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The PL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直屬的全國理工科高等軍事院校,是全軍重點建設的五所綜合大學之一,是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正軍級編制。 學校位於中國的河南鄭州,創建於1999年4月 ,由原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解放軍測繪學院、解放軍電子技術學院合併組建而成。 截止2014年,學校共有四個校區(信息工程學院、測繪學院、電子技術學院、理學院),占地面積近4500畝,總建築面積110餘萬平米。學校中心校區占地面積2500餘畝,是總部命名的“園林式營院”、“文明衛生軍營”。 建校以來,為部隊現代化建設培養了2萬餘名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海軍上將、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兩院院士高俊、王家耀、鄔江興、楊元喜、許其鳳、魏子卿、王任享、陳左寧,以及“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副總指揮沈榮駿院士、“神舟五號”飛船地面測控系統總師於志堅、國家863計畫相關領域主題專家組組長郭雲飛等,是畢業學員中的傑出代表。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The PL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由原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解放軍測繪學院,解放軍電子技術學院合併組建而成,直屬總參謀部領導,是全國重點理工科高等軍事院校,全軍五所綜合大學之一(另外四所是:國防科技大學、解放軍理工大學、空軍工程大學、海軍工程大學)。經過多年不懈努力,信息工程大學已經由單一的電訊工程專業發展為以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為核心,以工為主,理工文滲透,指揮、管理協調發展的多學科綜合大學。求是、創新、奉獻是大學的校訓, 大學下設信息工程學院、測繪學院、電子技術學院和理學院,占地面積3800餘畝。

建校以來,在軍委和總部首長的親切關懷下,在總參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校黨委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著眼於“建設具有一流學科專業、一流師資隊伍、一流教育質量、一流科研成果、一流管理水平的綜合大學”的目標,艱苦奮鬥、銳意進取,各項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被軍委首長稱為:改革有成效、教學有成果,科研有創新。

信大學科專業以信息類學科為主體,軍事特色鮮明,涵蓋軍事信息系統的諸多領域,主要解決關乎戰爭勝敗的“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問題,與打贏信息化戰爭密切相關。

為拓展辦學空間, 在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征地1700餘畝,作為“基礎合訓”基地。一座座教學大樓、實驗大樓、學員宿舍樓、學員食堂拔地而起;新建圖書館、游泳池和符合國際田聯二級田徑場標準的塑膠運動場;湖橋亭台、假山迴廊、綠林廣場等人文景觀裝點其間。湖光瀲灩、綠蔭紅牆,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優美的校園環境交相輝映,成為 開發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建設和裝備了大型衛星接收設備、“神威”百億次巨型計算機、可容納千餘名學員上機的計算中心、 GPS訓練場和戰術訓練場等教學科研設施和場地,建成了高速光纖校園網和遠程教學系統,網路終端復蓋到教學樓、實驗樓和學員宿舍。

全面推進後勤保障社會化改革,實施飲食保障社會化。整修學員教室、宿舍、食堂、澡堂、俱樂部,為學員宿舍安裝了空調。引入超市、郵局、銀行等生活服務設施,方便學員日常生活。

名校育英才、名師出高徒。學員以信大為榮耀,信大以學員為驕傲。

建校以來,為部隊現代化建設培養了2萬餘名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畢業學員以政治素質好、創新能力強、業務水平高、適應工作快、發展潛力大,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湧現出一大批為國家和軍隊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頂尖人才。兩院院士高俊、王家耀、鄔江興、許其鳳、魏子卿、王任享、陳左寧,以及“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副總指揮沈榮駿院士、“神舟五號”飛船地面測控系統總師於志堅、國家863計畫相關領域主題專家組組長郭雲飛等,是畢業學員中的傑出代表。

戚文峰、張傳定、范淑琴三位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8篇學位論文被評為軍隊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學員趙菁 被評為“全軍十大學習成才標兵”;學員謝康敏獲首屆全國青年世紀風采電視大賽金獎;學員袁佳和應定海分別獲得第二屆全國青年時代風采電視大賽“最佳活力獎”和“突出貢獻獎”;學員湯卉獲得首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18個參賽隊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電子設計大賽一等獎;近年來,在全國無線電測向大賽中獲得12塊金牌,2004年代表國家赴捷克參加了國際無線電測向錦標賽,取得亞太地區第一名。

