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歷史悠久的部隊之一,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太岳軍區的“抗敵決死隊第1旅”,解放戰爭時期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第11、第22旅和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10師。現在的建制於1985年編成,原代號為35201部隊,現代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77200部隊。屬成都軍區,軍部駐地為雲南省昆明市。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軍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太岳軍區的"抗敵決死隊第1旅",解放戰爭時期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第11、第22旅和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10師。 1937年8月1日,在山西太原國民師範學校成立了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1總隊,同年10月,擴編為"決死第1縱隊"。魯應麟任縱隊長,薄一波任政治委員。下轄第1、2總隊。

大事記

1938年春,又成立第3總隊,7、8月又成立遊記第1、2團和第三專署第5、6團等部隊。
1939年12月,國民黨頑固派製造了"十二月事變",進攻八路軍和決死隊。在120師掩護下,晉西支隊和決死隊打退了敵人進攻。隨後?quot;決死縱隊"經過政治整軍,按八路軍建制整編,仍沿用"決死縱隊"番號,下轄第25、38、42、57、59團。薄一波任縱隊長兼政治委員。
1940年11月,晉西北軍區成立,"決死縱隊"編入晉西北軍區。1941年初,晉西南地區洪趙支隊進入太岳區,歸決死第一縱隊領導。同年1月14日,決死第1縱隊兼太岳軍區。8月,決死第1縱隊改稱決死第1旅,歸八路軍太岳縱隊建制。陳賡任司令員,薄一波任政治委員,下轄第1至第5軍區,屬八路軍總部建制。 1942年1月,歸八路軍129師建制。
1943年3月,決死第1旅隨同軍區部隊先後進行了濟垣戰役、豫北戰役。1945年8月,決死第1旅參加戰略反攻,先後收復縣城7座。
1945年10月23日,太岳軍區奉命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治委員。下轄第10、11、12旅。其中決死第1旅改編為第11旅。第4縱隊組成後,隨即參加了上黨戰役,生俘閻西山的中將炮兵指揮胡三餘以下兩千餘人。1946年6月,於宮譽地區殲滅國民黨精銳"天下第一旅"之第2團。之後,參加呂梁、汾孝戰役。
1947年3月,晉冀魯豫軍區決定由太岳軍區第1軍分區新編第7團、第2軍分區警衛團、第4軍分區獨立第1旅在山西靈石地區組建太岳軍區第22旅。4月5日,第4縱隊和第22旅在晉東南地區進行攻勢作戰,殲敵1.4萬餘人。7月,第4縱隊及第22旅歸陳謝集團指揮。11月,第11旅第33團組建豫西第7軍分區,第22旅歸第4縱隊建制。
1948年3月,參加洛陽戰役,與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一起,全殲國民黨青年軍第206師等部共2萬餘人。
1948年2月14日,根據中央軍委命令,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第11旅、第22旅和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10師合編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軍,軍長李成芳,政治委員雷榮天,副軍長兼參謀長王啟明,政治部主任朱佩瑄。原第11旅改稱第40師,劉豐任師長,侯良輔任政治委員。第22旅改稱第41師,查玉升任師長,丁榮昌任政治委員。原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10師改編組成第42師,廖運周任師長,張子鳴任政治委員。第14軍組建後,歸第2野戰軍第4兵團建制。4月,第14軍參加了渡江戰役,配合友鄰部隊解放南昌,威逼敵103師師長曾三元率部起義。而後,部隊繼續追擊,迫敵91師1700餘人投降。接著向陽春、陽江方向追擊,經九天九夜連續行軍作戰,在陽江地區殲敵第50軍、第39軍、保全第2師、第13兵團部、第21兵團部等4萬餘人。國民黨海軍第4巡邏聯合艦隊官兵500餘人,率11艘軍艦向我投誠。
廣東戰役結束後,第14軍進軍廣西、雲南。經茂名阻擊戰鬥、博白追擊戰鬥後,部隊晝夜兼程,強渡欽江,直插欽州,粉碎了白崇禧集團逃往海南島的企圖。欽州一戰,第14軍俘敵第7軍軍長閻仁毅等將校級軍官938名,校以下官兵44168人,斃傷敵1900餘人,繳獲汽車245輛,軍用物資若干。爾後,部隊入滇,在大班、麗江、保山一帶完成了剿匪和建立地方政權等任務。
1950年3月,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精神,第14軍兼雲南軍區所屬滇西衛戍區,歸第4兵團建制。
第14軍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作戰中,湧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戰鬥集體,其中有著名的太岳軍區戰鬥英雄胡尚禮,祁保祿,寧死不屈的戰士馬冠群,全國戰鬥英雄劉子林、侯廷選、張玉琦、高文魁等和榮獲鋼鐵防?quot;守如泰山"的第118團第2營、"剿匪模範"的第119團第2、3營和第122團"水上英雄"第4連、"突破天險"第6連等英雄集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