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培養國防科學技術人才的理工科大學。國家重點高等院校。它的前身是1953年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建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1966年4月1日,軍事工程學院退出軍隊序列。1970年,軍事工程學院的部分系、學科(專業)遷至湖南省長沙市,成立長沙工學院,隸屬於國務院第七機械工業部。1978年,長沙工學院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隸屬於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1982年改組為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該校是國務院批准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學士學位和開辦研究生院的單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並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億次計算機。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圖)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綜合教學樓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簡稱國防科技大學,坐落在古城長沙市,占地總面積5700餘畝,是培養國防科學技術人才的理工科大學。是一所直屬中央軍委的高等學府。1984年學校經國務院、中央軍委和教育部批准首批成立研究生院,肩負著為全軍培養高級科學和工程技術人才與指揮人才,培訓高級領導幹部,從事先進武器 裝備和國防關鍵技術研究的重要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是全國重點大學,也是全國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並獲中央專項經費支持的全國重點院校之一。

學校前身是1953年創建於哈爾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1966年4月1日,軍事工程學院退出軍隊序列。1970年,軍事工程學院的部分系、學科(專業)遷至湖南省長沙市,成立長沙工學院,隸屬於國務院第七機械工業部。1978年,長沙工學院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隸屬於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1982年改組為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1999年4月,將長沙炮兵學院、長沙工程兵學院和長沙政治學院併入,組建新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學校是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是“七·五”、“八·五”期間國家重點投資建設的15所重點院校。

學校現設有:基礎部、航天與材料工程學院、理學院、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人文與管理學

(圖)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院、計算機學院、炮兵學院、工程兵學院、政治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和學員旅等。軍隊學位委員會在學校設立了軍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

學校按照理工結合,以工為主,文、管、軍、經、哲多學科相互滲透,口徑寬、適應性強、軍隊和國防特色明顯的人才培養思路,長期不懈地致力於學科專業建設,形成了總體層次高、緊跟高科技最新發展、適應未來要求的一流學科專業體系。

建校50年來,已培養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專科生等各類學員共12萬餘人,其中多數人已經成為中國國防、經濟、科技和教育事業的骨幹,有的當選為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不少人還在國家機關、解放軍各總部、各軍兵種、科研單位以及軍隊院校擔任領導職務。學校按照“面向軍隊,面向國防、立足前沿、突出重點、加速轉化”的科研方針,在先進武器裝備和國防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以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等為代表的3000多項成果,榮獲國家、軍隊和部委級科技進步獎1450多項。科研經費總額和人均科研經費均居全國高校前列。學校具有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學員宿舍樓內設有電話、學習室、娛樂室,學員餐廳寬敞整潔。俱樂部和體育場館,可供學員開展豐富健康的文體活動。

校史大事

(圖)體育場全景體育場全景

哈軍工時期

1952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批准創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1953年2月21日中央軍委命令:軍事工程學院隸屬中央軍委各總部直接領導。學院下設6個部,6個系,22個專科,24個本科生專業。

軍事工程學院時期 (1953.9.1~1966.3.31)

1953年9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成立暨第一期開學典禮。副總參謀長張宗遜代表中央軍委參加學院成立暨第一期開學典禮大會。

1955年9月1日中央軍委批准,學院學制改為五年。

1958年3月26日學院舉行第一期學員畢業典禮。國防部副部長李達上將代表中央軍委、各總部領導機關參加大會。

1959年12月31日中央軍委決定,將炮兵工程系、裝甲兵工程系、工兵工程系分出,分別組建各兵種的工程學院。

1960年6月:炮兵工程系遷往武昌與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合併,成立炮兵工程學院;學院成立原子化學防護系。8月3日總政治部批准學院成立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

