指的。在試驗新戰術和新編制方面,第38軍某種程度上相當於美國陸軍在加州的歐文堡國家訓練中心,同樣負有相當於美軍高級作戰實驗的任務。第38軍在各集團軍中兵力最多,兵種最齊,武器裝備最優良,火力,機動力,突襲力,防禦力,快速反應能力,合成戰力,獨立作戰能力,縱深打擊能力,作戰保障能力,後勤技術支援能力,自動化數位化作戰能力等等都是全軍首屈一指,是中國綜合作戰能力最強的一流拳頭部隊。

炮兵

38軍火炮多達約700門,充分繼承和發揚蘇軍的大炮兵主義,在空中支援火力不發達的情況下,不能說沒有必要。38軍的炮兵火力覆蓋範圍由前沿數百公尺至100公里不等,軍屬飛彈營的M9和M11戰術彈道飛彈又把打擊範圍延伸到300至600公里的敵後縱深。現在該軍所有炮兵旅齊射一次火力投射總量可達30噸,相當於韓戰末期的15倍,已達到今天美俄兩軍的一流水平,但在命中精度和彈種上與美軍仍有差距,然而超過了俄軍。
在火炮自走化方面,亦已追上俄軍,大部分採用了83式和89式自走身管火炮,另外還有約180輛各型火箭炮。在戰時,該軍的炮兵能隨時提供旺盛的隨進彈幕和壓制火力。其炮兵已基本實現全旅指揮自動化。

裝甲兵

90年代初所擁有的戰車數量即達800輛以上,比成都軍區的戰車總和還要多。全部裝甲車輛的數量超過1260輛,其突擊威力已相當驚人。近年的演習顯示,該軍每日最高推進速度可達70公里以上。在年度戰役演訓中,裝甲集群在陸空火力支援下插入敵縱深向心突擊瓦解對手,成為必修科目,在在顯示美俄的空陸聯合戰法已深深植根於38軍。
最近兩年的情況顯示,38軍在演習中的反應速度和兵力投射能力比1996年時又有明顯變化,其中一個裝甲師在7天內的突擊前進距離已達到1000公里,這是一個十分驚人的速度。

防空旅

1987年38軍開始組建全軍第一支彈炮混合的防空混成旅,兩年後形成戰鬥力。由2個紅旗61飛彈營,2個59式57公厘高炮營,3個74式37公厘高炮營組成,共有24輛發射車和60門高炮。
1990年以來,開始陸續以紅旗7代替紅旗61,用90式35公厘高炮取代59式和74式高炮,少量紅纓5C也被前衛1,2號單兵防空飛彈替換。
從1995年開始,38軍防空旅用了俄國最新的TOR-M1(SA-15)履帶野戰防空飛彈。1997年購入的15套隨後又轉交了一部分給南京軍區。據開發該型飛彈的俄羅斯安泰武器公司指出,新一批是在1998年底訂購,因故延至今年4月才付運。同時該司已接獲北京的要求,授權在大陸仿製160套同型系統,可裝備16個防空團,這就是紅旗17。

航空兵力

目前38軍配備有瞪羚,武直9,MI-8MAT三種武裝直升機,直9A/B,MI-8,MI-17/171運輸直升機,以及各類特種直升機(通信干擾,中繼通訊,偵察校射等)。
與美俄陸軍師各有約121架或80架以上直升機,加上豐富的實戰及操作經驗比較起來,中國的陸航部隊仍相當幼稚,不過發展亦快。有一個問題是,中國的直升機數量仍然很有限,3個陸航大隊的直升機才相當於美軍一個師的數量。

軍級數位化建設

目前38軍已完成首階段數位化實驗。該軍在試驗中發現,這些昂貴的數位化設備除了可靠性和穩定性有待提高外,敵我識別也大有問題。但也體認到新的數位化裝備的確能提高部隊戰鬥效能。
中國已在38軍建成一個實驗性數位化營,從時間和規模來說,比美軍約落後6年。中國希望在2年內建立首個數位化師。
透過數位化實驗,38軍發現在作戰速度,殺傷能力,生存能力三項指標中,進步最顯著的是作戰速度,也就是說數位化部隊有加快戰爭進程,減少消耗的神奇效果。