院系一覽

理學院

理學院是為適應軍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趨勢,促進綜合大學形成多學科、綜合化的學科環境,實現基礎教育資源共享而創辦的基礎性學院。主要任務是通過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理科類專業,促進以工科為主的其他學科的迅速發展,培養適應軍隊現代化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軍事人才。學院主要承擔全校本科專業前兩年、專科專業前一年半的培養任務,承擔全校研究生各學科專業部分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任務。學院擁有“套用數學”、“光學工程”、“英語”、“軍事教育訓練學”等碩士學位授權點,開設“套用數學”、“套用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統工程”、“管理工程”、“商務英語”等8個本科專業。學院下設數學物理系、電子信息工程系、軍事教育訓練系、人文社會科學系、外國語言文學系等5個教學和科研單位。

學院擁有一支素質優良、結構科學、梯次合理、學術水平高、教學科研能力強的師資隊伍,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員占總數的50%,擁有一批以全軍優秀教師、總參優秀中青年專家為代表的軍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學院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力量雄厚,科研成果豐碩,先後獲得軍隊級、省級科研成果多項,並產生出良好的效益。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學院地處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周邊高新科技產業林立,環境清新優美。學院總占地面積1700餘畝,計畫投資8.5億元,建築面積43萬平方米。校園內整體規劃功能合理、分區明確、綠化環保,校園分為辦公教學區、訓練區、學員宿舍區、後勤保障區,各區以人工湖及綠化區分隔。學院擁有現代化教學樓、基礎實驗樓和圖書館,建有一流的數學、物理、電子、EDA、網路、語音實驗室和計算機中心,各類教學實驗設備齊全。建有軍事體能訓練場、心理行為訓練場、田徑運動場、籃排球運動場、游泳池等;擁有學員公寓近9萬平方米,食堂2萬平方米,可保障近萬名學員學習和生活需要。

學院按照“質量立院,特色興院”的辦學方略,堅持以人為本,視教學質量為學院的生命,注重打牢學員的全面素質基礎,努力培育“求是拓新、重行踐言”的精神,旨在建設一個在軍內外有影響的開放式、數位化、有特色的學院,始終以綜合化的學科環境、濃厚的學術氛圍、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和一流的教學質量為依託,努力為軍隊和國家培養和輸送高素質人才。

專業分類

學院擁有5個專業系

數學物理系

電子信息工程系

軍事教育訓練系

人文社會科學系

外國語言文學系

分為8個本科專業

套用數學

套用物理

電子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系統工程

管理工程

商務英語

信息工程學院

坐落在黃河之濱、嵩山北麓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肩負著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培養工程技術和科學研究人才的重任,是全軍重點建設學院之一。

信息工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是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培養工程技術和科學研究人才的高等理工科學院,其前身為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是經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重點高等院校之一。學院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信息科學、信息研究、指揮管理、電子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等七個專業系及信息技術研究所、北京研究生專業訓練中心。擁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1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軍隊重點學科、1個軍隊重點實驗室、1個河南省重點實驗室,5個軍隊重點建設學科專業領域。學院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信息工程、信息研究與安全、電子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等8個四年制本科專業面向全國招生,按當地重點分數線擇優錄取。

學院繼承和發揚了原信息工程學院50多年的優良傳統,具有雄厚的辦學實力和豐富的辦學經驗,在信息技術與信息安全 領域形成了獨特的辦學優勢。學院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方針,注重更新教育理念,廣泛套用現代教育技術,不斷深化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十分重視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近年來,有多項成果獲得國家和軍隊高等級教學成果獎勵,2002年以來在國際、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電子設計競賽和無線電測向錦標賽等學科競賽中獲全國獎154項,其中特等獎、一等獎60項。學員謝康敏在2002年全國首屆青年世紀風采電視大賽中榮獲金獎。鄭州建院以來,共培養各類各層次畢業生2萬多人,歷屆畢業生供不應求,深受用人單位好評,在我軍信息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少畢業生已成為尖端技術研究領域的棟樑之才。