1961年5月裝甲兵工程系遷往西安,成立裝甲兵工程學院。6月工兵工程系遷往西安,成立工程兵工程學院。9月中央軍委批准,學院學制一律改為五年。

1962年6月學院專業由64個調整為45個,同時修訂教學大綱,學制分五年、六年兩種。

1965年5月5日中央軍委決定,軍事工程學院劃歸國防科委建制領導。9月21日學院黨委制定“三段教學,四至五年”的教改方案。專業由45個調整為33個。10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軍委《關於軍事工程學院等三所院校改變管理體制的報告》。從1966年1月1日起三所院校改為地方體制,仍歸國防科委領導。軍事工程學院改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

哈爾濱工程學院和長沙工學院時期

1966年4月電子計算機系成立。

1967年6月學院研製生產的“441B—Ⅲ中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交付國防科委第20、21、31試驗訓練基地使用。

1968年12月學院研製的“核動力潛艇水聲通訊識別機”交付海軍批量生產,裝備部隊。

1969年12月4日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傳達中央軍委指示:決定學院內遷到三線去辦學校。偏重軍工到長沙。12月20日國防科委傳達中央軍委指示:根據尖端集中、常規分散和實行三結合的原則,一批院校要分建。經國防科委和各總部、軍兵種協商後決定:學院主體(院直領導機關、4個系及基層單位)內遷到長沙;航空工程系遷西安,併入西北工業大學;原子工程系遷往四川省重慶市北碚,組建重慶工業大學;艦船工程系留哈爾濱,改名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風洞實驗室,改名風洞研究所。

1970年1月29日國防科委傳達國務院、中央軍委通知:自2月15日起,哈爾濱工程學院歸七機部領導。3月1日國防科委派出調研組進入學院,主持分建和搬遷工作。5月2日中央軍委批覆,長沙工程兵學院營房移交給國防科委。5月4日總參謀部、總後勤部批覆國防科委的報告,同意哈爾濱工程學院營房移交給瀋陽軍區。6月15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哈爾濱工程學院內遷長沙,改名長沙工學院,歸廣州軍區領導。8月中央軍委決定,學院由湖南省革委會、省軍區和國務院七機部實行雙重領導。10月學院教職工開始分4批內遷長沙。11月8日廣州軍區批覆,舟橋84團的營房移交長沙工學院使用。

1971年12月3日國務院業務組和軍委辦公會議批准,長沙工學院的任務,主要為七機部培養技術人員,同時兼顧國防科委直屬研究院、基地和第二炮兵、湖南地區的需要。學院設3個大隊(系)、8個專業、一個研究所、5個研究室、2個工廠。

1972年4月11日經中共湖南省委批准,成立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

1973年7月3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重慶工業大學,原哈工大的有關專業遷回哈爾濱工業大學。原軍工二系調歸長沙工學院建制。11月26日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學院成立人防戰備領導小組,計畫在7年內修建地下工程15000平方米。

1975年4月“151—1型計算機圖形顯示器”研製成功,並參加廣交會展覽。8月25日根據國防科委、七機部指示,學院對專業進行調整,設5個系、1個研究所、2個工廠、25個專業,2個研究室。

1977年3月20日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學院專業、體制再次進行調整。院機關設四部一辦,下設4個系(不含核武器系)、22個專業,1個研究所、1個工廠。 8月25日學院臨時黨委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國防科委呈送《關於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的意見的報告》。9月1日學院在全國統一聯考中擇優錄取的582名本科生開學。

1978年5月巨型機方案論證和協作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巨型機名稱為“785”工程。學院研製的“飛彈稱重、測重心設備”獲得成功,後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國防科技大學時期

1978年6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發《關於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通知》〔國發(1978)110號檔案〕。將長沙工學院改建為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列入解放軍序列,執行兵團級職權。 10月1日國防科技大學正式歸屬國防科委建制領導。10月在湖南省科學大會上學校有59項科研成果獲獎,709火箭布雷車任務組被授予先進集體稱號。

1981年11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學校固體力學、空氣動力學、自動控制理論及套用、計算機組織與系統結構學科、專業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基礎力學、固體力學、空氣動力學、液體火箭發動機、軍用光學、自動控制理論及套用、通信與電子系統、信號電路與系統、套用化學計算機軟體、計算機組織與系統結構、基礎數學、套用數學學科、專業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2月學校公布《研究生工作細則》《學位工作細則》《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簡表》,將27個本科專業調整為23個。