綜述

在整體合成戰力上,軍方希望象38軍這類重點集團軍,能足以抗衡美軍2個重型師或3個輕型師。以美軍標準而言,象第一裝甲師,第一騎兵師,第一機步師等屬重型師;而象第82空降師,第101空中突擊師,第10山地師等屬輕型師。
目前38軍的綜合戰力達到(歷史)最高,以最強的第7裝甲師(裝備98式戰車)來說,除了日本北海道的第7裝甲師在戰車性能上互有長短外,綜合戰力在整個遠東無人能出其右。
1984年百萬大裁軍中, 38軍又率先改編為集團軍,裝備有直升機、坦克、裝甲運兵車、步兵戰鬥車、齊射火箭炮、工程技術裝備、高射炮、汽車運輸工具、加油車等。編制為五個師(坦克師、機械化師、摩步師、步兵師、炮兵師),三旅(飛彈旅、高炮旅、工兵旅)和直升機大隊,以及防化團、工兵團、通訊團、電子對抗分隊等保障部隊,編員8.6萬人,為全軍人數最多的部隊,屬甲類重裝集團軍,是全軍戰備值班部隊中配備在主要方向的快速反應部隊,2-7晝夜可抵達中國任何地方。為我軍七個重點集團軍之一,也是我軍擔任中央戰略預備隊的三個重點集團軍之一。1985年38軍偵察部隊到老山輪戰,表現出色。
在漫長的戰鬥歷程中,38軍誕生了300名將軍。即使從1946年1縱組建算起,也有71名將軍,其中上將1名、中將10名、少將60名。今天的38軍仍是我軍的一支勁旅,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而且38軍的軍官相比之下比較年輕,有朝氣,有思想。尤其在研究數位化戰爭方面,在對付美軍信息作戰方面有較高的水平。
國慶35周年,50周年38軍都有地面方隊參加,接受兩代軍委主席的檢閱。1999年受閱的38軍方隊為:
1. 車輛第01方隊--88B中型坦克(坦克6師)
2. 車輛第03方隊-98,88C式主戰坦克(坦克6師)
3. 車輛第04方隊--86式履帶步兵戰車(112師334團"平江團")
4. 車輛第05方隊--89式裝甲輸送車(113師337團"松骨峰團)
5. 車輛第08方隊--89式122自行榴彈炮
6. 車輛第09方隊--89式120mm自行滑膛炮
7. 車輛第11方隊--89式122mm履帶式自行火箭炮
8. 車輛第16方隊--飛蠓-80地空飛彈(防空飛彈旅)
9. 空中第09梯隊-武直-9武裝直升機(陸航大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歷任軍長

李天佑(1947.07-1949.02)梁興初(1949.05-1952.05)劉賢權(1957.09-1960.05)鄧岳(1960.05-1964.08)李光軍(1964.08-1968.10)劉海清(1968.12-1972.05)朱月華(1972.05-1978.05)李連秀(1978.05-1984.11)李際均(1985.01-1987.12)徐勤先(1987.12-1989.05)張美遠(1989.06-1993.03)劉丕訓(1993.03-1994.12)黃信生(1994.12-1995.07)高中興(1995.07-2002.01)李少軍(2002.01-?)王西欣(現任)

第38集團軍現屬於北京軍區,軍部駐河北省保定市

第38軍是我軍具有紅軍基礎的核心老部隊,具有強烈的榮譽感和吃苦精神,作風勇猛頑強,部隊戰鬥經驗豐富,進攻、防禦、攻堅、野戰皆佳,進攻和突擊力強大,有很高的戰役、戰術素養,在四野的歷次重大戰役中都擔任主力且有卓越表現,是四野部隊中人數最多、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的主力軍,也是全軍戰鬥力最強的主力部隊之一。英雄的陸軍第38軍是一把永不捲刃的鋼刀,一支聞名世界的勁旅;是黨和人民的鋼鐵部隊,共和國的萬歲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