學院師資隊伍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教員隊伍中擔任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占42%,教員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占89%,擁有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教授為代表的一批在軍內外享有盛譽的專家學者。現有博士生導師47名,碩士生導師147名。數十名教師分別被評為國家和軍隊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全軍及河南省優秀教師,6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和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67人獲得軍隊院校育才獎。學院還從院外聘請了18名兩院院士為兼職教授。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學院科研環境優良,實力雄厚,成果豐碩。設有國家級工程中心--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產學研聯合、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走出了新路。繼20世紀90年代學院自主研製的我國首台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HJD-04交換系統問世以來,又在分組交換、信息安全、3G技術和路由技術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有百餘項創新成果獲得國家、軍隊或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其中2001~2004年連續四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創造了學院科研新輝煌。

學院歷史

1931年1月,由毛澤東、朱德共同發布《調學生學無線電的命令》後建立了紅一方面軍無線電報務訓練班;

1949年3月,在張家口組建的"軍委工程學校"標誌著學院的正式創建。後來幾經搬遷,多次更改校名。

1978年,原工程技術學院的工程技術方面相關專業從洛陽搬到鄭州,組建新的工程技術學院。洛陽剩餘部分現為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1986年6月,改稱信息工程學院。

1991年6月,江澤民主席為學院親筆題詞:“發揚嚴格勤奮團結獻身的校風,辦成有特色高水平的重點理工科軍事院校”。

大學合併成立後,曾一度分為“信息技術學院”、“信息安全學院”。後又合併。

測繪學院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是一所為我軍作戰指揮、軍事訓練和科學研究培養高、中級軍事測繪人才的高等工程專業技術院校,前身為有60多年建院歷史的解放軍測繪學院,是經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重點高等院校之一。學院現有測量與導航工程系、遙感信息工程系、地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系、作戰環境與仿真工程系、測量工程與裝備系、測控技術與管理系、聯合辦學地方生系等七個系和測繪工程研究所,擁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軍隊重點學科、4個軍隊重點建設學科專業領域、1個軍隊重點實驗室和1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

學院擁有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共有教學、科研、工程技術人員260餘人,其中正高職人員47人,副高職人員82人,博士生、碩士生導師90餘人。特別是有一批以中國科學院高俊院士、中國工程院王家耀院士和許其鳳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錢曾波院士為代表的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教授。有設備先進的教育技術中心、人造衛星觀測站、GPS實驗場、天文台、遙感衛星地面站、遙感圖像處理中心、空間信息數據處理中心等教學設施。校園網實現了全院信息資源共享和網路教學。近年來,學院積極承擔國家和軍隊重大科研課題近500餘項,有120多項成果獲國家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等獎項。學院教學科研設備齊全、設施先進,基本實現了教學手段現代化。

學院有60多年的辦學歷史,是我軍最早對外學術交流的院校之一。先後接待了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瑞士、俄羅斯、羅馬尼亞、法國、朝鮮等國的軍事測繪代表團和著名專家、學者的訪問、講學,每年選派專家、學者出國考察、進修、講學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學院辦學特色鮮明,學術氛圍濃厚,校園環境幽雅,是全國“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總參“人才隊伍建設先進單位”和“全軍甲級衛生單位”。

學院歷史

1946年5月5日,經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批准在長春創建的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測繪學校,隸屬司令部作戰處建制。

1946年5月19日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測繪學校隨總部撤離長春,遷至哈爾濱。

1946年8月1日正式開學。

1946年8月中旬遷至黑龍江省勃利縣。

1948年東北全境解放後遷至瀋陽。學校設大地、地形、製圖三個專業。

1950年1月中央軍委電令,將東北軍區地圖科及其所屬機構,即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測繪學校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測繪學校,從司令部作戰處建制改歸總參謀部建制,由東北軍區代管。