1984年1月16日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計算機軟體、軍用光學2個專科、專業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原子與分子物理、機械製造、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系統工程、複合材料、飛行力學、飛彈設計、爆炸理論及套用、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9個學科、專業獲碩士學位授予權。6月28日“銀河億次計算機”榮獲特等國防科技成果獎。11月23日國防科工委授予學校“科技支援四化建設”先進單位錦旗。

1985年2月5日經國務院文化部批准,成立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2月經中央軍委批准,學校本科生專業調整為25個;套用力學系改稱航天技術系。經國家科委批准,學校設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1986年7月28日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液體火箭發動機、爆炸理論及套用、通信與電子系統、系統工程4個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實驗力學、模式識別與智慧型控制,計算機科學理論、計算機套用、計算機器件與設備、軍事技術運籌學6個學科、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2月經中央軍委批准,學校材料燃料系改稱材料科學與套用化學系、精密機械系改稱精密機械與儀器系,航天技術系兼研究所,套用物理系兼研究所,電子技術系兼研究所。

1987年12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可在套用數學、固體力學、通信與電子系統、計算機軟體、計算機組織與系統結構、複合材料、套用化學、自動控制理論及套用8個二級學科、專業開展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的試點工作。同時開始實行招收在職人員為碩士生的單獨入學考試。經國家教委評審,學校計算機組織與系統結構、通信與電子系統兩個學科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學校首次遴選296名碩士生指導教師。

1988年1月學校決定理論力學等12門課程為校首批重點建設課程。

1989年6月30日中央軍委決定將國防科技大學列入軍隊院校編制序列,學校的任務由主要為國防工業部門培訓人才改為為全軍培養高級專業工程技術人才。

1990年11月21日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的計算數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輻射技術及套用、信號與信息處理、機電控制及自動化5個學科、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992年11月19日學院“銀河-Ⅱ”10億次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

1993年2月25日計算機研究所研製成功我國首台“銀河智慧型工具機”。5月25日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簽署命令,授予國防科技大學電子計算機研究所“科技攻關先鋒”榮譽稱號。 6月22日學校研製的“銀河仿真-Ⅱ”型計算機在長沙通過國家鑑定。

教學設施

(圖)辦公大樓辦公大樓

學校分為四個校區,占地總面積375萬平方米,擁有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條件和公共服務體系。擁有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條件和公共服務體系。全校有3個國家級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863”高技術重點實驗室、1個軍隊院校重點實驗室和一批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實驗室。新建的現代化教學大樓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圖書館藏書200多萬冊,中外期刊4000多種,並建立了全套“美國政府四大科技報告”檢索系統。學校計算機網路分別與國家教育科研網、國際網際網路和全軍軍事訓練信息網互聯。全軍軍事訓練信息中南中心設在國防科技大學,由學校承建和管理。全校教職員工均可方便地使用網路。

師資力量

(圖)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江澤民來校視察

學校是國務院首批批准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設有26個本科專業、59個碩士點、28個博士點。力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可按一級學科招收和培養博士碩士生。學校設有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9個國家級重點學科、6個部委級重點學科和5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

學校擁有一支整體水平高、集體攻關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這支隊伍中,既有學術界影響較大的老專家、老教授,又有一批進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的跨世紀學科學術帶頭人,還有一大批嶄露頭角的青年學術骨幹。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在崗博士生導師155人,碩士生導師375人,1000餘名教師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近400名教師具有博士學位,19人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餘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學校經常派出教師和研究生出國考察、學習和參加國際性學術活動,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教授學者有良好的學術交往,還聘有外籍教師長期在校任教。

院系介紹

(圖)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航天與材料工程學院,以軍事航天技術和新材料為特色,主要從事衛星、飛彈等各種飛行器總體設計技術、推進技術、控制和測試發射技術、新材料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面向軍隊和國防工業部門培養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學院下設宇航科學與工程系、材料工程與套用化學系、空間技術研究所、“新型陶瓷纖維及其複合材料”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和學員大隊。