1950年9月學校按正規大學改建編制,開辦本科、專科和訓練班。

1952年,設定大地測量、航空測量、地形、製圖、政治教育、文理6個系,並接收了撤消後的中南、西南、華東測繪學校的學員。

1953年7月19日,中央軍委電令,解放軍測繪學校改為解放軍測繪學院,8月1日舉行了更名典禮。

1953年11月20日學院遷至北京市(現北京電影學院一帶)。

1954年增設軍師測繪主任專修班,並列編為速成系。

1959年4月海測系列入學院建制。

1963年海測系遷至浙江江山縣,與綜合系合編為海道測量系。

1966年1月海道測量系移交海軍。

1968年8月開始,學院大批教員、幹部被送住“五七”學校勞動。

1969年6月21日,學院被正式撤消。

1969年12月,軍委同意重新組建測繪學校,12日任命了學校領導幹部,成立了建校籌備小組。

1970年3月,籌備組由北京遷至武漢辦公。

1970年9月正式開學,編制實行校隊兩級,編3個部、9個科、7個隊,設大地、航內、航外、製圖4個專業,學制一年。

1973年開辦教師進修班。

1974年8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學校在鄭州選點建校,

1975年開辦了三年制大專班和二年制中專班。

1975年7月鄭州動工。

1976年恢復三級制,設天文大地測量系、航空攝影測量系和製圖系,科改為處、成立教研室,專業教研室和學員歸系建制。

1976年7月,學校由武漢遷至河南省鄭州市。

1978年1月12日,中央軍委命令解放軍測繪學校恢復為測繪學院。

1981年7月增設測繪勤務系。學院設3個部,4個系,17個專業。

1999年7月測繪學院與信息工程學院、電子技術學院合併組建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專業分類

學院現有七個系

測量工程系

遙感信息工程系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系

作戰環境與仿真工程系

導航工程系

研究生系

電子技術學院

信息工程大學電子技術學院是一所以信息安全技術為主的理工軍結合、指揮與技術結合的多學科高等院校。前身為有50多年歷史的解放軍電子技術學院。學院現有指揮管理系、信息研究系、信息安全系、信息裝備工程系4個系和1個信息安全技術研究所,擁有河南省信息安全重點實驗室、河南省信息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和河南省電子商務工程研究中心。現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3個軍隊重點建設學科,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學院現有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信息安全)、信息研究與安全、電子工程等四個四年制本科專業面向全國招生,按當地重點分數線擇優錄取。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學院具有雄厚的辦學實力和豐富的辦學經驗,在密碼學、信息安全、網路工程與計算機套用技術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優勢。學院注重更新辦學理念,不斷深化教育方法的改革創新,重視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開展學生自主科研等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多次在國際、全國大學生、研究生數學建模、英語競賽中獲一等獎,先後有2名學員被評為“全軍十大學習成才標兵”。

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教員隊伍中擔任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占40%,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占84%,擁有一批具有深厚基礎理論和較高學術造詣的學科學術帶頭人,其中“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名,“總參優秀中青年專家”7名,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7名教師被評軍隊優秀教師,32人獲得軍隊院校“育才獎”。近年來,學院承擔了國家軍隊“863”、“973”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重大科研項目,獲國家、軍隊和省部級教學、科研一、二、三等獎百餘項。

學院教學、科研、生活設施完善。建有圖書館、學術報告廳、綜合實驗中心、軍體館、標準田徑運動場、游泳池、野外綜合訓練場、綜合服務樓等服務保障設施。社會化保障服務功能齊全,生活便利,園區網開通全院,校園寬闊整潔,布局合理,綠樹成蔭,環境優美。學院先後被評為“全國擁政愛民模範單位”、“總參學習成才先進單位”、“全軍文明衛生軍營”、“園林式營院”、“花園式單位”。

學院歷史

1947年8月,在河北平山縣創辦的中央機要訓練班。

1949年3月,中央軍委在張家口創辦機要通信幹部學校,該校第三部從事機要人員訓練。

1952年3月,訓練班第三部和東北軍區司令部機要訓練大隊重組,在長春組建機要青年幹部學校。此後,校名幾經更改,校址多次變遷。

1969年6月,由於十年動亂,學校被撤消。

1978年3月,在鄭州重新恢復組建,定名為"解放軍技術學校"。

1983年6月,改名為"電子技術學院"。

專業分類

學院現有4個系:

指揮管理

信息研究

信息安全

信息裝備工程

以及1個信息安全技術研究所。

主要專業

專業 類別 專業 類別
專業 類別 專業 類別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工學(信息技術類) 網路工程 工學(信息技術類)
密碼學與工程 工學(電子電氣類) 自動化 工學(電子電氣類)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工學(, 電子信息科學類 ,) 測量工程 工學(測繪類)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軍事學(陸軍指揮類) 電子工程 工學(電子電氣類)
無線電工程 工學(電子電氣類) 通信工程 工學(信息技術類)
作戰測繪保障 軍事學(陸軍指揮類) 測控技術與儀器 工學(儀器儀表類)
信息工程 工學(信息技術類) 指揮自動化工程 工學(信息技術類)
仿真工程 工學(信息技術類) 地圖與, 地理信息系統 工學(測繪類)
導航工程 工學(信息技術類) 攝影測量與遙感 工學(測繪類)
航天測控工程 工學(航空航天類) 信息工程 軍事學(陸軍指揮類)
指揮自動化工程 軍事學(陸軍指揮類) 套用數學 軍事學(陸軍指揮類)
套用物理 軍事學(陸軍指揮類) - -

科研成果

科研機構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截止2014年,學校建有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軍隊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河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省部級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數學工程與先進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河南省系統集成晶片設計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河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河南省信息安全重點實驗室

與中科院共建研究中心(1個):機器地圖聯合研究中心

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2個):智慧中原地理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北斗導航套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科研成果

截止2014年,學校先後承擔國家“863計畫”、“973計畫”、國家自

然科學基金和國防重大科研項目400餘項,1999年以來,學校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技進步二等獎25項,軍隊和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6項,發表學術論文14000餘篇。學校是全軍首個整體通過GJB5000A三級軟體研製能力評價的院校,具備GJB5713武器裝備承制單位資格。

大學在程控交換、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信息安全、核心路由器、信號分析與處理、衛星及微波通信、計算機網路、網路通信協定、空間定位、衛星導航、航天遙感、數字攝影測量、仿真工程、數字地圖製圖、地理信息系統等方向有很強的科研優勢和實力,有的處於國際領先水平。自主研製成功我國首台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HJD-04交換系統和我國第一全部核心技術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IPv6路由器。另外在“神舟”系列飛船研製中,成功模擬著陸場三維地形。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產民用高解析度立體測圖衛星測繪和套用關鍵技術”(周平)、“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研究開發項目”(張平)、“分散式虛擬現實套用系統開發與支撐環境”(趙龍)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高性能寬、窄帶混合數字交換系統”(鄔江興)、“全國GPS一級網的研究與建立”(許其鳳)

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GPS接收機綜合檢定場”(許其鳳)、”將虛擬現實(VR)與數字地圖技術相結合用於戰場地形環境仿真“(鄔江興)

學術資源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館藏資源

截止201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圖書館館藏圖書100餘萬冊、數字資源總量達300TB。

學術期刊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學報》是由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主辦的公開發行的以基礎理論、套用科學和工程技術為主的理工科綜合性學術刊物,季刊。 主要刊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空間科學,套用數學以及軍隊指揮等專業領域內的科研成果論文,技術報告,優秀學位論文及今後發展趨勢展望。 被《中國數學文摘》、《中國物理文摘》、《中國電子科技文摘》、《中國無線電電子學文摘》等多種文摘收錄,是“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期刊網”、“萬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全文上網期刊,入選“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曾獲河南省優秀學報;河南省優秀期刊;總參優秀期刊;優秀國防期刊;《CAJ-CD規範》執行優秀獎;入選中科院核心期刊;全軍首批軍事學核心期刊。

教學成就

自建校以來,在軍委和總部首長的親切關懷下,在總參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校黨委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著眼於“建設具有一流學科專業、一流師資隊伍、一流教育質量、一流科研成果、一流管理水平的綜合大學”的目標,艱苦奮鬥、銳意進取,各項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被軍委首長稱為:改革有成效、教學有成果,科研有創新。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通訊專業以信息類學科為主體,軍事特色鮮明,涵蓋軍事信息系統的諸多領域,主要解決關乎戰爭勝敗的“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問題,與打贏信息化戰爭密切相關。