理學院,主要從事光電工程、物理學、數學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面向軍隊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紮實數理基礎、理工緊密結合、寬廣適應能力的高素質科研、教學和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學院下設套用物理系、數學與系統科學系、光電工程系、定向能技術研究所和學員大隊。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主要任務是為全軍培養從事機電一體化和自動控制領域研究工作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學院下設自動控制系、機械電子工程與儀器系、自動化研究所、機電工程研究所和學員大隊。

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以電子信息科學為主要學科內涵,其任務是研究信息的產生、獲取、傳輸、檢測、處理、識別、表現等技術,研究各種先進電子系統的設計、最佳化與實現技術,培養軍用電子科技領域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以及以工程為背景的技術管理人才。學院下設電子科學與技術系、信息與通信工程系、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研究所、精確制導自動目標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學員大隊。

人文與管理學院,橫跨多個學科領域,是全軍培養指揮自動化工程、系統工程、科技外語等專業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學院下設管理科學與工程系、科技外語系、社會科學系、軍事教育系、系統工程研究所和學員大隊

計算機學院,經過四十多年的建設,已成為一個集教學、科研、科技開發於一體的高科技實體,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學院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計算機研究所、網路技術與信息安全研究所、“並行與分布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學員大隊。

炮兵學院,主要任務是培養適應軍隊現代化建設和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需要的懂技術、會管理、能指揮,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高素質炮兵指揮生長軍官和通信指揮生長軍官。學院下設通信指揮系、火箭炮指揮系、通信技術系、學員旅和教勤大隊。

工程兵學院,兼具指揮與技術特色,擔負著培養工程兵初級指揮軍官的任務。學院下設工兵指揮系、地爆指揮系、舟橋指揮系、學員旅和教勤大隊。

政治學院,主要擔負培訓全軍旅團政治機關幹部、文化管理幹部和輪訓基層政治軍官的任務。學院下設軍隊政治機關工作系、軍隊基層政治工作系、軍隊文化管理系和學員大隊。
國防科技大學圖書館前身為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圖書館,創建於1953年,現有三座館舍,包括坐落在一號院的校中心館和坐落在三、四號院的兩個分館,建築總面積33515平方米,閱覽座位3670個,每周開放時間為90小時以上,並提供每天24小時的數字文獻信息服務。

專業介紹

專業類型 專業名稱 專業層次 專業名稱 專業層次
工學類 飛行器系統與工程 本科 測控技術與儀器 本科
自動化 本科 信息工程 本科
通信工程 本科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本科
網路工程 本科 土木工程 本科
空間工程 本科
理學類 套用物理學 本科 套用數學 本科
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 本科 仿真工程 本科
電子工程 本科 指揮自動化工程 本科
系統工程 本科 管理工程 本科
軍用光電工程 本科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本科
外國語言文學 本科 政治學 本科
地雷爆破與破障工程 本科 工程兵指揮 本科
套用化學 本科 飛彈工程 本科

歷任校長

時期 姓名 軍銜 職務 任期
軍事工程學院時期 陳賡 大將 院長兼政治委員 1952.7—1961.3
謝有法 中將 政治委員 1958.1—1966.4
劉居英 少將 院長 1961.7—1966.4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時期 張衍 校長 1978.9—1983.12
李東野 政治委員 1978.12—1983.12
張良起 少將 校長 1983.12—1990.6
汪浩 少將 政治委員 1983.12—1990.6
陳啟智 中將 校長 1990.6—1994.2
劉中山 中將 政治委員 1990.6—1994.2
郭桂蓉 少將 校長 1994.2—1996.7
趙吉祥 少將 政治委員 1994.2—1999.4
溫熙森
少將 校長 1996.7-1999.6

校園環境

截至2014年4月,學校占地總面積6200多畝,共分為四個校區(一號院、二號院、三號院、四號院),全部位於古城長沙。
一號院又叫本部、主校區,是研究生、博士生和學校科研工作所所在的院區,位於市區,硬體設施先進,歷史悠久,地理位置適中,東、北環繞瀏陽河,南臨烈士公園,西隔湘江眺望嶽麓山,校園環境優美;二號院是炮兵學院;三號院是本科學員生活的地方,地處郊區,硬體設施良好;四號院同處郊區,是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學員大三大四生活學習的地方。

學校圖書館

(圖)校圖書館校圖書館

國防科技大學圖書館現有館藏文獻資料總量290多萬冊(件),其中印刷型圖書總量200餘萬冊,縮微平片90萬件。中外文印刷型期刊2900多種,其中外文原版期刊350餘種。

國防科技大學圖書館引進了新一代圖書館業務集成管理系統,採用“藏、借、閱、查一體化”的現代化服務和管理模式,實現了跨園區的統一管理、統一編目、統一檢索和通借通還;構建了中心館、分館、院系資料室三級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建成了軟硬體設施先進、數字資源豐富、服務體系完善的數字圖書館,構建了軍事特色鮮明、軍民網相互補充、布局合理的數位化文獻資源體系。

包括文摘索引型資料庫、全文期刊資料庫、科技報告及會議錄資料庫、博碩士學位論文資料庫、軍事科技文獻資源電子圖書資源、專利與標準資料庫、自建特色資源資料庫等數位化文獻資源系統。建立了數位化圖書館套用與服務平台,構建了大規模存儲系統和套用伺服器群,實現了SCI、EI、ISTP三大系統的國際同步檢索。

合作交流

學校每年通過教育部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公派本科生赴國外進行聯合培養,選派部分優秀本科生赴國外參加國際組織科研實習活動和自然科學暑期學校;並計畫每年選派數理基礎好的優秀碩士生到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積極開展以學員為主體的對外交流活動,舉辦和參加研究生國際暑期學校、國際模擬聯合國大會等活動。學校還每年派遣學員赴國外進行軍事交流,每2年舉辦一屆國際學員科技活動周,邀請外軍學員和軍官來校交流。
學校是全軍對外開放單位,截至到2012年5月4日,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建立了學術往來,長期聘用20餘名外籍教師在校任教。學校每年舉辦國際學術會議10餘次,請進400多人次境外著名專家來校講學交流,公派100餘名優秀學員赴國境外一流院校、實驗室聯合培養和攻讀學位,派遣近800人次赴國境外參加相關學科領域頂尖國際會議和學術競賽等。每2年舉辦一屆國家安全與科技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從科技發展視角研究國際安全戰略問題。

校園文化

校訓
厚德博學 強軍興國
軍事文化節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本科招生網顯示,”兵之道”軍事創新實踐基地是於2003年5月在學校首長的直接關懷下,由國防科技大學原人文與管理學院軍事教育系牽頭組建的,現隸屬於指揮軍官基礎教育學院軍教系,是旨在增強學校軍事學術氛圍、培養廣大學員軍事學術創新實踐能力、促進學校軍事學術文化交流的本科生學員軍事創新實踐基地。
航天科技文化節
從2002年開始,至2012年2月24日,由航天與材料工程學院主辦的航天科技文化節已成功舉辦八屆,已形成了航天科技文化節節歌、節徽和吉祥物徵集活動、航模設計製作大賽、橋樑結構設計大賽、”碧海聽浪”訪談節目、”國家、軍人、使命”核心價值觀詩文朗誦會、飛彈展覽館參觀、羽毛球賽、足球聯賽和籃球趣味挑戰賽等系列活動,並製作紀念書籤、紀念章、紀念T恤、宣傳冊及宣傳片。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搖籃

人民解放軍抵禦外來侵略,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不朽功勳,成為鞏固國防、維護國家領土完整與安全的堅實基礎。他們誕生和成長的搖籃必定是神秘的,現在我們就來揭開這搖籃神秘的面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