學校緊貼部隊需求,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深化教學改革,推進現代化教學,共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軍隊級教學成果一等獎9項、二等獎12項;4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10門課程被評為軍隊優質課程、軍隊優秀網路課程;11項成果獲全國多媒體教育軟體大獎賽一等獎;公開出版教材209部,15部教材被列為“十一五”項目國家級規劃教材;《大學英語》課程改革被教育部確定為全軍唯一的教學改革示範點;我校被評為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大學學術氣氛活躍,科研實力雄厚,成果豐碩。近年來組織承擔了國家、軍隊重點課題3000多項,其中863計畫課題、973計畫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防重大科研項目400餘項。先後獲得國家級科研獎項19項,軍隊(含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近500項。在通信、程控交換、信息安全與防護、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網路套用、導航定位、航天遙感、仿真工程、地理信息系統等領域有較強的科研優勢和實力,自主研製成功我國首台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HJD-04交換系統和我國第一台全部核心技術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IPv6路由器,並主持構建了國家高速信息示範網,是國家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技術的主導者。另外在舉世矚目的“神舟”系列飛船研製中,成功模擬著陸場三維地形,為中國航天史寫下新的輝煌做出了貢獻。

2011年底,鄭州市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鄭州市中心醫院和信息工程大學“聯姻”,喜結碩果:鄭州市中心醫院信息工程大學分院暨高新區醫院正式開診。至此,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有了首家綜合性醫院。

名師介紹

高俊 院士高俊 院士

高俊 院士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地圖學學會(ICA)地圖概念工作委員會委員、全軍指揮自動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內外知名的地圖專家,歷任測繪學院副院長、院長。主要從事地圖學識、地圖學基礎理論與技術、地圖資料庫技術與套用、地圖設計專家系統、地形作戰環境仿真等研究。 執教40多年來,為人師表,甘為人梯,培養和教育了一大批地圖學及軍事測繪高級人才。

王家耀院士

博士生導師,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地圖製圖自動化與一體化的理論與技術、數字地圖圖像的分析與識別、軍事地理信息系統等研究。主持研製了20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曾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和三等獎6項、首屆全軍軍事科學研究優秀產品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 項。獲首屆總參“人梯獎”,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3此榮立三等功。曾出版專著8本,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

鄔江興院士

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工程大學校長,少將軍銜。主持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大中容量程控交換機、超大容量的光纖直連複製式數字交換網路、我國第一個實用化最大綜合N-ISDN系統、國內首台實用化的分散式移動交換機、我國第一套使用智慧型網系統。其提出的基於IP的、多協定棧虛擬移動平台體系架構,為實現C3G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思路。“高性能程控數字交換機”被評為“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畫重大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許其鳳 院士

1936年1月出生,是我國著名衛星導航定位專家,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擔任中國測繪學會大地測量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天文學會衛星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委員等學術職務。1982年,他在國內率先開設了GPS衛星導航與精密定位課程,他主持和承擔的20多項國防型號和軍隊重點科研項目,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

學校榮譽

戚文峰、張傳定、范淑琴三位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8篇學位論文被評為軍隊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學員趙菁被評為“全軍十大學習成才標兵”;學員謝康敏獲首屆全國青年世紀風采電視大賽金獎;學員袁佳和應定海分別獲得第二屆全國青年時代風采電視大賽“最佳活力獎”和“突出貢獻獎”;學員湯卉獲得首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18個參賽隊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電子設計大賽一等獎;近年來,在全國無線電測向大賽中獲得12塊金牌,2004年代表國家赴捷克參加了國際無線電測向錦標賽,取得亞太地區第一名。

文化傳統

校訓

求是、創新、奉獻

校歌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校歌》

迎著時代挑戰 ,迎著科技較量,我們在中原集合。

勵志學業 ,勇於創新投身國防。

勵志學業 ,勇於創新投身國防。

信息在多維空間 ,信息在無形戰場,信息在前沿陣地 ,

信息在指揮心臟,信息是戰鬥力 ,信息是勝利保障。

信息是戰鬥力 ,信息是勝利保障。

面對高科技戰爭,面對信息化戰場,我們從黃河出發,肩負使命, 勇攀高峰獻身國防。

肩負使命,勇攀高峰獻身國防,獻身國防!

校徽

大學校徽大學校徽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校徽由北京多樣達品牌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著名工藝美術大師肖紅教授設計完成的。

設計新穎,構成完美。以象徵科技、自由的天藍色為背景,中上部綴以鮮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表明院校所屬。下部以純白色字母"1"和靈動、飄逸的紋帶承托。“1”代表學校勤力治學、努力辦學,奮發向上爭奪第一。同時又表示信息(information)的英文首字母“I”,表達學校性質。

知名校友

學員風采學員風采

吳勝利,海軍上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任海軍司令員,畢業於解

放軍測繪學院海測系。

孟立秋,慕尼黑工業大學副校長,畢業於解放軍測繪學院。

高俊,1933年9月出生,1955年畢業於解放軍測繪學院,長期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在理論地圖學、數字地圖及地理信息工程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曾主持和參加我國多種大型地圖集和地圖的論證、設計工作,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8年9月授少將軍銜。

鄔江興,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校長、中國著名通信與信息系統、計算機與網路技術專家。

王義,1954年09月出生,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軍銜,畢業於北京大學行政管理學專業,大學本科學歷,是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解放軍代表團),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政委。

武文斌,1982年10月1日出生,2005年8月以全團第一的成績考入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測量與導航工程系士官一隊,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士兵,2004年被團表彰為百名鐵軍之星,先後三次被團評為新時期二十二勇士。2008年6月18日,在隨部隊參加四川汶川抗震救災中,因連續奮戰、過度勞累引發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光榮犧牲,年僅26歲。

孟祥斌,1979年出生,1997年高中畢業後參軍,後經組織推薦考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蘭州分院。2007年11月30日,孟祥斌同志因奮不顧身搭救一跳江女青年而壯烈犧牲,年僅28歲。2007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羅曉麗:全國優秀共青團員,奧運會火炬手。

田甜:第五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

湯卉:首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

庫熱西·買合蘇提: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測繪局黨組書記,局長

校園環境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截止2014年,學校共有四個校區(信息工程學院、測繪學院、電子技術學院、理學院),占地面積近4500畝,總建築面積110餘萬平米。學校中心校區占地面積2500餘畝,座落於鄭州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交通便利,區域優勢明顯;校園環境優美,是總部命名的“園林式營院”、“文明衛生軍營”。學校教學科研設施齊備,建有GPS實驗場、衛星地面站、天文台、計算中心、游泳館、射擊場、體育館、田徑運動場、多媒體教室、學術報告廳等配套設施,擁有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集群系統、數字印前系統等先進儀器設備,校園網路終端實現全復蓋,館藏圖書100餘萬冊、數字資源總量達300TB。

建設和裝備了大型衛星接收設備、“神威”百億次巨型計算機、可容納千餘名學員上機的計算中心、 GPS訓練場和戰術訓練場等教學科研設施和場地,建成了高速光纖校園網和遠程教學系統,網路終端復蓋到教學樓、實驗樓和學員宿舍。

學校地址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老區地址:中國鄭州金水區信息學院路儉學街交叉口

新區地址:中國.鄭州市高新區科學大道和瑞達路交叉口

其他信息

學員以信大為榮耀,信大以學員為驕傲。

建校以來,為部隊現代化建設培養了2萬餘名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畢業學員以政治素質好、創新能力強、業務水平高、適應工作快、發展潛力大,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湧現出一大批為國家和軍隊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頂尖人才。兩院院士高俊、王家耀、鄔江興、楊元喜、許其鳳、魏子卿、王任享、陳左寧,以及“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副總指揮沈榮駿院士、“神舟五號”飛船地面測控系統總師於志堅、國家863計畫相關領域主題專家組組長郭雲飛等,是畢業學員中的傑出代表。

黑客事件

2013年2月,據美國新聞周刊報導,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網路安全教師張長河被指疑似中國軍方黑客。信息安全人員從幾年前開始追蹤中國黑客用於發起攻擊的域名,從中發現線索,並最終鎖定了這名黑客,並找到了有關他的各種情報,包括各種網路賬戶和家庭照片。

校園宣傳

2015年5月,一組被譽為“軍校最萌招生海報”爆紅網路。海報上,一名女兵向後伸手牽著“你”走遍軍校。該組海報是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推出的招生宣傳照,有網民笑言是為了吸引“宅男”加入軍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搖籃

人民解放軍抵禦外來侵略,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不朽功勳,成為鞏固國防、維護國家領土完整與安全的堅實基礎。他們誕生和成長的搖籃必定是神秘的,現在我們就來揭開這搖籃神秘的面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